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合治理与团结意蕴:组建社会工作部的逻辑理路探析

2023-06-05赵亚楠樊士博徐敏

统一战线学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团结党建引领社会治理

赵亚楠 樊士博 徐敏

摘  要:组建中央社会工作部是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适应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现实的有力之策。组建社会工作部有利于实现对社会不同主体、不同领域的统合治理,在政党统合治理的基础上更好地实现社会领域的大团结,蕴含着鲜明的团结底色和整合功能。组建中央社会工作部作为党和国家根据新形势新情况做出的重大顶层设计,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必然要求、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激活基层多元治理主体的客观要求。在功能发挥机制上,社会工作部广泛吸纳人民群众意见,提升基层党建引领共治水平,进一步纾解基层社会矛盾,整合社会资源,激活社会力量,进而构建协同高效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在价值实现效果上,组建社会工作部,优化了相关部门的归口管理,能够厚植社会团结根基,凝聚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

关键词:社会工作部;政党统合;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团结;大统战工作格局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378(2023)03-0085-10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需要,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更是提升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效能的逻辑使然。2023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简称《方案》),明确提出组建中央社会工作部[1]。作为党中央职能部门,中央社会工作部旨在整合多元社会力量,统筹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这一目标设定有利于实现党对社会不同主体、不同领域的统合治理,蕴含着鲜明的团结底色和整合功能。政党统合治理是指以政党权威为基础,党组织发挥政治领导和社会整合功能,重塑社会治理结构,将基层多元力量动员、组织起来的系统性治理模式,能够促进党建引领基层共治的实现。本研究主要以政党统合治理为分析视角,重点讨论组建社会工作部对党领导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团结逻辑。基层治理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占据基础地位,也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作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部署,组建社会工作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国家治理的不懈探索,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由于组建社会工作部的方案提出不久,学界对此议题的研究尚处起步阶段,但涉及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研究已较为深入。有研究聚焦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行动目标,提出机构改革是上下联动、协同发力的行为方式,能够彰显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制度优势[2]。学界此前对“社会工作”的认识主要局限在社会学学科中,普遍认为社会工作是一项社会服务活动,也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3]。此次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中组建社会工作部的部署,体现出一种大社会观,超出了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工作界定,彰显了因时而新的政治观念。在此背景下,学界对组建中央社会工作部中“社会工作”含义的认识逐步深化。比如,徐勇认为社会工作部中的“社会工作”强调的是一种“大社会”,是以执政党基于加强和改进社会治理需要而设立的,反映出执政党致力践行的“大治理观”[4]。这一观点勾勒了社会工作部中“社会工作”的独特性和特指性。有研究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角度出发,认为组建中央社会工作部是遵循现代社会发展逻辑的必然结果,对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5]。

总体而言,学界从多个维度对组建中央社会工作部的缘由与意义进行了初步研究,但对社会工作部所蕴含的党的领导与团结意义的分析尚未深入。组建社会工作部,旨在加强党的统一领导下的大党建工作,在政党统合治理的基础上更好地实现社会领域的大团结。鉴于此,本文从统合治理与团结意蕴的视角分析组建社会工作部的逻辑理路,厘清其促进社会大团结的价值。

一、组建社会工作部的现实依据

受社会环境变化与社会结构调整影响,尤其是在社会日益碎片化的情况下,基层治理面临新挑战新任务,亟须构建与基层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治理模式。组建中央社会工作部是新时代党和国家根据新形势新发展做出的重大顶层设计。探究组建社会工作部的现实依据,可以从政治、实践与主体三个维度展开。

(一)政治之维: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必然要求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当前社会发展瞬息万变,各种治理难题和挑战层出不穷,对中国共产党统合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基层治理事关党的执政基础和国家政权基础,组建社会工作部的根本目的就是更好发挥党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全面领导作用,发挥党建引领的优势,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使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6]在领导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将现代化建设的一般规律同基层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突显了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逻辑主线。作为党中央的职能部门,中央社会工作部负责指导人民信访工作,征集人民建议,同时也积极统筹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指导混合所有制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和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等。在发挥这些作用的过程中,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能够将党的全面领导触角延伸到基层,彰显中国共产党政治领导、组织动员和资源整合的优势,进而提升党统合社会治理的效能。同时,中央社会工作部主要统筹指导信访局、国资委等部门工作,进一步提升了党对社会相关领域治理的领导水平,巩固了党的领导地位。在基层治理的大格局中,中央社会工作部的组建进一步强化了党对社会建设的统一领导,有利于打开基层治理的新局面。同时,省、市、县三级党委组建相应的社会工作部门,实现组织体系的上下协同联动,有利于坚持和加强党在基层社会的全面领导,更好地推进政党统合基层社会治理。

