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要立足于寻找每个人的天赋

2023-06-05王福强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3年5期
关键词:智商天赋学科

王福强

小兔子是奔跑冠军,可是不会游泳。有人认为这是小兔子的弱点。于是,小兔子的父母和老师就强制它去学游泳。结果兔子耗了大半生的时间也没学会。兔子不仅很疑惑,而且非常痛苦,就差“想自杀”了。然而谁都知道,兔子是为奔跑而生的,而不是像菲尔普斯那样做一条一天到晚游泳的鱼。

这是《哈佛家训》的一则寓言。这个故事形象地反映出现代社会对人的教育的异化:学校往往是先制定出一套统一的学科标准、人才标准,然后集中力量去改正每个学生的“弱点”,试图让每个人在条条框框所涉及的全部方面都达到一定的规格。这种以“修补短板”作为主要内容的工作思路,导致更多的人在一把尺子的衡量下,要么被淘汰,要么陷入平庸。

其实,所有人都懂得,没有一个人能够“全知全能”,但在以“均衡发展”为基础建立起的中高考制度面前,大家只能选择妥协。当教育体系成为一套精细的矫正仪,当教育设计“像捕鼠器一样”完全针对人的弱点,而不是发现和激励一个人的优点与特长时,置身其中的人也就成了一个被教育机器不断纠正和加工的物件。更不幸的是,许多人并不自觉,在这个漫长的“纠错”过程中渐渐失去了自我抉择的意志,磨灭了原本属于自己的才情,荒芜了斗志,辜负了生命。

实际上,一个人的缺点对人生的影响真的是致命的吗?我从小生活在水乡,但我没有学会游泳,在周围人看来,我足够“另类”,但这又如何呢?不会游泳并没有影响到我的成长。读书过程中,我的师长们一直试图把我塑造成为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甚至他们已经无限接近成功。但在均衡的学科成绩蓝图上,英语却成了我的“污点”,一直不够出色,直到最后,我彻底放弃了英语的学习。这样的一个缺陷也并未真正让我陷入绝境。这足以证明,对一个具体的人而言,许多缺点都是微不足道的。然而,不断满足于追求“完人”标准的教育,让父母师长注意的是孩子成绩最差的一科,让几乎所有人都在集中力量解决问题。这样的思维方式和教育体系更容易让学生变得千疮百孔。在中国的学校里,有多少人是因为这样一个“均衡发展”的要求,而被打上了“差生”的烙印?又有多少学校,一心追求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修补人的缺点”的教学管理模式,而最终导致学校陷入平凡或平庸?

我认为,对“智商”这个词的理解一直以来存在误区,这种误区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人类生命的特征之一,就是天赋、兴趣和性格的多样性。但心理学出现“智商”这个概念,认定一个人的智力水平有一个天生的数字,并且这个数字可以迅速地被测评出来。这样的认知,给我们的教育带来很多的误导。“智商测试”这些年在国内颇为流行,媒体上甚至出现了这样的报道:一个小伙子为了向女友求婚,将“智商测试”的优异成绩拿来加以炫耀。我身边有些父母,苦于孩子学习成绩不佳,于是忧心忡忡地带着孩子去做“智商测试”,一旦数值不理想,就唉声叹气,似乎自己命运不济,摊上了这样一个“没出息”的孩子。有些老师,也将部分学生成绩不理想归咎于其智商太低,从而过早地给孩子贴上“差生”的标签。甚至在某些公司招聘的过程中,也开始进行智商测试,作为录用员工的参考依据。这种种现象都预示着,大家把智商水平当作一个人一辈子成就大小的决定性因素。这样的理论,对人类如此丰富而多元的生命特征而言,显然有失偏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天赋、兴趣、爱好。这不仅仅可以通过广为流行的“多元智能理论”得以验证,也可以从我们的生活体验中窥见其端倪。在生活中,我是个典型的路痴,稍显复杂的交通路线就让我完全无法判断方向。因此,我开车必须使用导航系统,即使多次行驶过的道路依旧如此。这一点也可以从我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得到验证。我对地理学中“地图”一节的内容完全迷茫,就算我在考试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仍不能证明我弄懂了这方面的知识。我自认为在这方面存在缺陷。反过来,我的一个同事,却对中国地理表现出惊人的天赋,每一座山脉、每一条铁路,其走向、彼此之间大致的距离,他烂熟于心。他是不是通过刻苦的记忆完成了这样的成就呢?完全不是,他的大脑仿佛就自带着一个导航系统。我不得不承认,他在这方面体现出与众不同的“天赋”。

