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转型对组织韧性的影响研究
——基于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效应

2023-11-13李晓翔孔梦情

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韧性不确定性变量

李晓翔,孔梦情

(安徽大学 商学院,安徽 合肥230601)

一、引言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环境不确定性加剧,未来会有更多的突发风险和危机充斥企业发展的组织环境,给企业的存续与发展带来更严峻的考验。组织韧性作为企业快速识别并应对外部变化、恢复并持续成长的核心能力,对企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组织韧性不仅帮助企业化危为安,实现生存反弹,更能让企业在危机中抓住机遇,实现反超改进,促进企业长远发展[2]。数字经济背景下,数字化转型为企业创新变革带来新机遇,提供企业可持续发展强动力。数字化转型中的数字技术能够赋能企业在不确定环境中整合与重构内外部资源、流程和结构,提高管理效率,优化企业流程,促进组织的恢复反弹。同时,数字化技术可以提高组织的学习能力,助力企业不断创新,赢得可持续竞争优势,实现反超成长。可见,数字化转型是促进组织韧性形成的重要途经。然而,国内学术界关于数字化转型对组织韧性的影响研究还比较缺乏[3],因此,数字化转型如何影响企业韧性成为当前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回顾以往文献,Belhadi等(2021)[4]研究发现数字技术能够增强供应链韧性,Floetgen等(2021)[5]研究发现数字技术对平台生态系统韧性产生积极影响,陶峰等(2023)[6]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显著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单宇等(2021)[3]通过案例研究明确指出数字化对提升韧性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蒋峦等(2022)[7]基于问卷调查发现数字化转型能够通过双元创新来提升企业韧性。综合来看,数字化转型与组织韧性的关系探讨还存在以下不足:第一,数字化转型与组织韧性的关系研究大多集中于理论层面,实证研究还相对匮乏。第二,关于数字化转型对韧性主体的研究多集中于供应链领域,而以企业为韧性主体的研究较少,需要探讨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层面的韧性产生的影响。第三,以往研究大多对数字化转型与企业韧性关系进行初步直观探讨,二者关系的研究“黑箱”还尚未完全明晰。基于此,本文根据动态能力理论,以2011—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数字化转型与企业韧性的关系,并引入环境不确定性这一调节变量,进一步探讨二者关系的作用边界。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数字化转型与组织韧性

数字化转型作为企业创新的重要驱动力,能够赋能企业在不确定环境中整合与重构内外部资源、流程和结构,驱使组织动态能力的进化与升级,获取和维持可持续的竞争优势[8],从而提高企业在不确定环境下的组织韧性。一方面,数字技术是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关键支撑资源,能够帮助企业洞察内外部环境的变动,使企业根据内外部环境特性及时调整组织结构,变革与重构管理模式,从而提高应对外部环境冲击的能力[8],帮助企业在危机情境下快速反弹恢复。另一方面,数字化转型能够帮助企业从外部获取更多的信息、知识和资源,拓展信息的广度和深度[9]。同时,企业通过数字技术能够有力促进资源调整和价值挖掘,使企业形成不易被模仿的高层次动态能力,从而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成长。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

H1:数字化转型对组织韧性具有正向影响。

(二)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

动态能力理论认为,环境能够塑造组织能力。环境不确定性是企业在VUCA①VUCA是Volatility(易变性)、Uncertainty(不确定性)、Complexity(复杂性)、Ambiguity(模糊性)的缩写。时代必须面临的环境特征。环境不确定性指企业对所处的市场环境、技术环境的未来发展变化难以进行准确感知、判断的状态[10]。外部环境特性的变化给企业发展既带来挑战,也带来机遇。在不同的外部环境下,企业数字化转型会影响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应对方式和适应能力等组织韧性作用的大小[11]。

已有学者认为,企业数字化能力在动荡的竞争环境下能够增强组织的动态能力[11-12]。当外部环境越是动荡时,企业获取有效资源和占有市场的难度就越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更倾向于发挥其调配资源和机会识别的数字化能力,赋能组织的动态能力,进行战略调整和组织架构的优化,促进组织的恢复和反弹,甚至积极抓住并利用外部环境中蕴含的机遇,实现反超成长[13]。反之,当外部环境处于较平稳的状态时,不利于企业利用数字化资源和技术的能力以及展开应对危机的能力,那么对组织韧性的提升效果也会随之减弱。

