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路径探析

2023-06-05江静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红色文化大学生

摘要: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以及自媒体的兴起,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又有了抬头之势,特别是在对青年学生的影响上,呈现出新表征新样态。为有效遏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再次泛滥、提高广大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在高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红色文化是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力武器,应充分挖掘其价值意蕴,创新教育路径,让红色文化入脑入心,提高大学生历史思辨能力,使其自觉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侵扰。

关键词:红色文化;历史虚无主义;大学生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全盘否定一切历史及其历史进步逻辑的社会文化思潮”[1],近几十年来一直以各种形式和样态侵扰着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虽然在社会各界的批判和对抗之中,“露骨、现实、直接的历史虚无主义,由于其明目张胆、明火执仗地丑化领袖、否定革命、曲解历史,极易被人看穿识破, 已经批驳变成‘过街老鼠。但是,必须看到,作为一种思潮的历史虚无主义并没有绝迹、也没有消停,而是变换了策略,变化了手法。”[2]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历史虚无主义呈现出新样态,并将触角伸向青年学生群体。抵御更具隐蔽性的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红色文化是最为有利的思想武器。

一、新表征:历史虚无主义在高校渗透的多重表征

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是现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历史虚无主义也理所当然地乘借着信息化的东风,借助各种数字化手段将触角伸向更容易受影响的大学生,并且其传播渠道和传播形式更加隐蔽、更加便捷,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软性”虚无新样态。

(一) 虚无内容多面化

历史虚无主义适应社会发展的新特点,重新在高校大学生中泛滥,其虚无的对象和内容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特点,以迎合大学生的喜好,刺激大学的猎奇、逆反、从众心理。其一,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虚无。借助资本主义逻辑体系,大力宣扬“普世价值”,以碎片化的方式进行中西方文化对比,从而达到“崇西抑中”的目的。否定中國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传统文化精髓和价值体系。其二,是对中国革命历史的虚无。质疑中国革命的历史作用,质疑中国人民的革命信念。历史虚无主义者通过美化侵略、美化战争来为其非正义的侵略寻找借口。其三,对英雄人物进行恶意解读。通过颠倒黑白的方式对英雄人物进行恶意猜测和丑化,以达到虚无历史的目的。否定英雄是对中国英雄精神谱系的否定,也是对中国历史的侮辱,更是对我们民族共同价值和共同记忆的消解。

(二) 虚无手段新颖化

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手段和载体也呈现出更加现代化的特点。其借助着较之以前更加隐蔽更加柔和的方式渗透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侵扰着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威胁着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确立。

随着数字化的发展, 自媒体、融媒体等逐渐成为大学生了解社会的主要信息渠道。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 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如此庞大的网民规模、如此便捷的互联网手段,使得历史虚无主义在互联网得以重新滋生泛起,并寻找到最合适的传播客体——青少年网民。首先, 将最受大学生喜爱的媒体平台,如抖音、微博、各种论坛等作为传播载体,发布一些所谓“真相背后的故事”“你不知道的……”等内容来勾起大学生的猎奇心理,并通过混淆历史概念等手段达到其虚无目的。其次,历史虚无主义利用各种影视平台、各种纪念日、文化节、展览会等,采取更加生活化的方式去迎合大学生的喜好,从而以更加柔性的方式进行渗透。新颖的传播手段、生活化的传播载体给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带来极大的便利,也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提出挑战。

(三)传播策略多样化

繁荣发展的互联网成为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主要途径,多样化的传播策略成为其吸引眼球的“法宝”。其一,利用 圈层群体,精准定位。在大数据时代,利用“小雨滴灌式”的个性引导,将信息与定位圈层进行精准匹配,提升资讯的 到达率与覆盖面[3]。历史虚无主义利用大数据,捕捉不同圈 层的大学生进行精准的靶向传播。其二,泛娱乐化,利用娱 乐方式“戏说”历史。历史虚无主义通过一系列调侃、“戏 说”的方式对历史进行碎片化剪裁和细节化再处理,通过娱 乐泛化、娱乐历史、解构历史。“‘泛娱乐化背后其实是 对历史的一种‘去价值化”[4]。其三,多领域渗透,在思 想界、学术界、文艺界、理论界等都有所侵染。历史虚无主 义正是采取这般无孔不入的策略,通过乔装打扮“粉墨登 场”,利用所谓“史料”“后人说”大做文章,侵扰学术界和 理论界。在文艺领域和思想领域通过各种“重现”“续说”“重构”来扭曲事实、庸俗化历史。

二、强武器:红色文化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多重价值

面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再次泛起,如何抵御其侵害?如何长久防治?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强有力的武器。红色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革命历史底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凝练得来的”[5]。红色文化天然蕴含着实践的特性,在发展中与时俱进,不断融合时代精神。

(一) 红色文化的历史底蕴

红色文化蕴含丰富的革命历史底蕴。它诞生于中国的革命实践,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融合中国革命实践和精神发展而成的。中国的红色文化开始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进程中一路不断发展形成的精神价值谱系。中国红色文化显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色。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历程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由盛转衰的过程,中华文化在腐朽的封建专制中走向深渊。在民族自卑、文化自卑的境遇下,马克思主义为中华传统文化带来新的生机,中国人民的革命勇气、革命实践、革命精神重新续写着中华文化,重新为中华文化带来活力。同时,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与焕发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带去新的融合点和新的动力。所以,中国的红色文化也自然而然地显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色。

(二) 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

红色文化不仅包含着中国的革命文化,同时也属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大众的科学的文化,具有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价值指引意义。