也许有人问,既然你在这方面没有天赋,那么你怎么会取得不错的成绩呢?一个人的成就关乎两个要素:天赋和热情。二者结合,才会产生更好的结果。比如,我上学时一直是个优等生,但这并不代表我在所有学科上都有天赋。就物理、化学学科而言,我的成绩一直优秀,但背后我对这两门学科所付出的努力却是其他人文学科远远不能比的。是追求优异成绩的目标成就了我,而非天赋。反过来,在语文、历史这样的学科上,我可以轻松自如地应对,天赋就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么,这就能够得到一个结论:假如两个人在同一种事物上的天赋有着显著差异,那么,他们经过同样的训练,或者付出同样的努力,结果可能就会有着天壤之别。

学校教育应该有一种理念:从下苦力气挽救人的弱点,转变到寻找每个人的天赋。这是教育的使命,也是教育“目中有人”的显著特征。

曾经有朋友给我讲过一段关于芬兰教育的故事。她到芬兰一所学校去考察,在校园里看到了一个背着书包的初中学生,他没有去上课。陪同的校长马上把那个学生叫过来,询问原因。那个学生告诉校长,他刚刚转学到这所学校,但他不喜欢这所学校,因为这里没有他喜欢的课程。让我这个朋友完全没有想到的是,校长立刻请这个学生写出自己希望开设的课程,他会马上着手安排落实。

这件事让我的朋友惊叹不已,她跟我交流的时候说:你有没有体会到一种“私人定制”的感觉?校长居然可以根据一个学生的兴趣开发课程,太不可思议了。我能理解她的惊讶,毕竟这在国内是不可想象的。李希贵校长曾经说过:“我们的生活小康了,但是我们的教育却没有小康,因为生活的小康,它的标志是你可以选择,但是教育还没有太多的选择。”北京十一学校在国内基础教育界独树一帜是有道理的。正如李校长所言,北京十一学校的4000多个学生有4000多张课程表,他们可谓是提前进入了“小康”。这种“私人定制”性质的教育,其实就是最大程度寻找学生天赋的教育。这督促我们,学校要从狭隘的传统经验中跳出来,去建立一套能够针对每个学生个性化天赋开发的办学体系。这个体系至少应该包括三个特征。

一是建设发现学生无限可能的课程体系。不同的课程体现着每个人不同的需求。当一所学校具备丰富多彩、可以选择的课程时,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就有可能最大限度地保留下来。在不断地参与、尝试、磨合过程中,一个人自身的天赋就会自然凸显,并被自己和他人发现。

二是创造允许学生自由发挥特长的舞台。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展现自身天赋的机会,无论是选课走班、自主学习、多种多样的社团活动,还是形式多样的学科类成果展示、文艺体育类演出或比赛,都要让拥有各方面天赋和特长的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有效地满足每个学生的兴趣需求,让他们按照自己的道路去发展。

三是教师拥有发现学生天赋的眼睛。教师面对那些看上去普普通通没有什么天赋和亮点的學生时,不要仅仅盯着他们的问题和短板,一定要相信,人有一短,必有一长,要用更大的智慧去发现他的潜能,为他的天赋绽放创造空间。能让一个人感受到内在喜悦的事,往往就是他的天赋。当你发现了一个学生“宁静喜悦”的时刻,你也许就正在接近他生命中的天赋密码。

猜你喜欢

智商天赋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跳水天才”全红婵:有天赋,更有努力
体测鞋走红,是『提分鞋』还是智商税?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测测你隐藏的天赋
“超学科”来啦
智商
高冷,是因为智商太高
用努力换天赋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