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如何培养学困生学习兴趣

2023-06-04黄丽冰

课程教育研究 2023年2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学困生学习兴趣

【摘要】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得竞争日益加剧,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模式也因此发生了转变,具有创新思维能力且心理素质良好的优秀人才,才能在大环境当中成为社会建设的主体。初中阶段的学生是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群体之一,他们的青少年时期是危险的心理动荡期,也是自我认知和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产生了诸多的“学困生”。这些学生受到心理因素的干扰导致个人品德和表现暂时落后其他学生,所以本次研究也将围绕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探讨如何通过心理辅导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初中  心理健康教育  学困生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3)02-0013-03

我国基础教育面临的根本任务是深化教育改革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但是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时代之下,正是因为教育压力导致了很多学生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青春期这一阶段是中学生人格形成和自我认知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自尊心尚不成熟,敏感且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且心理问题得不到重视和解决正是很多学困生产生的主要因素。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视对这部分学生的正确引导,让他们回到良好的发展轨道上。

1.学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1.1 心理素质表现

初中阶段的学生面临着一定的学习压力,他们需要掌握几门学科的关键知识,并且将新学习到的概念融入到自身的经验当中。而学困生和正常学生相比,由于个人表现和成绩都不理想,往往在教师和家长面前会承担更多的压力和指责,面对困难时缺乏自信心,长期处于消极被动和自卑的心理情緒之中,对于自己的能力和前途缺乏信心。具体表现为他们遇到挫折时的意志力非常薄弱,没有良好的自控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在学习和生活当中缺乏积极表现,自身的思维能力也无法得到正确开发。实际上,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而很多学困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缺乏学习兴趣,就无法正确开发自身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创新意识,对于正常事物的认知水平也比其他学生更低。

1.2 外在表现

学困生本身并非完全等同于后进生,同时,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单纯使用学习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是一种片面和缺乏科学性的模式,其不能够满足学生全面成长的发展需求。目前,在初中阶段的学困生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由于自卑心理作祟,缺乏学习的自信心和动力,将需要付出的努力和可能遇到的挫折无限放大,个人情绪被惰性主导,失去学习兴趣,因此不良习惯逐渐发展并越来越严重,进一步导致学习成绩越来越不理想。其中很多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沟通,并且很容易向家长隐瞒自己的实际情况,具有典型的攻击性特征。

1.3 不良心理状态

除去前文提到的自卑心理之外,很多学生认为自己会受到同学、家长甚至教师的批评和嘲讽,所以长期压抑自己产生焦虑抑郁情绪,严重者甚至会在心理层面出现典型的不适特征,例如低烧、失眠、食欲不振等,特别是进入初中之后,一部分学生课业难度加剧,使得其心理压力不断扩大,长期处于抑郁心理状态下的学生,甚至有发展为抑郁症的风险。虽然学困生在学习上的难度会比其他人更高,但长时间面对成绩落后时,部分学生会产生畏惧情绪,他们害怕在考试当中取得令人不满意的成绩,也开始出现情绪闭塞问题,不愿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由于自己能力不足,其个人困难也无法得到外界力量的支持和帮助而及时纠正,长期积累下必然导致其他的心理问题,甚至产生悲观厌世情绪,对学习失去兴趣和对学校失去信心只是简单的心理状态问题。

2.学困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2.1 学生个人因素

很多研究已经证实,学习动机是保障高效率学习和学习兴趣的先决条件,如果学生能够长期从学习当中得到规律和乐趣,那么他们在后续的学习当中就会表现得非常积极。反之,如果一个人长期做一项毫无兴趣而又比较困难枯燥的事情,必然会长期处于焦虑和抑郁的情绪当中,很难有积极的学习状态。正如奥苏贝尔提到的一样,学习和动机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明确动机的学习才能让学生得到自信和满足。很多学生并非个人能力有明显缺陷,只是因为对学习不具备明显的兴趣,导致他们认为进行学习不会有最终的成果[1]。

2.2 家庭环境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会在潜移默化中对自己的孩子产生影响。所以在家庭环境之下,如果学生没有能够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很可能在学校当中表现不佳,最终成为学困生。

从根本原因来看,部分家长对于孩子过分溺爱导致学生个人性格存在明显缺陷,无法客观看待自身存在的问题;另外也有部分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过于严厉,强硬的方式教育出来的孩子,必然陷入自卑和懦弱的情绪当中。但更多情况下,家长对于孩子的管理较为疏忽,例如父母双方都有工作或是从商、务农,使整个家庭的重点都集中在物质方面,家长也单纯关注孩子的物质需求,疏于对孩子的心理疏导以及情感教育,使得学生往往缺乏与父母之间的交流理解。需要注意的是,某些家庭父母离异之后会推卸对子女本身的教育责任,使得学生长期处于不良的生活环境之下,最终自暴自弃,甚至因为社会不良风气沾染恶习,失去对学习的兴趣[2]。

2.3 学校因素

学校环境因素对学生的成长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很多学校过度追求升学率对于学困生的管理工作比较忽视,这无疑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无形的伤害,教师的冷漠和不关心也让这部分学生开始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尽管学校每年都在进行大量扩招,竞争激烈,但这部分学生往往会出现逆反心理抵触教育过程。再加上部分学校管理过于严格,采用看似严格和高效率的管理方法对学生进行管控,却没有意识到此类方法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给学生带来心理层面的不良影响和挫败感。