可见,組建社会工作部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必然要求,能够有效整合社会治理多元主体、统筹基层社会各条战线,“强化党的组织在同级组织中的领导地位”[7]。在具体实践中,只有把党的全面领导具体贯彻到基层治理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才能从根本上把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方向,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二)实践之维: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政机构属于上层建筑,需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支撑。”[8]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大动作”[9],有利于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进而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组织保障。组建中央社会工作部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基层社会结构变化对党和國家机构的体系配置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一些领域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与社会发展实际不匹配,一定程度存在权责脱节、职能交叉、条块分割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党的领导,亟须对党和国家机构进行系统性优化、全局性规划、整体性深化。组建中央社会工作部旨在通过机构设置、职能配置、体制机制、运行管理,完善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以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推动和加强基层治理现代化是一项重要的政治议题,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从职能来看,《方案》将有关基层事务归口到社会工作部门进行统筹性指导管理,有利于发挥党和国家整合资源的优势,进而深入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此外,在坚持中央和地方一盘棋的基础上,省、市、县党委组建社会工作部门有利于优化地方组织体系,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促进基层社会稳定,夯实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保障。由此,在基层社会组织机构不断调整与相互形塑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统合治理模式的成效也逐渐凸显,彰显出“中国之治”的价值旨归。

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立足于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职能体系,实质上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一步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战略性行动,在一系列结构性改革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中,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亟须组建从中央到地方上下联动的社会工作部门体系,协同发力、综合发力,促进解决社会治理的诸多难题,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营造和谐有序、充满活力的社会环境。

(三)主体之维:激活基层多元治理主体的客观要求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基层社会结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态发生了深刻变化,亟须充分调动多元主体的治理积极性,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健全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6]44这就需要统筹协调各类组织和各类群体的作用,包括新社会组织、新经济组织、新就业群体、行业协会等,充分整合各方面的力量资源,激活多元主体的内在动力。组建中央社会工作部是针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客观需要的应时之举,能够有效统合多元社会主体力量。

当前我国社会已经迈入精细化治理阶段,基层社会治理事务涉及的部门、行业、领域日益广泛,衍生了一系列新的基层社会问题,亟须通过激活多元治理主体的积极性予以化解。中央社会工作部主要负责统筹信访、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基层政权建设、社会人才队伍建设、志愿服务管理等工作,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能够满足基层社会多元复杂治理需求。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基层治理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有利于有效统筹解决基层社会各领域的难点堵点问题。一方面,组建社会工作部是推动基层社会再组织化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当前基层社会各个治理主体之间缺乏机制性联系,呈现出碎片化问题。根据全国总工会的最新调查,目前全国职工总数4.02亿人左右,其中包含新就业形态劳动者8 400万人[10]。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已成为职工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外卖配送员、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网络主播等新就业群体,大多处于分散状态,迫切需要“组织起来”,激活基层社会多元主体共治力量。另一方面,组建社会工作部是提升基层社会整合效能的需要。基层社会由多个独立单元组成,而单一行政部门应对复杂社会问题时,职能权限往往影响组织协调范围和效能。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需要执政党统合多元治理主体的力量,形成基层社会条块协同、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根据《方案》规定,省、市、县三级党委也将组建社会工作部门,通过划入同级党委组织部门的“两新”工委职责,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引领和社会整合功能,将基层社会多元治理力量统合在党的领导下,更高效地将基层多元力量组织起来,促进基层社会治理有效有序运转。

社会建设关乎民生福祉和社会发展,涉及各个战线和各个方面,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对基层治理的规律性认识。基层社会的高效运转,离不开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统筹协调,也离不开多元社会治理主体的共同参与。组建社会工作部体现了协同高效的治理原则,能够有效整合分散在不同部门的社会管理职能,妥善处理基层社会条块分割问题,实现党建工作与基层政权建设的统筹推进,满足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需要。

