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研究

2023-06-04王一安曹素云

高教学刊 2023年16期
关键词:农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农

王一安 曹素云

摘  要:农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与国家人才培养需要联系在一起。农业院校办学的目的是培养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的乡村振兴人才,但是一直以来“三农”问题制约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具有针对性,就要从农业院校大学生的特殊性出发,采用坚持党对思政课的领导作用,培养“明道、信道”的思政课教师,完善思政课教材体系“牛鼻子”作用,增强“思政课共同体”意识,拓展思政课实践育人途径等方式,增强“三农”人才培养的理论性、针对性、亲和力。

关键词:农业院校;“三农”人才;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才培养;课程改革

Abstra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be connected with the needs of national talent training. The purpose of running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o cultivate rural revitalization talents with the responsibility of strengthening agriculture, but the problems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have always restricted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be targeted. Starting from the particular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n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 should adhere to the party's leading role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cultiv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who believe the theory, improve the leading role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system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enhance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ommun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expand the practical way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education, and enhance the theoretical, pertinence and affinity of  talent training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Keywords: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talent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etical course; personnel training; curriculum reform

黨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要求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这就为农业院校提出了新的人才教育培养任务。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强调,“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表达对农林院校教育寄予厚望,需要培育更多“一懂三爱”新型“三农”人才,为推动乡村振兴作出更大的贡献。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和管理体系等,而贯穿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后文称为“思政课”)作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将其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是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2020年12月18日发布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中提出了五项基本要求,其中第四项强调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农业院校要加强与农业发展的紧密联系,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利用思政课开展有针对性的理论与实践教育,引导农业院校大学生做到深知“三农”、心系“三农”、热爱“三农”,在农业院校中有针对性地培育“三农”人才。

一  农业院校思政课培养“三农”人才的可行性

2020年6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正式出版发行。在该书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并强调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指出了人才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一)  农业院校思政课的导向作用为培养“三农”人才提供思想保证

思政课的导向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按照国家与社会的发展要求,在坚持正确引导方向的前提下利用高校思政课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加以引导,并使其认同、践行主流意识形态所规定的内容。这也很好地体现了思政课的方向性,尤其是把握好正确的政治方向,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这样能够使农业院校的思政课更具政治社会化的功能。根据政治社会化的功能理论,农业院校思政课在教学时要具有明确的政治目标和导向,强化农业院校“三农”人才培养,承担起政治导向的重要职能,使其培养出的“三农”人才具有一种政治“惯性”,自觉投身国家“三农”建设。农业院校的思政课必然秉承方向性原则,坚守政治社会化功能,引导农业院校大学生在校期间练就服务“三农”过硬本领、提高扎根“三农”责任担当。

(二)  农业院校思政课与“三农”人才培养具有相通性

首先,“三农”人才培养与思政课教育教学具有目标上的一致性。思政课作为向大学生灌输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思政课就是培养人的理论课程,凸显了思政课强大的育人功能,且思政课在秉持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上,为新时代各领域的需要培养合格建设者、可靠接班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三农”问题是全党关注的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关系着能否如期实现现代化的伟大目标。党和国家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培养“一懂三爱”的“三农”人才。将“三农”人才培养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亦是潜移默化地使大学生弘扬家国情怀,把自身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实际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培育“三农”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其次,“三农”人才培养与思政课教育教学内容具有耦合性。农业院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与“三农”人才培养存在契合点。农业院校培养“三农”人才就是要让受教育者认识“三农”的历史发展、现实需要、发展前景等内容。这正契合了农业院校思政课应有的课程教学特色。最后,“三农”人才培养与思政课教育内容具有政策制度保障。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是第一次在国家一号文件中提出支持大学毕业生返乡下乡创业,标志着在国家战略层面注意到院校毕业生群体对于“三农”的重要作用。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指出,组织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2017年,启动《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其中强调“强化教育培训”。农业院校思政课作为彰显立德树人卓越成就的课程,是名副其实的“三农”人才建设者的摇篮,要承担起向农业院校大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三农”问题的理论与实践教育,自觉承担起“三农”人才培养主阵地场域的责任。

