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研活动深化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路径的探索
2023-06-05徐众吴恩辉张士举侯静李军鲍丽莹
徐众,吴恩辉,张士举,侯静,李军,鲍丽莹
(1.攀枝花学院钒钛学院,四川攀枝花 617000;2.太阳能技术集成及应用推广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四川攀枝花 617000;3.四川省太阳能技术集成工程实验室,四川攀枝花 617000)
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专业建设,很多高校都在探索专业建设,通过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提升教学质量,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1]。但教研室在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存在教研活动内容和形式不符合教师需求、教研活动的保障机制不健全、教研室管理职能不明确、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积极性不高等问题[2-5]。如何利用教研室活动促进专业建设,学者有不同的见解:有研究人员将党建工作与教研室活动相结合,开展特色教研活动,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从而促进专业的发展[6];也有研究人员认为实体教研室是高校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但是容易受地域与时间的限制,开展教研活动具有很强的局限性,建议采用虚拟教研室打造教师发展共同体,有效实现资源共享、学科交叉、协同教学和课程的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打破教研活动的局限性[7-9];还有学者提出不同地区的教师共同开展教学活动,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提升其教书育人的能力,还可提升学生的升学率和就业率[10]。本科人才培养要结合行业发展,升级优化资源配置,重视质量管理,形成闭环发展机制,从而实现围绕企业需求培养人才的目标,也为专业内涵式建设夯实基础[11-12]。高校利用实体和虚拟教研室开展教研活动,可以有效打破资源、信息、环境和组织之间的边界和壁垒,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转型升级,促进专业建设的内涵式发展[13-15]。合理有效的教研活动可以促进学科专业建设,利用学校和企业资源有效开展教研活动,十分重要。本文以攀枝花学院钒钛学院冶金教研室为例,探讨如何围绕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开展教研活动。该教研室在建设过程中,以教研活动为载体,创新提出利用“三进、两流、一典型”的方式来提升专业人才培养的时效性、夯实专业建设内涵,其中“三进”是指教师进入企业生产线、进入企业工程现场和课堂进入企业;“两流”是指邀请专业对口的企业和其他单位人员定时进入学院交流,冶金教研室的教师进行学习交流;“一典型”是指学院每一门专业树立一名典型教师或者一个典型教师集体,作为专业的品牌,在教研室公开课和对外交流过程中,充分发挥典型教师特长,打造专业品牌效应,提升学生就业质量。通过对钒钛学院毕业生及其就业企业定期回访,了解学院专业发展动态,进而有针对性地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以提升专业建设的时效性,夯实专业建设内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 专业发展的背景
1.1 地方产业发展
攀枝花市委高度重视钒钛产业和太阳能产业的发展:2018 年明确提出统筹做好“钒钛”“阳光”两篇文章,2022 年再次提出统筹做好“钒钛”“阳光”“清洁能源”三篇文章,2023 年对该市总体发展战略进行调整,提出端好“铁饭碗”、做强“钛钒碗”和创造“金饭碗”的目标。攀枝花学院坚持“立根攀西、面向西部、辐射全国”的服务定位,坚持“立德树人、产教融合、应用为先”的办学理念,以生为本,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现代文明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从而为地方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撑。钒钛学院则秉承“钒品钛质、大美于是”的办院理念,致力于培养优秀的钒钛产业应用型人才,服务攀西试验区钒钛产业转型升级。
1.2 专业教研室发展
为了更好地服务攀西试验区钒钛产业转型升级,钒钛学院自2018 年成立初期设立了材料、冶金和新能源3 个教研室,对专业的发展进行管理。2020 年,钒钛学院重新划分教研室,根据专业大类将学院的6 门专业划归材料教研室和冶金教研室两个教研室。其中,材料教研室管理材料科学、材料成型及新能源材料与器件3 门专业,冶金教研室管理冶金工程、新能源科学和采矿工程3 门专业,冶金教研室的3 门专业正好为攀枝花市端牢做亮特色优势产业“三个饭碗”战略发展目标服务。冶金教研室现有教师37 人,其中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有7 人、具有副教授职称的教师有11 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比48.6%,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有23 人。
