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圣女兴谶与王莽篡汉

2023-06-05吴从祥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圣女西王母王莽

吴从祥

(安徽大学 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两汉时期谶纬思潮盛行,出现了众多流传广泛且影响较大的谶言,如“公孙病已立”“刘秀当为天子”“代汉者当涂高”等。当时还有一条影响较大的谶言——圣女兴谶,却为学者们所忽视,仅有少数学者言及。故在此对这一谶言的产生及影响等作一番考察。

一 圣女兴谶的产生

圣女兴谶最早见于《汉书·元后传》:

(王)翁孺既免,而与东平陵终氏为怨,乃徙魏郡元城委粟里,为三老,魏郡人德之。元城建公曰:“昔春秋沙麓崩,晋史卜之,曰:‘阴为阳雄,土火相乘,故有沙麓崩。后六百四十五年,宜有圣女兴。’其齐田乎!今王翁孺徙,正直其地,日月当之。元城郭东有五鹿之虚,即沙鹿地也。后八十年,当有贵女兴天下”云。[1]4014后沈约的《宋书·符瑞志上》对此亦有收录。《春秋经·僖公十四年》:“秋,八月,辛卯,沙鹿崩。”[2]368《公羊传》认为沙鹿指河上之邑,《穀梁传》认为沙鹿指沙山之麓,皆不确。杜预注云:“沙鹿,山名。”[2]368杜预所言是也。《春秋经》中“崩”字一共出现11 次,其中9次为“天王崩”,另外两次是僖公十四年“沙鹿崩”和成公五年“梁山崩”。“梁山”是山名,可知“沙鹿”亦为山名,故能言“崩”。《左传·僖公十四年》:“秋,八月辛卯,沙麓崩。晋卜偃曰:‘期年将有大咎,几亡国。’”[2]370杜预注云:“沙鹿,山名……在晋地。”[2]368早在西周时期,人们便认为山崩川竭是亡国之征兆。《国语·周语上》:“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曰:‘周将亡矣……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征也。”[3]26-27又杜预语:“国主山川。山崩川竭,亡国之征。”[2]370正因如此,晋人卜偃有“将有大咎,几亡国”之预言。《汉书·五行志下》认为沙鹿崩应验于晋怀公,“至二十四年,晋怀公杀于高梁”[1]1455。沙鹿事件后见于汉代谶纬。《春秋元命苞》:“有遭命,遭命者,行正不误,逢世残贼,君上逆乱,辜咎下流,灾谴并发,阴阳散忤,暴气雷至,灭日动地,天绝人命,沙鹿袭邑是也。”[4]618

伯阳父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3]26可见,伯阳父是用阴阳理论来解说灾异现象的。卜偃是晋国重要的臣子,也是当时著名的先知,其好预言成败,且多得到验证。卜偃多以天命和民心来预言成败。如《左传·僖公二年》:“虢公败戎于桑田。晋卜偃曰:‘虢必亡矣。亡下阳不惧,而又有功,是天夺之鉴,而益其疾也。必易晋而不抚其民矣,不可以五稔。”[2]325学者对五行相生相克理论作了深入研究。五行最早见于《尚书》。《甘誓》提及五行,“有扈氏威侮五行”[5]173。《洪范》对五行作了具体说明,“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5]301。在《尚书》中,五行仅为五种物质。《左传》亦多论及“五行”,如昭公二十五年“其用五行”[2]1449,昭公三十二年“地有五行”[2]1528。《国语·鲁语上》:“地之五行。”[3]161可见春秋时期,五行依然指五种物质。一般认为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形成于战国中后期。《汉书·元后传》云:“阴为阳雄,土火相乘。”[1]4014此用的是五行相生理论,即火生土,与春秋初期的思想不合,故学者多认为《元后传》所载卜偃言不可信,如杨伯峻认为“显系妄托”[6]348,刘文琪认为“显与传乖,盖不足信”[7]310,可见,此并非《左传》的另一种版本,而是后世人杜撰的结果。