二、社会工作部的功能发挥

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组建社会工作部是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开创基层社会治理新局面的创新探索。中央社会工作部的主要职能是发挥党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引领作用,整合优化机构职能,巩固基层政权建设。社会工作部广泛吸纳人民群众意见,提升基层党建引领共治水平,进一步纾解基层社会矛盾,整合社会资源,激活社会力量,进而构建协同高效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形成基层社会治理合力。

(一)矛盾纾解:广泛吸纳回应民意诉求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基层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推进基层治理过程中,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广泛吸纳回应民意诉求,不断促进人的现代化。同时,基层社会群体诉求具有异质性明显的个性化特征,需要结合多元利益主体的不同特性,从多个层面和维度回应群众需求。《方案》提出中央社会工作部统一领导国家信访局,负责统筹指导人民信访工作,指导人民建议征集工作。这充分彰显出中国共产党对基层民意的高度重视,有利于纾解基层社会矛盾,深入践行人民至上理念。

一是畅通民意诉求表达渠道。信访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信访是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11]中央社会工作部负责统筹指导人民信访工作,旨在确保民意诉求表达渠道的畅通,将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优势落到实处,开创党领导信访工作的新局面。在此过程中,社会工作部以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摸清群众诉求为立足点,找到基层社会工作中的痛点难点,打通关节点,更好地为民解难、为民分忧。由此而言,在加强党的领导基础上,社会工作部的组建能够进一步提升民意表达渠道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真正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問题,推动信访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二是凝聚基层群众智慧。问题来源于群众,办法同样来源于群众。基层工作既要问需于民,又要问计于民。《方案》明确指出将指导人民建议征集工作纳入中央社会工作部的重要职能,此举旨在有效汇聚民意民情民智,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关键举措。在征集人民建议过程中,社会工作部能够提前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加强风险研判的前瞻性,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同时,社会工作部通过征集人民群众建议,广泛吸纳人民群众智慧,为科学民主决策提供有力支撑,继而把群众智慧转化为执政资源。此外,征集人民建议的过程也是接受群众监督的过程。党政部门能够有效接受群众对党政工作的监督,改进工作作风和群众工作方法,增强人民建议征集的实效性。

三是回应群众利益诉求。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组建社会工作部是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探索,能为处理群众信访问题、倾听群众诉求提供有力保障。社会工作部的职能整合与功能发挥能够优化基层群众民意表达程序,提升收集民意、分析民意、回应民意的效能。依托社会工作部,各级党组织能够高效听取群众意见,真正回应人民群众关切,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社会工作部能够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有效化解基层社会矛盾,厚植党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促进基层社会和谐稳定,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传承和发扬群众路线优良传统的崭新实践。

(二)政党统合:强化基层党组织组织力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基层社会工作中的核心力量,是党的组织体系的神经末梢。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6]55组建社会工作部有利于激活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进一步推动治理重心下移。《方案》明确规定要统筹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将原来分散在多个部门的事务集中归口到一个部门,提高了社会治理效率,进一步提升了基层党组织战斗力。

一方面,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组建中央社会工作部能够有力优化政党统合的基层实践,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执行力,为确保党的全面领导和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政党统合建立在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基础上,意在推动党的组织力量向基层社会各领域延伸。具体而言,组建社会工作部将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所联系的特定群体中,实现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的全覆盖。在此过程中,社会工作部的制度设计有利于创新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基层社会的各个领域中,突显中国制度和治理优势。

另一方面,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功能。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功能发挥以政治权威为重要前提,以党建引领为重要方式,能有效聚合纷繁复杂的组织网络,最大限度地把基层社会力量凝聚起来,进而为基层治理现代化奠定组织基础。一是发挥党员联系功能。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党员是党组织的肌体细胞[12]。当前平台经济飞速发展,衍生出规模庞大的新业态、新就业群体。但由于新就业群体流动性高、构成性复杂、组织性松散,党建工作开展难度大。社会工作部作为党的职能部门,能够协助基层党组织联系新就业群体中的党员、积极分子等,进而实现党的组织覆盖,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二是发挥组织嵌入功能。应对社会的分化与整合状况,中国共产党将基层党组织嵌入社会的各条战线中,进而获得强大的动员和组织力量。新时代以来,基层社会多元主体无论是在类型上还是体量上日益复杂。这些主体总体呈现出独立零散的特点,倘若基层党组织不能对其加以有效引领,则无法有效聚合多元主体力量。社会工作部能为基层党组织提供支点和依托,通过将基层党组织嵌入多元社会主体的治理结构中,不仅能够稳固基层治理格局,还能够充分发挥党引领基层治理的政治优势。