(三)  农业院校思政课相关研究资源为“三农”人才培养提供理论支持

农业院校具有完善的教育教学资源、理论研究体系、实践培养基地。思政课依托于具有优势的教育教学资源和校园文化环境,培养出一批涉农、爱农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能够结合教育教学资源优势,利用新媒体技术系统地为农业院校大学生提供“精准”涉农教育。农业院校思政课教师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在农业院校中“涉农”的科学研究具有一定的优势,多数科研团队也是“涉农”研究团队,在这种理论研究氛围中,农业院校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能够对课堂讲授的“三农”知识进行考证,增强课堂教育的学理性和说服力。实践在创造新的理论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农业院校思政课实践育人培养基地是从事农业科学研究、成果示范、技术推广的重要基地,对教学质量的提高、科研水平的提升,保证培养出“三农”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农业院校还应该大力发展涉农的课程思政建设。通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向补充,使得大学生既可以從思政课程上对“三农”理论和实践问题有充分的理解,又可以通过“三农”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做到二者结合的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在无形中增强“三农”知识的传播。农业院校思政课具有得天独厚且多层立体的“三农”理论与实践资源,为“三农”人才培养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托,促进农业院校不断开展更有深度的理论研究,这些能说服人的理论研究又能加深农业院校思政课培养“三农”人才的实效性。

二  “三农”人才培养视域下农业院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实践路径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搞好高校思政工作,将其置于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位置。他指出:“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充分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作用,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精准化、个性化发展。

(一)  坚持党对农业院校思政课的领导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其中强调最多的是学校思政课建设。本科生必修的思政课是“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的重要一环,坚持“八方面辩证统一”改革创新思政课。思政课的必修课程中形势与政策课是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开课不断线的课程,在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是在党的指导下最新开设的课程。2004年开始,国家连续16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全部涉农,“三农”问题已经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进一步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将“三农”问题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并作出了具体规划。这就需要各部门更加重视“三农”问题,农业院校作为国家培养农业人才的主阵地,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承担着为国家输送“三农”人才的重要任务。农业院校思政课要旗帜鲜明地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方向,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要与中国共产党的纲领与宗旨相一致,不断引导农业院校大学生正确认识“三农”发展水平、国家“三农”政策、“三农”人才需求,为未来更好地服务“三农”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在“三农”问题备受关注的现阶段,农业院校思政课中融入“三农”问题理论与实践知识就是完成党和国家政策最大的公约数,就能画出“三农”人才培养的最大同心圆。

(二)  建设一支“明道、信道”的农业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

《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指出,高校要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截至2020年6月,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共有92 430人,其中座谈会召开以来新增15 373人,增长20%。思政课教师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八个相统一”要求,结合实际推进思政课的思路、教材、师资、教法、体制和环境创优,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农业院校思政课教师要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按照农业院校大学生特点,根据年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梳理中国农业史,讲清楚中国农业为什么“行”、新兴职业农民的前景为什么“好”、中国农村为什么是大有作为的“舞台”等一系列关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重大命题,让思政课成为农业院校大学生根植“三农”自信的沃土,成为铸就服务“三农”理念的熔炉,为学生输入“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的理想,充分让农业院校大学生意识到基层锻炼、服务“三农”有助于自身成长,将青春投入乡野中,实现自我价值,努力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立志为农业现代化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三农”人才。“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这样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提升知识储备、不断拓展知识口径,利用新媒体给学生展示看得见的“三农”。鼓励农业院校思政课教师走出去,走到田间地头,走到合作单位直接参与项目实施和观摩,通过走访与考察,体会“三农”工作中的实际需要,深入“三农”收集整理相关的资料案例,在课程中融入“三农”理论知识,在课外实践中加入“三农”实践活动,潜移默化地培养农业院校大学生的“三农”情怀。

(三)  完善农业院校思政课教材体系“牛鼻子”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改革创新提出了坚持“八个相统一”的新要求,其中提出:“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统一性是对多样性的概括和总结,统一性又通过多样性来实现。目前全国思政课使用的教材由中央审定,集中了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参与编写的“马工程”思政课教材,起到了保证思政课政治方向、思想高度、理论水平和规范统一的标准。但是思政课教材使用方面有统一要求,但是又不能囿于教材,这样就使之缺乏针对性而泛化为普遍性,违背思政课的多样性旨归。具体思政课教学活动中应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把握好教材使用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的辩证关系。农业院校思政课既要立足于教材又要跳出教材,完善现有教材的规范性,又整合“三农”资源形成、属性为“农”的思政课教材体系。在教研部集体备课中寻找“三农”案例、融入“三农”情怀、倾向“三农”实践。牵住思政课教材体系的“牛鼻子”,下好集体备课这步“先手棋”,用好符合“三农”实际的教案,充分把“三农”的理论融入到思政课教材体系中。既要有符合时代要求的教材使用体系,又要在具体案例、实践指导、专题教学中突出“三农”理论与实践知识,使思政课内容入脑入心入灵魂,为国家培养农业人才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教学。

