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福建省畜牧业绿色低碳经济发展
2023-06-03杨瑢
杨 瑢
(福建省畜牧总站,福建福州 350001)
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到《巴黎协定》的达成,从温室效应、温室气体、全球变暖,到碳达峰、碳中和、发展低碳经济。我国不断贡献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制定法律法规、出台政策以推动目标落实。实现“双碳”目标,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国出台《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 年碳达峰行动方案》[1],对“双碳”工作系统谋划和顶层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2],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以高品质的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农业在碳排放环节具有碳源和碳汇双重属性,对“双碳”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农业生产活动本身会造成碳排放,另一方面,农业可以通过自身具有的特质实现生物固碳。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一个缩小碳源、扩大碳汇的过程。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发展的组成部分,用于农业生产中的低资源消耗和低环境污染,回报高农业经济值。2020 年,生态环境部、国家统计局、农业农村部共同发布《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公布,“2017 年,农业源水污染物排放量为化学需氧量1067.1 万t,氨氮21.6万t,总氮141.5 万t,总磷21.2 万t。其中,畜禽规模养殖场水污染物排放量为化学需氧量604.8 万t,氨氮7.5 万t,总氮37.0 万t,总 磷8.0 万t”[3]。畜禽规模养殖场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分别占比农业源的56.7%、34.8%、26.2%和37.9%。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畜牧业源温室气体排放占所有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量的14.5%,主要来自畜禽肠道发酵、呼吸作用、粪便发酵、用地等方面,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畜牧业经济体系是重中之重。
福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与实践地,总书记在福建工作17.5 年,提出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思想和理念,他亲自部署谋划、生动实践,为福建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打下了坚实基础[4]。福建省委和省政府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发展,印发并实施《福建省“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方案》《福建省“十四五”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3212”工程实施方案》《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快建设生态农业的实施意见》,为现代畜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政策保障。福建畜牧业受到“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态环境治理亟待提升,乡村生态振兴依然任重道远,后非洲猪瘟时代的动物疫病防控风险与难度增加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影响,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快推进畜禽产业标准化建设,大力推进畜牧业绿色低碳经济发展,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为生态省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畜牧业绿色低碳是通过动物消化转化植物碳,畜禽粪便无害化资源化利用还田,将碳固定到土壤里,提高土地肥力,土壤有机质再被经济作物吸收,达到降低养殖业污染治理成本、改良土壤环境、提高作物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做到生态循环型固碳农业,绿色低碳畜牧业兼顾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特点,顺应了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趋势,是全世界畜牧业发展的必然方向。
