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的舟桥工程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2023-06-04陈启飞陈徐均程建生
陈启飞 陈徐均 程建生
摘 要:根据课程军事特色鲜明的特点,以陆军院校精品课程建设要求为指引,该文确立面向“能打仗、打胜仗”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的舟桥工程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目标,分析当前存在的主要教学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并从课程顶层设计、教学资源建设、课程教学改革和教学团队建设四个方面阐述推进建设与改革的相关措施。研究成果可供军队院校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参考。
关键词:新型军事人才;舟桥工程;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Abstract: Accorf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stinctive military features, guided by the construction requirements of the army academies excellent courses, the objectives of course construc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of Pontoon Engineering for "can fight and win" high-quality, professional new-type military talents cultivating were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main problems existed at present were analyzed, the method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put forward. Eventually, the relevant measurement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ion and reform were set forth from course top-level design, teaching resources construction, course teaching reform and teaching team building. The research results could be reference for excellent courses construc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in military academies.
Keywords: new-type military talents; pontoon engineering; course construction; teaching reform; personnel training
作为军队院校生长军官高等教育机动保障工程与指挥专业(道路、桥梁、舟桥)舟桥方向唯一开设的专业背景课程和全国高校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本科专业渡河方向唯一开设的专业理论课程,经过近60年的建设、发展和积淀,按新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实施的舟桥工程课程涵盖高等数学、工程力学和结构力学、结构设计原理、船舶工程和桥梁工程等多学科知识,具有军事应用特色鲜明、教学内容涉及面广、实践支撑作用突出和理论难度深奥等特点。在陆军院校体系化课程改造大背景下,作为为专业教员和学员从事渡河(海)工程保障实践服务的舟桥工程,其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能否满足面向“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新型陆军”[1]所需要的舟桥方向的“能打仗、打胜仗”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培养需求,是当前需要重点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一 确立舟桥工程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目标
根据舟桥工程课程军事特色鲜明的特点,遵循“新军科”建设内涵[2],着眼生长军官高等教育机动保障工程与指挥专业(道路、桥梁、舟桥)的“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和陆军机动作战、立体攻防战略要求”“达到国内一流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本科水准”“德才兼备、敢打必胜、技术精良的高素质、专业化陆军机动保障工程初级指挥与技术军官”人才培养目标,体现陆军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四性一度”(铸魂性、为战性、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要求,对标“舟桥排长岗位任职能力标准”,聚焦毕业学员首次任职岗位和后续长远发展所需的“一品四力”(军官品质、领导管理能力、作战指挥能力和专业业务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以教学大纲规定的舟桥工程课程内容要点及标准为指引,依托课程自20世纪60年代在原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开设以来近60年的历史积淀,传