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王玉平绘画艺术在美术创作教学中的意义

2023-06-05王亮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情感表达美术教学绘画

摘 要:王玉平的绘画记录着生活中的小物件和小景色,是他在平凡生活中的真实情感的流露,这些随处可见的场景是王玉平自身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的再现。王玉平的绘画灵感来源多是生活的现实与记忆,他将自己代入市井人物,以写生的形式体验与再现生活,用绘画的方式表达对生活的看法。其一些绘画作品色调柔和,情绪圆融,技巧放松。记忆与现实、过去与现在糅合,形成了其温和的绘画艺术语言,赋予其作品温和内敛的情感。王玉平将含蓄的情感表达与绘画技法相融合,使二者融会贯通,在当下美术教学新理念、新格局的完善中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王玉平;绘画;美术教学;情感表达

一、王玉平绘画风格演变

王玉平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因此他的作品大多以北京的风景、人、物为题材。由于从小在北京的胡同中长大,儿时的记忆使他的绘画作品具有强烈的浮世市井气息,飽含质朴的情感。

20世纪80年代,中国绘画界再次受到西方艺术思潮的冲击,其中德国的新表现主义思潮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艺术家。当时,王玉平认为新表现主义的情感表达方式切合自身实际需求,因而创作出了一批符合该流派风格的作品。由于这一系列作品,王玉平被认为是我国新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这一时期,王玉平打磨了自身的基本功,并学习新鲜的西方艺术技巧和中国传统绘画精神,不断探索,终于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

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期,在他描绘城市风景与室内题材的画作中,色彩对比日趋柔和,且多为暖色调,看得出温馨、幸福的家庭生活为其带来心态及画风上的变化。其画作更多地转向一种个人经验的温情叙述,并主动选择社会题材,其中有着对以往生活的怀念,是对自我身份意识的唤醒。

2007年开始,王玉平对生活中散落在各个角落的小器物产生兴趣,只要是质朴的、具有趣味性或是让人有所触动的,都会使他停下脚步,置身于某一情境之中开始创作。无论是北京的胡同还是某条充满回忆的道路,展现在王玉平的绘画中,我们都能感受到其中的真情实感。这种充满童趣的、放松率性的绘画包含了王玉平对绘画语言的探索,也体现出其对人生质朴归真的看法。

二、王玉平绘画语言的特点

20世纪80年代末,德国新表现主义思潮传入中国,并在中国发展,其一定程度上符合中国艺术家寻求转变的心理,对中国绘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其影响下出现了一批创作新表现主义画作的画家,王玉平就是其中之一。

受新表现主义影响,王玉平的毕业作品中有着压抑、沉闷的色块。但在毕业后,随着生活环境与心态的转变,他开始探索新的表现手法,转而以明亮的大色块进行绘画,并开始尝试凝重粗野的笔触和略带抽象性的图像。王玉平的绘画作品都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其也在一步一步调整自己的绘画风格,无论是题材,还是表达语言,都是由他的内心迸发出来的。王玉平在绘画过程中非寻求于外,而倾向于在内心世界寻求精神上的平衡与满足。

(一)具有拙趣的造型

王玉平的作品并非空洞的宏大叙事,而仅是对鲜活生活的把握。将其应用在美术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主动观察生活,表现最生动的场景。王玉平的绘画受中国传统绘画影响颇深,在观看其作品时,可以看到画面中的对象并不是对客观事物的摹仿,而是在其心中有数后形成的独属于自己的绘画对象。他往往将客观对象进行夸张和变形处理,使得画面具有一种稚拙的趣味。王玉平从小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认为以象写意切合他的情感表达方式,经过长期进行基本功训练,最终做到笔笔有神,用最简单直接的造型述说自己的真情实感。

例如在“老道”系列作品中,他将道士面部神态扭曲,打破了人们对道士仙风道骨形象的传统认知,将道士这一形象拉入现实,回归朴素与平凡。画面中大面积的留白凸显人物的轮廓,充满个性的面部表情、蜷缩的躯干配合稚拙的汉字赋予了画面独特的氛围和意境。

