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本书管窥厉以宁的经济学思想

2023-06-05臧博

财经 2023年5期
关键词:厉以宁共同富裕资本主义

臧博

图/视觉中国

2023年2月27日厉以宁先生去世,引发各界缅怀。大家公认,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最为世人称道的成就首先是在经济学领域。他所系统论述的股份制改革理论,他所主张的中国经济发展非均衡理论等,都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厉以宁在其学术生涯中出版了大量著作,包括专著、文集等,许多都脍炙人口。本期书单选入了其中较具代表性的六本书,远不足以概括厉以宁的学术思想体系,却能帮助读者管窥其大略。

厉以宁在为青年学子授课时,曾被学生问及,他对自己的哪些书最为满意。厉以宁给出的答案有三本:《非均衡的中国经济》《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资本主义的起源》。厉以宁认为,这三本书是最能反映他学术观点的代表作。

《非均衡的中国经济》是厉以宁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全书从非均衡经济的特征着手分析,以说明资源配置失调、产业结构扭曲、制度创新的变型等现象的深层次原因。他提出,经济的非均衡有两类:第一类非均衡指市场不完善条件下的非均衡,第二类非均衡指市场不完善以及企业缺乏利益约束和预算约束条件下的非均衡。作者进而指出,当时中国经济处于第二类非均衡状态中,努力的方向是先由第二类非均衡过渡到第一类非均衡,再使第一类非均衡中的非均衡程度逐渐缩小。

另一本代表作《股份制与现代市场经济》也不得不提,此书不仅广为人知,其影响更是远及今日。早在1991年,厉以宁就发表论文《论共同富裕的经济发展道路》,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也是一个过程,只能逐步实现。在这篇文章中,他还简述了“影响收入分配的三种力量”,即市场机制、政府,以及道德力量。

在之后出版的《股份制与现代市场经济》一书中,厉以宁就这一论断做了进一步阐释,形成其促进共同富裕的第三次分配理论。他认为,在第一次的市场分配和第二次的政府再分配以后,还应有以捐赠为核心的第三次分配,以弥补前两次分配的不足。

(作者为本刊文化编辑;编辑:何刚)

本书出版于1986年,凝结了厉以宁对经济学方法论、伦理观等问题的深入思考。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系列设问:传统的生产要素概念究竟应当如何解释?它能否概括生产力的全部内容?是否应考虑到新的生产要素?后者是否能概括在某一原有的生产要素之中?新技术革命兴起以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界限是否越来越不清楚了?现代生产条件下工人的劳动能否简单地归入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

再如,为什么资本主义世界至今对生产力还有这样大的容量?这些问题涵盖了经济学研究中最核心的重大理论关切。

厉以宁在“体制”“目标”“人”这三个研究层次上,首先从“体制”研究入手,分析了不同体制各自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势态,研究了生产要素重新组合的意义。他指出,这种重新组合将会引起社会经济生活的重大变动。此外,作者还提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应当正确地对待当前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这部比较经济研究的著作,也提出了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些方法。

本书是厉以宁关于中国经济改革的经典论文合集,荟萃作者在不同时期所作重要文章。这些论文被归为五个部分,涵盖了经济改革总体设计、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和任务、股份制是明确企业财产关系的最好形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分配问题、平等与效率等若干重大理論议题。

作者在序言中指出,争鸣是经济学繁荣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经济学研究中出现的各个学派应在讨论中充分交换意见,互相取长补短。这种学术气氛将为社会主义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就作出应有的贡献。

厉以宁在本书中提出了“所有制是改革的关键”这一重要论述。在第一部分首篇《经济改革的基本思路》中,作者指出:经济改革的失败可能是由于价格改革的失败,但经济改革的成功并不取决于价格改革,而取决于所有制的改革,也就是企业体制的改革。这是因为:价格改革主要是为经济改革创造一个适宜于商品经济发展的环境,而所有制的改革或企业体制改革才真正涉及利益、责任、刺激、动力问题。