承董涤新、王景全、李志刚、黄亚新和王建平等老一辈渡河专家教授开展渡河(舟桥)专业理论课程建设的经验,立足陆军工程大学“十三五”优质课程建设成果和“十四五”首批精品课程立项建设成果,坚持“注重渡河特色,拓展渡海前沿”,贯彻“需求牵引、科学布局、突出效果、全面展开”的建设理念和“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能力为本、素质为先”的教学理念,围绕本专业舟桥方向唯一一门专业背景课程和全国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本科专业唯一开设的渡河方向专业理论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和教学改革,拓展课程教学资源,构建“基本教材—教学资源—教学改革—教学团队”一体化建设体系,丰富课程思政内涵,建设包括渡河裝备作战运用和渡河工程保障历史、舟桥部(分)队参加“开阔水域”国际军事比赛、王景全院士科研团队渡河(海)工程保障科研创新等的课程思政案例库,并将“遇水架桥”的舟桥专业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实践,开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实施“以学员为中心”的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改革和基于能力的课程考核模式,提升教员教学科研水平和课程育人成效,逐步推广应用于地方高校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本科专业渡河方向专业理论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中。
二 找准舟桥工程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问题
通过课程教学团队的不断接续努力,舟桥工程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距离陆军院校精品课程的“四性一度”标准和毕业学员“一品四力”要求还有较大空间,在适应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培养需求方面还有一定差距。
(一) 存在的主要教学问题
1 教学条件支撑需求力度不够
课程建设与学员毕业后首次岗位任职需求及长远发展诉求有偏差,主要表现为基本教材未能全面引入舟桥部(分)队训练演练作战和渡河(海)作战工程保障科研的最新成果、满足学员“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考前巩固”舟桥专业知识、素质和业务能力生成需要的舟桥工程课程智慧教学平台(含课程资源库)等教学条件尚未全面建成。
2 学员舟桥专业素质能力不高
学员完成课程学习后的舟桥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难以全面达到舟桥方向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主要表现为学员数学力学基础存在短板和对课程学习存有畏难心理,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学习能力不够、创新能力不强及渡河装备科学运用和野战条件设计构筑能力有欠缺等,存在“眼高手低”“水土不服”等现象。
3 教员教学科研服务能力不足
课程教学团队里年轻教员和文员教员较多,与舟桥部(分)队和渡河装备接触较少,“教战研战为战”能力不能完全满足课程育人需求,主要表现为对教学科研与渡河装备及其拓展运用的内在联系认识不足、对课程的内容体系理解不够深刻、教学手段和经验不够丰富、课堂掌控能力偏弱及科研方向与教学内容和部队战斗力生成有偏差等,存在“技术强指挥弱”现象。
(二) 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
针对上述问题,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发展性教学理论、教师职业发展阶段理论,明确舟桥工程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思路。
1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3]为基础,建立满足学员岗位任职和长远发展需求的课程教学条件
对标机动保障工程与指挥(道路、桥梁、舟桥)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舟桥排长岗位任职能力标准,遵循“需求牵引、姓军为战、以军为主、军民融合、能力为本”的课程建设思路,按照“瞄准部队装备、反映最新成果、满足任职要求、夯实发展根基”要求,按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学员为中心”的思想,建设满足学员对舟桥专业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主动建构并在任职实践中主动运用的舟桥工程课程基本教材,创建教员激发兴趣、创设情境、组织协作学习和引导建构的课程智慧教学平台(教学资源库),解决课程教学条件对人才培养需求的支撑度不够的问题。
2 以发展性教学理论[4]为指引,创立培养学员舟桥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课程教学流程
注重学员一般发展、过程学习、全员发展,设定“献身思想牢、基础理论实、专业视野宽、创新能力强、适应部队快、发展后劲足”的课程教学目标,以舟桥结构体系与设计计算为主线,以渡河装备实践运用为先导、舟桥结构计算理论为支撑、渡河装备科学运用和野战设计构筑能力为目的,构建舟桥工程课程知识内容体系,在优化课程教学设计、完善课程教学文件的基础上,采取提问、讨论、引导纠错等方式,实践混合式教学模式,将舟桥结构分析计算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及渡河装备实战运用和渡海工程保障科研创新中蕴含的“遇水架桥”专业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并在课程考核中突出能力考核评价,解决学员舟桥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不高的问题。