2 “三进”典型案例分析
2.1 进入企业生产线
2022 年11 月,攀枝花市仁和区举行工业项目集中开工暨西南钒钛公司高炉点火仪式,为了保证高炉实现高质量点火,公司邀请钒钛学院冶金教研室专职教师到现场指导点火工作,同时在该校教师的带领下,钒钛学院2019 级冶金专业学生到现场观摩学习。为了更好地促进冶金和新能源专业人才的培养,冶金教研室专职教师主动到四川纳毕硅基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参观学习,同时还与该企业签订了学生就业实习培养基地协议,为后期专业建设和发展提供支撑。
2.2 进入企业工程现场
为了检验学生通过专业课程学习的理论知识在企业生产现场中的实践应用情况,冶金教研室教师带领学生到攀枝花钢城集团球团厂参观学习。参观学习之后,冶金教研室教师将企业生产工艺编入《钒钛铁精矿炼铁工艺技术》教材,有效保障了课堂教学与企业生产实际之间的紧密结合,提升了专业人才培养的时效性。由冶金教研室教师设计并成功建设的“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光伏提水灌溉项目”,已经引入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于2023 年申报《新能源专业实践实验教程》,该教程包括基础讲解、单体性能测试、系统性能分析、工程实践应用和系统建设后期维护,切实将实际工程案例引入课堂,达到了用课堂理论知识指导工程建设的目的。
2.3 课堂进入企业
为了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冶金教研室积极鼓励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进入企业授课。在冶金工程专业负责人的积极沟通下,冶金教研室几位专职教师对攀枝花青杠坪矿业有限公司的技术骨干开展理论培训,提升企业骨干人才的理论水平。在开展培训的过程中,专职教师积极与企业技术人员沟通,邀请企业高级技术工程师出任钒钛学院冶金专业学生的实践导师,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这为冶金教研室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新路径。
3 “两流”典型案例分析
3.1 邀请企业和其他单位定时交流
3.1.1 邀请企业协商本科生定向培养
钒钛学院每年都会定向邀请丽江隆基硅材料有限公司、四川通威太阳能有限公司、四川晶科能源有限公司、四川羽玺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和四川纳毕硅基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相关企业开展人才培养交流探讨;定向邀请攀枝花市海峰鑫化工有限公司、攀枝花青杠坪矿业有限公司、青山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攀枝花西南钒钛科技有限公司、四川德胜集团钒钛有限公司和川威集团成渝钒钛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相关技术人员与冶金专业的专职教师讨论冶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此提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时效性。通过不断的沟通交流,2019 年钒钛学院冶金教研室管理的3 个专业共为上述企业定向输送毕业生57 名,占3 个专业总毕业人数的56.44%,毕业生就业效果显著。冶金工程专业和采矿专业近3 年就业率达到100%,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未来努力将新能源专业就业率提升至95%以上。
在与相关企业交流过程中,校企双方达成了良好的合作意愿,并签订了实习(就业)基地框架协议,还与部分企业达成订单班培养协议,企业承诺为学生提供奖助学金,其中:青山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每年提供奖学金43.2 万元,攀枝花市海峰鑫化工有限公司每年提供奖学金12 万元,四川羽玺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每年提供奖学金10 万元,后续还会与企业进一步沟通,提高奖助学金的数额。
夯实专业建设,强化专业内涵。学校以科研平台为基础,与相关企业签订共建协议,促进科研平台建设。其中:2022 年四川省太阳能利用技术集成工程实验室与成都中建材光电材料有限公司达成协议,企业每年向工程实验室提供约60m2(约9kW)碲化镉发电玻璃组件;2023 年与通威太阳能(合肥)有限公司达成协议,企业每年向工程实验室提供约25m2(约5.5kW)高效晶硅发电组件,用于实验室和教学研究,能有效解决专业实验室建设经费不足、建设推进缓慢的问题。