1 福建省畜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福建省畜牧业绿色低碳经济取得长足发展。2022 年全省牧业总产值1066.3 亿元,农林牧渔业产值5502.9 亿元,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产值比为19.4%。全省生猪出栏1614.1 万头,家禽出栏11.2 亿只,牛出栏24 万头,羊出栏160.9 万只。生猪年末存栏956.8 万头,其中能繁母猪存栏99.1 万头;家禽存栏2.1 亿只;牛存栏33.1 万头,其中奶牛存栏5 万头;羊存栏105.9 万只;蜂群67.9 万箱。肉蛋奶总产量379.1万t,其中,肉类产量296.3 万t,禽蛋产量59.8万t,奶类产量22.1 万t。肉蛋奶比重78∶16∶6,与全国的55∶21∶24 平均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肉蛋奶的人均占有量分别为70.7、14.3、5.3kg,与全国的66.1、24.5、28.5kg 平均水平相比,肉类相对富足、禽蛋有一定发展空间、奶类差距较大。肉类产量中猪肉产量128.1 万t,占比43.2%;禽肉产量158.6 万t,占比53.5%;牛羊肉产量5 万t,占比1.7%。猪肉给率102%、禽肉自给率252%、禽蛋自给率79.4%(按2021 年福建省居民消费水平测算)。2022 年全省生猪年出栏500 头以上规模养殖场有4800 多个,肉鸡年出栏1 万只以上规模养殖场有2000 多个,蛋鸡存栏2000 只以上规模养殖场有近500 个,奶牛存栏100 头以上规模养殖场有20 多个,生猪、肉鸡、蛋鸡、奶牛规模化率分别达92.5%、87.2%、84.5%、90.9%。
畜牧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遏制。2018 年以前,铁腕整治生猪养殖污染,在全国率先实行生猪养殖总量控制,全面关闭并拆除禁养区内养殖场,对可养区内所有生猪养殖场逐场实施标准化改造,累计投入资金约23 亿元用于支持生猪养殖场标准化改造。2018 年以来,福建省政府与农业农村部签订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省推进合作协议》[5],通过项目实施带动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共实施74 个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5 年来,累计带动社会资本投资工程包34.62 亿元,其中,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资金8.64 亿元,累计评选省级“美丽牧场”110 个,发布《畜禽粪污处理和粪肥利用台账要求》《沼液还田技术规范》等省级地方标准。2022 年底,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93%,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连续三年分别获评农业农村部专项考核优秀等级。
2 面临的挑战
2.1 绿色低碳发展意识淡薄
对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发展农业生产与保护生态环境对立的问题仍然存在,农业生产还没有从单纯追求产量真正转向数量质量并重上来。一是畜牧业不产生税收,存在占地、养殖废弃物污染等问题,一定程度上产业发展受到地方规划布局的限制;二是畜牧业从业人员的生态意识还有待提高,散养户养殖成本高、产值低,疫病防控不到位,增收的效果缓慢,或常年处于亏损状态,进而不愿加大投入采取先进的畜牧业生产技术,致使畜牧生产过程中的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效率提升缓慢。规模养殖业主因为近几年饲料原材料价格上涨、疫病防控投入成本较高等原因,不愿意再增加投入成本和管理成本用于污染治理,最终导致单位产品的碳排放量居高不下。
2.2 资源环境约束较大
受“三线三区”和土地承载能力制约,福建省畜牧业发展空间有限,新建和改扩建畜禽养殖场难度逐年加大,设施用地紧张。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集中处理点存在选址难、落地难等突出问题,选址不但受生物安全防护要求和粪污运输距离限制,且“邻避效应”明显,集中处理点的审批环节流程多,建设涉及规划、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林业等部门,有的涉及用地调整,审批环节多,报批手续严格,审批时间长。
2.3 转型升级难度大
福建省畜牧业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畜种间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地方品种资源保护面临困境,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资金和政策扶持不到位情况,保种技术支撑有待加强,部分地方品种的属地政府和保种主体对品种保护的认识不足,未充分落实地方品种用地要求,品种资源保护不够规范,开发利用不充分。奶畜、肉牛、肉羊等受种源、饲草等因素制约,产业规模仍然较小,自给水平与全国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产业链各环节发展不平衡,加工流通体系培育不充分,产销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够健全。
2.4 粪肥还田利用难
一是种养主体分离,种养结合机制不健全,种养循环还有梗阻。二是粪肥还田利用劣势明显。施用畜禽粪肥与化肥比较,存在运输成本高、用量大、肥力不稳定、施用不方便、劳动强度大以及担心不确定因素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等劣势,种殖户使用意愿不强,积极性不高。至今未出台液体粪肥还田利用扶持政策,解决液体粪肥还田利用的难度更为突出。三是缺乏针对性强操作规程。农业农村部出台的《畜禽粪污土地承载力测算技术指南》[6]公式计算繁琐,畜禽规模养殖场很难操作。不同植物土地承载力推荐值以北方植物品种为主,适合福建省植物土地承载力推荐值欠缺,适合福建省植物种植的粪肥还田操作规范非常欠缺,种植户凭经验施肥,不被环保部门认可,出现粪肥还田难现象。
2.5 第三方服务机构力量不足
大部分畜禽规模养殖场配套的消纳地不足,需要第三方服务机构专业化对接养殖端和种植端。但畜禽养殖废弃物第三方服务机构专业化处理服务组织仍然处于初创阶段,经济实力、管理能力、技术水平有限,技术力量相对薄弱,没有行之有效的的体质机制相配套,粪污资源化利用市场主体培育还不够充分,很难有效对接养殖端和种植端。
2.6 养殖业风险隐患加剧
饲料原材料价格受国际影响严重,生猪、家禽等价格起伏频繁,应对市场风险能力尚显不足。非洲猪瘟、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病毒威胁持续存在,生产经营主体生物安全水平和防疫意识参差不齐,基层动物防疫体系比较薄弱,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不容乐观。兽药残留超标问题还时有发生,养殖环节违规添加兽用抗菌药,超范围、超剂量、不落实休药期规定等问题还没有完全杜绝[4]。
