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红色文化在高中课程教学中的融合与实践
2023-06-05朱德凤普光荣
朱德凤 普光荣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发生在学生生活学习所在地的红色文化也被称为地方红色文化或乡土文化。由于地域的独特性,它对每一个人的学习成长发挥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它是中华多元一体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教学的重要资源。现以云南省临沧市为例,浅谈地方红色文化在高中课程教学中的融合与实践。
一、地方红色文化融合教学的重要意義
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地方红色文化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它能有效补充和丰富教材知识的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家国情怀,促进地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化发展。家乡是看得见的国,国是扩大了的家乡。要培养中学生的家国情怀,必须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入手。在高中语文、历史、思想政治等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提炼出地方红色文化的精神文化养分,用身边的历史文化和红色故事以小见大,悟透其中的精神和道理,给青年学生树立榜样和标杆,有血、有肉、有精气神地展示党的光辉历程,使红色精神能够在学生的脑海里生起火花和引发共鸣,激发他们奋发图强、强国有我的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地方红色文化是重要的文化宝库,是教师加强课程研究的重要载体,有利于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研究和拓展,提高科研水平和教学能力。同时,地方红色文化也是重要的校本资源,有选择地编写校本教材,是学生开拓视野的窗口,是传播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
二、地方红色文化在高中课程教学中的融合与实践
1.利用地方红色文化充实教材内容
在思想政治统编版(2019)高中必修一第2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一课的教学中,教材高度浓缩和概括,条目式地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概况,但缺乏鲜活的材料作为支撑,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理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教学实践中选取的部分典型案例也因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不紧密而导致效果大打折扣。如果能够选取学生身边发生的经典案例,就能够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在此课的授课中,我们选取了云南省临沧市的红色文化作为典型案例,并设置了开放性的试题。
材料一:洪涛,1918年生于缅宁县(今临翔区),193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临沧籍第一位女共产党员。因组织建立“大众歌咏团”,教唱聂耳的《大路歌》《新的女性》《开路先锋》等抗日歌曲,被国民党反动当局和学校除名。但她不畏暴力与黑暗,后来辗转到延安,一直战斗在革命和建设的第一线。
材料二:1949年3月7日,李培伦、浦世民等人在双江以千控为中心发动革命起义,武装攻占大坟山乡公所,打响了临沧革命起义第一枪,展现了敢于斗争、敢于牺牲、敢于打破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革命精神。1949年3月中旬,双江千控起义武装编为迤南边区人民自卫军第一支队第八大队,这是在临沧成立的第一支人民革命武装。在国民党反动派、土司势力和地方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中,一支队不畏生死,与反动势力英勇斗争,先后解放了缅宁、双江、沧源,建立了平村革命根据地,扩大了共产党在临沧的影响,为临沧全境的顺利解放奠定了基础。
材料三:1949年7月,中共昆明市委大学区委派出云南大学政治系学生、中共地下党员李珪带领8名“民青”盟员及部分革命进步青年学生20多人到云县负责开辟新区工作。他们在群众中发展和建立“农会”和“民青”等革命组织,宣传毛泽东思想,在学校组织教唱革命歌曲、演出话剧,揭露国民党反动统治,痛批封建地主对农民残酷压迫和盘剥的罪行。1949年9月,中共云县地下党支部在云县茶房成立,这是在临沧成立的第一个中共党组织。
问题:请简述三则材料的历史背景?从以上材料中你如何理解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2.利用地方红色文化补充历史素材
在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及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的教学中,学生往往会问:“处于祖国西南边疆的家乡在抗战中做出了哪些贡献?”这一类生成性问题的解答就需要教师加强对地方史的研究,并将相关史实融入课堂教学中。
材料四: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临沧人民积极投入到抗战救亡中,日军攻占缅甸后,大后方的临沧变成了抗日的前沿,贫穷落后、人口稀少的临沧不负使命,勇担先锋。在支前抗战中,缅宁共出动民夫31105名,运粮177.45万公斤;顺宁出动民夫2万余人次,驮马2万多匹次;云县民夫数万人,运粮135万公斤;镇康民夫14.4万人,驮马3000多匹。八年全面抗战时期,临沧健儿勇赴疆场达17217人,阵亡625人,伤172人。
材料五:董文英(1901-1938),云县爱华镇人。17岁应募在滇军服役,作战英勇,晋升排长。台儿庄战役中,董文英所在部队坚守阵地,与日军血战十余日,敌军终未前进半步。日军无奈,夜间穿上我军军服,混入我军阵地。面对潮水般涌入的敌军,董文英镇定自若,坚持不退,手部受伤,简单包扎后又投入了战斗。在率队与凶恶的日军混战中,他率先冲入敌阵,反复冲杀,威震敌寇,最后因头部中弹而壮烈殉国于阵地。
经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整理学习,学生对云南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刻,历史主人翁的地位和意识更加突出,极大地促进了知识向素养的转化。以手抄报的形式再次组织学生搜集史料,以小见大,对这两课的认识更加清晰和深刻。