实现协同育人,强化人才培养。为了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稳就业、保就业”的决策部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人才培养与就业有机联动、与人才供需有效对接,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组织有关用人单位和高校实施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2022 年7 月,钒钛学院冶金教研室与青山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第一期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2023 年4 月,冶金教研室与四川德胜集团钒钛有限公司签订了第二期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实现了为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进一步夯实了专业建设内涵。
3.1.2 邀请高校和科研院所交流学历提升
钒钛学院根据每年考研情况,定向邀请西南石油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和昆明理工大学等高校开展人才培养交流。通过交流,有效提升了冶金教研室所管理专业的升学率,钒钛学院2019 级考研初试报名人数170 人,报考比率58.2%,正式录取71 人,录取率达24.6%,其中2019 级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和冶金工程专业考研上线人数28人,占全院录取总人数的39.43%。后期冶金教研室将定期邀请更多的专业院校或科研院所与专职教师进行交流,使更多的专业教师正确引导学生考研,优化人才培养质量。
3.1.3 邀请职业院校交流应用型人才培养
新能源科学、冶金工程和采矿工程3 个专业均属于典型的应用型专业,所以需要与其他职业院校共同探讨如何加快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冶金教研室邀请相关职业院校进行交流,重点探讨如何有效提升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使专业人才培养由理论技术型向应用型转变。
在与其他高职院校交流人才培养的经验后,冶金教研室鼓励任课教师将学生毕业论文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其中2018 级和2019 级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2 名学生将毕业论文设计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使论文具有实际价值:“攀枝花市三线建设博物馆BIPV 项目设计”,可以为博物馆引入光伏发电项目提供参考;“小沙坝污水处理厂分布式光伏发电站设计”项目正在实施,该毕业论文还采用3D 建模,能够为电站后期运行维护及其优化提供虚拟仿真,切实达到理论指导实践的目的。另外,2018 级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名学生,在钒钛学院经过两年的理论学习,很好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之前掌握的技术融为一体,现已成为成都中建材攀枝花分公司工程技术人员,承担设计和现场安装项目2 项,独立设计并指导安装攀枝花市阿蜀达村户用光伏发电系统、攀枝花仁和区橄榄坪1#2#厂房BIPV 项目和攀枝花东泰厂房屋顶BIPV 项目。
3.2 冶金教研室教师定期互动交流
为了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升教师的师德师风,冶金教研室确定每学期定期开展一次师德师风教育,以此来规范教师的师德行为。冶金教研室2023 年师德师风特色品牌活动“钛不平钒,自律立身——以提高教学有效性为抓手,筑牢师德底线,树立良好师风”获批攀枝花学院校级师德建设项目。冶金教研室还邀请攀枝花学院教学督导人员举办“如何当好一名合格教师”的专题分享会,让冶金教研室教师深入学习教师教学规范和礼仪。
冶金教研室坚持以赛带练的培养理念,要求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学校和学院组织的各种教学比赛活动,为其配备指导教师,指导与被指导教师每一学年互听5 次课。在冶金教研室老教师和学院教职委的共同指导之下,有3 位青年教师顺利获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为了提高教研室教师思政育人能力,响应攀枝花学院“首届自律攀大人‘课程思政’教学比赛”,冶金教研室于2022 年开展全系“课程思政”教学比赛和教师风采大赛,同时要求青年教师参与现场说课环节,最终推荐5 名教师参加学校决赛,其中1 名青年教师获得校级三等奖,青年教师的培养取得了一定成效。
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钒钛学院冶金教研室组织全体教师参与攀枝花学院于2022 年12 月举办的第十三届教师风采大赛,冶金教研室教师有1人获一等奖、有3 人获三等奖。本次比赛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4 “一典型”案例分析
4.1 树立育人典型个人