3 以教师职业发展阶段理论[5-6]为支撑,创建课程师资力量核心能力生成和发展机制途径
借助立德树人视阈,遵循“教学是中心,科研是灵魂,服务是方向”的理念,以教师品德、知识、专业、创新和服务能力生成和发展为核心,针对不同教龄阶段教员制订课程教员队伍发展规划并开展个人职业能力建设,从个人师德修养、军事政治素质、专业理论基础、教育教学能力、科研学术水平、思政教育素养和了解服务部队等方面着手,通过自学钻研、团队帮带、申报课题和选派锻炼等方式,建成“为人师表好、教学能力强、科研水平高、服务部队好”的舟桥工程课程教学团队,解决师资队伍“教战研战为战”能力不足的问题。
三 推进舟桥工程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措施
为落实上述思路,更好推进舟桥工程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拟从以下四个方面采取相应措施。
(一) 做好课程顶层设计
按目标和需求导向开展舟桥工程课程顶层设计,使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有章可循。
1 调整优化教学大纲
根据近年来教学实践反馈和陆军院校体系化课程改造要求,为更好体现终结性考核(闭卷考试)对学员综合素质能力的检验,拟对教学大纲中规定的舟桥工程课程考核方式进行优化调整:加大终结性考核占比(从40%调整为60%),将形成性考核占比调整为40%,其中平时表现仍为30%,能力考核调整为10%。
2 修订课程教学计划
按照陆军和大学体系化课程改造要求,对标新修订的生长军官高等教育机动保障工程与指挥专业(道路、桥梁、舟桥)人才培养方案中提出的培养目标,依据教学大纲规定的舟桥工程课程内容要点及标准,立足岗位任职、支撑后续课程、兼顾长远发展,面向学员完成渡河(海)工程保障典型任务所需的军事素质及创新精神,修订课程教学计划:一是科学确定课程定位和教学总目标、分目标(知识、能力、情感和特色目标),并设置课程目标与专业培养标准的关联支撑度;二是按照“落实铸魂性、满足为战性、体现高阶性、强化创新性、增加挑战度”要求设计教学内容和标准,将教学内容区分为舟桥概述、舟桥结构、舟艇原理、门桥计算、浮桥计算和浮桥固定六大模块,并细化教学目标和方法手段;三是在学情分析基础上,以提高教学效率、注重能力培养、实现价值引领为目标,设计线上智慧教学和线下传统教学的有机融合和學员课前、课中、课后学习全员全过程的参与式教学。
(二) 建设课程教学资源
打造融“反映部队需求、彰显舟桥特色、体现发展诉求”为一体的舟桥工程课程内容体系,建设集成“舟桥结构—计算理论—实践运用”的基本教材、教学内容、教学资源。
1 修订基本教材体系
对列入军队院校统编教材出版计划的《舟桥工程》基本教材统一编写体例(包括调整章节小标题、重新绘制相关图片、前后术语保持一致和校正文字公式错误等)、增删相关内容(删减部分老旧内容、增加推导过程、引入最新装备和技术标准、吸收部队舟桥装备创新运用和院校渡河(海)工程保障科研成果),使教材更具层次性和可读性,方便学员自主学习和教员备课。
利用军队院校“双重”建设经费公开出版适用于地方高校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本科专业渡河方向专业理论课教学需要的《舟桥结构与计算》教材,并借助全国高校舟桥工程课程建设研讨会等契机推广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成果,促进类似课程开设,为地方舟桥装备设计单位、研制厂家、舟桥装备军事代表系统输送人才服务,更好实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国家战略[7]。
2 修订完善教學文件
按照新人才培养方案和修订后的舟桥工程课程教学计划,根据大学制定下发的课表和课前学情分析,结合大学“十三五”优质课程建设验收成果和大学“十四五”首批立项精品课程建设要求,制订课程教学实施计划,修订供学员预习、复习、作业和备考的课程学习指导书(含能力考核题),发挥课程组集体备课功能,完善适应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要求、从学员知识能力素质需求视角着眼的教案和课件(含课程思政案例库),按更加注重能力考核要求增加论述和计算等主观题比重,修订课程考核试卷库,增加课程学习考核的挑战度。
3 改善教学资源条件
利用军队院校“双重”建设“渡河”系列课程建设项目,依托校园网建设涵盖舟桥结构、舟艇原理、门桥计算、浮桥计算和浮桥固定等核心内容,包括渡河装备研制和作战运用录像、教学课件和关键知识点微课、学习重难点及目标要求、课前预习问题和课中问答讨论题及课后复习作业题等学习资源的舟桥工程智慧教学平台(含课程教学资源库),体现课程教学的为战性和高阶性,与基本教材和课程学习指导书配套使用,方便学员预习、听课、复习和巩固;在2021年秋季学期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试点经验基础上,申报校园网智慧教室建设,拓展智慧教学内容和课次。
(三) 开展课程教学改革
适应信息化教学发展形势,综合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课程考核模式、主动加强教学双方联系,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1 探索教学改革模式
坚持以学员为中心持续开展舟桥工程课程教学改革[8],构建“任务牵引、问题驱动、案例分析”的启发式教学策略,创建以校园网智慧教学平台为新载体的线上教学和“精讲—释疑—解惑”的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督促学员根据划分的学习小组开展协作学习,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实施中,强调教员的言传身教和严格的课堂管理,以培养学员的军官品质和领导管理能力。
