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

2023-06-04闻渊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法律素养高校教育

闻渊

摘  要:文章从法律意识、维权意识、法律情感和法律评价四个方向入手,对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路径:应当先开展普法教育,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内化理解法律知识,还应定期组织学生参与法律实践,在帮扶基层群众的过程中建立正确的法治观点。此外,还要让学生参与到法律科普工作中来,用主人公思维继续优化其法律评价意识。

关键词:高校教育;大学生素质教育;法律素养;法律素养培育

中图分类号:D92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3)06-00-03

建设法治社会成为新时代的必然要求,更是我国以及我党实现全面改革的关键保障。而法治社会的达成,需要全民共同努力。高校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是否达标,直接影响着未来社会公民法治观念强弱与否。因此,我们应当针对大学生的法律素养设置一套更具针对性的教育教学计划,首先了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及其成型的影响因素,尤其要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分析大学生法律意识存在的不足。而基于现状开展分析,對提升大学生素养全面发展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更能够使法律素养的培育更具质量和效率。因此,要提升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应当立足现实加以分析,并针对现实设定改革政策。

一、新时代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现实意义

(一)维护法治尊严的重要步骤

法治国家的建设离不开人民群众在精神和价值观上的坚守。法治需要每一位公民的维护,法律制度的践行也需要得到充分的保障,才能成为国家治理的强劲手段。简言之,只有人民认可法律、尊重法律、协助践行法律,国家才能真正建设成为一个依法治国的国家。在法治国家建设的过程中,法律的设置是否合理、全面是一方面,公民的法治观念则是另一个重要方面。尤其大学生是社会的重要构成,大学生对于法律、法治的看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社会上公民对于法律与法治的看法[1]。对于民众来说,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是国家重点培育的未来人才,那么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和行为逻辑,便是社会民众判断政府工作能力、公信力的关键。大学生必须遵纪守法、知法懂法,才能通过言行的传导作用,引导更多民众尊重法律。因此,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维护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使其能够主动尊法守法,是维护我国法治尊严的重要步骤。

(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方法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维护国家凝聚力,扩大国家政治影响力的关键方法。而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整个社会中得到有效地践行,离不开社会风气的“风朗气清”。而社会风气的维护,需要法律作为武器,更需要将社会环境作为整肃的场地。国家需要对公民的法律意识、法律知识和法律主动性进行培育。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自然成为首当其冲的培养对象。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如何建构,不但会对大学生个人的成长造成直接影响,更是决定了未来社会环境的整体面貌,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可在整个社会得到推行与认可。因此,国家需要在新时代内,对大学生的法律素养进行培育和优化,如此才能塑造一个更加良好、思想意识更加稳定的社会环境,进而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更加顺利。还可以让大学生在知法守法的过程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推手。

(三)稳定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有力条件

在大学生教育的过程当中,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是重要的教育任务。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当中,法律素养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这是因为健康成长很大程度上与大学生健康的价值观有直接关联,当大学生能够主动以积极的心态看待事物时,其心理健康会更容易得到维护。目前许多大学生违法事件的发生,其背后的原因都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而在其负面心理问题出现的背后,又隐藏着法律意识低下,和法律知识掌握不足等实质性问题。这说明,如果能够提升大学生的法律认知,培养或优化大学生法律素养,很大程度上可以将一些大学生可能会出现的违法事件扼杀在摇篮中。强化大学生在法律应用方面的普遍能力,可以让大学生成为建设法治国家、推行社会法治管理的帮手。因此,从稳定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成长的角度来看,应当积极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素养。

二、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现状与归因

(一)法律意识良好,但法律知识掌握不足

调查发现,国内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拥有一定的法律意识,并且认同法律治国这一普遍共识。尤其随着我国多年来持续不断宣传法律,许多大学生都由此建立了坚定的法律维护意识。但多数大学生的法律维护意识都存在一定局限性,对于国家并未广泛宣传的内容,如商业法律等知识,大学生则没有明确的概念,使少部分大学生在拥有法律意识的情况下,还会无意识做出违法行为,或产生违法想法。许多大学生也不懂得一些专业的法律词汇,一旦卷入应用了专业术语的电话诈骗事件中,应对能力明显不足,大学生仍然容易被部分违法行为迷惑。追根溯源可知,大学生法律意识良好但知识储备不足,是由于大学生所经历的教育中缺少专门且全面的法律知识传授。