“阴为阳雄,土火相乘”隐含着丰富的内容。李奇曰:“阴,元后也。阳,汉也。王氏舜后,土也。汉,火也。故曰土火相乘,阴盛而沙麓崩。”[1]4014此处用的是五行相生理论,火生土。虽然汉初有短暂的汉为火德之说,但影响不大。西汉中前期盛行汉为土德说。直到汉末,刘向、刘歆父子方提出汉家尧后、火德之说[8]139-160。为了篡汉,王莽编造谱系,认为王氏为舜后,土德。此处“土火相乘”暗指火德汉家将为土德王氏所取代。平帝时,王莽并无篡位的想法。平帝崩后,王莽居摄,孺子刘婴年仅二岁,故生篡位之念。可知“土火相乘”这一说法当产生于王莽居摄之时。

沙鹿崩发生于僖公十四年(前646),下移六百四十五年则为汉哀帝元寿二年(前1)。本年六月,哀帝崩。张晏曰:“阴数八,八八六十四,土数五,故六百四十五岁也。《春秋》僖十四年,沙麓崩,岁在乙亥,至哀帝崩,元后始摄政,岁在庚申,沙麓崩后六百四十五岁。”[1]4014张晏此说牵强,不甚可信。数百年前的卜偃不可能有如此准确的预见。“后八十年”表明,元城建公此语当在昭帝始元六年(前81)左右。此时王禁尚未生女,王政君尚未出生①据《汉书·元后传》记载,王政君生于宣帝本始三年(前71)。,人们不可能有如此之语。这类言语显然为王莽后来所编造。

哀帝崩,王太后“即日驾之未央宫收取玺绶,遣使者驰召莽。诏尚书,诸发兵符节,百官奏事,中黄门、期门兵皆属莽”[1]4044。成帝时,王氏家族掌权,王凤、王音、王商、王根、王莽先后任大司马,执政。哀帝时,哀帝任用傅氏、丁氏,王氏无权。哀帝无子,故其崩后,王太后立即将权力抓到自己手中,让王莽执政。后王太后与王莽立中山王刘珩为帝,是为平帝。时平帝年仅九岁,故“太皇太后临朝,大司马莽秉政”[1]348。可见,元寿二年(前1)是王氏家族命运的一个转折点,也是王莽能够篡位的一个重要起始点。但这时王莽只是摄政,没有人预料到平帝会在五年后崩逝。元始五年(5)十二月,平帝崩,年仅十四岁。平帝无子,王莽立年仅二岁的刘婴为孺子。此时大权完全落到王莽手中,篡位不过是时间早晚之事。可见,平帝早崩是王莽能够篡位的最为关键的因素。王莽先“居摄”,再为“假皇帝”,再“继真”,不到三年,便以禅让的名义夺得帝位。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平帝早崩,对王莽篡位至关重要。平帝崩后,王莽居摄,故生篡位野心,于是先编造出王氏为舜后土德之说,再编圣女兴谶,为其篡位营造舆论。后又借元城建公之口作了进一步地发挥,“今王翁孺徙,正直其地,日月当之。元城郭东有五鹿之虚,即沙鹿地也。后八十年,当有贵女兴天下”[1]4014。这些说法皆无据,当出于王莽的编造。正如学者所言:“这个故事,很明显也是在有‘火德销尽,土德当代’之说后才生造出来的。”[8]177

王太后崩后,王莽令扬雄为之作诔,“扬雄作诔曰:‘太阴之精,沙麓之灵,作合于汉,配元生成。’著其协于元城沙麓。太阴精者,谓梦月也。”[1]4035《汉书·元后传》:“初,李亲任政君在身,梦月入其怀。”[1]4015有此传闻,故扬雄称“太阴之精”。前有沙麓出圣女之谶,此谶在王太后身上得到验证,故扬雄称“沙麓之灵”。可见,世人皆认为“圣女”在王太后身上得到应验,圣女即王太后,亦即后来的新室文母。

二 圣女与西王母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为了给篡位制造舆论,王莽编造了圣女兴谶。先秦以来,男权盛行,女性地位较为低下,她们很少能掌握大权。在此背景下,圣女兴谶何以能产生呢?笔者认为圣女兴谶与西汉时社会上广泛流传的西王母信仰有关。

西王母神话产生得很早。商代甲骨文中便有“西母”。《山海经》中多次提到西王母,《穆天子传》中记载穆王会西王母之事,《庄子·大宗师》中亦提及西王母。但总体而言,先秦时期,西王母信仰不甚流行。到了西汉时期,西王母信仰在民间得到广泛传播,墓壁画和画像石中多有西母王形象,一些铜镜图案中亦有西王母画像[9]。西汉哀帝时还爆发了一次声势浩大的西王母信仰运动。《汉书·天文志》:“到其四年正月、二月、三月,民相惊动,欢哗奔走,传行诏筹祠西王母。”[1]1311-1312《汉书·哀帝纪》:“(建平)四年春,大旱。关东民传行西王筹,经历郡国,西入关至京师。民又会聚祠西王母,或夜持火上屋,击鼓号呼相惊恐。”[1]342《汉书·五行志下》对此有更为详细的记载:

哀帝建平四年正月,民惊走,持蒿或棷一枚,传相付与,曰行诏筹。道中相过逢多至千数,或被发徒践,或夜折关,或逾墙入,或乘车骑奔驰,以置驿传行,经历郡国二十六,至京师。其夏,京师郡国民聚会里巷阡陌,设张博具,歌舞祠西王母。又传书曰:“母告百姓,佩此书者不死,不信我言,视门枢下,当有白发。”至秋止……后哀帝崩,成帝母王太后临朝,王莽为大司马,诛灭丁、傅。一曰丁、傅所乱者小,此异乃王太后、莽之应云。[1]1476-1477

学者皆认同“西王母,妇人之称”[1]1476。时人杜邺认为此为傅太后专政之应。班固认为“此异乃王太后、莽之应云”[1]1477。颜师古注:“西王母,元后寿考之象。行筹,又言执国家筹策行于天下。”[1]342王先谦云:“元后临朝,成莽篡窃,此其先兆。”[10]138三位学者所言甚是。当然,这些都是后来人的灼见,时人却不知所指。

王莽居摄时,东郡太守翟义起兵反莽,王莽依《周书》作《大诰》:“太皇太后肇有元城沙鹿之右,阴精女主圣明之祥,配元生成,以兴我天下之符,遂获西王母之应,神灵之征,以祐我帝室,以安我大宗,以绍我后嗣,以继我汉功。”[1]3432“右”,“祐”也。“沙鹿之右”指上文所说圣女兴谶,“阴精”指其母“梦月入怀”而生的元后,“女主”亦指圣女元后。“西王母之应”指上文所说的西王母信仰。在此,王莽将元后与圣女、西王母联系在一起了。

王莽篡位后,欲改王太后汉家旧号,于是张永献符命,言“太皇太后当为新室文母太皇太后”[1]4033,王莽依而改之。“文母”谐音“王母”,是圣女的另一种表达。王莽下诏曰:“哀帝之代,世传行诏筹,为西王母共具之祥,当为历代母,昭然著明。予祇畏天命,敢不钦承!”[1]4033在此,王莽将王太后比附为西王母,“当为历代母”,“谓太后,既是汉室母,又当为新室母”[11]2729。至此,圣女与西王母在王太后身上集于一体。圣女兴谶为王太后专政营造了舆论,而西王母神话则为王太后由“汉室母”转变为“新室母”提供了依据。

三 夫妇一体与王莽篡汉

为了篡位,王莽利用圣女兴谶大做文章。在平帝元始五年(5)的祭祀革新中,王莽首先以先祖和先妣配祭天地,“天地合祭,先祖配天,先妣配地,其谊一也”[1]1266。篡位后,王莽立九祖庙,皆以后夫人配食,“其立祖庙五,亲庙四,后夫人皆配食。郊祀黄帝以配天,黄后以配地”[1]4106。王莽以先妣配祭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女性的权力,为王太后掌政制造舆论。

如上所说,王莽篡位后,将王太后比附于西王母,“当为历代母”,于是改王太后为“新室文母太皇太后”。这并非简单的改变称谓,而是隐含着正统的转变与传承。

自先秦以来,便强调夫妻一体。《公羊传·宣公元年》:“夫人与公一体也。”[12]319《白虎通·嫁娶》:“妇与夫一体也。”[13]486《礼记·郊特牲》:“共牢而食,同尊卑也。故妇人无爵,从夫之爵,坐以夫之齿。”[14]815夫妻一体,“元帝与皇太后为体”[1]4119,故从皇太后得传承,亦可谓得正统。

这样,王莽为其帝位传承找到了合法性与正统性。王莽认为自己的帝位通过王太后而直承元帝。《汉书·王莽传中》:“成帝,异姓之兄弟,平帝,婿也,皆不宜复入其庙。元帝与皇太后为体,圣恩所隆,礼亦宜之。”[1]4119此为王莽继位之初的情况。