在“景山前街”系列作品中,纵横交错的树枝、具有指示作用的路牌、生存在这里的人们以非常简单概括而富有情感的方式充斥在画面中。其中,树木的造型尤其生动有趣,看似随意的笔触和黑色色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冬日北方的萧瑟。王玉平用看似凌乱的线条在画布上呈现自身的情感体验,也借助如儿童涂鸦的造型和文字为画作增添了稚拙感与童趣。

(二)温柔的色彩

从古至今,色彩都是传达艺术家主观情感的重要因素。在画布上,画家通过组合不同色彩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如前所述,大学毕业后,王玉平倾向于运用新的表现手法,在色彩上从灰暗、压抑转向明亮、温暖。

进入21世纪,王玉平作品中的色彩大多是温和、质朴的。他用丙烯、油画棒或水彩保持画面的生动性和松动感,用简单的色块塑造形象。在王玉平的作品中,一部分能够表现其对身边物件的关注,这些物件或是喜爱的书本、玩具,或是创作时手边的点心、碗碟,抑或是儿时的文具,每一物件都蕴含着其与画家的故事,王玉平通过绘画的形式赋予了这些物件温度和情感。比如,《盐烤银杏》就是王玉平对手边之物的创作,洁白的画纸中间有一个白色且带有黄色、蓝色小花图案的碗,碗中放着红褐色的银杏果实。他用干净的颜色和简单的造型让这些小物件成了富有文人气息的、有温度的生命。

除了静物之外,在以自己为描绘对象的“虚岁60”系列作品中,王玉平将自身形象置于画面之中,用粗犷的色块平涂和线条勾勒描绘出了一个老顽童形象。在其中的一幅中,他用整块黑色描绘衣服和背影,背景则用灰蒙蒙的粉色和黄色,以此表现或衬托人物,温柔又不失活泼的色调让整个画面充满童趣。他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块调动观者的视觉感官,使其产生情绪波动。王玉平用温情的色彩表现自己虚岁60时平凡朴素的情感体验。

(三)质朴的情感

作为90年代我国新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王玉平相较于其他宏大叙事中成长起来的画家,更加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始终保持着质朴、真诚的初心去创作,因此也成就了有温度、有内涵的独特风格。王玉平在绘画中往往不反思与追问时代,而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安宁,并恪守初心,创作有诗意的绘画。

王玉平的绘画表现着他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例如,以夫妻为题材的作品中,他强调人物的动作、神情、内心活动,抓住细微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侧面刻画人物的精神世界。例如,在作品《越老越粘糊》中,王玉平用简单的色块概括了人物的形体特征,将人物丰富的情感和内心活动描绘得淋漓尽致,真实描绘了夫妻的日常生活状态,充分表现出家庭的温情。

正如王玉平说:“我拎着画具,在城里瞎转悠,像初学画画的孩子,不必有思想,也没有负担,哪儿都能画,怎么画都行,画好画坏无所谓。只是用这个方式温习着过去,打发着现在,又晒了太阳。”这种朴实的心态,让王玉平的绘画作品中充斥着质朴之趣。从小在胡同里长大的王玉平对生养他的地方充满了眷恋,因此他创作了很多描绘北京风景与人物的作品,比如作品《我在马路邊》(图1)。这幅作品花费了他五年的时间,表现出他对北京城浓浓的感情。画中有着人们熟悉的场景,景山前街挂满玉兰花的红墙、“为人民服务”的站岗哨兵、北京故宫博物院神武门和门前的公交车……沿着绘画的路线走,观者仿佛身临其境。整幅作品是王玉平对现实生活和儿时记忆的糅合再现,在一处处现实场景中追寻儿时的记忆。观看作品时,观者能感受到王玉平既是绘画者,又是画中人,他将自己置于自己创造的世界中,再现回忆,寻找现实中的乌托邦。通过对种种细节的描绘,王玉平带领观者一起遨游于他所创造的乌托邦,让观者有了情感的共鸣,共同体会画中质朴、亲切、温暖的氛围。

