“互联网+”时代高校辅导员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路径研究
2023-06-05李爱莉
李 爱 莉
(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小学教育学院,安徽 阜阳 236015)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五十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10.67亿,其中,10~19岁的青少年占比14.3%,20~29岁的网民占比14.2%[1]。作为更富有创新性和时代性的大学生,他们有较高的网络参与度,对网络的依赖性也比较强。网络已经深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并逐渐成为他们进行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但不良或偏激的网络信息易对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会影响高校的教育管理与发展。因此,对网络舆情事件的处理和监督已逐渐成为高校特别是辅导员的重要工作内容。文章探究“互联网+”时代高校辅导员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路径,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新的参考和借鉴。
一、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与调研分析
高校网络舆情是指在校大学生通过互联网对与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校园管理事宜以及社会生活中的各类热点问题所表达出的意见或者情绪的总和[2]。由于辅导员教育管理的客体为高校大学生,因此文章的研究对象限定为由高校大学生引发的网络舆情。
(一)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
高校网络舆情不仅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对大学生产生了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
1.积极影响
网络舆情在某种程度上为大学生表达个人意志和展示个性提供了渠道,对大学生有一定的积极影响。首先,舒缓消极情绪。当今社会,大学生是心理负担较重的群体,他们既面临学业上的压力,又面临未来就业的压力。“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搭建了疏导情绪的平台。由于网络具有隐匿性特征,因此大学生能够通过网络更加真实地表达意见与情感。其次,拓展信息获取渠道。“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获取信息资源的渠道更加多样化,QQ、微信和微博等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表达意志和抒发感情的重要平台。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舆情轻松获取相关信息并节省大量时间,也可以提高认知效率和学习能力。最后,激发爱国情感。在参与网络舆情互动的过程中,许多大学生借助网络发表对社会热点问题及重大事件的看法和建议。大学生日益表现出对国家大事和社会问题的高度关注,以冷静理性的视角对社会进行深入思考,网络舆情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大学生的爱国情感。
2.消极影响
网络舆情具有即时性和突发性等特点。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的多样性容易使大学生的认知能力与鉴别能力发生偏离,从而对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首先,扰乱大学生的判断能力。互联网已经逐渐成为高校大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渠道,但网络上信息的传播和交流形式自由且内容丰富,导致网上各种思潮泛滥,容易对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面对网络上流传的各种谣言,大学生难以作出全面且准确的判断,使网络舆情风险难以控制。其次,引发大学生的非理性情绪。大学生思维普遍比较活跃,还具有一定的叛逆心理,特别是与切身利益相关的话题更易引起他们的关注。针对某一事件,当大多数人的观点倾向于负面时,会更容易引发非理性情绪的扩散,尤其是当出现突发事件或刺激性信息时,大学生容易感到愤怒和不满。最后,造成大学生价值观的扭曲。网络具有虚拟性和匿名性,网络中的信息发布者往往是隐匿的,脱离了道德约束的,而部分大学生正处于思想不成熟阶段,更容易在思想上产生困惑,最终造成价值观的扭曲。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调研分析
针对大学生的网络舆情现状开展问卷调查,并系统分析调研数据。为使数据更全面、具体和细致,与辅导员、任课教师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结合实际情况及问卷调查结果总结出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现状。
1.大学生对网络舆情的认知情况
当前,互联网已经深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调查对象中,20.25%的大学生表示每天上网时长超过3小时,上网时长超过5小时的有53.89%,超过10小时的有25.86%。此外,调查显示,89.16%的大学生表示在网络平台并不是随意发表个人观点或态度,而是经过深思熟虑;90.72%的大学生表示会严格规范自身言行,不做“键盘侠”。
2.大学生关注网络舆情情况
网络舆情是高校网络管理的重要部分。调查显示,90.23%的大学生表示对高校网络舆情有一定了解,20.51%的大学生表示所在高校经常发生网络舆情事件,46.27%的大学生表示对已经发生的网络舆情事件较为关注,并表示会一直跟进事件的后续进展,而37.80%的大学生明确表示非常关注高校网络舆情事件进展,且会积极参与、互动和转发。
3.大学生对网络舆情评价情况
在大学生对网络舆情评价方面,65.32%的大学生表示在面对网络舆情事件时,能够以积极正面心态面对;20.68%的大学生则表示既有积极心态也有负面情绪;仅有3.85%的大学生表示在面对网络舆情事件时是以消极负面情绪为主。当被问及“在自身成长过程中,哪些教师群体能够对自身起到最大的正面影响”时,排名第一的是辅导员。72.57%的大学生表示与辅导员接触时间最长,辅导员对自身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很大影响。
4.大学生对高校网络舆情处理评价
当高校发生网络舆情事件后,96.35%的大学生表示认可学校的处理方式,普遍认为高校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并积极进行引导处理;60.13%的大学生表示高校在处理网络舆情事件时整体沟通效果较好,能够及时处理,防止矛盾进一步激化;40.71%的大学生则认为沟通效果一般;40.38%的大学生认为高校在应对网络舆情事件时整体应对能力不足,给学校声誉造成了负面影响。因此,高校应高度重视网络舆情事件的引导和处置工作,并积极应对各类突发状况。
综上可知,大部分学生对待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态度较为理性,且乐观积极,具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和批判精神。但仍有部分大学生对网络舆情的认知不够深入,不能辨别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方面的安全教育。