然而,当数字化转型程度与企业现有资源、认知水平的承载能力不匹配时,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将对组织能力带来负面影响[14-15]。数字化转型包括底层技术研发和数字技术应用两个层面,无论是底层技术研发还是数字技术在实践层面的应用,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同时也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储备。数字化转型并非是企业引入数字技术或者使用数字技术这一单一技术突破,更需要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的全方位配合与重构[16]。在环境动荡时期,未来局势相对不明朗,企业若一味地推进数字化转型,很可能超越企业承受范围,导致组织间缺乏战略协同。而过度占用有限的生产资源,完全脱离原有生产秩序的同时又难以支撑新的业务板块,最终导致企业不能及时作出调整以应对外部环境变化,不利于企业的稳定与发展,降低组织韧性[14]。另一方面,有些产业处于萌芽期或建设期,在资金、技术和研发以及经营经验上都相对匮乏,组织结构和能力相对不稳定,并不能灵活应对数字化转型以及外部环境带来的不确定性[17]。因此,在环境不确定性较大的情况下,这类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很可能会对企业的生产能力产生较大的冲击,当超过企业承受能力时,甚至会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内部的稳定。基于此,提出如下两个竞争性假设:

H2:环境不确定性正向调节企业数字化转型与组织韧性的关系,即环境不确定性越大,数字化转型对组织韧性的促进作用越强;

H3:环境不确定性负向调节企业数字化转型与组织韧性的关系,即环境不确定性越大,数字化转型对组织韧性的促进作用越弱。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选取2011—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并对样本数据作如下处理:(1)剔除金融类公司;(2)剔除样本期内ST和*ST的公司;(3)剔除关键数据缺失严重的公司;(4)对所有连续变量进行上下1%的缩尾调整。经过筛选,最终共获得16 783个样本观测值。数字化转型数据根据从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搜集到的企业年报资料进行关键词文本分析得到,其余数据来源于CSMAR数据库。本文使用的数据处理软件为Stata16。

(二)变量测量

1.被解释变量:组织韧性(Resilience)。依据动态能力理论,本文拟从反弹维度和反超维度两个方面出发构建组织韧性指标[18]。反弹韧性是组织承受挑战打击后反弹恢复至原有状态或功能的能力,参考已有文献对企业韧性的研究[19-20],采用样本企业速动比率、沉淀性冗余资源、非沉淀性冗余资源和净资产收益率四个指标来综合评价;反超韧性是超越承受打击,不但反弹恢复,而且组织变得更加坚强,代表了企业的成长能力。借鉴周萍和蔺楠(2015)[21]、郭晓川等(2019)[22]的做法,选取衡量企业成长能力的指标:总资产同比增长率、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净利润同比增长率来评价。本文对以上指标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取均值得到组织韧性综合值,用Resilience表示。

2.解释变量:数字化转型(Digital)。借鉴吴非等(2021)[23]的研究,本文使用文本分析法构建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指标。首先,利用python技术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下载A股上市公司2011—2020年度的年报,并进行文本化处理。其次,提取反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词词频数。最后,进行频率汇总和对数化处理,作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指标。数字化转型具体细分指标名称见图1。

图1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结构化关键词图谱

3.调节变量:环境不确定性(EU)。本文参考申慧慧等(2012)[24]的方法,采用企业过去五年非正常收入经过行业调整后的变异系数作为环境不确定性的测度指标。首先用企业过去五年的数据,以销售收入为因变量对年份作OLS回归,所得残差值作为非正常销售收入;其次,通过计算非正常销售收入的标准差与平均值的比值得到未经过行业调整的变异系数e;最后将变异系数e除以同一年度内同行业e的中位数,即为当期经行业调整后的环境不确定性EU。

4.控制变量。为了保证结果的稳健性,对影响企业融通创新的其他变量进行了控制,包括:资产负债率(Lev)、托宾Q 值(Tobins)、流动比率(Liquid)、固定资产占比(Fixed)、股权集中度(Share)、高管平均年龄(Gage)、独立董事占比(Indep)、产权性质(Soe)、两职合一(Dual)。另外,也对年份(Year)和行业(Industry)进行了控制。

(三)模型构建

为检验数字化转型对组织韧性的影响,以及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效应,构建了如下的计量回归模型:

其中,Resilience表示组织韧性,Digital表示数字化转型,EU表示环境不确定性,作为调节变量,Digital×EU表示解释变量数字化转型与环境不确定性的交互项,Controls代表控制变量,Time和Industry分别代表时间和行业固定效应,ε代表随机扰动项,i表示企业,t表示年份。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1 报告了本文所有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组织韧性最小值为0.025,最大值为0.800,标准差为0.077,表明样本企业在组织韧性上呈现出较大差异。数字化转型最小值为0,最大值5.796,标准差为1.253,表明样本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与已有研究基本一致。环境不确定性最小值为0.017,最大值为23.440,标准差为1.202,表明企业在样本区间内面临的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差异较大。另外,控制变量与已有研究无明显差异。