(二)维权意识较差,法律应用能力不足

法律本质上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规范体系,也是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用于调整社会关系,是国家统治阶级意识的体现[2]。而其所具有的矫正作用、预防作用使其也能够成为普通公民维护自身利益的有力武器。并且当一个国家的公民在自身利益受损时,能够第一时间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也意味着该国的法治社会建设十分成功。但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良好,但法律维权意识却较差,在生活中遇到矛盾纠纷时,往往第一时间不会想到通过法律解决问题,而是通过金钱或者托关系等方式维护自身利益。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大学生并不懂得哪些法律可以维护利益,以及自己可以通过什么途径表达自己的诉求,归根结底仍然是大学生对于法律的认知不够广泛和深入。

(三)法律情感薄弱,德治法治概念混淆

法律情感指的是人们对现行法律的心理情绪体验,反映了人们对法律规则制度的直接情感态度,一般具有直观性、自发性和异变性的特点。大学生的法律情感普遍相对薄弱,面对法律判决的结果时往往并不关心最终得出的结果,而是凭借主观情感得出“自我结论”。调查发现,这种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大学生受到了媒体环境错误思潮的消极影响,即新媒体中良莠不齐的信息质量,影响了大学生对执法和司法过程的客观判断,使大学生潜意识中混淆了德治和法治的概念。

(四)法律评价偏激,缺少全面评价意识

当代少部分大学生还存在法律评价偏激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对法律制度的评价比较片面的层面上。简单地说,就是对法律制度以及法律的施行本身就存在偏见,一旦社会中出现法律制度的应用或量法不符合其本人的预想,就会认为执法体系存在不公平性,甚至还会将这种错误想法广而告之。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少部分大学生对法律制度没有敬畏心理,对维护国家法制严肃性和公平性的价值没有正确认知。

三、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路径研究

(一)开展现代化专业法律教育,增加法律知識积累

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不高的根本原因是所受教育不专业、不全面所导致。对此,建议高校方面要开展内容完善、涉及范围较广的法律基础课程,既要同步将法治与德治内容收录其中,也要严格区分法治和德治的边界。具体的内容更要具有实践性,实践内容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此外,考虑到当代大学生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喜爱,建议高校也要使用现代化的教育工具来开展法律教育。高校首先要为学生进行普法教育,将商业人权等基础法作为基础教学内容,再结合学生不同的专业,为其讲授与其专业相关的法律,重点是要扩展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认知视野。更要专门针对大学生未来就业等问题,讲解专门的法律实例,以此来有效提升大学生在法律方面的意识和应用意识。此外,除理论教学外,还要在校园文化中开展法治建设。校园广播、校园宣传栏、校园报纸都要成为法治宣传的主阵地,学校要通过大面积推广宣传的方式来不间断扩展大学生对不同法律条文的具体认知。校内还应当定期开展法律相关的专题讲座,以及知识竞赛和辩论赛等活动,用更多更丰富的课下活动吸引更多大学生参与其中,由此来提升大学生的法律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高校还可以在网络中建设信息化教育宣传阵地,在网络上定期开展法律公开课的讲座,也可以由校内教师或辅导员将法律知识编辑成短视频图文,上传到新媒体社交账号中,通过覆盖大学生所能接触到的信息渠道,进一步扩宽大学生法律知识获取的途径。

(二)严格施行校内法治管理,教学与实践充分结合促进理解

理论是建设法治意识的重要步骤,但如果想让大学生把法律知识变更为法律素养,那么就需要将理论融合到实践当中,在实践的过程当中深化为学生的内化思想。对此,高校应当首当其冲,在校内法制管理的工作中帮助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首先,学校领导干部以及全部教职工都需要认真遵守法律法规,严格遵守校纪校规,以此为大学生做出良好的示范。其次,学校领导以及各级管理者需要不断强化自身的法律管理能力和法治讲解能力,在处理学校一些与法治相关的事件时,必须拿出专业的态度和专业能力,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标准要求进行处理。处理标准务必要统一,处理过程要公正公开,以此来为全校师生做出明确的示范。这种严格的校内法制管理,能够让每一个大学生意识到法制管理的积极性、法制对不法现象管理的严肃性,以及对遵纪守法者切身利益的维护性。再次,高校应当积极发挥大众媒体的广义宣传作用,对校内的法制管理的理念和行为进行充分宣传。尤其要将大学生有疑问的部分进行公开处理,务必解答每一位大学生对法律以及法制存在的疑问心理。具体要先强化立法严肃性,通过媒体宣传有法可依的价值,明确区分德治与法治的区别,通过媒体引导,大学生的法律素养能够良性发展。更要对校园环境中不正确的法律观念进行整改,以此来为大学生塑造一个安全正确的校园法律环境[3]。