二、辅导员应对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存在的问题
辅导员作为处理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一线执行者,应密切关注学生的网络动态,把握网络舆论的话语权和主导权,及时做好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管理工作。目前,辅导员在应对网络舆情工作时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辅导员事务琐杂,缺乏精细管理
高校辅导员事务繁多,只要与学生有关的事情都需要辅导员处理和解决。且所带学生数量较多,很难兼顾到每一位学生,对性格偏激的学生关注较多。因此,辅导员无法腾出更多精力放到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上,有时会错过处理网络舆情事件的最佳时间,导致网络舆情事件进一步扩散与发酵。
(二)自身学习不足,缺乏网络知识
当遇到政治舆论需要引导时,辅导员通常会选择播放一些红色文化故事的视频或者转发政策性的文件,没有给学生做更为深入透彻的分析,引导效果不佳。此外,由于高校辅导员所学专业不同,对互联网平台的了解程度与应用水平也不尽相同,缺乏专业的网络知识和处理网络舆情的能力,在面对网络舆情事件时很难精准有效地捕捉到事件表象背后的各种危机,进而会错过网络舆情处置的最佳黄金期。
(三)制度僵化,缺乏有效机制
高校若缺少网络舆情处置管理机制及有效的汇报渠道,就无法快速有效地处理舆情危机事件。大多数高校的管理机构是相互独立的,各个部门的职能各不相同。当网络舆情事件发生时,相关部门责任难以界定,甚至出现相互推诿扯皮情况。当有网络舆情苗头时,辅导员需要在学生处、宣传部以及后勤处等多个部门之间沟通协调,浪费了宝贵的处理时间,因错失处理网络舆情事件的最佳时机而丧失主动权,导致网络舆情事件持续发酵。
(四)自媒体缺乏控管平台
“互联网+”时代,人们发表诉求或观点的途径增多,高校大学生自我维权意识越来越强,喜欢在网络平台表达自己的不满,逐渐成为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主要输出者,而传统的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模式无法做到及时监控。因此,在“互联网+”时代,高校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进一步加强监控网络舆情的预警能力。
(五)引导途径单一,缺乏创新方法
辅导员引导网络舆情的方法过于陈旧。如在与学生沟通交流方面,大多数辅导员仍依靠学生干部发挥上传下达的作用,或者使用QQ和微信等方式进行沟通交流,只有少数辅导员建立了专门的网络互动平台,通过回答学生关心的问题来解决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困难,通过充满感情的话语和生动的故事引起学生共鸣,在引导学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3-5]。
三、辅导员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的实施路径
面对日益复杂的高校网络舆情工作,辅导员应不断提升自身素质,重视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等方式提高应对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能力,维护校园的安全与稳定。
(一)提高自身素质,转变工作理念
“互联网+”时代,辅导员应充分认识到互联网的重要性,转变工作理念,通过不断学习融入新思想,开拓新路径。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辅导员应不断学习相关网络技术知识以提高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从被动地接受网络舆情变为主动地观察网络舆情,及时了解网络舆情内部发展规律,总结经验并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此外,辅导员还应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关注时事政治和热点问题,提高自身的政治敏感性与政治素养。
(二)重视学生思想教育,强化共青团作用
辅导员应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高校共青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以点带面加强网络道德和网络信息安全等方面教育。辅导员还应充分利用班会和各类思政课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或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自觉树立网络舆情防范意识以及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以积极心态应对网络舆情事件,自觉维护校园网络安全。
(三)线上线下相结合,多措并举加强引导
“互联网+”时代,辅导员在网络舆情事件的引导中应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线上是指辅导员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主动倾听学生心声,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当学生有心理困扰时及时进行疏导。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辅导员应不断向学生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让学生积极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线下是指辅导员深入学生宿舍和食堂等场所,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稳定并安抚学生情绪,积极解决各种问题。
(四)积极创建平台,完善监控机制
面对日益严峻且复杂的网络舆情形势,高校迫切需要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管机制,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督和预警管理,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首先,辅导员应积极引导大学生规范使用校园网,引导学生主动过滤网络中的一些不良信息。其次,辅导员应主动参与并跟踪网络舆情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根据事态发展情况不断调整网络舆情的引导与管理模式。最后,辅导员应及时向上级反馈相关网络舆情情况,并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辅导员既是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一线工作者,也是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中坚力量。面对日益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辅导员应紧跟时代潮流,更新思想观念,转变工作方法,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与管理水平,维护校园的安全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