这是厉以宁先生的学术代表作,书中提出了影响深远的“中国经济非均衡理论”,为中国经济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南。

作者表示,在其撰写过的关于当前中国经济的著作中,《非均衡的中国经济》是最能反映其学术观点的作品之一。本书主要从非均衡经济的特征着手分析,以说明资源配置失调、产业结构扭曲、制度创新的变型等现象的深层次原因。

书中围绕中国经济的非均衡性特征,从政府、企业、市场三者的关系分析了资源配置、产业结构、制度创新和经济波动等问题,深刻揭示了中国经济宏观和微观运行机制的特点,并探讨了以企业改革为中心,通过改革调整走出困境,实现顺利发展的途径。

作者表示,在当前中国的非均衡经济中,经济改革的深化非常必要。但经常遇到一个难题,即新的制度和政策都容易走样(本书称之为“制度变型”),这主要与制度创新的不规范、企业和居民个人预期的变化、市场的不完善等有关。只有从这些方面进行调整,上述问题才能得到较好解决。

本书是厉以宁的经济史研究代表作之一,收入《厉以宁经济史文集》第三卷。《资本主义的起源》对西欧资本主义起源问题提出了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模式,将资本主义分为原生型的资本主义和非原生型资本主义,并以此对资本主义起源作出解释。

作为一本比较经济史著作,书中讨论了有关资本主义起源的若干经济理论问题。作者试图从历史事实出发,用封建社会体制外异己力量和体制外权力中心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封建社会的刚性体制和弹性体制,来说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过渡。

厉以宁表示,自己所进行的这一研究可称为制度分化和制度调整分析。封建社会体制外异己力量和体制外权力中心的形成与发展,是制度分化研究的内容。封建社会的刚性体制向弹性体制的转变,是制度调整研究的内容。

作者试图从制度分化和制度调整方面说明西欧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再通过西欧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展现世界历史发展的多种模式。

厉以宁先生是改革开放以来最早提出和研究股份制的学者,有“厉股份”之称。本书收入他在北京大学“中国宏观经济专题”课程中使用的讲义等内容,是全面展示厉以宁股份制改革理论的一本重要著作。本书是厉以宁对于股份制思想萌芽、发展和形成的写照。

作者在本书中指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企业体制改革为主线,即以赋予企业以充分活力作为改革的首要任务,并通过这一改革,使中国经济早日由第二类非均衡状态过渡到第一类非均衡状态。假定不以企业体制改革为当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无视企业尚未具有充分活力的第二类非均衡条件等客观形势,则改革不仅无法收到良好的效果,反而使资源配置的失调状况加剧。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厉以宁在本书中最早提出并论述了“第三次分配”,并就共同富裕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经济发展的结果是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使人们能生活得更好;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以全体劳动者的共同富裕为目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的调节是基础性调节,所以可以把市场调节称作第一次调节,政府对资源配置的调节是高层次的调节,所以可以称为第二次调节。

本书介绍了由习惯力量或道德力量进行的调节,作为超越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的另一种调节,可以称之为第三种调节,书名中所谓“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即是指此。

书中提出,在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都能起作用的范围内,由于市场力量与政府力量全都有局限性,所以这两种调节之外会留下一些空白。由于人是“社会的人”,人不一定只从经济利益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和选择行为方式,人也不一定只是被动地接受政府的调节,所以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都难以进入到人作为“社会的人”这个深层次来发挥作用。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留下的空白只有依靠习惯与道德调节来弥补。厉以宁认为,市场调节是“无形之手”,政府调节被称为“有形之手”,习惯与道德调节则介于“无形之手”与“有形之手”之间。

猜你喜欢

厉以宁共同富裕资本主义
共同富裕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厉以宁:无悔今生不自愁
厉以宁:心宽无处不桃源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厉以宁——新常态意味新变化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