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乡村建设的意义、困境与优化路径

2023-06-04代晓丹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数字乡村优化路径乡村振兴

摘 要:乡村振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数字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全新动能。目前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较为薄弱、乡村居民信息化素养不高和数字乡村建设政策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为了加快推动数字乡村建设,需要从加强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培养乡村信息化人才和完善数字乡村建设政策体系等方面作出努力。

关键词:数字乡村;乡村振兴;优化路径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2020年启动国家数字乡村试点,2022年印发了《2022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推动数字化应用场景研发推广”。数字乡村建设受到国家高度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对数字乡村建设进行了学理分析和实证研究,在内涵特征、逻辑理路和优化路径等方面取得了研究成果,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借鉴。现阶段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乡村经济发展产生了战略性和全局性影响,数字乡村建设相关研究需要持续进行。本文阐述了数字乡村建设的现实意义和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困境,并针对性地提出优化路径,以期为数字乡村建设贡献力量。

一、数字乡村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优化乡村资源配置,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方面,數字乡村建设有利于将数据资源要素融入乡村生产生活,促使数据资源成为乡村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以数据资源为基础,将农业生产经营信息进行整合,从而实现乡村数据资源共享。随着5G、互联网、移动通信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信息突破了时间、空间局限,传播速度不断提升。数字化信息平台建设促进资源大范围共享,使乡村各种资源要素配置越来越合理。例如,互联网数据资源和云计算等数字技术赋能农产品网络化销售,打破了乡村地域限制,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提升了农产品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数字乡村建设有利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数字乡村是新时代国家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总体布局,将数字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运用云计算对乡村生产数据进行整理,以数字技术调整农业生产方式,有利于解放农村生产力。数字技术融入乡村生活,可以促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推动经济、文化和生态等各方面发展。例如,在乡村治理方面,基层党组织可以利用数字技术统筹各个主体,做好整体乡村治理规划,以现代化技术手段推进乡村治理。

(二)加快乡村振兴进程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而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将数字技术融入乡村建设过程中,有利于加快乡村振兴进程。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互联网普及率达74.4%,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达58.8%,互联网等数字技术与乡村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数字乡村建设符合乡村发展趋势。

数字乡村建设有助于推动乡村信息化、智慧化发展。从乡村居民的生活方面来说,数字技术促进乡村生活基础设施走向智能化,给乡村居民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带来便利,促进乡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乡村产业方面来说,数字技术能够促进农业全产业链走向数字化和网络化。将数据要素融入农业生产全过程,不仅可以从源头上增加农作物产量,还可以利用数字化信息平台使农产品供应与市场需求实现更好的衔接。同时,数字技术能够优化乡村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和其他产业融合。例如,乡村电子商务等新业态促进乡村第一产业发展。此外,数字技术在乡村文化、生态以及治理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加快了乡村振兴进程。

二、数字乡村建设面临的困境

(一)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较为薄弱

乡村信息化、数字化基础设施较为匮乏。移动通信、5G、工业互联网等通信基础设施和人工智能、3S等新技术基础设施在乡村地区并未大范围普及。部分乡村互联网并未全面覆盖,有调查显示,信息基站多集中于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地区,偏远乡村信息基站建设较为滞后,致使出现网络信号较差、网络信息传送延迟等问题。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2.93亿。虽然农村网民数量不少,但是网络信息技术和农村生产生活还未普遍实现融合发展,数字网络系统也不够成熟。乡村原有的基础设施并未随着技术发展同步升级,生产和生活等方面的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程度较低。农业关键核心技术落后于发达国家,例如,农业传感器和核心算法等智慧农业的应用技术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云计算、传感网等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结合度较低,农业科研成果适用性有待提高。

(二)乡村居民信息化素养不高

数字乡村建设离不开具有较高信息化素养的乡村居民,然而,现阶段部分乡村居民信息化素养与数字乡村建设不相匹配。一方面,乡村居民数字化、信息化意识薄弱。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致使城乡人口结构失衡,据统计,2021年全国外出农民工有17172万人,比上年增加213万人,外出农民工40岁以下人数占总人数的65.8%,乡村出现人口老龄化问题。很多乡村居民年龄较大,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对信息化技术接受能力较弱。2021年社科院调查显示,农民的数字素养相较于其他职业群体来说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另一方面,乡村缺乏信息化人才。数字乡村建设不仅需要信息化能力强的专业人才,还需要具有引领作用的信息化素养较高的领导干部。尽管国家颁布了很多政策鼓励人才返乡,但目前数字乡村建设中技术型人才和信息化能力强的领导干部仍然较为短缺。

(三)数字乡村建设政策体系不够健全

一方面,数字乡村建设的相关政策制定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进一步完善。虽然国家颁布一些相关纲领性文件,如《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在整体上对数字乡村建设进行指导,但是现阶段涵盖乡村数字生产、生活以及生态等各个方面的政策制度还未系统形成。另一方面,数字乡村建设监督机制不够完善,立法监管方面还存在空白。对于建设主体来说,缺乏监督管理机制,可能会出现部分建设主体态度不积极,不作为、乱作为等现象。对于复杂的网络环境来说,缺乏监管和约束,可能会导致良莠不齐的数据信息层出不穷,各种金融诈骗屡禁不止,网络安全受到极大影响。此外,数字乡村建设所参考的标准体系不够健全,单一的数字乡村建设标准不具有普适性,需要继续探索具有差异性的建设标准。

