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境化写作:高中习作教学的应然方向

2023-06-04韩翰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领悟文体习作

韩翰

《全日制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鲜活的学习情境,尤其是高中习作教学,要将原本的机械要求转化成为情境体验下的内在需要。2019年的统编版教材与2017版高中新课标一脉相承,体现了极强的情境意识。事实上,高中学生学习习作时,一般都会经历三个不同层次:首先,整体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基本能够获取最原始化的写作方法;其次,基于不同的情境,对习得的方法进行相对灵活的运用,习得并巩固相应的表达能力;最后,能够深入浅出地智能化运用,既知晓方法、理解方法,同时更能关注到方法是从哪里来的。基于高中新课标对于作文教学的全新定位以及高考的改革趋势,充分凸显作文教学的情境性元素,教师需要依循高中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置从“探寻”到“理解”,直至最后“贯通”的创作过程,彰显情境作文的有效維度,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明确目标方向,在链接生活中追寻价值

情境创设的价值,一方面在于烘托氛围,激活学生的言语思维,另一方面则是树立标杆,明确方向。教师要引导学生站在习作教学的整体视角,以高端远瞻的维度,勘察并开辟习作形成的路径。教师要帮助学生从三个方面入手,设置情境习作的基本框架。

其一,不同的学段,情境的特质、内涵和价值都有相应的变化,借助初中与高中的过渡阶段,教师要完善学生初中阶段对情境的认知,与高中习作要求形成相匹配的情境认知。比如,必修上第一单元的任务主题是“抒发青春情怀,唱响青春赞歌”。教师以“什么是青春”为话题,将高中的学习、生活与初中进行对比,感受这两个时间段的不同,在过渡和交接的特殊时期,用鲜活的生活体验作为习作表达的真实情境,让习作表达写之有物、言之有料。

其二,从初中升级到高中,学生的人生经历不断丰富,认知积累不断扩展,思维能力也不断提升。这就需要教师强化情境氛围的营造,便于表达者与阅读者之间形成共鸣。比如,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编者编排了两篇演讲类文本。一篇是蔡元培对学生的殷切希望,另一篇是恩格斯对马克思功勋的描述。教师可以借助这种演讲的文体,在班级中组织主题班会,确定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一方面组织学生了解演讲特点,撰写演讲稿;另一方面,搭建平台,组织活动,举行班级层面的演讲活动。正是教材文体的情境推动,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下知其然,更知如此做的所以然。

其三,高考所涉及的作文文体丰富多样,包括演讲、倡议书、书信、辩论等不同的文体,教师不能纯粹地为了练习某一种文体的写作而展开生硬灌输和机械训练,是需要关联这一文体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不同的文体浸润在生活情境中,让每次的习作训练,都成为学生基于生活需要、解决生活问题的重要手段,将考场作文,以情景化、片段化、针对化的方式融入其中,借助情境的力量,将训练真正作用于高中学生的心坎。

二、融入认知体系,在激活思维中理解领悟

写好情境式作文,从认知层面了解情境作文,明晰为什么要从情境的角度来写作,但不能只停留在上位性层面,还需要掌握方法,内化到认知意识,与原始的经验构建、融合成为全新的体系,即达成真正理解和领悟的目的,最终通过实践性尝试、迁移和操作,形成学生能够带得走的语文能力。基于此,教师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点拨和引领。

首先,激活思维,才能让学生真正领悟。机械灌输和生硬告知,学生充其量只能积累所谓的标签认知,而无法真正理解。所谓真实性的实践运用和研究,则更成了一种空谈。2017版高中语文新课标将“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标准,因此领悟情境式写作的关键,就在于唤醒学生内在的积极性思维。比如,选择生活中的热点话题进行评论,已经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重要趋势,教师可以针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热点话题设计训练主题和素材,尤其是鼓励学生不要人云亦云,而要习惯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角度展开深度探究,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在与其他学生深入研读的基础上,丰富解读话题的视角和维度,以历练学生的多向性思维、扩散性思维。

其次,彰显个性,才能将领悟推向深度。很多教师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常常采用所谓的模式化和套路化的方式展开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只能保障学生在写作时不走偏方向,却无法使写出来的文章出彩。这就需要教师在写作情境的选择、营造和运用上,能够体现出鲜明的价值体系,便于学生合理地开发和运用属于自己特长的资源,从而清楚自己的不足之处和闪光之处,以此达成取长而补短的效果,真正让每个学生身上的亮点得到充分展示。

基于情境状态下的写作训练,并不是要让学生批量生产标准化的产品,而是要充分唤醒每一个学生的内在创作动力,在激活学生思维、展示学生个性的过程中,助力学生内在的认知体验不断形成。

三、跳出习作状态,在多维交融中融会贯通

首先,引导学生摆脱源自内心的主观性原始认知。在习作教学中我们一直强调: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正所谓“三分之写,七分之修”。高中学生已经走出小学阶段、初中阶段的感性思维,理性思维的意识已经较为成熟。因此,教师要充分运用情境的力量,鼓励学生在“写”的过程中一气呵成,随后再历练学生的理性思维,充分运用理性思维状态的推进器,发挥理性之“改”的美容刀效能,不断完善习作。这就意味着教师既要将精力集中在新授和指导的维度上,更需要组织学生在修改的过程中,尝试从素材选择、语言斟酌、谋篇布局、修辞手法等不同的角度展开描写,促使学生走出原始感性认知的舒适区,甚至可以在班级中组织同伴之间的“挑刺会”,在学生理性审视的质疑思维下,推动表达方法的融会贯通。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的局限。著名教育理论家、实践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语文的生活即外延。”对于高中作文教学而言,既需要从教材、课堂中激发思维,掌握方法,更需要将这一方法在真实的生活和广阔的自然中加以运用。范仲淹的经典名篇《岳阳楼记》不仅展现了岳阳楼的高大雄伟和洞庭湖的美轮美奂,更表达了作者崇高的精神追求,这是一代代华夏子孙的精神坐标,范仲淹并没有将写作的视角仅仅局限于所看到的画面和景色中,而是实现了思维、思想和眼界的拔节。

在这一境界中,学生胸中有策、手中有法,同时又能基于情境的具体情况而灵活运用,达到了融会贯通的教学之境。

情境化的教学既是高考习作命题的基本趋势,也契合了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是激活学生原始生活体验、调动内在原始认知状态的推动性力量,只有依循学生内在的认知规律,让学生经历从积极探寻到理解领悟的过渡,再达成融会贯通的教学之境,才能真正彰显情境的力量,为铸造高中学生习作表达能力的生长服务。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第三中学

猜你喜欢

领悟文体习作
了解“SSA” 领悟全等形
多么痛的领悟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吃“螃蟹”之后的领悟
习作展示
文言文要诵读也要领悟
文体家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