红色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成长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年代,同时也在新时代继续发挥资政育人的重大作用。红色文化不断吸收优秀先进文化,发挥时代价值,引领中国先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继续涵养民族精神,在中华文化振兴的路上继续发挥引领作用。

红色文化是大众的科学的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集体创造的文化。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红色文化正是在中国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其所包含的精神谱系、价值谱系都是由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是被实践检验过的科学文化。所以,无论在历史中还是在新时代,红色文化都是大众的文化,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红色文化是科学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红色文化经历过战争革命的洗礼,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着文化复兴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走向未来。红色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反之,它是不断融合发展、不断与时俱进的文化。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红色文化不断创造性、科学性地融合新时代价值体系,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提供指导,也为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提供科学指导。

(三)红色文化的实践价值

红色文化是总结实践经验、传承价值发展、升华精神品质的文化,其本身具有鲜明的实践属性,也深含指导实践的功能。

红色文化具有深刻的教育功能。红色文化包含丰富的教育资源,其中,有物质资源,如革命历史遗迹、革命史料、烈士陵园、博物馆等,也有精神资源,如革命理论、价值观念、革命经验等,这些都是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红色基因的传承就是红色文化发挥教育人心功能的过程,通过教育实践,可以有效地浸润人心、树立文化自信,有效抵御历史虚无。

红色文化具有深层的道德示范功能。红色文化中所体现的精神品质,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航空航天精神等在不同历史时期以其卓越的精神价值引领社会道德前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来源。在抵御资本逻辑体系里“普世价值”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道德示范作用。

红色文化具有破除迷雾的思想引导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马克思主义叙事下的世界历史正在形成,纷繁复杂的思潮激荡不断。如何能在思想乱象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如何能在历史虚无主义的威胁下冲破迷雾?坚定的价值观、强有力的话语权和凝聚人心的共同价值就是对抗虚无的最好武器。红色文化正是提供正确方向、凝聚人心力量的思想引导。

三、严防治:高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对抗历史虚无主义的创新路径

(一) 依靠课程教学

在高校进行思政教育的关键就是思政课程,红色文化教育内含于思政教育之中,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必然要依靠传统课程教学。首先,可以将红色文化教育与思政课有机融合。在思政课中有机融入红色故事、红色人物、红色经典等,借助红色文化强化思想政治课的效果。其次,可以开设专门的红色文化课程,高校可开设多种形式的选修课程,让学生自主選择。再次,红色文化教育与“四史”教育具有相重合的历史背景,可以将红色文化教育与“四史”教育进行课程融合,通过互相配合达到最优效果。

(二) 创设线上教学资源平台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互联网+”成为教育未来发展的大势。相比于传统的线下教学模式,线上教学有着随时随地学习的便捷性和数量不限的包容性。所以,高校在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线上教育平台的创设和线上资源库的建设。线上教育平台的建设可以真正做到让红色文化教育成为生活化的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库可以弥补线下教学资源的不足,也可以根据学情分析,建构学生更加喜闻乐见的线上资源。例如,运用 AR、VR等虚拟技术让学生沉浸式感受红色资源;利用线上博物馆拓展学生学习范围;打造影视资源模块吸引学生观看,以接受正确的历史教育;设置红色知识题库扩大学生知识面等。线上教学平台的创设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从而抢占历史虚无主义的阵地,让历史虚无主义无路可走。

(三)打造“第二课堂”

高校在开展红色文化教育中一定要重视“第二课堂”的应用,利用实践教学手段充分凸显红色文化的实践特性。红色文化本就源自实践、指导实践,“第二课堂”的打造必须充分体现实践性,增强教育魅力。“第二课堂”的开设完全可以根据学生需求,教学相长,把课堂交给学生。首先,可以依靠学生社团,精准定位学生兴趣领域,因材施教,进行兴趣化的红色文化教育;其次,可以充分利用各类纪念日营造学习氛围,例如,举办校园红色文化节、艺术节、体育竞赛等,丰富学生课余时光,用红色的“触手”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反渗透。

(四)创设清朗环境

柔风细雨最能浸润人心,教育的环境是教育充分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所以,创设红色文化教育环境是高校开设红色文化教育十分关键的一环。清朗的教育环境需要多方的构设和维护,一是校园的小环境。环境的建设体现在大范围小细节上,在校园设置红色文化宣传栏、在教室布置红色书籍阅读角、在宿舍绘制红色文化宣传画等,通过立体打造,让红色文化随处可见。二是互联网大环境。互联网高度开放的特点造成了其环境的复杂,学校需要创设清朗的校园网环境,致力培养、提高学生的辨识力,同时需要充分依托社会和国家的力量,协同打造互联网净土。

参考文献:

[1]邹诗鹏.虚无主义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54.

[2]董学文.揭一揭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真实面目[J].红旗文稿,2018(16):4-5.

[3]聂智.智能传播场域舆论引导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20(10):71-75.

[4]本报评论部.追寻意义,走出“泛娱乐化”[N].人民日报,2015-08-14(05).

[5]刘润为.红色文化:中国人的精神脊梁[J].红旗文稿,2013(18):4-9+1.

基金项目:2022年度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青年项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下高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价值意蕴与路径探究”,项目编号:L2022Q06170097。

作者简介:江静(1994-),女,山东青岛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王 昕)

猜你喜欢

历史虚无主义红色文化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解构和超越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特征初探
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解析历史虚无主义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道教研究的历史虚无主义困境及出路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