对于舟桥概述、舟桥结构、舟艇(门桥)浮性、简支体系浮桥计算和浮桥固定等相对简单的教学内容,在学员充分预习、搜集资料的基础上,鼓励学员上台讲解部分内容,教员和学员点评,探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9],培养学员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针对舟艇稳性、门桥强度计算、铰接体系浮桥计算和连续体系浮桥计算等难点内容,依托智慧教室,充分发挥智慧教学系统课前、课中和课后辅助教学、实时评价和记录成绩的优势,开展智慧教学试点,启迪学员用心领悟,学以致用,强化创新性。
2 改革课程考核模式
采取“平时表现-能力考核-结课考试”三位一体的多元能力相结合的课程考核模式。关注学员课堂纪律和表现,以及参与课堂问答、讨论的效果,及时批改课后作业、进行辅导答疑,课代表做好学员平时表现记录;结课后考试前,开展以疑难知识点分组汇报答辩为主的能力考核,检验学员对关键知识点的学习掌握情况,培养学员小组协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为毕业设计各阶段汇报答辩打基础;按照“教考分离”要求,由教务部门从15套试卷库中随机抽取1套试卷进行结课考试,课程组按每大题2人一组组织网络阅卷,并在阅卷结束后组织复核,确保阅卷尺度基本一致。
学员课程成绩上报前,各期班主讲教员完成课程总结分析报告,课程组集体讨论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并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方便下一轮教学改进提高。
3 加强教学双方联系
针对课程学习难度大,学员数量多、来源杂、基础弱,诉求不一导致的学习动力不足和学习能力偏弱的现状,通过以下举措加强教学双方的交流联系:一是坚持“课前考前两次集中”,即组织所有期班开课前统一召开教学准备会发放课程学习指导书、介绍主讲教员和课程性质地位、明确课程教学内容和重难点、提出课程学习要求和说明课程考核方式,以激发学员学习积极性,考试前统一组织知识点综合串讲以进一步梳理课程内容体系、明确考试重难点(不是学员一般理解的划范围),促进学员融会贯通;二是加强“课堂教学管理三阶段”,即课前检查学员预习效果、课中关注学员听课效果、课后抓好复习与作业巩固,并根据教学内容难度适时组织辅导答疑,“抓两头促中间”,确保每个学员都不掉队;三是建立“教学管理四方促学机制”,通过学院机关协调、教研室安排资深教员、学员管理单位(大队、队)提供场地和时间,教员不定期到学员队开展交流,结合自身成长经历、教学、服务部队体验,向学员介绍学习经验、部队需求等,进一步激励学员学好专业课,夯实专业理论根基。
(四) 建强课程教学团队
按照“教学-科研-服务部队和战场建设”新理念,建立“部队需求定制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指引科研方向,科研成果反哺教学内容,教员队伍服务战场建设”的良性循环,创建“军官主导、文员参与、以老带新、竞赛实践、部队锤炼”的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机制。
针对不同教龄教员建立“教学科研服务”能力合一的教师职业发展阶段规划,充分利用教学业务日,通过集体备课、新教员和上新课教员试讲、参加各级教学竞赛、指导学员渡河(海)方向毕业设计及参加大学“卓越杯”和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等科技创新竞赛等形式,根据教学进程及时开展课前讨论和课后反思、修改教案和课件等教学文件,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探索实施方法[10],落实课程育人“铸魂性”,组织文员教员到渡河训练场跟课跟训渡河装备原理与运用实践课程、安排教员赴部队代职、指导观摩舟桥部(分)队重大演训活动和参与渡场建设任务规划论证;从课程教学难点中发掘科研方向,并根据舟桥部(分)队装备作战运用和战斗力建设及渡(河)海工程保障等方面需求开展科研创新以更好地反哺教学,从而有效提升主讲教员军事素质、教学能力、科研水平和思政素养,更好实现“教战研战为战”。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努力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新型陆军[EB/OL].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8590205
[2] 周雷,王保华,李民.以“新军科”建设引领军事高等教育创新变革——试论新时代生长军官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J].信息工程大学学报,2019(5):629-634.
[3] 汪凤炎,燕良轼,郑红.教育心理学新编[M].5版.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9.
[4] [苏] 赞科夫.教学与发展[M].杜殿坤,张世臣,俞朝晖,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5] 杨秀玉.教师发展阶段论综述[J].外国教育研究,1999(6):36-41.
[6] 张琳.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研究述评[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11(22):22-23.
[7] 中共中央 国务院 中央军委印发《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6-07/21/content_5093488.htm.
[8] 黄亚新,陈启飞,王广政,等.“以学生为中心”的《舟桥工程》课程教学改革[J].高教学刊,2020(31):123-126.
[9] 黄亚新,陈启飞,程建生,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舟桥工程》课程大班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5(21):160-162.
[10] 陈启飞,黄亚新,陈徐均,等.《舟桥工程》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施[J].高教学刊,2021(2):173-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