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来自中共中央南方局的秘密电波

2023-06-04高大红

红岩春秋 2023年5期
关键词:南方局办事处电台

高大红

党的无线电台机要工作是一条“看不见的战线”,被称为党的“秘密中的秘密”。南方局老同志童小鹏说:“为什么很多当年在南方局、办事处工作过多年的老同志,今天一到红岩三楼就说‘我们没有发言权,原因就在于三楼机要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它的绝对保密性,对自己内部的同志也绝对保密。很多在红岩工作过好几年的同志,也没有上过一次三楼。”

中共中央南方局无线电台这支神秘而重要、机密而关键的组织队伍,在重庆历经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直至建立强大而完善的无线电通讯网络的进程,为争取中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党的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筹建八路军驻重庆通讯处

1937年7月,全民族抗战爆发,北平、天津、上海相继沦陷,直接威胁国民政府所在地南京。为应对时局变化,国民政府于11月20日宣布移驻重庆。

中共中央准确预判到重庆作为抗战大后方的重要战略地位,迅速果断在重庆布局谋篇。

1938年1月21日,周恩来起草长江局致中共中央书记处电,认为四川已“成为抗战最后根据地,成为联结西南和西北的枢纽,而且很快会变为全国各党派各实力派争夺的中心。加强四川地区党的工作,使上层联络活动能尽力掩护和帮助党的影响和组织之发展,这应成为目前四川工作的中心任务”,建议中共中央派得力的及川籍的干部赴川主持党的工作,同时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中共中央党校、陕北公学中选一批川籍学生回川工作;在重庆设新华日报分社并筹备印厂,准备必要时西迁等。23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复电同意。

2月15日,鉴于日军以突破黄河、夺取武汉为新的战略中心,周恩来在中共中央代表团和长江局联席会议上提出“预先派人布置重庆机关”,做武汉失守后建立办事处的准备工作,从而将筹办八路军驻重庆通讯处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各方人员迅速行动,开始向重庆集中和调配。周恩来从武汉派出周怡、张玉琴先期到重庆筹建八路军通讯处,设立据点。据《中共中央南方局大事记》记载,“1938年2月,八路军驻重庆联络通讯处在重庆市区机房街70号成立,周怡任主任兼《新华日报》重庆分馆负责人”。

通讯处有项很重要的职责是保障通讯畅通,需要有专业的通讯器材和人员。当年向重庆八路军通讯处派遣和会聚的人员部分由党中央派出,主体是从武汉办事处撤退下来的人员,他们有的走水路,溯长江而上经宜昌、万县到重庆;有的走陆路经长沙、衡阳、桂林、贵阳等地到重庆,也有的走陆路经西安到重庆。

关于八路军驻重庆通讯处什么时候配备电台、什么时候与延安党中央取得无线电联系,可以从相关人员的回忆文章中看出端倪。

从延安派出的无线电人员赵继回忆,1938年8月中旬,中央机要局局长李质忠决定派他到重庆工作。此后,他和另外三名搞机要工作的同志由吴克坚带领,来到八路军驻重庆通讯处。“经过两天的努力,我们把电台架好,并顺利地与党中央取得了首次联系,汇报了我们平安到达重庆并正式工作的情况。”四名同志成立了一个机要组,由赵继暂时负责,赵继和冯达专管译电。“1938年10月,即我们在重庆机房街工作一个月以后,武汉失守,蒋介石政府迁都重庆,中共长江局的工作人员也陆续往重庆迁移。最先抵渝是董老(董必武)、林老(林伯渠)、秦邦宪(博古)、何凯丰、钱之光等。周副主席是从长沙大火中转移经长沙、桂林、贵阳,于38年12月底才到达重庆的,住在曾家岩50号。原由长江局直接领导的机要人员与我们合并,由童小鹏同志领导。”

童小鵬回忆,“1938年10月初,我党国民参政员董必武到重庆。接着,博古从延安带译电员也到了重庆。因电台未到,先以密码经电报局给延安发电。不久,电台人员到了重庆,即在机房街通讯处楼上架了电台”。

曾任南方局机要科长的卢竞如回忆,“1938年10月,长江局派我带一部电台和一个组机要人员及少数新华日报编辑人员一块到重庆。在西安办通行证我们就等了一个多月,到重庆后住在机房街。那里童小鹏是机要科长,没有来,周恩来指定我代理做机要科长”。

按赵继的说法,1938年9月即与延安取得电讯联系;童小鹏则认为10月才架起了电台;而卢竞如记得,11月份才带着电台和机要人员到重庆。尽管三人对八路军驻渝通讯处何时能够通过无线电台发报的回忆稍微不同,但多数史实彼此能相互印证。