后来,王莽不断抬升王太后的地位,同时不断打压元帝的地位,由王太后依附于元帝颠倒为元帝依附于王太后。《汉书·元后传》:

初,莽为安汉公时,又谄太后,奏尊元帝庙为高宗,太后晏驾后当以礼配食云。及莽改号太后为新室文母,绝之于汉,不令得体元帝。堕坏孝元庙,更为文母太后起庙,独置孝元庙故殿以为文母篹食堂。既成,名曰长寿宫。以太后在,故未谓之庙。[1]4034

以致王太后见后,深感不安。“既至,见孝元帝庙废彻涂地,太后惊……饮酒不乐而罢。”[1]4034王太后崩后,虽得与元帝合葬,却以沟绝之。王莽又为王太后立庙,以元帝配食。《汉书·王莽传中》:“五年二月,文母皇太后崩,葬渭陵,与元帝合而沟绝之。立庙于长安,新室世世献祭。元帝配食,坐于床下。”[1]4132

王莽这样做的目的很明确,以此来证明“圣女兴”谶纬的神秘应验性。王太后为“圣女”,“圣女兴天下”意指王太后专政天下,自己则上承王太后,故具有很好的合理性与合法性。这样,确如陈槃先生所言,“王氏亦将由‘圣女兴’以有天下也”[15]55。

王莽对“文母”是非常崇拜的,甚至达到了迷信的地步。始建国五年(14),王太后崩,“莽为太后服丧三年”[1]4132。从礼制角度而言,王太后为王莽之姑,王莽无为其服丧三年之义务。然而王莽以父母之礼为王太后服丧,以此向世人表明其继承王太后传承的正统性。地皇二年(21)正月,王莽妻亡,“葬渭陵长寿园西,令永侍文母,名陵曰‘亿年’”[1]4165。渭陵,元帝之陵。长寿宫,乃王莽为王太后所立庙。王莽葬其妻于王太后庙西,使之永侍王太后,明显是将“文母”视为自己的父母。名其陵为亿年,暗示文母保佑其帝位下传亿万年,如同秦始皇欲帝位传万世,王莽自视为“建万世之基者”[1]4161。

又《汉书·王莽传下》:“‘有奇士,长丈,大十围……自谓巨毋霸。……’莽闻恶之,留霸在所新丰,更其姓曰巨母氏,谓因文母太后而霸王符也。”[1]4157颜师古注云:“莽字巨君,若言文母出此人,使我致霸王。”[1]4157巨无霸乃巨人自命名,意为巨大无比。而王莽字巨君,篡位后疑心甚重,疑其刺己,篡得帝位,“讽言毋得篡盗而霸”[1]4157,故对巨人留而不用,将举荐者韩博下狱,并改其名为巨母氏。班固以为此喻“因文母太后而霸王符”[1]4157,似不确。如上所说,“霸”隐含篡位之意,故王莽嫌而去之,不再作“霸王符”解。王莽善解谶,如甄寻手有纹,如“天子”字,王莽则认为“此一大子也,或曰一六子也。六者,戮也。明寻父子当戮死也”[1]4123。“毋”与“母”形近,“巨”指王莽自己,“母”指文母,即王太后,足见王莽对“文母”的迷信了。

由此可见,圣女兴天下谶言为王莽篡汉提供了合法性依据,故其篡位后依然不断提升“文母”的地位,鼓吹“文母”的神圣性,为其服丧三年,令亡妻永侍文母,甚至企图通过改名来获得“文母”更多的庇佑。

综上,元城建公所言圣女兴谶,不可能源于春秋时晋国的史官卜偃之口,当为王莽所编造;西汉后期盛行西王母信仰,王莽将王太后比附为西王母,于是圣女与西王母在王太后身上集于一体;元帝与王太后为一体,圣女兴天下谶言为王莽篡位提供了合法的传承依据,故其篡位后不断提升“文母”的地位,鼓吹“文母”的神圣性。

猜你喜欢

圣女西王母王莽
王莽:皇帝家“可怕”的亲戚
西王母信仰的大传统与小传统
圣女果高产栽培六步曲
山东临清测土配方助圣女果丰收
Micronodular thymic tumor with lymphoid stroma: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女娲补天
浅析西王母形象演变及其原因
浅析西王母形象演变及其原因
王莽岭抒怀
我们中队那些温暖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