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时代”学龄儿童书籍设计研究

2023-06-05邢星何峰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学龄儿童通感书籍

邢星 何峰

我国学龄儿童目前已全面进入“双减时代”,其课余生活尤其阅读行为较之过去的“教培时代”发生了逆转性变革。本文通过对我国学龄儿童书籍设计现状进行梳理,对双减时代学龄儿童的阅读新需求进行分析,得出了学龄儿童书籍设计仍持老态并尚存诸多缺陷,不再能满足当下学龄儿童对多维求知、休闲娱乐于一体的阅读新需求的结论。针对新时代学龄儿童的阅读新需进行书籍设计研究,提出了更为适宜“双减时代”学龄儿童阅读的分龄分级、新分类两个设计方向及趣味性、通感及行为互动设计的策略。

双减时代;学龄儿童书籍设计;设计方向;设计策略

2021 年7 月24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规范化校外培训机构及培训行为。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学龄儿童在学习、课后生活、阅读等诸多方面均发生了大变革.

双减的真正含义是国家要培养出创新自主型的多元化人才,而不是以往被“填鸭式”“应试型”批量生产出的“僵尸人才”,目的在于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并坚决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在双减时代来临之际,更多家长反而开始焦虑,担心孩子在“无培养”“无质量”的新模式下将来会面临被淘汰的局面,在此情境下,阅读被家长们重新重视起来,并被赋予了能够补充儿童多维发展的希望。对于学龄儿童来说,已经处于自主规划课余生活、自主学习的新境遇,阅读不仅成了学龄儿童自助求知、拓展知识、满足提升的途径之一,也成了儿童们休闲放松娱乐的新方式。因此,及时研讨并设计出适合学龄儿童在双减时代阅读的书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与重要作用。

1.“双减时代”学龄儿童的阅读、设计现状

自2021 年9 月全国各地执行双减政策以来,中小学生过去周一至周五课后、周末满满的多学科校外教培主导生活的状况已不复存在,初步实现了降低教育成本,减轻家长学生负担,缓解家长焦虑的政策初衷,我国学龄儿童已然迈入了“双减时代”。

(1)“双减时代”学龄儿童阅读现状

现国内各地小学已实施校内课后辅导服务,基本能够缓解工作在岗时间段中家长们的离岗请假、孩子放学没人接管、额外托管付费等焦虑。对于学龄儿童:本该属于他们的晚时光、周末时光又彻底地归属于他们,自由支配充分的时间与玩伴交流、与父母温馨互动、玩耍、开发兴趣、阅读自己渴望的书籍、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但由于近10 年来电视、电脑、手机、电子阅读器等电子媒体产品的空前兴盛,已经将学龄儿童的传统式阅读转变为“读屏”式阅读。随读屏式阅读的众多弊端引发了大量问题之后,高比例家长们已经不再盲目让孩子跟风读屏。那些因读屏阅读引发的散光、隐斜、近视等视力损伤,语言表达、理解、社会交际等能力较纸质阅读儿童低下等客观问题越来越多。家长们已经重新带领孩子们回归了传统式阅读,图书馆、书店书屋恢复了往日的虚无座席。正值新时代的书籍设计师们,应敏锐的洞悉学龄儿童阅读新趋势,勤勉地思考探讨学龄儿童的书籍设计,满足“双减时代”的学龄儿童阅读新需。

(2)“双减时代”学龄儿童书籍设计现状

我国儿童书籍装帧设计起步较晚,历史也相对较短。其发展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虽然还尚存一定的差距,但在当下,我国却已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少儿书籍出版大国。据中商情报网讯:近年来,国内少儿图书行业发展迅速,少儿图书行业规模的快速增长推动少儿图书码洋占比稳步攀升,是我国图书版权贸易中增长速度最快、也最为活跃的部分。2020 年上半年,少儿图书销售码洋占比30.84%,位列第一,已成为码洋比重最大的细分市场。我国少儿图书市场份额占比自2015 年起逐年增长,少儿图书出版行业需求、销售趋势均呈稳健增长之势。

随着我国近年来各行业脚步飞快地发展,书籍出版技术也与发达国家无异,种类日益丰富、设计日益精美、材质日益多元。通过2021 年在上海举办的全国少儿图书订货会,可见国外引进版图书呈现雄霸线下少儿图书市场状,除“淘气包马小跳”等极少数原创品牌图书外,引进版畅销图书随处可见。对外版图书的畅销现象进行分析可知:书籍内容具有针对性且符合目标年龄段儿童的心理发展及认知特征;其设计尊重儿童情感体验,注重插画氛围的营造表现等,而我国现在的学龄儿童书籍设计因过去“应试教培”主导其课余生活,导致的学龄儿童阅读率整体偏低等因素而不被重视、发展缓慢、更新不足。学龄儿童书籍普遍存在内容老旧、形式单一、设计雷同、缺乏互动等诸多缺陷, 与作为我国少儿图书市场主流的学龄前儿童书籍设计相比,投入力度相差甚远。总体而言,我国儿童书籍值得注意的共性现象:原创读物都在不约而同呈现“系列化”“丛书化”趋势,此外,我国学龄儿童书籍设计更具隐患---照搬国外设计而忽略本土文化等各因素。

