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居民集体记忆的古城认知度研究

2023-06-05关安安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集体记忆

摘 要:以肇庆府城为案例,运用认知地图法、访谈法等对肇庆府城内居民的集体记忆进行调查,并且引入城市意象五要素,对记忆所表现的空间性进行分析。此后,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府城内居民对肇庆府城空间意向结构的了解程度,从情感空间上进一步分析集体记忆带来的空间感受。对二者叠合的分析有助于后续府城文化的持续性发展,也可彰显城市的地方感。

关键词:历史城区;认知地图;集体记忆;肇庆府城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广东省教育厅普通高校青年项目(2022WQNCX070)阶段性成果、2022年肇庆市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共建项目(22gj-09)研究成果。

一、城市历史空间的集体记忆

(一)集体记忆与认知地图

集体记忆是一个特定社会群体成员共享往事的结果和过程[1],是一种社会建构,不同的记忆都是由其各自的成员经历很长的时间建构起来的。1925年,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首次完整地提出了“集体记忆”这一概念,他认为集体记忆是一种控制性的力量,也是一种不断积累的力量[2]。认知地图是根据人类对客观世界的内部表征及其存贮在记忆中的空间属性所反映出的地图。

21世纪以来,国外对集体记忆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与之相比,国内对集体记忆的研究起步稍晚。例如:刘兆丰在城市记忆方面以贵阳市为例,分析了城市人文历史记忆,为城市提供了建设规划与保护策略[3];朱蓉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城市历史延续与发展的途径[4];李凡等论述了GIS、认知地图等方法在城市记忆研究中的运用[5]。

(二)集体记忆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总体来看,国内对集体记忆的研究还停留在初期阶段,实证研究尤为缺乏,且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县域古城的关注度偏低。因此,有必要以县域一级的历史古城为对象,结合当地具有特色的历史文化进行空间规划研究。

基于此,对肇庆府城进行实证研究,从居民的集体记忆中挖掘古端州的城市空间文化意象,试图整理居民对千年府城的历史记忆,以更好地对肇庆府城古建筑进行保护。这也是对古端州广府文化的传承,可为古城复兴提供多元依据。

二、肇庆府城认知度研究思路及内容

(一)区域概况

肇庆古称端州,位于广州西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2200多年。肇庆既是广府文化的发祥地、粤语发源地,也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西方文明与中国传统文明最早的交汇处,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二)研究思路与内容

在研究策略上,以定性分析为主,以定量分析为辅。研究范围限定在肇庆府城区内,即当地人所说的老城区,包括城墙内与邻近城墙的区域,面积约1平方公里。

首先,通过绘制认知地图获得居民对肇庆府城的印象草图,分析城市意象五要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在草图中出现的频率,阐述空间感应的发展阶段。其次,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居民对肇庆府城的熟悉程度,结合统计数据分析熟悉程度的影响因素。

三、基于肇庆府城居民集体记忆的古城认知度研究

(一)肇庆府城空间意象结构

1.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认知地图法中的自由描绘法,即要求居民快速画出肇庆府城的地图,以反映其记忆中的区域特征。采样人群是居住在府城区域或邻近区域的本地居民。共回收居民所绘地图42份,删除一些过于简单或区域孤立、不连贯的草图,有效样本共计为34份,回收有效率为80.9%。

2.空间意象特征

根据林奇提出的城市意象五要素,对居民所绘地图中的城市意象要素进行分析(表1)。

第一,区域,分为公共服务区、传统民居区与历史名胜区。其中,历史名胜区认知度最高,为64.7%,其次为公共服务区,这表明长期生活经验的累积对空间意象有影响。

第二,道路,其是影响意向认知的主要因素。通过整理可以发现,道路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主干道,意向度均高于30%;另一类是以主干道为中心延伸出的巷道,意向度大多低于30%。由此可知,肇庆府城道路轮廓呈鱼骨状分布,以城中路为主干道,南北各有街巷,且居民对道路的记忆由城中路逐渐向南北减弱。

第三,节点,即空间中居民停留集散或道路交汇的地方。节点的记忆意象均比主干道低,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已经脱离城市核心区域的大钟楼,意向度高达47.1%,而如今大力推广的宋城墙前空间的意向度只有14.7%。由此表明,居民记忆具有连续性,与城市空间之间存在意义的关联,有意义的建筑和城市空间都会成为记忆中的节点,尽管其已经退出历史舞台。

第四,邊界,即老城区与现代城区的界线。作为东西界线的天宁南路与人民南路的意向度较高,均高于40%,与道路的意向度一致。

第五,标志物。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类标志物可分成两类:第一类为名胜类。如宋城墙位于古城区中心,认知度高达50.0%,与主干道的认知规律一致,由主干道往四周逐渐减弱,稍微远离中心点的披云楼、红楼、文庙的意向度均低于40%。第二类为文娱休闲类,其记忆程度不高,且由于集体记忆具有选择性,会因情感偏好出现明显分歧,人们会选择性地遗忘。虽然可能是无意的,但概率明显降低。

从肇庆府城草图中点、线、面出现的次数来看,线即道路出现的频率最大,且可知肇庆府城的空间意象仍处于成长阶段[6]。

(二)肇庆府城空间意象熟悉度的影响因素

该部分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问卷星向全域居民发放问卷,共收回问卷387份,全部为有效问卷。问卷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图1所示。