2.4 社会思想因素

社会思想因素顾名思义指的是社会价值观对学生的不利影响,当代社会当中人们的价值观已经开始改变,网络媒体传播迅速,也让部分青少年的思想受到了不良影响,他们的视野里不再局限于学习本身和考试成绩,而是更加关注现代消费文化的消极面和社会舆论的错误引导,盲目跟风,追求新潮文化、流行文化,从而无心学习[3]。甚至有部分人认为,学生可以尽早退学,进入社会,挣钱,放弃继续接受教育,诸如此类的思想对于学生的影响都非常明显。

3.心理健康教育当中如何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3.1 注重对学生的心理诱导

心理诱导能够有效提高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把自身的思维和精力放在学习当中。具体来看就是教师需要用肯定和鼓励的语气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得到教师的支持和鼓励,同时让学困生用更加积极的状态来面对教师和其他同学。对于他们而言,在教师的支持和鼓励之下学习不再是一项负担,而是能够让他们产生兴趣的挑战。实际上学困生并不是因为成绩落后而被定义成学困生,他们的品德和个人品质也不存在明显问题。个人的思想观念与其所处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如果学困生长期处在不被尊重和消极的负面情绪当中,必然无法产生积极的正向体验[4]。作为教育工作者,如果能够站在学生的视角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得到关怀并使用温和正确的方式提升心理诱导效率,就能让学生敞开心扉,乐意与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沟通。

初中阶段的青少年内心敏感且自尊心比较强,在心理学上也被称为不成熟的自尊状态,尽管他们在短时间内会有性格叛逆的情况和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但只要教育工作者能够正确地采取教育模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就能从内心深处了解学困生的现实需要,用亲和的态度去接近每一名学生。

3.2 注重集体舆论导向的作用和功能

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集体舆论导向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一个积极向上的健康环境,让学困生能够在自主学习当中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倾向。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团结班级内部的其他同学,形成集体氛围,用集体活动来凝聚学生,用集体力量来帮助学困生。在学困生转化的过程当中,需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培养其自信心,即便是微不足道的进步,也应该以鼓励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学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虽然存在,但他们始终是新时期的社会公民,具有主见和自我意识,他们更加乐意接受和信任同龄人的想法[5]。基于这一要求,教师应该在班级内部积极营造主流的文化氛围和学习风气,让这些学生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有更加清晰的目标,并学会展开自我规划,这也有利于整个班级的和谐与共同进步。

对于中学生来说,心理健康的标准界定是根据学生在社会群体当中与他人相处的结果来进行判定,如果学生能够在集体氛围当中与他人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那么就说明其自我修养和个人品质有利于自身的健康成长。集体舆论导向的价值在于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积极进步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能够接受良好的思想引导。

3.3 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过程当中的关键举措,在新的教育制度改革中,需要提升学生的学习愿望,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个体化发展。对于学困生而言,他们仍然处于不断变化的社会当中,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让他们在毕业之后能够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新旧事物的交替变换,对心理脆弱的青少年提出了新的考验,如果学生在学校只知道学习理论知识,未能经过实践锻炼,他们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可能一蹶不振。所以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当中融入挫折教育是提升学生抗压能力的核心要素,能够让学生的身心发展得到进一步完善,对学生的学习压力、生活压力进行调整。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制定不同阶段的小目标,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达到具体的要求,让学习的目标更容易实现,提升学困生的转化成功率[6]。

挫折教育固然是很好的教育手段,但在使用该手段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时,教师一定要注意“挫折”的具体程度,即很多教师在挫折教育中会忽略每个学困生心理承受能力上的差异,常常采用相同的标准设置“挫折”,导致部分心理承受能力偏弱的学困生经受不起打击,情况更加严重。为避免此类情况发生,教师必须在挫折教育之前对学困生心理承受能力进行评估,根据现有水平控制“挫折”程度,并跟随学困生心理承受能力的增长情况逐步提升“挫折”程度。

4.结语

高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下,教育结构和教育模式正在发生显著改变,而教育体制的进步和改革使得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正确认识到初中阶段的学困生在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实际需求,从实际出发,贯彻实事求是的精神,帮助更多的学生脱离心理危机,成长为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炳富.论对学困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视角[J].教育教学论坛,2012(24):2.

[2]梁二珍.创设合作的课堂环境 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考试周刊,2017(49):1.

[3]司海瑞.呵护“心”的幼苗——浅析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J].善天下,2019(8):256-257.

[4]赵捷.让孩子学会自尊——谈谈学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课外阅读,2010(12):39-40.

[5]何益华,刘毅.农村高中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J].学生·家长·社会:学校教育,2020.

[6]杨爱国.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培养中学生的自信心[J].新课程(教研版),2010(1):200.

作者简介:

黄丽冰(1991年9月—),汉族,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人,大学本科心理学专业,二级教师,主要从事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并且多次担任班主任工作,在班主任工作中把學生当做自己的孩子,认真负责,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积极引导。在心理健康工作中,扮演知心姐姐的角色,帮助学生成长,不断完善自我。由于工作认真,曾获得晋江市永和镇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称号。主要业绩:指导学生在2021年晋江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心理漫画比赛中荣获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2021年晋江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心理征文比赛三等奖。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学困生学习兴趣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如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