(三)力量激活:提升党建引领共治水平

党建引领基层社会共治,能够有效激发基层治理活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6]45组建中央社会工作部能够从顶层设计上加强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不断整合引领体制内外的多元社会主体力量,进一步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一是深化党建引领的协同共治理念。基层治理现代化理应呈现出社会多元力量和活力秩序的有机统一。在计划经济体制中,社会治理主体较为单一,党政部门主要依靠行政命令对社会进行全面管控。改革开放以后,基层社会治理在维持行政主导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模式。进入新时代,社会治理主体原子化趋势进一步加强,提升社会治理效能要求发挥多元主体力量。因此,从传统的社会管控、社会管理向多元化、协同化的现代社会治理转型,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激发多元治理主体活力的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基层治理理念不断升级的体现。这一过程体现出基层社会治理从“一元主导”到“协同共治”理念的转变。概而言之,组建社会工作部进一步体现出“一核多元”治理理念的深化。

二是提升党建引领基层社会共治水平。进入新时代,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的基层社会事务日益增多。组建社会工作部意在将相关社会治理事务集中归口,摒弃单个部门“唱独角戏”的现象,聚集党建引领基层共治的合力。具体而言,为了提升党建引领基层社会共治水平,社会工作部通过推动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及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促进形成多元化、开放式、协同参与的治理格局。在此基础上,地方社会工作部门能充分调动社会组织、自治组织和社会民众的活力,打通不同部门、行业、领域之间的条块阻隔,推动形成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实现发展与治理的同频共振。

三是激活党建引领基层共治力量。基层党组织通过组织、动员、整合分散的多元主体力量,持续强化党的全面领导,有利于激发多元主体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同时,通过组建社会工作部整合社会治理职能,加强各个领域党建工作,深化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持续构建,是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向。总而言之,组建社会工作部能够发挥政党统合治理优势,提升党建引领社会共治水平,将基层社会活力转化为治理动力。

(四)格局构建:增强大团结大联合的实效

组建中央社会工作部有利于加强党对社会领域的整合,提升政党统合多元社会主体力量的效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大团结大联合。从职能来看,社会工作部的团结对象更为基层、更加广泛、更具有“草根”特征。这进一步拓展了团结的范围、夯实了团结的基础,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概言之,组建社会工作部能够确保党在基层社会工作中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通过广泛凝聚基层社会人心、汇聚基层社会力量,形成促进社会团结的强大合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大统战工作格局构建,根据新时代要求对统战工作做出了重大部署,有力推动了社会大团结大联合的创新发展。坚持和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不仅需要统战工作部门发挥作用,更需要多部门的协同联动。

组建社会工作部有利于从纵向和横向维度将多元群体有效组织、团结、凝聚起来,提升大团结大联合的工作实效。纵向上,构建上下联动的大团结工作局面。在组建中央社会工作部的基础上,中央要求省、市、县党委组建社会工作部门,有利于整合不同层级党政部门、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的资源力量,促进社会团结工作重心下移。在党的团结工作延伸到基层社会的神经末梢的基础上,构建起高效联动、上下贯通的大团结工作格局,进而释放新时代团结奋斗合力。横向上,凝聚多元主体的团结力量。中国共产党在顶层设计上统筹规划大团结大联合工作与基层社会工作的有效对接,组建中央和地方社会工作部(门),统一指导各种新社会组织、新经济组织、行业协会、志愿者组织的党建工作。新社会组织人士、新经济组织人士等都是社会团结工作的重要对象。《方案》明确地方社会工作部门相应划入同级党委组织部门的“两新”工委职责。可见,社会工作部的职能设定具有深刻的团结意蕴。

事实上,党建工作是推动实现大团结大联合的重要一环。社会工作部着力强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能够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基础上,打造出团结的集群网络,提升组织引领基层社会成员团结奋斗的效能,进而在政党统合实践中扎实推进大团结大联合工作的创新发展。

