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大学体育课程思政设计
2023-06-05孙宇航张舒畅
孙宇航,张舒畅
(吉林工商学院 体育教研部,吉林 长春130507)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发挥好各学科的育人价值,各学科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教育合力。以往大学体育教师更注重提高学生体育运动能力,教授学生运动技巧与方法,忽视了学科融合。为深入推进大学体育新课程改革,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大学体育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尤其是在体育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理念,以实现对学生良好素质的培养。
一、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的意义
(一)有助于实施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通过在大学体育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理念及内容,可以让学生多角度感受运动的价值,理解健康中国的时代意义,认识到体育运动不仅关系着个体的身体素质,更关系着民族的未来与国家的希望。大学体育要通过课程思政的设置,教育学生有强烈的社会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充分认识各项事业的作用与价值,从而实现理想信念的升华,突破自我限制,实现自我发展,积极成长为具有崇高理想信念的时代新人。
(二)有助于推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大学体育教师开展教学,需要紧扣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并将其作为学科教学的重点内容。大学体育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可以融入很多爱国主义教育元素,如我国运动员为国争光的励志故事、促进国家体育运动发展的重大事件等。大学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发掘和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元素,既能展现我国体育运动的光辉历程和辉煌成就,又能体现运动健儿们迎难而上的拼搏精神,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特别是在观看比赛时迸发出的自豪感与荣誉感,让学生更加坚定个人荣誉与国家荣誉相关联,这种情感能够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以国家集体利益为先,有效培养学生的大局意识。
(三)有助于加强大学生体育综合素质的培养
大学体育教育的核心是健康体魄、健全心理,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避免体育运动目标的单一化倾向。体育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理念,能够增强学生健康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健康是美的基本要素,更是思政有效的切入点,运动过程中往往会使人兴奋、缓解紧张情绪。在体育教学中,循序渐进安排任务和拓展训练,既能对学生进行心理疏通和释放,又能巩固学生的幸福感,塑造健康心理。同时抓住体育教学行动规范环节,促进文明意识的养成,让学生在饮食、作息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明确健康的生活习惯是有效体育锻炼的重要保障。让学生意识到规矩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养成迅速、整齐、守纪、集体协同的习惯,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参与社会生活,使其在学习生活中呈现出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精神风貌。
二、大学体育课程思政设计面临的问题
(一)体育课程思政元素获取渠道单一
当前大学体育课程思政资源相对比较匮乏,大学体育教师单一地通过体育故事融入教学,且整理方式过于简单,拿来既用是主要方式,缺乏内在的元素挖掘。具体表现在:对元素的挖掘认识不足,仅从教材、教学内容中发掘思政元素和资源,内生资源不够丰富。同时,缺少与体育相关的社会热点事件,限制了体育思政资源外拓的多样性。因此,如何深度发掘与高效整理体育课程思政元素与资源是体育课程思政设计需要重点解决的难题之一[1]。
(二)思政元素与资源使用不精准、内容不丰富
体育课堂在教授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应使用丰富多样的运动案例、运动员事迹、运动经验等资源,使鲜活的思政素材有效结合体育教学内容,增强体育育人的感染力[2]。部分体育教师具备一定的课程思政资源运用能力,能够将思政资源与教学内容进行衔接,但存在思政资源使用精准度不高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缺少对思政资源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分析,如思政资源的使用范围、适配性等;对不同类型的思政资源的使用要求认识不到位;体育思政资源精准使用中缺乏对资源与体育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等问题。
(三)教师改进与创新体育课程思政教育方法的能力欠缺
教师改进与创新体育课程时未能通过内隐式教学方法将学生置于教学活动与文化氛围中,把思政元素比较生硬地搬到课堂中,在某一个节点直接显性地教授思政知识,把体育课变成了“体育+思政”组合课,缺乏内容创新、方法创新、理念创新。究其原因:一是受体育学科背景影响,多数体育教师在思政理论知识储备与使用能力方面存在短板;二是比较专注专业技能而忽视自身思政教育技能的提高。
三、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
(一)发掘思政教育元素,奠定思政教育基础
体育课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是体育课程思政不可缺少的理论基础,体育课程又是思政元素的载体,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深入挖掘体育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是从根本上为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正常教学提供基本保障,但由于思政元素较为隐晦,需要教师充分发掘教材中思政教育内容,不断外延思政资源,结合体育相关社会热点事件、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扩展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体育教师应围绕爱国主义思想、传统文化、思想道德建设及法治等深入拓展,将鲜活的案例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素材,讲“身边人、身边事”,使学生更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和任务。也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发掘过程中,这种发掘过程更有助于学生对思政元素的深入理解,随着课程思政的不断发掘,建立互通共享的资源平台势在必行。将各院校发掘的优秀思政素材进行整合,通过上级部门和教师合力建设丰富的思政教学资源,不仅丰富教学素材,还能增强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思政资源运用能力,形成体育课程思政育人合力。
(二)创设针对性教学情境,优化思政教育过程
目前,体育思政课程还处于探索阶段,并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具有借鉴意义的成熟理论。在建设过程中,很多的思政教育内容比较抽象、高深,教师碎片化融入、强行植入都不利于思政课程建设。为了优化思政教育过程,大学体育教师在实施身体素质练习或者运动知识讲解时,需要创设有针对性的教学情境,调试好可适用范围,可以保障思政课程内容与体育教学的有机融合。体育课在传授知识与技巧的同时,能够丰富以实际环境与情景营造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潜移默化地理解思政元素的意义,知道为什么而学习,思考不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有一定的物质支撑。教学情境的作用是既活跃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又为学生理解思政教育内容做好铺垫,帮助学生找准探究的切入点。大学体育教师在创设思政教学情境时,需要立足于思政教育的基本特点及要求,在情境中融入思政元素,这对于学生理解思政元素内涵,达到课程思政效果和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升华思政教育成效
课程思政理念的核心要求是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目标,让学生能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积极践行掌握思政内容,实现个体全方位成长。为此,大学体育教师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将思政教育内容及要求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能以思政教育内容为导向,严格要求自己,更好地规范行为。现阶段,大学体育思政教育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开展志愿者活动、参与健康中国计划、组织体育社团活动等,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思政教育内容,并且能将自己理解到的思政教育内容应用于实践中。从实践活动方案的制定到实践活动的推进,再到实践活动的感思,需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对获取的思政教育理论有深层次的理解,从而实现行动自觉。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社会价值,升华思想境界,铸造优良品德,感受到帮助他人的积极意义,从而产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学会做事、做人,确保课程教学效果的落实。
四、结语
随着高校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课程思政理念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对大学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尤其是能结合课程思政理念来革新体育教学理念、创新体育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对于学生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家国情怀、个体发展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为了推动大学体育与思政的有效融合,需要大学体育教师发掘教材中的思政教育内容,奠定思政教育基础,创设有针对性的教学情境,优化思政教育过程,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升华思政教育成效,确保教学效果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