1.问卷设计思路

问卷调查面向全域居民,其目的在于了解空间意象的影响因素及群体差异。问卷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着重调查居民对空间意象因素的熟悉程度,第二部分通过空间意象主体因素、客体因素、中介因素了解集体记忆形成的差异性,第三部分为个人信息。

2.影响因素

在居民对肇庆府城的总体印象中,“整体良好,但是建筑与基础设施陈旧,需翻新”占60.72%,但前期地图绘制环节得出的数据显示,府城内居民对府城的总体印象较差,普遍认为“历史遗迹破坏严重,需要加强保护”。这表明,集体记忆带有社会属性,不同的群体与组织都有对应的集体记忆,通过凝聚共同的记忆,可强化集体记忆的稳定性。

在边界要素方面,大多数居民能分辨出府城的边缘界线,占比32.56%,但还有31.52%的城区居民认为,府城边缘范围更大。这一现象表明,不同的群体站在不同的角度记忆空间,集体记忆除了社会属性外,还存在当下性,记忆是在现在的基础上重新构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需要、观念和利益。对标志物与节点要素的熟悉程度与府城内居住居民的意象一致,历史建筑虽经历百年,但对居民影响深刻,反映了记忆的连续性,说明过去与未来密不可分。

在分析空间意象构成的因素时,可通过主观因素、客观因素与中介因素,了解记忆生成的原因。通过对问题“您是否拥有肇庆府城的生活经历”与“您是否认为府城区与您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调查发现,80%的人认为拥有府城生活经历、在府城参与过日常活动的人对古城最熟悉。主观认知主要是以城市的表征(物质)为客体,通过客体的变化影响居民的集体记忆。通过对题目“府城区是否位于肇庆市区的主干道附近”的调查发现,76%的居民能识别出府城周边的主干道,证明道路与区域息息相关。对中介因素的调查显示,“居民口述”最能影响记忆的深刻程度,由此可以看出语言交流是常见的高效认知方法。

四、研究结果

第一,府城区域的空间意象发展仍处于成长阶段,必须对区域(面)进行规划,如明确边缘界线,结合不同区域的特征,根据功能或位置进行规划与修整,发挥旧区作用。

第二,府城内居民对城市意象五要素的熟悉程度反映了集体记忆的连续性,但当人群取样范围变大后,边界与总体范围对居民意象的影响发生明显变化,出现当下性,反映了集体记忆是动态的,会因现状的需求发生改变,从而影响集体记忆。连续性表明后续在规划旧城时,应保持历史街区原状,还原特色标志物,以维系居民的集体记忆。

第三,影响集体记忆的主要主观原因为“拥有府城的生活经历”,影响集体记忆的客观原因为“府城是否在城市主干道附近”,通过介质影响集体记忆的因素中“观察周边的建筑物/事物”与“居民口述”占比相当,是显著的影响因素,而“书籍报刊”与“影视作品”频率较小,反映媒体与宣传力度不足,因此不足以发挥影响集体记忆的作用。在后续规划中,应注意对信息资源的添加,如设置信息墙、开展传统主题活动等,以进一步强化集体记忆。

五、研究不足与改进策略

(一)研究过程不足

本文主要是对后期进行更深入或更有针对性的研究,着重进行的是可行性分析,但因知识量与水平的限制,本次研究中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具体来说,首先,样本量不足。其次,设计方案不足,调查表虽有规定目标人群与区域,但网络平台的参与模式使样本范围不可控。同时,题目设计存在主观性倾向,不足以承载更深入的分析。最后,研究方法单一,主要采用直观数据分析,有一定的主观性弊端。

(二)研究思路深化

立足于前期的研究缺陷,尝试对后期的方法进行完善。首先,针对样本不足问题,可增加意象草图的样本量,且针对性地增加中心区域居民的样本量。其次,采用直接面谈的方式,这样能观察居民绘图时的先后顺序,能更好地分析要素的重要程度。最后,改进问卷内容设计。结构性访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以收集更多有效数据。为了让结果更科学,更有说服力,研究方法从定性研究转为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定量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数据,分析因子对集体记忆的影响程度,从而更准确地描述研究结果。

参考文献:

[1]SCHIEDER T.The role of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in political action[J].History and Theory,1978(4):1-18.

[2]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7-41.

[3]刘兆丰.城市记忆单元及其系统:一种城市保护与发展规划[J].规划师,1997(1):56-58.

[4]朱蓉.城市与记忆:心理学视维中的城市 历史延续与发展[J].南方建筑,2004(4):65-68.

[5]李凡,朱竑,黄维.从地理学视角看城市历史文化景观集体记忆的研究[J].人文地理,2010(4):60-66.

[6]周尚意顾,彭建.浅析转型期间村镇空间感应特點:以江苏省吴县东山为例[J].人文地理,1998(4):14-18,52.

作者简介:

关安安,肇庆学院讲师,澳门城市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设计与空间规划、景观环境与健康。

猜你喜欢

集体记忆
新媒体环境下祭礼仪式的转型与国家共同体建构
外白渡桥——一座城市的百年记忆
七十九平方米的记忆构建
高校档案在构建“集体记忆”中的实践与思考
民族传统体育仪式的文化解读
“网红”微博广告研究
深陷媒介景观的超现实主义绘画
古装电视剧与大学生的集体记忆
新闻社群的“情怀”策略建构
20世纪70年代台湾留美学生的政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