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研究生应急教育反思
2023-06-04古小松
文/古小松
培养出合格的医学应急人才,才能在未来的公共卫生事件中有担当、有作为。
新冠疫情是近几年来最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3年的抗疫情斗争工作当中,临床医学研究生作为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后备军和未来的主力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暴露出很多自身的问题,反映出目前在医学研究生教育方面的一些薄弱环节。
多年来,我国医学教育一直没有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但在来势汹汹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前,医学研究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显得明显不足。由此可见,各医院对临床研究生的培养相关教育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势在必行,而开展和普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教育,提高卫生应急人才,也是对临床研究生培养提出的一个严峻的课题。
过度强调专科及专才
目前,医学教育在本科教育阶段主要重视的是专业技能培训,甚至在本科阶段就已经分为妇幼、口腔医学、麻醉医学等亚专业,研究生阶段更加细分各专科,过于专注于自己本专业的知识,对专业以外的知识不了解,虽然有很多研究报道已经探讨了研究生专科培养和规范化住院医师相结合的问题,但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目前的医疗培养体系急救知识培训传授不够系统,对相关的技能培训不充分,考核不严格。导致在新冠疫情早期,参与临床医学研究生对传染的防护操作不当,操作不规范,导致很多人员感染,疫情时的大面积非战斗减员,给紧急救援带来巨大的困难,这种应对疫情的处置能力严重不足,暴露出现有的医学教育体系过度专科化的基础性问题。
因此,通过此次疫情,医学生及研究生在专科培养时,要加强基础技能的培训,研究生的技能考核中要加强一定比例的急救技能评价,使得医学研究生在疫情面前,招之即来,来之能战。
对公卫应急事件认知不足
对重大传染病的预防、监控和暴发期的应急处置是公共卫生专业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但在重大新冠疫情面前,往往又不限于公共卫生专业,保障人民健康,是全体医务人员的责任和使命。
面对此次新冠疫情的公卫事件,很多在一线的临床研究生缺乏一些基本临床技能,暴露出防护认知与技能欠缺、院感防控不严密、协同预防措施不够、防护指导规范与保障法律法规不完善、职业暴露后心理应激突出等问题。
在新时代背景下,现代公共卫生学科专业范畴和服务范围在大跨度、大幅度拓展,不再囿于传统的生物医学,培养现代的公共卫生复合型人才。针对目前疫情中公共卫生应急出现的问题,一方面加强宣传,加强公共卫生的社会义务和责任的教学,提高医学研究生对公共卫生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要建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加强公共卫生专业学生实践型、实战型和应用型的技能培养培训,在实践中增加医务人员对公共卫生事件的认识和理解。
应急能力培训不够
应急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属于潜意识,有别于急救知识培训。在新冠疫情暴发期间,各级医疗机构都在加强应急能力提升,着重在疫情应急技能和应急知识方面培训,培训全体医务人员穿脱防护服,预防院感意外等,建立医疗单位内部的疫情防控流程和各种防控演习,从应急体系建设、应急处置能力、应急分析监测能力、应急能力质量改进等角度出发。但是对于员工应急能力方面的建设关注度较少。
熟练的防控知识和完备的流程是应急能力的基础,应急能力的提升还需要较强的应急意识,这些不是简单的培训能够做到的。此次疫情过后,建议在医学研究生培养上不仅需要培训临床应急技能,更需要强化应急意识的培训和教学,培养应急能力,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只有具有理论基础、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以及很好的协作精神,这样的研究生才能具有很强的应急能力。
在医学研究生培养上不仅需要培训临床应急技能,更需要强化应急意识的培训和教学,培养应急能力。
人文教育的缺失
人文医学是以人文手段保护和增进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医学。医生对病人的人文关心本身就是一种治疗活动,很多疾病都可以在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中有自愈倾向。
人文教育是一个长期的修养过程,要达到一定的水平,一是靠引导,一是靠积累,只有在医学生中开展人文教育,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普及社会-医学-心理模式,才能在将来的社会应急事件中不会再有类似的事件发生。
因此,在青年医师的应急教育培养过程中,特别是要注重医学研究生的人文教育。让我们的临床研究生在应急卫生事件过程中,用人文因素的手段参与的临床治疗当中。让青年研究生了解和掌握人文医学对公共卫生事件的治疗作用,以及人文医学精神对未来可能发生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作用。
心理素质有待提高
不少医学研究生直接参与疫情防控的一线工作,学习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不可避免引起部分学生出现一些负面情绪和心理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对疫情的恐惧,面对突发疫情,出现担心害怕是必然的反应,还会出现悲伤沮丧、心情沉重、情绪低落等抑郁情绪;另外,持续高强度的救治工作,休息严重不足,饮食条件较差,容易产生过劳枯竭,近距离的患者接触,失去常态和平衡的生活,情绪低落或情感淡漠、宣泄不满情绪、产生无力和无助感等,这些使一线临床研究生心理压力更大。
针对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医学研究生可能出现的负面情绪和心理问题,医院要建立健全心理援助机制,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的作用。对在一线工作的学生,充分了解学生的工作强度和工作环境,通过医院和科室协调工作内容,对一线的研究生要加强关爱和保护。另外医院和导师也要积极主动关注学生心理动向,开通线下心理咨询和线上心理援助热线,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实施心理辅导,宣传和讲解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科学应对措施,告诫学生不需要过度恐慌和担忧,增强学生战“疫”信心,筑牢学生心理防线。
加强医学生服务理念培养
公共卫生事件发生过程中,医疗面临着人员少、风险大、工作强度大、责任重的特点,加上患者及家属由于疾病或者创伤引起的疼痛或者恐慌、紧张情绪、个人经济条件有限等多种因素聚集,导致在疫情突发期间,医患矛盾风险显著增高。
解决医患矛盾,缓解医患关系途径有很多,其中提高服务能力是一项重要的措施。在面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时,加强医学应急能力培养重点是对临床研究生临床工作中的服务理念的提升,加强德育培养,培养医学生为人民服务观念,提高沟通技巧,关心病人,树立严格要求自己、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和奉献精神。另外,做好对各种危重患者及受伤人员家属的心理疏导,使他们能早日走出突发事件的心理阴影。这样培养的学生,将来很快就能投入到临床工作当中,一旦有公共卫生突发,造成大批量人员需要救治时,能够迅速组建应急队伍,快速投入新的环境的医疗救治当中,能承担并圆满完成任务。
总之,临床医学研究生作为我国未来的临床医生,未来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战斗力量,全面提升临床研究生的应急能力,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应不断加强医学研究生基础技能的培训,提高对公共卫生事件的认识,强化研究生应急能力培训,增强临床研究生的服务意识,缓解临床研究生的心理压力,同时把人文教育深入到研究生日常学习当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医学应急人才,才能在未来的公共卫生事件中有担当、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