通过梳理国内学龄儿童的阅读现状以及国内、外学龄儿童书籍设计现状,对国内现畅销的外版书籍设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国内学龄儿童书籍设计销量高受欢迎的现已呈现国外翻译版本趋势;高比例学龄儿童书籍设计存在通病:缺乏儿童心理行为的目标性、针对性,缺乏对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尊重,忽略互动性,缺乏原创等。传统形式书籍已不能满足“双减时代”儿童的阅读需求,做顺应时代的设计,有助于儿童多维认知的设计,能够给儿童带来欢愉健康成长的设计刻不容缓。

2.“双减时代”学龄儿童书籍设计方向

通过对双减时代学龄儿童所处的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因素,国内学龄儿童书籍设计现状进行梳理分析,发现我国学龄儿童书籍设计在新时代中扔持老状陈态,与儿童阅读新需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大。为我国学龄儿童书籍设计探索出新方向千钧一发,本文将从分龄分级设计、交叉融合学科的新分类与传统分类相结合两个方向进行探究。

(1)分龄分级设计

分龄分级旨在科学客观地将相似心理状态的儿童按年龄归纳分级,实现分级阅读。分级阅读,是按照儿童不同年龄段的智力和心理发育程度为儿童提供科学的阅读计划,为不同孩子提供不同的读物,提供科学性和有针对性的书籍阅读。分级阅读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20 世纪90 年代初在国内台湾首先受到重视,并推行了一系列儿童阅读计划以及较大力度给予支持款项,于90年代末便已呈现出台湾地区儿童阅读水平、认知发展水平均高于国内儿童的结果,可见分级阅读在台湾的实施还是十分成功的。

分龄分级设计可依据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性理论进行,从其理论中可以获悉:前运算阶段儿童为2—7岁,学龄儿童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7—11、12 岁,后为形式运算阶段11、12—15、16 岁。学龄儿童在具体运算阶段6 年中又客观地存在着前期、中期、后期的差异性。因此,学龄儿童在1—2、3—4、5—6 年级阶段中的阅读性质和阅读能力是不同的,其认知心理、发展、应用等多种能力是需要被书籍设计工作者尊重并给予重视的。对于学龄儿童来说,学习、运动、操作、社交等诸多能力差异都决定于其大脑储备中所输入的有效信息的质与量。作为信息输入媒介中最为普遍易为的阅读书籍,分龄分级设计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显而易见。分龄分级设计不仅可以避免阅读儿童因内容不符合认知范围而产生不解、疑惑与抵触情绪,还有助于解决因海量图书选择困难而浪费精力的弊端,十分便于精准服务。学龄儿童书籍按照上述分龄分级设计在具体实施中,可按照下述不同年级年龄分段的认知特征、内容目标范围、插图、色彩、文字与其他多因素,作为设计参考。

表1 学龄儿童书籍分龄分级设计参考表

(2)多维知识融合后的新分类设计

我国少儿一直以来按传统分类查找阅读,当前的少儿图书分类可分为少儿文学、少儿科普百科、少儿图画(卡通/漫画/绘本)、游戏益智、低幼启蒙、其他等六大类。少儿文学为少儿图书的第一大市场,其后依次为卡通/漫画/绘本、少儿科普百科、低幼启蒙、游戏益智等。在传统分类中,还可按体裁、种类、内容、功能、材质等再细致分类。

除对学龄儿童书籍保留传统分类以外,也可以推行多维知识融合后 的新分类设计,将多种类内容整编于一本书、系列丛书的设计。该设计思路来源于: 通过观察,对近年来社会各学科发展速度空 前飞快,多门学科发展到一定高度均进入瓶颈期,而开始从其他相关学科获取思路,得到可行性发展并取得初步成果。近年来,综合学科融合之发展现象愈来愈普遍,学龄儿童书籍设计也可采用多维知识融合模式适度设计,以满足双减时代学龄儿童的阅读新需,同时也能够为国内未来学龄儿童的书籍设计探索可行之路。可以尝试将文学类读物内容中适度适量融入科普百科类、语言类、乐器类、益智互动等内容,生成多维文学类(文学为主其他学科为辅)书籍,同法可获得多维科普(科普为主其他学科为辅)、多维图画书等新分类的图书。通过对目标儿童阅读行为的观察与访谈,发现学龄儿童群体中出现了偏科阅读的状况:不少儿童会因为喜欢某一类内容或形式的书籍而错误地认为自己只喜欢这一类图书,抵触拒绝借阅、购买、阅读其他类图书,造成偏科阅读的不良后果。

