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项目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实现路径
2023-06-04徐晔
徐晔
[摘 要]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的产物。要培养语言能力、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三维全面发展的国际化人才,必须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提升思政工作效能,构筑育人大格局。针对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不健全、课程与思政教育功能脱节、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培训不足等现状,为实现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必须坚持政治性、同向性、求实性原则,以制度协同为基础、以课程协同为抓手、以队伍协同为保障;加强教学管理的顶层设计,创设多维立体的课程体系,构筑中西教师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最终形成育人合力的三维路径,培育德才兼备的“国际追梦人”,促进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
[关键词]中外合作;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3) 02-0077-03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该重要论断明确提出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重大课题,为高校课程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 年)》提出的“加快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完善留学生回国创业就业政策,提高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完善中外合作办学准入和退出机制”,[2]是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基础上,对于推动学生国际化、中外合作办学的再次强调。相关文件的出台推动了高校对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探索,但也浮现出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针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如何能有效解决思政教育、基础教育与X方向专业教育、中方课程和外方课程、中方教师与外籍教师的有效衔接问题,扭转各门课程各自为政的局面,纵横贯通,实现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育人的“三全育人”,推动思政课程和基础课、专业课程思政的多维融合,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面临的重大任务。
“课程思政”概念一经提出即成为学界关注焦点,学界围绕此话题开展了许多研究,2018年至今成果最为丰富,热度不减,呈上升趋势。有关协同育人研究方面,对其内涵、必要性、主体、渠道都有研究,对教育主体的作用研究得比较多。研究均重视课程的育人功能,在传播知识的基础上, 更要渗透价值观教育;对于课程思政的内涵、意义都有较为透彻的分析,课程改革实践的成果较为丰富,教师的角色、课程体系的构建也成为热点研究领域。国外还未出现“课程思政”这一提法,对于课程育人、多学科协同教育体系方面有一定的研究,主张将民族精神、道德伦理、公民教育等融入专业教育,重视通过价值引领,与课程融合。
通过文献搜索发现,对“课程思政”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比较多,且多以论述为主,具有能推广、可复制的可操作性研究并不多,尤其是针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相关研究更是屈指可数。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案例分析、策略探讨等研究模式,以政治原则、同向原则、求实原则三个原则为着眼点,分析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大背景下的制度协同、课程协同、教师协同的现状,从宏观、微观角度,横向、纵向角度,中方、西方角度,剖析了现状并梳理了原因。
二、中外合作项目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现状
(一)课程思政协同育人體系不健全,专业课与思政内容有机融合难
教学管理制度在学校各项制度中居于基础地位,是实现制度协同的关键。[3]纵观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现状,不难发现教学管理制度碎片化、分散化情形时有出现,部分外籍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不够明确,协同育人的管理机制、考核机制没有有效综合运用。出现了育人目标、课程价值目标与知识能力目标融合度不够,纵向协同不够,教学、实践、网络内容的衔接度不够,课前、课中、课后互相支撑力不足等问题。中外教师未能系统地制定思政目标,窄化或泛化可挖掘的思政元素,缺乏融合外方英语水平测试辅导与思政元素的能力。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里要兼收西方文化的养分,不仅要掌握西方的先进技术,还要内化吸收与我国实际相结合。挖掘融入专业课程的思政要素、探讨融入教学的方式,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两大难题。
(二)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衔接不足,课程思政教育模式创新难
经调研,发现课程思政背景下各门课程存在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局面,思政课堂单向育人的情形依然没有根本性改变。尤其是专业课方面,由于其引入西方教学内容且具备独有的逻辑体系,要与中国社会发展与时俱进的实际有机融合,确实需要努力思考和实践。教学的主要模式涵盖了课堂面授、混合式教学、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内容,结合现场教学、案例分析、小组座谈等方式,都可以起到传播思政内容的作用。随着互联网、新兴媒体的不断发展,自媒体、融媒体等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主渠道,引发了新一轮的课堂革命。如何建设数字化课堂,开展有效的思政教育,结合发展大趋势,提升课程内部、课程与课程之间思政资源的协同性及横向协同性,是我们亟待要解决的问题。
(三)對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的系统培训不足,师资队伍思政教育质量短期内提升难
教师是育人的主体,然而调研发现思政教师、基础课、专业课教师和学工队伍等协同力不足。学工队伍、思政教师侧重思想理论教育,中外基础课、专业课教师注重学科知识灌输和实践,两方面的教学活动相互独立,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处于相互分离的状态,未能有机融合,导致学生思想道德知与行教育的脱节,出现了“孤岛效应”。由于部分教师欠缺课程思政的意识、缺乏课程思政动力,造成了课程思政仅仅表现为思政课程教师的“单兵作战”。要打破困境,充分发挥全体教师课程思政育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尤其要提升外籍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同感、参与感与获得感,打造全方位、全过程和立体化的育人平台。
三、中外合作项目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体系的构建策略