3.利用地方红色文化拓展教材的外沿
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升需要掌握大量教材内容之外的信息和知识,但学生对知识的取舍也会存在排斥心理,模糊化、关联性不强的知识和素材难以在学生知识库里长期存储。精心选择的素材能更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思想的共鸣,教学的效果会更加凸显,它会在学生的内心不断产生激励作用,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正能量。
在思想政治统编版(2019)高中必修四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教学中,在讲解“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爱国主义主题时,我们选择了以下材料:
材料六:1965年春,罗灿玲、李秀玲、吴国馨、李帮秀四个大嫂自发在沧源佤族自治县班洪共同创办了班洪饭店。建店之初,条件艰苦,物资匮乏,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先后开荒种地100多亩,饲料地2亩,种植蔬菜2.5亩,养猪50余头,养鸡1千多只,解决了肉食及蔬菜的来源问题。她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感动了境内外的过往旅客,赢得了广大顾客的好评,大家亲切称她们为“班洪四大嫂”。1970年8月,“四大嫂”之一的吴国馨作为代表出席了全国商业工作会议。1970年10月1日,吴国馨受到周恩来总理的邀请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1周年庆典,并参加了国庆招待会,还有幸见到了毛主席。《人民日报》曾以“红太阳照亮了深山小店”为标题,报道了班洪饭店“四大嫂”的先进事迹,全国掀起了“向班洪饭店学习”的热潮,全国各地商业系统也派出代表团到班洪饭店学习取经。班洪饭店艰苦创业的精神,是延安精神在沧源的真实写照,也是临沧各族人民珍惜当下,勇于拼搏的体现。
通过这则材料的运用,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知识概念,更使他们感悟到传统文化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实践者。
4.地方红色文化有利于帮助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在思想政治统编版(2019)高中必修四第二课《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党的先进性和宗旨的教学中,“在任何时候,党都应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及“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两个知识点的授课中,学生普遍反映理论性过强,不好理解和记忆。我们特意选取了以下材料:
材料七:1949年3月25日,迤南边区人民自卫军一支队解放双江进驻缅宁,6月22日,缅宁县人民临时政府成立。在临时政权刚刚建立不久,地方各种反动势力就迫不及待地发动武装进攻。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一支队不得不向普洱、平村方向进行战略转移。面对澜沧江的天然险阻,当地群众不惧安危,为部队的转移提供支持和掩护。当地群众杨和玉帮助找到被敌人沉藏在江水中的渡船,找来船工,经过两天两夜的抢渡,800多名将士终于顺利突围渡过了澜沧江。就在最后一批人员渡江时,追兵已至,危急万分。杨和玉看到当时人多船少,渡江任务繁重,为了让每个战士都能安全渡江,她让丈夫背起5岁的小儿子,牵着8岁的二女儿和10岁的二儿子随部队过了江,然后自己带着大儿子躲进深山。国民党反动土匪武装得知是杨和玉帮助部队找到了船只,更是气急败坏,派出土匪四处搜查杨和玉。在昼夜不停的大雨中,杨和玉母子俩在树林里躲了3个昼夜。1949年9月1日,杨和玉母子不幸被捕,随即被敌人残酷地杀害于马台石灰窑垭門。临刑时,杨和玉宁死不屈,中弹后仍与敌人搏斗,手上留下了数道伤痕,牺牲时年仅39岁。
在课后作业谈阅读感想时,一位同学写下了以下话语:“杨和玉只是一名普通百姓,但他们却用自己的生命和黑暗的旧社会斗争,换来了光明与希望。
5.红色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强意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少年强则国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每一个奋发自强的中国人的共同努力。任何一个学段的教育中,都必须培养学生的自强精神。在《强国有我.寻找身边的榜样》的社会调查中,学生找到了以下两个为国家独立和富强而勇敢牺牲的身边的英雄:
材料八:余朝文,1917年出生于缅宁县(今临翔区)。1934年初中毕业后,抱着寻求革命的愿望赴昆明应考,却名落孙山,回乡后到农村小学担任教员。他处江湖之远而忧国忧民,立志投笔从戎。1938年4月,余朝文以超人的毅力和胆识只身离家出走到陕北寻找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跋山涉水1个多月进入四川境内。5次被国民党部队抓壮丁,又5次逃离国民党部队,最终实现了自己参加革命、抗日救国的夙愿。余朝文坚强不屈、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永远值得青年学生学习,只要眼中有光,脚下就一定会有路。
材料九:肖朝汉,1910年出生于顺宁(今凤庆)县。在东陆大学读书期间就开始学习马列主义著作。192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后遭学校当局监视被开除学籍。1935年,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1936年,进延安红军大学,毕业后在陕甘宁边区参加抗日游击战争。在此期间,他先后在兰州、承德、酒泉等地发动组织群众,宣传抗日。1939年1月,被日军逮捕杀害,年仅29岁。
三、地方红色文化融入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有效选择是将地方红色文化融入教学的重要前提,地方红色文化素材丰富,形式多样,文学诗作、照片、影视作品、官方正史和个人著作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应尽量选择知名度较高的作家的代表作品,民俗文化、故事传说方面则应选取流传久远、传播范围广的作品。在历史方面,则以官方县志为上乘。地方红色文化只是教学的补充,不能忽视教材的主体地位,引用不可过多过滥。地方红色文化融入课堂前最好有相关的社会实践或社会调查为基础,布置相应的任务,学生可以提前收集、考察,掌握更多的信息,有助于教学的开展。推广第二课堂,开展实地考察,革命遗址、纪念碑、主题公园、博物馆等都是开展红色教育的良好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