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轼的书法艺术赏析

2023-06-05马锡钰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书法艺术苏轼

摘 要:阐述苏轼的书法特点,并对苏轼《洞庭中山二赋》书法作品内容进行介绍,进一步研究苏轼在《洞庭中山二赋》中的书法用笔技巧,并从起笔、侧锋、字形姿态等方面详细论述,对其在《洞庭中山二赋》之中所展现出的书法艺术特色进行解析,总结苏轼《洞庭中山二赋》对当代书法所形成的影响,以期促进苏轼书法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苏轼;书法艺术;艺术赏析;《洞庭中山二赋》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水利专家,在书法方面有着极高的成就,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苏轼丰富的人生阅历,使得其书法创作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不仅将“尚意”艺术思想融入了书法文化之中,还将多个时期的名家书法创作形式融会贯通成一体,对后世的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以《洞庭中山二赋》为例进行赏析。

一、苏轼书法特点

苏轼的书法艺术表达形式与其不同的年龄段特点和人生阅历有着较强的关联性,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特征。从宏观的角度而言,苏轼的书法在用笔上较为流畅,落笔毫不犹豫,给人一种苍劲有力的观感,整体姿态刚正敦实,用墨丰盈。其不加犹豫的落笔方式,也使得苏轼的书法风格更加纯粹,能够在其潇洒的书法作品之中看到本人的性格特征,每一字都不落俗,并且充满着活力与生机,很少可以看到枯笔的现象。正如后人所形容的那样,苏轼的书法不仅“体度庄安,气象雍裕”,更具有“笔圆而韵胜”的特点。除此之外,与欧体相比而言,苏轼的书法特点更加独特,其不仅刚中带柔,字形的结构也讲究抑扬顿挫的美感,体量较为对称,在字形中还可以看到较为明显的颜体特征,存在横轻竖重的现象[1]。

二、苏轼《 洞庭中山二赋 》作品内容

苏轼《洞庭中山二赋》书法作品中包含《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两赋行书并后记,这是苏轼在59岁时创作的书法作品。《洞庭春色赋》一共32行,共287字,《中山松醪赋》为35行,共312字,作品加上自题一共684字,是苏轼传世作品之中字数最多的。在作品之中能够看到鲜明的苏轼书法风格,存在结体短肥的特点,字体结构十分紧凑,整个作品能感受到苏轼在创作时的娴雅之趣,潇洒飘逸。乾隆皇帝曾这样评述苏轼的《洞庭中山二赋》:“精气盘郁豪楮间,首尾丽富,信东坡书中所不多觏。”[2]

三、苏轼《 洞庭中山二赋 》的书法用笔解析

(一)起笔露锋

苏轼的《洞庭中山二赋》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北宋通过政治改革,实现了文人治国,并将科举制度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政策,因此也使得北宋的文学发展达到了一个黄金阶段,许多寒门子弟都想依靠参加科举,来改变生活现状。社会的文明程度造就了社会结构的丰富性,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步加快。苏轼的字体受到了社会演变的影响,更倾向于“避难从易,去繁就简”。苏轼在起笔时显现出锋芒,笔速更快,书写更加流畅。纵观整个作品,能够看出在横画与左竖画中的露锋起笔较多。例如,帖中的“而”字与“千”字都是在起笔处显现锋芒,在竖画处一纵而下,十分流畅。这也可以看出苏轼创作时的心境,其逐渐远离了政治,更加具有娴雅之意。除此之外,还能够看出露锋的起笔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多是在前字的末笔结束以后,呈现出一种连带关系,这也充分显现出了苏轼用笔时“笔断意连”“笔连意连”的思绪,说明苏轼的用笔技法十分成熟,具有较好的腕力,能够合理掌控写作的速度,并非刻意而求之,也不会和他人的用笔思路相重合,具有较强的审美意蕴[3]。

(二)侧锋有力

通过对该作品的研究,不难看出苏轼在创作时的侧锋十分有力,并且大多是将笔锋向左侧倾斜,这样会使得在观感上营造出一种自然舒展的感觉。字形多为横向展开,能够看出苏轼想在诗赋中传达一种浩荡之气。此时的他已经59岁,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因此在字体的转折之处,又能够看出收缩的形态,并且笔墨形态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从字势的角度而言,《洞庭中山二赋》中的字大多是左低右高,笔画相对而言简短且厚重,字体左侧秀丽,右侧相对而言有种枯干之美。通过字体的形态,可以分析出苏轼在执笔时的习惯,从其侧锋的角度来说,苏轼应多使用拇指、食指及中指执笔,也就是常见的单钩执笔法。在唐代,书法家韩方明对此种执笔方法有不同的意见,认为其“世俗皆以单指苞之,则力不足而无神气”。到了宋代,此种执笔方法又回归到人们的视野中,受到笔墨器具的影响得到快速的发展。苏轼在创作的过程中,应该没有将手腕抬起,而是将手腕抵在了桌子上,握筆的距离更贴近于笔头,因此在运笔的过程中不仅流畅而且灵活,也很容易出现倾斜的情况。