冶金教研室将张士举老师树立为典型个人,其是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钒钛磁铁矿冶炼技术”负责人,国家级综合试点改革专业、四川省一流本科专业“冶金工程”负责人,攀枝花“青技人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SIYB 创业培训师,国家职业指导师,江西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其承担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重点实验室等科研项目8 项、企业委托科研项目5 项,围绕富钛料制备新工艺和提钒固废的综合利用发表学术论文32篇,授权专利10 件,获攀枝花市科技进步奖1 项;承担教研教改项目12 项,建设7 门钒钛特色课程,组织编写21 部钒钛特色系列教材,教学成果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三等奖并在重庆大学、贵州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7 所高校推广应用。
张士举老师积极带领学生团队开展创新实验、创业训练,参加各种竞赛活动,在“互联网+”“挑战杯”“节能减排”和“创青春”等大赛中斩获国家级奖项6 项、省级奖项36 项,指导14 名学生创业项目落地实施并入驻创业俱乐部,学生成立公司6 家,个人4 次被评为四川省创新创业优秀指导教师。其中,张士举老师所指导的“钒钛磁铁矿选矿工艺全流程优化及实践”和“还原钛铁矿生产工艺优化及尾渣二次利用的技术研究和实践应用”2 项作品,同时在2022 年“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全国二等奖。目前,张士举老师已经被推荐为四川省2023 年“最美教师”候选人。张士举老师作为典型人物,为学院师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冶金教研室多次邀请其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比赛、学科竞赛、企业合作和招生就业方面的经验分享,为学院冶金专业建设与发展起到了带头人的作用。
4.2 树立典型班集体
2020 级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1 班总获奖数达到261 项,班级成员积极参与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共获得荣誉奖项14 项,其中国家级1 项、省级7 项、市级2 项。在“金沙江论坛”中,班级成员充分发挥专业特长,立足现实,开阔视野,为长江经济带和金沙江流域新型能源体系的发展建言献策,发表的3 篇论文均获得三等奖,其中1 篇是“金沙江论坛”唯一以学生为第一作者发表的获奖论文。在2022 年度四川省高校活力团支部评选大赛中,2020 级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1 班是攀枝花学院唯一获得四川省活力团支部的班级。
攀枝花学院为全面呈现自律教育成效,充分展示“自律攀大人”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和班级建设的丰硕成果,不断增强班级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强化特色班级打造,持续推进优良学风长效机制的形成,以实际行动迎接40 周年校庆,2023 年学校举办了“展班级风采,迎校庆40 年”第八届班级风采大赛决赛,2020 级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1 班获得校级二等奖。通过比赛前期的宣传,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专业,从而强化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5 结语
通过教研室教研活动来提升专业人才培养的时效性,夯实专业建设内涵,需要持续不断地改进和总结教学活动。经过“三进、两流、一典型”的专业建设,教研室总结出以下经验:(1)通过与企业的全方位接触和交流,可以将企业优秀工程案例引入教材和课堂,能够保障课堂教学与生产工艺之间的无缝衔接,可以有效提升人才培养的时效性;(2)充分发挥高校人才优势,让高校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进入企业授课,缩短科研与生产实际之间的距离,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企业生产力;(3)通过与企业交流合作,可以让企业提供奖学金和各类活动赞助,提升企业知名度,进一步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和人才队伍的稳定性;(4)与高校或科研院所交流,可以有效保障学生学历提升;(5)与职业院校交流,能够加快理论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向应用型转变;(6)教师之间的交流有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为专业建设打牢基础,进而丰富专业建设的内涵;(7)通过树立典型,并发挥典型的引领性作用,树立典型教师和班集体,让学生从进校开始就建立专业自信,增强专业认同感,明确后期升学和就业目标,从而实现思想育人,筑牢专业建设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