(三)定期组织法律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树立正确法治价值观

法律本身就是实践性较强的内容,而高校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前提,就是必须让大学生将法律知识学以致用。但无论是开展实践类的课程,还是在校内法制管理的过程中帮助大学生内化知识,其效果都远不及组织学生真实地参与法律实践活动,在旁听审判的过程当中充分理解法律的意义。因此,高校应与当地法律相关的社会机构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定期组织大学生到真实的法律实践活动中,深化对法律基础知识的认知。首先,在开展讲座前,高校可以邀请当地检察院法院相关的工作人员进入校园,分享他们在一线法治工作中的经验。其次,定期组织大学生参观法院案情审理以及开庭,在旁听的过程当中建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再次,组织学生以模拟法庭的形式,在模拟法律实践的过程当中,学会利用法律处理生活中所产生的常见矛盾,这能够让学生以更直观的方式感受法律的意义,并且掌握法律应用的要点。最后,组织学生参观监狱,通过深入了解违法乱纪的后果的方式,帮助大学生建立遵纪守法的坚定意识。总的来说,在定期参与法律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大学生便能够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法治价值观,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也可以在过程中得到充分的提升。而除了要在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中开展法律实践外,大学生的家庭教育也是法律素养提升的重要场所。家庭教育在子女思想成型的过程中有决定性作用,更是许多大学生思想意识成型的起点。对此,高校也应积极与大学生家长进行交流,先让大学生家长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再通过家庭教育潜移默化转变大学生错误的法律意识。父母可以定期基于社会中的热点新闻,向大学生传输正确的法律观念和用法意识。当大学生犯错时,父母也尽可能以遵纪守法为前提,对大学生进行安抚和批评教育。在日常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不能过于严厉,也不能溺爱,避免大学生产生德治高于法治的错误观念。家庭日常互动过程中,要尽可能收看一些法治相关的新闻节目或法制栏目,帮助大学生熟悉法治文化环境,继而为其法律素养的优化添砖加瓦。

(四)组织大学生参与法律科普,在科普中建立正确评价意识

要真正完善建构大学生的法律素养,离不开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大学生必须主观上产生法律知识学习的主动性,才能真正认识到法律所具有的价值。对此,高校可以组织大学生参与法律科普工作,让大学生承担法律宣传的责任,继而引导大学生为完善其工作质量而展开主动性的法律学习。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会对法律知识产生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见解,也可以在为他人科普法律的过程当中,对法律的使用建立更加客观的印象[4]。当大学生不断通过学习了解了法律的基本原则、基本原理、掌握法律方法,以及法律制度、法律法规的实践规则之后,其法律思维可以牢固建立,那么相对的法律评价意识也会更加科学,更具严肃性。长此以往,大学生对于法治的维护,将高于对德治的认可,成为积极主动与违法行为作斗争,积极维护社会主义法律尊严的重要推手。更重要的是大学生會因此建立用法守法的思想和行为习惯,在遇到矛盾时会第一时间拿起法律武器,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作斗争,也就形成了大学生应当具有的法律素养。

四、结语

综上所述,法治中国的建设刻不容缓,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健全更是首要任务。面对法律意识薄弱、法律知识储备不足的大学生,高校应当加紧对大学生的理论文化教育,扩大大学生的法律认知。更要从具有实践性的角度,从社会、家庭和学校等多个层面,强化大学生对法律应用的正确意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育是一项长期性,需要不断强化优化的工作,应当得到教育者的重视。而教育更要重视方式方法,同时重视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让大学生能够充分认知,并在实践中深化认知,这样才能尽可能避免大学生因法律素养较低而出现违法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嵘蓉.大学生法律素养培育的现实困境及提升策略[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5(6):111-114+123.

[2]马亚利.新时代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构成维度与培育路径[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9(3):104-108.

[3]陈德峰.大学生法律素养培育路径探索——以职业发展为视角[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19(6):26-27.

[4]陈俐琪,李宇婧,吴雨濛,等.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律素养及培育路径调查研究——以常州高校为例[J].文教资料,2016(29):142-143+154.

(责任编辑:董维)

猜你喜欢

法律素养高校教育
依法治校背景下高校辅导员法律素养的提升
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及改善策略初探
高职院校学生法律素养养成探析
浅议如何提升人民监督员监督质效
法治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
高校人文社科类实验室发展现状分析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论大学生实习实践期间权益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