笔者认为:多维分类的图书设计不仅可以横向拓展阅读儿童多种类知识的综合认知,避免因单一性内容造成的阅读疲劳与腻烦,还可以增强学龄儿童在视觉、情绪、心理等方面的阅读体验,更具有价值性地辅助于纠正学龄儿童的偏科阅读行为。

3.“双减时代”学龄儿童书籍设计策略

亨利·德莱福斯的设计类论著《为人的设计》风靡了半个多世纪,更影响着全世界的设计,让我们更加了解现代的意义,并增长了现代生活的智慧。设计的目的是关注人本身,设计行为以“为人”为服务宗旨,真正做好为人的设计不是书籍设计师们蜂拥于儿童书籍市场盲目从众与照搬国外设计,而是要尊重客观的儿童发展特征科学严谨地、人道地为双减时代学龄儿童设计出更有益于其健康快乐成长的优秀书籍。

(1)趣味性设计

为双减时代学龄儿童的书籍做设计,要人道地以学龄儿童视角进行,要尊重学龄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与本能特征。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活动,书籍设计要考虑到学龄儿童的游戏心理属性。学者皮亚杰力争从认知发展的侧面考察儿童游戏的发展过程,认为游戏的发展认知决定于认知的发展,并与其发展过程相对应。学龄儿童正处于规则性游戏阶段,书籍内容设计可适当融入规则性游戏、猜谜、提问、选择、迷宫等多种形式游戏以达到其趣味性的体验感,最大程度地唤醒、激发学龄儿童的阅读内驱力。除上述游戏形式的融入,还可以采用趣味性的插图、趣味性的材质变化,在书籍某模块中设置剧情脉络线发展内容并适度在情结高潮处给予半立体、立体画面呈现以满足其趣味性体验感。要注意在随内容情结起伏的视觉传达中的色彩应用,避免造成视觉疲劳等视觉隐患。

(2)通感设计

通感是把不同感官接收到的感觉信息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也称移觉,最早被提出应用于书籍设计中的是日本书籍设计师衫浦康平的“五感”理论。在通感中,视、听、触、嗅觉等各种官能可以沟通,不设界限,是人们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将通感融入儿童书籍设计中,图形和色彩可以传达给阅读儿童温度,味道,声音,重量……如“明黄的太阳那样束温暖祥和”“湛蓝的湖水那样清澈冰凉”,即为视觉与触觉相通,如“光滑白胖的馒头”“浑身针刺的刺猬猬”给阅读儿童带来视觉和触觉的通感,在设计中可充分发挥图像、色彩的通感作用。纸质书籍在通感互动的感官体验方面是十分占优势的,尤其是在触觉刺激方面,可以在书籍纸张中添加不同肌理触觉刺激材质,对于阅读儿童的发展尤为重要。

(3)行为互动设计

互动性是我国学龄儿童书籍设计现存问题中除缺乏针对性的另一较为典型的缺陷。儿童在阅读时最常规的开合、翻动等动作均是动作互动,即行为互动。而学龄儿童的互动若能增加适量的逻辑思维如:拼贴、延伸、移动、折叠、抽拉、旋转、洞穿、寻找等多种形式,便能实现增强刺激的行为互动。不仅增强学龄儿童的对于书籍阅读的新鲜体验感,充分激发其兴趣,还有助于学龄儿童在三维空间中更客观地认知体验,并能极大程度上满足其游戏心理特性的娱乐需求,真正意义上做到寓教于乐。

在书籍设计中融入趣味性、通感、互动性的设计,满足阅读儿童的情感体验,促进阅读儿童养成美好心灵,使其在美好情感氛围下成长拥有积极向上、热爱生活、阳光乐观的美好人生,助力其树立健康的人生观,有效抑制负面消极悲观的人生观,更利于阅读儿童的审美和创造力等多种能力发展。

4.结语

“双减时代”下的学龄儿童书籍比任何时候都更迫切需要及时科学调整、更新设计。书籍设计师要果敢直视并解决当下国内学龄儿童书籍的设计缺陷与不足,不仅要审时度势,还要具备对学龄儿童书籍设计未来发展趋势预判的前瞻性,精确设计策略,精准设计要点,创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学龄儿童书籍的设计语言,为新时代中华儿童的身心愉悦、健康多维发展、美好的未来,贡献设计智慧。

猜你喜欢

学龄儿童通感书籍
孩子挑食、偏食,家长该怎么做
鲁迅与“书籍代购”
征文通知:6G通感算融合
学龄儿童六龄齿免费窝沟封闭3年后疗效调研
AOS在书籍编写的应用
书籍
通感:一扇让诗人不老实的门(外一则)
通感(外一篇)——孔武仲《乘风过洞庭》
爱尔兰政府发布学龄儿童托管教育计划
书籍是如何改变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