三、数字乡村建设的优化路径

(一)加强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是数字乡村建设的基础。一是提高乡村网络质量。增加互联网和移动通信基站数量,特别是一些地理位置较为偏僻的乡村,将光纤和移动宽带接入乡村,提高互联网的覆盖率,加快推进乡村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发展。在不断增加网络基站数量的同时,还要提升网络的质量。推动5G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逐渐弥补传统信息技术的缺陷,使网络信息承载量更大、传递速度更快。此外,还要促进移动通信基站的升级,积极做好数字化网络维护工作。二是将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与乡村原有的基础设施相结合,使水利、交通、物流等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的基础设施向智慧化发展,推动乡村基础设施不断升级。可以打造全国范围内的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将各方面信息上传至网络;开发专门的农业信息软件,促进软件提档升级,逐渐走向智能化和简单化,提高信息获取的便捷性和透明性。例如,建设乡村网络信息服务站,利用专门的信息服务平台为乡村居民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利用互联网大数据进行农业数据资源管理、分析和运用,将信息技术融入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全过程,推动乡村电子商务发展。此外,还要加大农业核心技术研发,如卫星遥感、物联网等,以农业核心技术的创新发展,赋予农业生产更多推动力,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二)培养乡村信息化人才

高素质信息化人才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支撑。一是要提高乡村居民的信息化素养,使乡村居民更全面地了解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向乡村居民传授信息化专业知识,并开展信息化技能培训,增强其数字化专业技能。可以在乡村广泛开设数字化、信息化培训课堂,针对乡村居民发展需求进行信息化技能培训。另一方面,乡村基层组织要发挥引导作用,做好数字乡村建设的教育宣传工作,改变乡村居民保守固化的思想观念,使乡村居民主动适应乡村数字化转型。二是要重视乡村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以关键人才带动乡村居民信息化素养提升。一方面,加大乡村人才引进政策倾斜,通过提高人才的工资、福利待遇等物质条件吸引信息化人才向乡村流动。政府可以加强与高校的合作,针对数字乡村建设的需要,定向培养乡村信息化人才,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另一方面,加强乡村本土人才培养。仅仅依靠引进专业化人才不能满足数字乡村建设的需要,还要培养乡村本土信息化人才。生长于乡村的人才对乡村风土人情较为熟悉,对他们进行信息化培养能够使其更快更好地融入数字乡村建设工作中。

(三)完善數字乡村建设政策体系

要逐步完善数字乡村建设政策体系,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规范进行。一是要确定数字乡村建设目标,以目标为导向,统筹全局,做好整体规划。弄清楚为什么要建设数字乡村、要建设什么样的数字乡村,以及如何具体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以数字乡村建设的基本问题为导向,分层次分阶段制定数字乡村建设的短期规划和长期规划。政府要承担起数字乡村建设的领导责任,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安排各个部门制定具体的工作规划,不断完善数字乡村建设相关的政策措施。二是要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基层组织在数字乡村建设中具有示范带动作用,基层组织要强化责任落实。在自然资源方面,基层组织要对乡村自然资源做好统筹规划,避免资源无效利用与浪费。在数据资源方面,基层组织要构建完善的数字化生活参与机制,使乡村居民能够平等地参与到乡村数字化发展过程中。在宣传机制方面,设立数字乡村宣传部门,广泛宣传数字乡村建设的政策制度和数字化、信息化知识技能,加强乡村居民对数字乡村的认识。在监督机制方面,一方面,要完善数字乡村建设监督机制,提高数字乡村建设各项工作公开化、透明化程度,并完善基层组织考核制度。另一方面,要搭建信息化监督平台,加强乡村居民对基层组织工作的监督。在安全机制方面,推进数字乡村法治化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例如,乡村数字化生产、乡村数字化治理和乡村公共数据平台管理等方面的具体法律规范,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法治保障。

四、结语

新时代我国高度重视数字乡村建设,国家相继出台了数字乡村建设相关政策文件,数字乡村建设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融入乡村建设能够为乡村带来强大的发展活力,但是,目前我国数字乡村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乡村数字化转型升级任重道远。多地数字乡村试点工作的开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数字化建设提供了经验借鉴。今后需要不断加大数字乡村建设力度,妥善解决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字技术的作用,推动数字乡村标准化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3-02-14(001).

[2]王耀宗,牛明雷.以“数字乡村”战略统筹推进新时代农业农村信息化的思考与建议[J].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32(03):1-8.

[3]赵春江,李瑾,冯献.面向2035年智慧农业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21,23(04):1-9.

[4]李晨赫.社科院最新报告:乡村振兴亟待弥补“数字素养鸿沟”[N].中国青年报,2021-03-16(005).

[5]白莹.乡村振兴视域下数字乡村建设的时代背景、现实困境和实践路径[J].现代化农业,2023,524(03):62-65.

[6]周新德,周杨.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机理、障碍与路径研究[J].粮食科技与经济,2021,46(05):21-26.

[7]赵星宇,王贵斌,杨鹏.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数字乡村建设[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06):52-58.

[8]张蕴萍,栾菁.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理论机制、制约因素与推进路径[J].改革,2022(05):79-89.

[9]沈费伟,杜芳.数字乡村治理的限度与优化策略:基于治理现代化视角的考察[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04):134-144.

[10]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 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J].支部建设,2021(32):4-5.

[责任编辑:王芳玲]

作者简介:代晓丹(1999—),女,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数字乡村优化路径乡村振兴
数字乡村战略推进的逻辑
数字普惠金融与数字乡村协同发展探究
以“数字乡村”战略统筹推进新时代农业农村信息化的思考与建议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运用激励理论开展企业管理面临的困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