(四)  构建农业院校“思政课共同体”意识

思想政治理论课五门必修课程建立“纵向学年间共同体意识”和“横向课程间共同体意识”,完善互相交流研修机制,建立思政课教师“手拉手”备课机制,倡导学科带头人担任各门课程集体备课的牵头人,完善假期网络备课机制。“纵向学年间共同体意识”是指要深入开展相邻学年思政课教师教学交流研讨,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讲清楚“三农”理想维度,补足理想信念精神之“钙”。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从历史维度厘清了中国“三农”的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从哲学维度使大学生了解“三农”与党和国家发展的联系。思政课的教学逻辑是循序渐进的,低年级打好思想基础、历史基础、哲学基础,通过“史论结合”“史哲结合”“哲论结合”等逻辑,高年级继续开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就顺理成章、恰到好处。这门课程呈现出的是现实维度,加强大学生对“三农”现状的认识。还有形势与政策课程根据“三农”特点开设符合当下的专题课程。在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的重要讲话贯穿其中。这六门课程从历史、理想到哲学、现实,再到专题推进,紧紧围绕环环相扣、纵向相连、循序渐进和螺旋上升的教学进度推进农业院校大学生四年的思政课课程。纵向学年之间的融会贯通,也需要推进“横向课程间共同体意识”。必修的五门课程分别隶属于不同的教学部门,这就需要推动建立思政课教师之间的交流机制,由原来的各教研部(系)“单打独斗”到“共同体”意识的养成,大力推进思政课教学团队改革,提升思政课教师能力素养。同时,还应该处理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之间的联系,探索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共同体”意识。在“共同体”意识的培养下,农业院校“三农”人才的培育工程呈链条式、系统化的特点,即体现了农业院校思政课程的独特性,又增强了“三农”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五)  拓展农业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育人途径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到:“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要通过社会实践塑造和表现自己,巩固理论知识。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的学习应该是全面的、系统的、富有探索精神的……既要向书本学习,也要向实践学习。”“学习有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有实践知识的学习。”思政课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根本方法,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农业院校大学生在实践中印证思政课堂的理论问题,再在实践经验中提炼出更深刻的理论内涵,在不断的认识到实践、实践到认识的过程中,涵养“三农”情怀。第一,农业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要与第一课堂教育教学做到紧密衔接、相互呼应,让第一课堂成为实践教学的理论支撑,让实践教学成为第一课堂教育教学的有力延伸。積极探索“三农”实践的育人功能,不断丰富实践内容,拓展实践形式,通过开展参观农业科学教育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回顾中国农业史、体验农业职业精神、升华思想认识。第二,将社会服务活动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农业院校与农业实践基地的协同育人,体现出农业院校“三农”人才培养为社会服务的宗旨,而农业院校大学生在服务的社会过程中也升华自我,使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和锻炼。根据产业特点和“三农”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培训与指导。第三,积极创建农业教育创新示范基地。教育部、农业部提出着力推动高等农业院校与农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共同推动现有农业试验站建设,逐步将其建成农科教合作基地。农科教合作基地的建设为农业院校培养“三农”人才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实践场地。通过引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走出课堂和走进生产生活一线,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引领学生自主式、循序渐进式内化对“三农”的认同和热爱。思政课既可以利用这些教学实践场地进行理论教学实践,又可以坚持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形成“三农”人才健康成长的思政课实践育人模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2.

[2] 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22-42.

[3]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4] 闫晓蓉,杨近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研究述评[J].高教论坛,2020(1):91-94.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2-235.

[6]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3-3(1).

猜你喜欢

农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农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高等农业院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研究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农业院校遥感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互联网+”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分析化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