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丽中国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2023-06-04高瑞瑞戴鹏飞

国际公关 2023年8期
关键词:美丽中国生态文明环境

高瑞瑞 戴鹏飞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美丽中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战略之一,是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与美丽中国建设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两者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前提,同样地,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对美丽中国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美丽中国视域下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总目标与实现路径,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营造更好的人居生活环境。

关键词: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1]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美丽中国的建设,在一系列的讲话中多次提到生态文明建设是美丽中国的实现路径。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人们不仅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而且对建设美丽富饶、和平安宁、共同富裕的美丽中国有了明确的追求。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成逻辑

(一)遵循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以生态哲学为基础,为人类在改造自然界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系统阐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辩证” 是指在认识和改造自然规律中把握自然规律的“对立统一” 关系。这一对矛盾,其本质是对立面之间存在对立的转化,即由对立向统一发展。只有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对立统一” 这一对矛盾,才能科学地把握人类社会和自然之间互动作用、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另一方面,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在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也为我们探索解决新时期发展中遇到的生态问题提供了重要指导。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无产阶级革命先辈对人与自然关系辩证思考和实践探索成果的理论总结。人与自然在物质上是平等的,但在精神上则是对立的:“人—神” 是矛盾的统一体。人与自然之间既存在着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中的关系,也存在着精神活动及其结果与现实客体生活中的关系。在实践活动中,为了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保护自然界的生态环境、尊重生命存在和利用规律实践。

(二)践行中国化生态文明观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联系,在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同时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第一位,不断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径。

我国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作为指导,在不同的阶段关于生态文明的建设富有时代特色,并逐步形成了颇具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观。在稳步发展时期(1992—2012年),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阶段(2012年至今),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案,对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起着高屋建瓴的指导作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中国化生态文明观的具体内容,“在发展战略上体现为生态文明建设;在发展路径上体现为绿色发展方式;在发展目标上体现为建设美丽中国”。[2]根植于中国的生态文明思想不仅是实践体系上的中国化,也是现实力量上的中国化,是我们面对迫切的现实生态问题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的理论依据。

(三)传承中国传统生态文化

中国优秀的传统生态文化形成于中华民族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之中。一方面,中国优秀的传统生态文化蕴含着中华人民智慧的结晶,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养料与支撑;另一方面,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具有深刻的历史性,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例如儒家学派的“天人合一”,这里面的“天” 指的就是自然,“天人合一” 讲的并不是单纯地顺应天道,而是蕴含了一种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推动着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尊重自然,实现万物依存共生、物我融通和合的至高境界。此外,道家学派的“道” 则贯通天人,构建了天、地、人一体化的图式,将有关天地人的结论归结于道,从中引出宇宙间万事万物变化的客观原因—自然之道。佛教的“依正不二” 用现代语言表述就是作为生命的主体与他生活的环境密切相关,同一体性,这表明了主体与其生活的环境是矛盾的统一体,是相互关联的统一体,彰显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价值理念。由是观之,这些传统生态文化当中都蕴藏着人与自然相统一的生态文明理念,为当代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生态智慧和生态模式,实现了生态唯物论、辩证论、思维论的平衡与统一。中国传统生态文明思想不仅为生态文明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添砖加瓦,有利于进一步把握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传承意义和现世价值。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逻辑

(一)建设美丽中国是基本目标

美丽中国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其基本概念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首位,融合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更是把美丽中国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前提和总要求贯穿始终。美丽中国为何能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前提,最为根本的原因在于美丽中国的建设是围绕基本国情展开,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当前我国经济处于稳步发展时期,经济发展模式从原来的粗放式发展转向为高质量发展,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变,人们开始追求绿色生活,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美丽中国这个战略性目标的提出,高瞻远瞩地从整体性和系统性角度出发,结合我国现阶段的生态环境情况,从政治、经济、文化各个角度入手,把握了国情需要的生态文明建设方向,使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开展更加体系化、系统化。“美丽中国” 和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统筹发展与安全,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撑,以环保倒逼工业转型升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以美丽中国战略为引领,厘清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联系,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本质要求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形态,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理念的进步。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保护、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等方面的一种保护,其核心主旨是人与自然,与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性目标相契合。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美丽中国的本质要求,是在美丽中国战略性目标指导下的具体内容。中国作为资源大国,物产丰沃,但是人均占有量少,这就导致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较大,从而造成环境问题愈发严重,这些问题威胁着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唯有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适应发展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才能促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建设人民生活更加幸福、人居生活环境愈发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逻辑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生态环境问题是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大民生问题。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最终还是要以人民为中心、依靠人民、造福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方法。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确定为一项重大政治原则,强调了人民群众是历史主动选择者,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根本力量。所以,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健全生态文明建设信息公开制度,听取人民群众关于生态治理的意见,保障公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权利,提高公民的参与感和责任感,共同打造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生态文明环境。

(二)形成和谐共生新格局

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在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采取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绿色生产方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也充分体现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实践中,体现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和具体政策之中,体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以及系列重要论述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3]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力上出现偏差,只有顺应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力。” 在美丽中国视域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而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进行开发利用。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为:一是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等;二是社会生态系统失衡;三是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这几个方面同时存在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其表现形式也会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要达到的目标之一。

(三)坚持整体系统观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人们耳熟能详的这句话,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作《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时提出的。由于我国处于现代化中后期的特殊发展阶段,就不得不在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摇摆,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我国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但是我国在治理生态环境问题时,存在着分而治之的问题,严重影响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 这一论述丰富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的系统思维和生态思维,是唯物辩证法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创新运用,使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全局性的变化。我们要履行所承担的生态责任,从生命共同体的主体责任出发,处理好与生命共同体各要素的关系,坚持局部与整体、系统与要素、发展与保护相统筹的治理方案,要用系统思维的方法管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治理。

(四)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历史任务,要继续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落到实处,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轨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生态环境法治体系建设,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法律法规体系。” 美丽中国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特别是要进一步加强国家、地方、企业和公众等多元主体的合作与联动机制。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加强监督执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行为。

四、结束语

美丽中国的建设是利民惠民的一项福祉,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人民为中心,耕耘着五千年文明的沃土,为人民的美好生活尽心播种、松土施肥,迈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第一步。在高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旗帜的同时,强调质量,也没有忘记脚下赖以生存的土地与生态环境。此外,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生命共同体整体系统观与生态文明体制发展等全局规划,对于细节严于落实,推动着中国向高层次的生态文明前进。

参考文献:

[1] 进入新时代 谱写新篇章:党的十九大报告關键词[J].当代广西,2017(21):62-64.

[2] 高富锋,董经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阈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初探[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4(01):49-54.

[3] 龙静云,吴涛.绿色发展的人本特质与绿色伦理之创生[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6(02):29-35.

猜你喜欢

美丽中国生态文明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