目前查阅到的资料显示,1938年11月9日,中央政治局通过无线电台发出一份《关于中原局组成及管辖区域的通知》电报:“雪枫、前总、恩来、重庆各台:兹特决定以胡服、朱瑞、朱理治、彭雪枫、郑位三为中央中原局委员,以胡服兼中原局书记。所有长江以北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地区党的工作,概归中原局指导。特此通知。中央政治局。11月9日。”其中明确指出“重庆各台”,由此可以推断,在1938年11月9日前,重庆应该能与延安党中央取得电讯联系。

组建南方局无线电通讯网络

无线电通讯是对专业性、技术性、保密性要求非常高的技术兵种,为保障通讯联络任务的顺利,从通讯器材调配、通讯人才培训、密电码编制等方面,都需要建立高度集中的一元化一体化通讯保障体制和管理体系。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从战略全局出发,将党、政、军、情各系统的通讯联络任务统一交由军委三局具体负责。军委三局按照工作性质和联络对象分别组建党中央联络网、军委联络网、情报联络网、军委战报联络网、留守兵团联络网等8个无线电网。其中,党中央联络网和情报联络网联络的对象包括大后方重庆、西安、兰州等城市。

军委三局统一为各办事处编配了无线电人员和电台,同时变革无线电通讯组织方法,开创式建立集中台、总台,大大提高了无线电通讯容量和发射功率,每月平均收发报达90万字,使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对全党全军的战略指挥更加灵便顺畅。

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统一领导和军委三局的具体组织下,南方局无线电通讯网络沿着中央指明的方向逐步完善壮大起来。

1939年1月,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正式成立,八路军重庆办事处在原通讯处的基础上也正式组建。按照党中央部署,南方局统一领导南方国统区和部分沦陷区的中共党组织,以及在此范围内设立的八路军(新四军)办事处、《新华日报》《群众》周刊等公开机构。为保障南方局与延安及各地通讯联络畅通,南方局内设机要科,由秘书处处长童小鹏分管,机要科下设三个科,机要科(科长邱松)、电台科(台长钱松甫)、文书科(科长刘昂)。延安方面的指示通过电波传到这里,又通过这里向南方广大国统区传达。

南方局和办事处成立后,由于人员增多,原机房街、棉花街房屋不敷使用,且地处闹市区又分散办公,既不利于工作又不利于防空,周恩来指示南方局和办事处等有关同志另觅地址建立机关。在川东党组织的协助下,选中距离市区不远的红岩嘴大有农场,农场主人饶国模欣然同意在此修建办事处用房。

1939年5月3日、4日,日机对重庆狂轰滥炸,通讯处和棉花街的房子被炸毁,办事处的全部人员和物资搬迁到化龙桥。即便在这种情况下,南方局无线电人员仍然紧张有序地工作,保持重庆和延安的电讯联系。办事处总务科长牟爱牧回忆,饶国模把“一排茅草房给我们办事处的电台和机要人员住。我们立即雇了七八个临时工到电台摇马达,很快就同延安党中央通报了”。

经办事处人员身先士卒、齐心协力地建设,红岩办公楼于1939年秋顺利竣工。这栋楼经钱之光巧妙设计和改装,从外面看是两层楼,实际是三层楼,因为三楼的窗子开在屋面上,具有掩蔽作用。办事处设在底层,南方局机关在二楼,机要科、电台和文书科(专抄写情报材料)都在三楼。

南方局在重庆设有8部电台,其中3部是公开的,已向国民党当局登记备案。另有5部为秘密的,其中2部设在红岩村办事处三楼,联络对象为延安、雅安;1部设在红岩村俱乐部楼上,与延安试通后备用。其余2部为流动性质,先后分设在市郊黄沙溪、市内中国工矿银行办公楼上,联络对象为延安。

八路军重庆办事处从建立到撤销的将近八年中,“参加过机要通讯工作的人员前后不下七八十人”,“他们大部分是从延安中央机要处和军委三局调来的,部分是办事处自己办班培训的。他们经受了各种艰难险阻的考验,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为党的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据《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干部名录》统计,职务明确且从事过无线电工作的人员有:卢竞如、童小鹏担任过机要科长;刘昂、朱汉民、朱语今担任过文书科科长;申光、何祥昆、肖贤法、钱松甫、林青、王清生、刘澄清等担任过电台台长;赵继、冯达、赵永德、邱松、紫非、夏宗容、郭庆标、杨才、邓国军、叶晋枝、江洪、杨力平、武梅英、李冠华、王少春、秦惠芳担任过报务。通过其他资料印证,在南方局从事过无线电工作的还有郭云轩、程浩、丁宁、康瑛、杨作蔼、林影、钟韵等人。