(一)坚持政治性原则,以制度协同为基础,加强教学管理的顶层设计,中西教师合力打造“浸润育人”平台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促进各项教学管理制度的集成创新,围绕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这一现实目标,要系统规划、统筹协调,精心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新形态教材、教学大纲、教学质量评价等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使其协调运转、协同发力,最大限度发挥教学管理制度的优势,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协同育人的实际效能。全体教师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构建以立德树人为统领的教育制度,严格审核教材和各项教学资源;把课程思政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例如职业素养课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设置专门的道德模块,规定只有完成道德模块内容才能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等,对学生从社会责任感、课堂表现、个人品格等方面进行考评。修订完善教师考核机制,对教师从政治素养、人文素养、能力素养等多角度进行考评。加强教学管理的顶层设计,中外教师合力促进教学管理制度的集成创新,实现中外联动的协同育人制度化、常态化。
(二)坚持同向性原则,以课程协同为抓手,建立多维立体课程体系,拓展融合西方资源库的多元“课程思政渠道”
推进本土化教材建设,使专业课与思政要素紧密相连,每一个思政点都能落地生根。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科属性为引导、以学校特色为依托”的原则,[4]建立“思政课+基础课+X方向专业课”的“一体两翼,全课程育人”多维立体的课程体系。凸显学生个性化需求,课堂内外采取多角度渗透教育。贯通知识、能力、价值三维目标,教学、实践、网络课堂联动,学科、专业、课程三级协同,合理利用早晚自习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和学生社团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思想政治实践中,拓展融合西方资源库的多元“课程思政渠道”。以专业引领为纽带,各支部与各专业无缝对接,全面实现线上、线下沟通无障碍。
(三)坚持求实性原则,以队伍协同为保障,中外教师同心同力,提升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形成优质课程思政教学团队
把握教学育才的规律性,加强培育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激发教师育德的内在动力,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等队伍协同产生互补效应,创造中外教师互动交流平台,结合“一带一路”职教慕课建设、全员课程思政等系列活动,中方教师带动外籍教师同心同力,形成优质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最终打造制度协同、课程协同、队伍协同,形成育人合力的三维路径,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培育德才兼备的“国际追梦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
四、结语
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让“课程思政”在教学中长期而有效地发展推进,教师应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本,培养思政思维,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方法,合力打造全课程思政团队,将隐性教育融入显性教育;利用合作办学优势,搭建平台,实施中西教师课堂内外的创新联动,创造基础教学、X方向专业知识和育人价值三方连通机制,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只有抓深悟透思政元素,才能实现“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在知识传播中实现价值引领”,培育德才兼备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 2016-12-09.
[2]王喜忠,赵海云,赵秋迪.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思政教育体系的构建[J].大学教育,2020(5): 159-161.
[3]涂刚鹏,刘宇菲.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三维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0(21): 50-53.
[4]徐锦芬.高校英语课程教学素材的思政内容建设研究[J].外语界, 2021(2): 18-24.
(责任编辑:杜家和)
A Study on Implementation Path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in Ideological, Political Courses
of Sino-Foreign Cooperation Program
Xu Ye
( International School, Ningbo City College of Vocational Technology )
Abstract: Sino-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is the product of the continuous advancement of Chinas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process. In order to cultivate international talents with three-dimensional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ability,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It is necessary to promote the synergistic edu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for and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efficiency, and build a large pattern of education. In view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imperfect education system of the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the disconnection of the functions of the curriculum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lack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wareness and ability training of teachers courses, we must adhere to 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collaboration as a guarantee; strengthen the top-level design of teaching management, create a multi-dimen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build a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team for Chinese and Western teachers, finally form a three-dimensional path of educating people, cultivate “international dreamers”with both morality and talent, and promote the completion of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refore, we can achieve the the co-education of the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Key words: Sino-Foreign Cooperation; Cours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operative Education; Implementation P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