三、社会工作部的团结价值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6]57随着社会的结构转型、利益分化、矛盾叠加,社会治理现代化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组建中央和地方社会工作部(门),优化了相关部门的归口管理,能够厚植社会团结根基,有助于正确处理党统一领导的一致性与社会结构多样性关系,协调国家与社会关系,推动新时代新征程社会治理现代化。

(一)政党层面:有助于正确处理党统一领导一致性与社会结构多样性的关系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细化,不断涌现出新的社会领域和群体。受此影响,新时代社会团结工作的对象、领域、任务日趋复杂。面对这种状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要求“坚持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13]的基本原则。坚持和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不是统一战线工作部门一家的事,而是党领导下的全国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事。当前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阶层更加多样、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在此背景下,社会团结工作要妥善处理“一致”与“多样”的关系,巩固共同思想基础,充分尊重社会差异,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社会力量,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形成致力于共同事业的合力。

组建社会工作部能有效强化党对社会的全面领导,发挥凝聚人心和汇聚力量的优势。一是在尊重多样性中寻求一致性。组建社会工作部意在整合多元主体力量,满足社会多元主体需求,进一步增强政治共识。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工作部能够在激发社会活力的同时,推动求同存异、聚同化异的工作实践,从而在尊重多样性中寻求一致性,使得党的方针路线政策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可。构建共同的社会价值,有效凝聚社会合力,有利于大团结工作格局不断完善。二是在确保一致性中体现多样性。社会工作部整合相关分散的社会管理职责,将相关的社会工作事务归口管理,构建起从分散到集中的力量格局,最大程度激发社会发展活力。通过发挥基层党组织凝聚社会共识的作用,明确不同部门之间、基層条块之间、多元群体之间的职责关系,形成统一规划、分级管理的模式,增进沟通协调,能够有效营造包容和谐的社会氛围。同时,社会工作部还承担着征集人民建议的职能,这有利于及时了解不同群众的意见诉求,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普遍问题。总之,组建社会工作部有利于不断增进政治共识,有效引领多元化的群体观念,将基层社会多元主体囊括在以执政党为圆心的同心圆内,在充分尊重多样性的基础上增进政治认同,汇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磅礴伟力。

(二)国家层面:有助于协调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实现大团结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6]57新时代以来,随着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社会利益诉求更加多样,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更加艰巨。如何协调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实现多元主体的协同共治,成为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必须面对的问题。应该看到,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加强党的领导能够高效协调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促进社会大团结大联合。在此背景下,组建社会工作部是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是应对基层社会结构变化,克服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权责脱节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同时,中央社会工作部作为党中央的职能部门,能够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有效统筹指导信访、国资等部门的相关工作,积极推进特定社会领域的党建实践,发挥党建引领多元治理主体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增进团结。

具体而言,中央和地方社会工作部(门)的组建,强调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进一步统筹国家与社会资源,将多元社会主体组织起来,凝聚多元社会力量的政治共识,夯实国家治理现代化基础。进入新时代,随着社会结构不断发生变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大量涌现,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是经济社会的活跃部分,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必须凝聚他们的力量,增强社会的稳定性。通过社会工作部的职能发挥,中国共产党能够更好地实现政党统合优势,最大限度地组织、团结、凝聚新的社会力量,在此基础上促进社会的大团结大联合。在中国语境中,社会工作是群众路线的专业化表达,有助于党整合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多方力量,强化其服务性和专业性,提升社会治理的效度[14]。组建社会工作部,有利于将国家与社会的力量统合在党的领导下,激发党政、群团、社会组织的力量,形成全体社会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团结局面。

(三)社会层面:有助于推动新形势下社会治理现代化

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根据治理目标和执政环境的转换,积极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实践探索,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政党统合型治理模式。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基础上,组建社会工作部能够统合社会治理各方力量资源,推动新形势下社会治理现代化。实践证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只有从组织架构、制度安排和行动策略上多措并举,才能有效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中央和地方社会工作部(门)的组建,是党和国家机构系统性、整体性重构的一大亮点,能够满足社会治理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一是有利于完善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组织架构。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基层党组织是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也是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的中坚力量。在突出防控化解政治安全、社会治安、社会矛盾、公共安全、网络安全五类基层社会风险中,需要强化党对基层社会的全面领导,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探索社会组织助推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中央和地方社会工作部(门)的组建,一方面通过党建引领持续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推动党的组织体系适应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需要,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统合功能,更好地统合人、财、物,为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另一方面激发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内生动力,优化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等有序推动社会治理的形式,引导社会力量推动政党、国家、社会发展,助推社会治理现代化取得实效。