(三)姿态丰富

该作品的姿态较为丰富,并且字形存在方圆兼备的特点。如在《洞庭春色赋》开头时写到的“庭”字、“橘”字及“霜”字,不仅字形饱满,还具备圆润方挺的特点。这与苏轼的起笔及转折运笔有着较强的关联性,当侧锋用笔以后,苏轼便立即将笔锋进行转向,这种陡然的转向形式,使得整个字形变得更加潇洒,能够从中看出苏轼的情感走势,同时也达到了平衡作品气息的作用。苏轼将文化思想注入其中,使得整个作品更具有美感。从宏观的角度而言,作品虽长且行数较多,但极为工整,这也要得益于字形圆方兼备的艺术表达效果。另外,苏轼晚年被贬至岭南,其在心境上也发生了变化,丰富的情感变化,使得书法作品有了更强的文化底蕴。从作品中可以看到,虽然在用笔技艺上丰富多变,但在笔画的书写上没有较大的波动,较为平和与舒展,单字内欹侧。相比在黄州时期创作的《黄州寒食帖》而言,《洞庭中山二赋》蕴含的情绪没有那么激烈。儒家思想及禅宗思想在苏轼晚年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使其心境更加开阔,《洞庭中山二赋》更像是一位老者正在娓娓道来他的所见所想。

四、苏轼《 洞庭中山二赋 》的书法艺术特色

(一)尚意犹存

在苏轼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极其强烈的“尚意”思想。在宋代,人们对于唐代书法有着传承之意,在创作的过程中,崇尚的是书法的意境、意趣,尊重唐代书法的艺术创作思想,也不拘于唐人书法创作形式。苏轼通过将艺术理论引入其中,形成了独特的书法艺术特征。在《洞庭中山二赋》中,“骨和肉”是一种互相融合的关系,也体现了苏轼在作品中对于“风骨”的追求。“书贵瘦硬方通神”的思想影响了苏轼书法创作。而同一时期的书法家在进行作品的创作时,也秉承了卫夫人《笔阵图》中所倡导的思想,多以“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为核心。但苏轼对此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其认为“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以现代人的视角来看,苏轼的创作思路十分前卫,其讲究的是个性化、差异化,在他看来所有的审美标准都是人定的,而随着社会的变化及人们对于不同艺术形态的追求,在书法上各种呈现形式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应将其全盘否定,因此也推动了我国传统书法用墨的多样性[4]。

(二)诗书相映

苏轼在文学上的成就,使其累积了良好的文化底蕴,并且在书法的创作上思想也极为先进。苏轼在《文说》中曾经提到:“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从中可以看出,苏轼认为世间的事物应该顺其自然,顺势而为,后人将其总结为“尚意”。这种书学观,也使得苏轼的书法与诗赋能够有机结合,可以显现出时代社会风貌,以诗赋为文字的基础载体,顺势传达出思想感情。这样不仅能够升华作品内容,还可以将书法作为传递人们思想与情感的有力工具,搭建出不一样的精神世界。苏轼所具备的文学天赋,使其书法作品能够达到诗书相映的艺术表现效果,不仅文字的结构和笔画具有较强的形态美学,更使得诗赋之中的情感处理更加细腻,层次更加鲜明。在创作的过程中,苏轼也通过想象的手法,丰富了书法内容,如利用“洞庭春色”“中山松醪”酒名作为题目,借此来表达自己晚年被贬的心境,并总结了其坎坷的仕途,表达了忧郁的心情。而苏轼舒展豪迈的书法艺术创作形式,也为整个诗赋进行了润色,从现代的角度而言,回看《洞庭中山二赋》的内容,依旧神采飞逸,栩栩如生。

(三)个性鲜明

除上述内容以外,从苏轼的《洞庭中山二赋》中也不难发现,苏轼重视字体轻重的错落有致。这也可以体现出苏轼不拘小节的个性,其追求的是自然灵动,能够有效地平衡整个作品的气息,结合诗赋内容的渲染,使其书法艺术创作风格更加独特且形象生动。与其他书法家不同的是,他并没有追随主流,而是集合了多个优秀书法家的艺术创作手法、风格特点及诗书气质进行了改良。由此可以看出,苏轼将自然天成与追求自我放在了创作的第一位,其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创新意识。在其书法作品中可以从点画、结体、布白等方面看出苏轼的创新意识,整个书风具有极简的特点。还有其在执笔时将手腕抵在案台上的手法,可以将手部控制得更加稳定,能够把握好笔锋,字形也会更加紧凑精致,不在意唐代书法家所阐述的该种执笔法所存在的弊端。舒展的书法艺术风格,有时不难让人联想到苏轼是否是将绘画之中的技艺渗透到了其中。米芾曾点评苏轼的书法作品中的单字为“画字”,也能够看出苏轼对于书法艺术的独特追求。