三、王玉平绘画艺术对美术创作教学的启示

(一)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中体现内容的趣味性

绘画创作要追求画面的精美和逼真是美术教学中的一种理念,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绘画作品风格单一且呆板,较少体现其主观意识。追求绘画内容的趣味性,从某种意义上是对中国当下绘画创作的一种回归性探索。在追求画面精美和技法高超的中国当代艺术创作教学环境下,这种追求与探索能够促进绘画创作教学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绘画是一门富有创造性的、自由的艺术,纵观中国绘画的发展史,其趣味以独有的表现形式和精神内涵被很多艺术家关注和重视。在绘画教学中,必须要求学生不断尝试创作,这样他们才能得心应手、下笔有神。正如王玉平的绘画,其中的线条、色块、形象看似粗糙稚拙,却有着丰富的意味,是创作者反复推敲和长期实践探索的结果。

(二)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中体现情感的真实性

王玉平从受表现主义影响创作色调灰暗、气氛压抑的作品,到创作贴近内心、表达质朴情感的作品,经过长期的探索,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这种绘画语言的形成与王玉平自身的情感有着莫大的联系。他在一幅幅作品中述说着岁月静好,通过绘画这种形式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而也只有这样富有情感的作品才能使观者产生共鸣。王玉平用真诚打动着每一位观者,带领着他们去体会质朴与平静。

在当下的图像时代,部分美术教师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和大众的审美需求,一味强调使学生掌握绘画技巧,而不重视情感的表达,由此逐渐丢失了美术教学的初心。从王玉平的绘画作品与创作经历中,我们能体会到他对绘画的虔诚及始终坚持的绘画的初心。他坚持用随意的笔触、夸张的造型和活泼的色彩营造出温馨的氛围,表达质朴的情感。因此,在绘画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探寻内心和记录在现实生活的情感体验。

四、结语

王玉平在绘画风格的探索中,始终坚持自我表达的创作心态,在几十年的探索和自省中逐渐达到人画共通的境界。从早期在表现主义影响下的艺术创作,到内心情感和个人生活的温情叙述,他始终在探索绘画的本质。王玉平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和对艺术的虔诚,慢慢诉说着他对艺术与生活的理解。他的绘画中不仅包含着西方的绘画语言,还显现出浓厚的东方意蕴,用大面积的留白、浮夸的造型和温馨活泼的色彩传达他对生命的体悟。

在绘画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如王玉平这样对绘画一丝不苟的态度,只有像王玉平这样将走街串巷写生的朴实行为与内心情感表达毫不动摇地融合,才能创作出有温度、有内涵的作品。在美术教学中,应当在让学生磨炼技法的同时,注重培养其自省精神与乐于进行情感表达的态度。只有长期探索、不断自省,达到技与情的融合,才能创造出优秀的美术作品。在当今的绘画艺术环境中,王玉平的艺术创作理念十分质朴,其立足于中国传统绘画,又吸收了西方绘画的精华,才有了如今的成就。因此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鼓励学生挖掘出中国文化宝藏,使绘画作品更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胡寿荣.理智与直觉:中国古代人物画意象表现与德国表现主义绘画比较研究[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1.

[2]邵大箴.西方现代美术思潮[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

[3]王玉平.心律集:王玉平[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

[4]阿城.与王玉平在画中看古论今[J].美苑,2013(1):30-34,129.

[5]余丁.造化·心源:王玉平的艺术历程[J].美术研究,2012(2):8-11,33-35.

作者简介:

王亮,硕士,湖北商贸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美术学。

猜你喜欢

情感表达美术教学绘画
浅析咏叹调《我怀着满腔热情》旋律特点及情感表达
搞好幼儿美术教学,促进幼儿智力发展
图形创意在平面广告中的情感表达
刍议绘画艺术中色彩的情感表达
儿童戏剧文学中的游戏元素对幼儿情感表达的影响
幼儿美术教学回归生活探究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