二是有利于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制度体系在规范化、科学化轨道上运行。组建社会工作部是在推动创新性、系统性、整体性治理职能重构的基础上,对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进行的创新性实践探索,为开创大团结大联合局面提供了有力的组织支撑。在整体性治理结构的基础上,社会工作部致力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体系,促进了大团结工作局面的制度体系构建。当然,组建中央和地方社会工作部(门)尚处于起步阶段,下一步需要围绕大团结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健全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体系。

三是有利于优化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行动策略。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立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目标,落脚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有利于推动多元社会主体共同参与治理的互动实践。组建社会工作部,能够加强党对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领导,促进党的领导覆盖基层社会治理的各个方面,把党的领导贯穿加强社会团结的全过程,形成多元主体同心协力、协同联动的局面。组建社会工作部带动相应的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契合社会多样化需要的治理模式,有利于将党的主张、路线、方针、政策转化为社会各界的共同意志与行动自觉,增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等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实现多元社会治理主体行动上的一致,促进形成最根本的团结和最持久的凝聚。

四、结语

组建中央社会工作部是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适应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现实的有力之策。《方案》要求:中央层面的改革任务力争在2023年年底前完成,地方层面的改革任务力争在2024年年底前完成。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要坚持问题导向,做到未雨绸缪,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前瞻性预判。具体而言,在中央和地方社会工作部(门)组建过程中,各级党委需注意理顺相关职能职责、协调部门关系、规范政治过程、健全体制机制等,更好实现改革初衷。在政党统合的规范引导下,组建社会工作部致力于党建引领和巩固基层政权的双重目标,推动多元治理主体的上下纵横联动,进一步统筹组织资源、提升服务质量、夯实治理基础,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新时代新征程,组建中央和地方社会工作部(门),能够统合多元社会主体,有力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的生动局面,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N].人民日报,2023-03-17(1).

[2]  黄科,王婷.新时代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行动体系与效能转化[J].南京社会科学,2022(3):50-56.

[3]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9.

[4]  徐勇.以“大治理观”看社会工作部[N].北京日报,2023-03-27(10).

[5]  蒋敏娟.组建中央社会工作部与社会治理现代化[J].人民论坛,2023(7):49-52.

[6]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2.

[7]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259.

[8]  向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通报情况听取意见  中共中央举行党外人士座谈会和民主协商会  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李克强俞正声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韓正出席会议[N].人民日报,2018-03-02(1).

[9]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125.

[10]  易舒冉,张丹峰.全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达8 400万人[N].人民日报,2023-03-27(1).

[11]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筑牢理想信念根基树立践行正确政绩观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留下无悔的奋斗足迹  王沪宁出席[N].人民日报,2022-03-02(1).

[12]  樊士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组织体系论纲——基于“结构—功能”视角的审思[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1):5-12.

[13]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5.

[14]  侯利文.“党建”社会工作:何以可能?如何可为?——兼谈社会工作的本土化[J].河北学刊,2022(6):9-15.

责任编辑:林华山

DOI:10.13946/j.cnki.jcqis.2023.03.008

作者简介:赵亚楠,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博士后;樊士博,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研究员、纪检监察研究院副院长;徐敏,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上海市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青年项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关于自我革命的话语创新研究”(2022EDS003);华东师范大学青年预研究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增强大学生历史自信研究”(2022ECNU-YYJ027)

引用格式:赵亚楠,樊士博,徐敏.统合治理与团结意蕴:组建社会工作部的逻辑理路探析[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3(3):85-94.

猜你喜欢

团结党建引领社会治理
党建引领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共治的探索与实践
发挥好党内政治生活“四大功能”
家园合作共育对幼儿自信心和独立性的影响研究
从城濮之战看参谋的作用
社会转型期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和经验研究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政府主导型社会治理模式下社会组织发展理路
豫园街道党建引领下非公企业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探索
建设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引领强村惠民工作的研究
党建引领 社会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