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一流专业建设的课程思政示范与引领路径研究
——以会计学专业为例
2023-06-05李长山
李长山
(吉林工商学院 会计学院,吉林 长春130507)
一、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课程思政建设逐渐成为高校关注的重点。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若干意见》及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见》明确了课程思政构建全员、全程、全方面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和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目标。
课程思政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载体,课程思政建设旨在通过课程改革,将德育融入课程教学,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可以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道德品质优秀的人才。
二、一流专业建设中课程思政示范与引领的方向
一流专业的内涵建设是指通过不断提高专业培养目标、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专业管理等方面,使专业人才培养达到一流水平。
(一)培养目标示范
一流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当与课程思政的目标相一致,即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将课程思政的理念和要求纳入专业培养目标,结合一流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进行探索,融入专业思政的一体化培养方案,体现培养目标的示范与引领。
(二)课程体系价值引领
一流专业的课程体系应当包含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通过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等方面,建立健全课程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示范
一流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应当与课程思政的内容和方法相协调,思政教学内容为主线,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理想信念,以思政课程的受益面、教材的使用面等方面体现内容的示范与引领。基于课程思政设计的具体方法、教材资源开发、专业建设的保障策略等方面多视角完善方法的示范与引领。
(四)教师队伍建设引领
一流专业的教师队伍应当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中,通过示范课程思政,可以引导教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师全面发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专业管理示范
一流专业的管理应当与课程思政的管理相协调,通过建立健全专业管理制度体系,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施。
三、课程思政示范与引领的实践路径——以会计学为例
(一)提升思政内涵高度的专业培养目标建设
结合一流专业建设中会计学专业定位和人才需求,凝聚专业核心,突出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融入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形成一流的专业建设核心价值体系。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及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课程思政要求,将思想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等德育元素有机嵌入至培养目标之中,加强顶层谋划,以政治素养、专业素养、个人素养、社会责任形成一流专业建设的核心价值体系。
(二)增强专业思政深度的专业课程体系、内容、方法建设
根据优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融入思政元素的课程标准,进行思政元素与素材的再挖掘,强化教学内容、模式、方法、手段上的创新,加强思政融入的教学设计,增加专业思政建设深度,形成“价值引领、情感激励、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1.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优化课程设置是加强一流会计学专业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内容有机融合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一流会计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可以调整部分课程的内容设置,使思政元素能够更好地融入课程教学中。例如,将财会法规与职业道德放在会计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中,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感受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也可通过加强课程整合使不同课程之间的思政元素能够相互补充,形成有机的整体。例如,将财务管理与企业社会责任、财会法规与职业道德相结合,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财务管理的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建设思政引领下的课程优、教师强、学生忙、管理严、效果实的一流本科课程体系。
2.教学内容建设。在会计学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中,要注重融入会计育人元素,充实课程思政内容。一是加大思政教材资源开发,二是绘制会计学通识课、专业课、实践课思政知识图谱,创建思政资源总库。通过拓宽课程受益面、拓展教材使用面等方式达到示范引领作用。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分析解决会计理论的创新点、重难点、疑点,拓展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质疑精神和批判思维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高阶思维能力。深入理解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哲学人文思想、会计思维方式等,培养学生的会计思维。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的改革。在会计学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中,要遵循教学规律,及时更新教学理念,灵活选用融入方法,构建课程思政新范式。通过开展实验教学、实训教学、学科竞赛、校外导师进课堂等形式,构建“思政引领+实践启发”的模式。在会计学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中,要拓展课程思政教育空间。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团,开阔视野,提升能力;认真指导学生申报创新项目、撰写会计论文、参加会计经典诵读比赛等含有课程思政内容的多样化活动,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学习内动力,促进知识的内化。在教学方式上,应运用翻转课堂、智慧课堂、VR课程、案例分析、行动学习、启发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多种方法分情况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在教学手段上,应紧密结合与会计学专业相关的业务案例和热点问题,采用问题导向的思政教学设计,使用图片、动画、模型、短视频、故事、角色、情境等多元化教学载体拓宽思政传播形式。通过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方式以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
4.课程评价的持续改进。要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进行效果评价,通过学生评教、教师评学、课程设计、教学效果等指标,不断完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机制。例如,可以构建“课内课外结合、平时期末融合”的课程考核体系。课内关注学生的专业认知和价值观,课外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个人修养,平时通过学生说课、讨论、测验等形式推进对学生全过程学习的评价,期末通过综合考核评价思政教学效果,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考核感知学生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倾向,力求以动态多元增值评价为驱动考评课程思政的效果。
(三)拓展思政广度的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推动一流会计学专业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内容有机融合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一流会计学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中,通过加强教师培训,帮助教师提高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例如,可以组织教师参加会计学专业的培训课程、研讨会等,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前沿理论和实践应用;在一流会计学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中,可以引入优质师资,例如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师、引入具有较强教学能力的教师等;提高教师思政素质,组织教师参加思政教育培训、开展教师思想政治考核等;在一流会计学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中,可以鼓励教师开展科研活动,例如发表论文、参加研讨会等;加强教师评价,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帮助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思政素质。例如,可以开展教师教学质量评估、学生评教等活动,让教师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广泛开展课程、教材、论文、专题报告、培训班、会议交流等形式扩大示范专业思政成果的推广示范,拓宽建设成果的受益面同时多渠道提升教师的思政能力。
四、实践路径中问题的解决机制及保障策略
(一)师德制度落实
通过建立健全师德管理制度和有效的师德教育机制,加强师德宣传、建立师德投诉机制、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师德考核等方式倡导尊师重道,推动教师践行师德规范,提高师德素养,增强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为课程思政一流专业建设提供有力的师德保障。
(二)学术能力培养
加强教师学术能力培养,提高教师的学科素养和教学研究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课程思政一流专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学术支撑。鼓励教师提高学科素养,加强教师学科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学习,促进教师对学科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为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坚实的学科基础;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学术机构和学者的合作,引进优质学术资源,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的学术信息和资源,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通过学术交流平台,分享教学研究和实践经验,提高教师的学术素养和教学研究水平,为一流专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学术支撑。
(三)教学质量监控
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思政教学过程和成果进行定期评估和反馈,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可以定期开展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满意度调查、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实施情况评估等活动,了解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并及时纠正问题。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让教师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同时加强结果应用,将评价结果作为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四)专业文化建设
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强化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等措施,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会计学专业相关的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了解会计职业的社会责任;开展会计学专业相关的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研究,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财务领域的应用;开展会计学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大赛,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创业项目等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为课程思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