表1 描述性统计分析

(二)相关性分析

表2列示了本文主要变量的相关系数。数字化转型与组织韧性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067,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进一步地,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基本小于0.4。同时本文对所有解释变量进行方差膨胀因子测算,结果显示所有解释变量的平均VIF为1.36,最大值为2.15,远小于阈值10,表明本文的解释变量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表2 主要变量相关性分析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首先,进行数字化转型对组织韧性的主效应检验。结果如表3模型(1)所示,数字化转型与组织韧性的回归系数为0.004,且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说明数字化转型能够提升组织韧性,假设H1 得到验证。其次,使用交互项回归来探究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效应。回归结果如表3模型(2)所示,数字化转型与环境不确定性的交互项回归系数为-0.001,且在10%的水平上显著,且与数字化转型系数相反,表明环境不确定性在数字化转型与组织韧性之间起到了负向调节作用,假设H3得到验证。

表3 基础回归结果

(四)稳健性检验

1.Heckman两阶段法

企业是否进行数字化转型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可能导致样本选择偏误,为解决此问题,本文使用Heckman两步法重新回归。首先根据企业是否进行数字化转型生成虚拟变量Dum_Dig,并将其设置为被解释变量,然后加入相关控制变量后使用Probit模型进行第一阶段回归,计算出逆米尔斯比率IMR,在此基础上进行第二阶段回归。如表4所示,回归结果稳健。

表4 Heckman检验结果

2.倾向得分匹配法

首先,根据企业是否进行数字化转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若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设定为实验组,反之设定为对照组。其次,使用Logit回归计算倾向性得分值,并按核匹配后得到的样本分别进行回归。结果见表5,与前文结果基本一致,说明本文结论稳健。

表5 倾向得分匹配法检验结果

3.替换数字化转型指标

借鉴何帆和刘红霞(2019)[25]的做法,以“是否实施数字化转型”测量数字化转型指标。若企业当年进行数字化转型,Digital-1赋值为1,反之赋值为0,回归结果如表6所示,与前文基本一致,说明结论稳健。

表6 替换数字化转型指标

五、结论与启示

基于动态能力理论,以沪深A股上市公司2011—2020年的数据为样本,研究数字化转型对组织韧性的影响以及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效应,得到如下结论:数字化转型与组织韧性正相关,数字化转型中的数字技术能够赋能企业在不确定环境中整合与重构内外部资源、流程和结构,推动企业流程优化和提高管理效率,驱使组织动态能力的进化与升级,获取和维持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从而提高企业在不确定环境下的组织韧性;环境不确定性负向调节数字化转型与组织韧性之间的正向关系,数字化转型成本高、持续投入时间长、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很大。当外部环境较为动荡时,未来局势相对不明朗,此时对于企业,尤其是处于萌芽期和建设期的企业来说,一味地推进数字化转型,很可能超越企业承受范围,导致组织间缺乏战略协同,而过度占用有限的生产资源,完全脱离原有生产秩序的同时又难以支撑新的业务板块,不仅不能给企业带来效益,反而会不利于企业的稳定与发展,降低组织韧性。

基于以上结论,得到如下管理启示:一是企业要意识到数字化转型对组织韧性的积极意义,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提升组织韧性。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企业的必修课,也是企业升级发展和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和路径。企业应抓住数字化发展机遇,主动开展互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全方位应用,充分挖掘数字技术的强大能量,借助新技术增强组织韧性,提升组织的应变能力和成长能力,进而在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二是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应充分考虑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时因业因企施策。数字化转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且牵一发而动全身,具有很大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因此企业不应盲目地进行数字化转型,而应根据外部环境形势,结合自身能力和条件,在合适的时机推动数字化转型,这样才能充分挖掘内部资源基础和外部数字资源,加强组织学习和动态能力再造,加快实现战略、技术、数据等的协同融合,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数字技术提高企业的创新变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猜你喜欢

韧性不确定性变量
法律的两种不确定性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抓住不变量解题
也谈分离变量
英镑或继续面临不确定性风险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韧性,让成长更美好
具有不可测动态不确定性非线性系统的控制
笑中带泪的韧性成长
SL(3,3n)和SU(3,3n)的第一Cartan不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