五、苏轼《 洞庭中山二赋 》对当代书法的影响

(一)书法思想影响

苏轼的《洞庭中山二赋》对我国的书法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后期有许多名家开始纷纷效仿苏轼书法创作形式,即书画结合,在书写的过程中不仅要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及精气,更要注重字体的美感。“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在书法创作中最重要的便是意识形态的表达,通过创作思绪的渲染形成了我国独有的传统书法艺术。苏轼所提出的“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之中的“意造”,也是对艺术的敬畏及追求。在书写之前,不仅要立意,更要造意,使得平面化的文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更能起到上接作者情感、下接诗书内涵的作用[5]。

(二)书法文化影响

《洞庭中山二赋》是苏轼晚年被贬到岭南以后所创作的,当时在路上正遇到大雨,被阻隔在了现在的河南省商丘市睢县,苏轼通过二赋诗词,对当时的心境进行了抒怀。在此作品之中,不仅可以看到苏轼对于书法艺术创作的理解,还能够充分体现出苏轼的文学修养及道德品质,因此苏轼书风的形成,也对我国的书法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对于现代人的书法创作而言,不仅要在创作的过程中将精湛的技艺展示出来,更要学习苏轼等名家在创作时的经验与文化内涵,通过不断积累,让原本空洞的书法作品更加生动。这也是现代人修身养性的一种良好途径,能够起到丰富人们精神世界的作用。

(三)书法展览影响

苏轼在创作《洞庭中山二赋》时,使用了白麻纸七纸接装,虽然整个作品的篇幅较长,字数较多,但十分工整,作品很难看出明显的拼接痕迹,较为精美。后人评价《洞庭中山二赋》“纸精墨佳,气色如新”,即便是经历了几千年的岁月,在展览的过程中依然能够看到新的气色,这也对我国后期的书法展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轼的作品不仅能够展示当时的社会风貌,更能体现出古人对书法艺术创作的追求,因此在后续许多名家在进行书法创作时,也会将其当作一个精美的藝术作品进行布局,内容更具有趋向性。

(四)艺术表现影响

《洞庭中山二赋》是苏轼59岁的时候创作的,经过了岁月的沉淀,苏轼对于书法艺术表现已经有了独到的见解。并且北宋时期也是我国文学发展的鼎盛时期,许多书法家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都更倾向于抒情,但苏轼的“尚意”书风显然更符合当时的时代气息。除此之外,苏轼还极大程度上受到了儒家和禅宗思想的影响,在其作品之中不仅能够看到其对当下心境的述怀,更能够看到其在创作的过程中将此作品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对象。这也使得后期许多的书法家都依托这种艺术表达形式创作出了具有时代性的书法作品。

综上所述,《洞庭中山二赋》这一作品诞生于苏轼的晚年时期。苏轼在经历过了生活的沉淀之后,将丰富的思想感情注入其中,可以在作品中看到苏轼的傲骨、神气和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在情绪的变化上没有在黄州时期的书法作品那么激烈,更像是以长者的姿态,将不俗的人生阅历娓娓道来,其具有创新性的艺术笔法也为后人的书法艺术创作带来了很多灵感,值得传承与发展其书法思想。

参考文献:

[1]宁中孟.苏轼书法思想之“血气论”管窥[J/OL].(2022-09-06)[2023-01-14].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1.1610.G4.202209

02.1413.002.html.

[2]郝峥.苏轼书法对当代书法创作之影响[D].保定:河北大学,2019.

[3]王国振.苏轼书法对当代书法创作的影响分析[J].美与时代(中),2022(6):123-125.

[4]王春莎.苏轼晚年《洞庭中山二赋》书法艺术漫议[J].艺术评鉴,2021(21):28-30.

[5]李强.意造本无法 落笔皆绝尘:苏轼《洞庭中山二赋》和《阳羡帖》漫赏[J].文物天地,2021(8):60-63.

作者简介:

马锡钰,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书法篆刻艺术。

猜你喜欢

书法艺术苏轼
“苏说苏轼”苏轼与圆照
张红春书法艺术欣赏
梁世刚和他的书法艺术
从善如流
马伟书法艺术欣赏
苏轼错改菊花诗
张天德书法艺术欣赏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所谓书法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