从1937年到1947年,南方局(包括长江局、南京局)先后在武汉、湖南、桂林、重庆、江西、广东、福建、云南、南京、上海、香港、海南岛等15个地区建立了60部电台。其中公开电台22部,秘密电台38部,基本上形成了中共在国统区和香港的无线电通讯网。这些电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对保证南方局与党中央的联络,以及南方局与各地党组织的联络,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保证“看不见的战线”

畅通无阻

无线电如同党的生命线上的“咽喉命脉”,时刻不能中断。南方局电台的首要任务就是保证南方局能与延安党中央保持不间断的联系,随时向党中央、毛泽东汇报各方面的情况,为党中央制定各种抗战方针政策提供依据,并随时得到党中央的指示。无线电台机要人员在以周恩来为首的南方局领导下,凭高度的政治觉悟和精湛的专业技术,采用“合法和非法、公开和秘密”相结合的方式,突破国民党当局的封锁、包围和各种限制,出色地建起一条条安全畅通的“空中桥梁”。

周恩来深知通讯工作的重要性,电台是他最关心的部门之一。他亲自为通讯部门制定了“迅速、准确、保密”的工作总方针,即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延误时间;不能有任何差错;不能泄露党的机密。这后来也成为南方局机要电台工作人员的座右铭。

周恩来对机要和电台的工作制定了严格的工作纪律,明文规定电台人员一般不准外出,不准私人会客,不准同家人通信。外出看病或有急事需要进城,必经组织批准,并有二人同行同归。电台、机要部门决不允许无关人员进入。不该问的不问,不该听的不听,不该说的绝对不说。由于长期的自我养成,遵守纪律、严守秘密已成为电台和机要人员的自觉习惯。周恩来经常过问电台的工作,对电台人员在政治思想上严格要求,在工作上悉心指导,在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

秘密电台战斗在敌人心脏里,需要时刻警惕国民党反动派的突然袭击和检查。南方局机要部门处变不惊,针对性制定各种应变措施。如要求各部门认真清理机密文件材料。有些重要的材料要立刻用密电发往延安,发完后即烧毁。一般机密材料要记在脑子里,不保存。非保存不可的,如密码,每个人所联系的重要关系的地址、暗语等,要用极小的字抄到很薄的纸上,放在随手可取的隐蔽地方。

三楼机要科保险柜里故意放了几本假密码本,真密码本遇到紧急情况立即烧毁;备用密码本则用铁盒装起来,藏在水泥砖心里,与砖夹在一起,不易被察觉。三楼专门备了一个烧文件的铁炉子,电报传阅后即在此焚毁,紧急时也可烧材料。每层楼都安裝了一个电铃,电铃按钮装在传达室。一旦有情况,值班人员按响警铃,各个部门立即做应急处理。二楼、三楼的楼梯口处装上结实的门,紧急时分工把守,争取时间销毁密件。

为防不测,南方局增设了多部秘密电台。根据当时情况和斗争需要,周恩来对电台往往作了好几手准备。为防止敌人突然包围整个办事处,三楼的密台也不能使用,周恩来派刘澄清在城内闹市区设立地下秘密电台,地点就在小什字的重庆中国工矿银行楼上。刘澄清回忆,城内秘密电台是备用的,所以没有专门的电报需要从这里拍发或抄收,只是每次叫通后,双方用代号联系,如“OK”,或无事就停机,下次再见。这样不发长电,可以减少敌人的侦听,以免被查获。与延安保持定时联系,以备形势紧张之时随时可用。

南方局无线电台工作环境艰苦、任务繁重,需要24小时不间断值机工作。童小鹏曾说,“当时,整个在红岩工作的同志都很艰苦,但说句公道话,在三楼工作的同志比大家还要辛苦一点”。重庆的夏天又热又长,三楼的房间就像鸽子笼一样,又低又小又窄,窗户开在房顶上,阳光直射进房里,丝风不透,酷热难当,犹如火炉一般。大家日夜战斗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一天下来,就像洗了几次热水澡。发报员李冠华回忆当年工作情景:“那时大家一般不下楼,连吃饭、喝水都是勤务员端上来……作息时间也和其他人不同,由于电台是24小时工作,大伙轮流当班,一人8小时。”

在风雨如磐的斗争岁月,周恩来每晚最后一个“节目”就是向党中央发电报。每天深夜,都有许多发向延安党中央的电报,同时,又有延安党中央对重庆南方局工作的指示。机要、电台工作条件虽然艰苦,但同志们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和饱满的革命热情,夜以继日地工作,保证这条“看不见的战线”畅通无阻。

编辑/王尧

猜你喜欢

南方局办事处电台
南方局历史是一座富矿
鹿先生的年味电台
抗战时期南方局的文化统战工作及其意义探析
八路军新四军办事处知多少
中共中央南方局对中间势力的统战工作研究
老年听众需要电台长篇连播
做好电台新闻的采访之我见
八路军、新四军驻各地办事处有哪些
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石家庄办事处
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石家庄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