3 技术途径
3.1 合理规划产业布局
解决畜禽粪便的根本途径是合理的进行地缘性养殖区域科学布局。福建省近年来按照“稳定生猪生产、做大家禽产业、做优草食动物”的总体思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5],结合福建省“八山一水一分田”特点,分析“八山”植被、“一水”分布、“一分田”面积,结合各地区居民生产生活习惯、人力资源、交通运输等特点,因地制宜,测算土地承载力以及污染处理能力,合理规划养殖品种,分类指导制定“一县一方案、一场一对策”。
3.2 提高科学养殖水平
坚持增量与提质相结合,加快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持续推动畜禽养殖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发展,不断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科技进步贡献率和资源转化率[7]。提倡“中等规模,点多分散,节约集约”养殖方式,防止疾病传播,提高存活率,降低病死率。在非洲猪瘟和新冠疫情给养殖行业带来巨大冲击之后,后疫情时代更注重生物安全管理与降本增效结合,适度规模经济,良好经济效益。强化精细化管理水平等和养殖水平,自动饲喂、机械清粪、环境控制等设施设备先进,养殖栏舍配备节水型饮水设施,养殖环节采用干清粪等节水工艺,降低单位畜禽粪污产生量,实现从源头减少畜禽粪污排放。
3.3 完善良种繁育体系
加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提升畜禽品种自主创新能力[8],推进畜禽良种繁育与推广,提高优质畜禽生产和供种能力。一是推进品种培优。通过实施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摸清福建省家底资源,科学评估畜禽遗传资源特征特性和生产性能,加快开发利用,加强品种创新,培育优良新品种(系)。以国家核心育种场、种公猪站和扩繁基地为重点,挖掘福建省畜禽遗传基因优势,打造自主种源品牌。二是良种推广。充分发挥内源优势,同时引进外源力量,内外相促,优化畜禽品种结构,提高资源转化率、畜禽生产效率。生猪以杜长大外三元猪为主,推广地方品种槐猪;快大型肉鸡主要以“圣泽901”“817 小优”等白羽肉鸡,以及黄羽肉鸡为主;优质肉鸡以河田鸡、闽清毛脚鸡、丝羽乌骨鸡、德化黑鸡、金湖乌凤鸡、象洞鸡等地方品种为主;蛋鸡主要以国外配套系“海兰、罗曼”,国产配套系“京粉京红系列、大午金凤系列、农大3号、农大6 号”等为主;蛋鸭主要以龙岩山麻鸭、金定鸭、莆田黑鸭、连城白鸭等地方品种为主;肉鸭主要以法国番鸭及其杂交后代、樱桃谷肉鸭、中国番鸭(福建番鸭)、奥白星半番鸭为主。
3.4 保障饲料供应
要加强精准饲喂、环境调控等智能化手段应用,提高饲料转化率,减少粪便氮磷排放[5],减少动物蛋白质价值链中的食物损失和浪费,促进资源节约,以精细化的生产管理来全面提升养殖效率。贯彻落实《饲用豆粕减量替代三年行动方案》,支持和推广饲料精准配制技术、低蛋白氨基酸平衡模式、净能体系、原料发酵预处理、酶制剂等技术。鼓励饲料企业强化技术创新和经营模式创新,加力推进生物固碳技术工业化开发新型饲料蛋白的技术、小品种氨基酸的生产技术研发。豆粕减量替代,既要节流减量,也要开源扩供,把能挖的潜力尽力挖足,积极培育推广优质牧草新品种,开发利用农作物秸秆,建立健全秸秆和饲草收购、加工、储运体系。加强饲料监管和质量安全风险防御,规范生产经营使用行为。
3.5 有机肥替代化肥
我国农耕文明一直都有畜禽粪便沤肥还田的传统,在汉朝,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养猪已不仅为了食用,也为施肥。因近年来化肥生产技术引进,具有肥效高、操作简便、劳动力成本低、专用性等优点被种植业大量使用。要通过制定有机肥投入推荐用量指导制度,增加有机肥施用,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培育健康土壤,提升耕地质量,提高肥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替代提高的同时,减少化肥使用量,提高化肥利用率,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强土壤减排固碳能力。可有效遏制土壤板结酸化,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夯实农业高质量发展基础。
4 策略建议
4.1 加强生态文明思想宣传教育
转变思想方式是发展生态畜牧业的首要问题。一方面,将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宣传教育的重要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资源环境国情教育,普及碳达峰、碳中和等基础知识[1],提高对环境保护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科学性、系统性的认识。增强绿色低碳意识,推动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1]。另一方面,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主动适应绿色低碳发展要求,强化环境责任意识,加强能源资源节约,提升绿色创新水平[1]。这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专家学者、从业人员共同发力,自觉履行社会责任,久久为功,切实增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本领[1]。
4.2 切实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事关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和江河流域水环境质量的改善。福建省生态环境厅和农业农村厅印发《进一步深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十条措施》,进一步加快畜牧业绿色转型,巩固和提升水环境质量,扎实推进美丽福建建设。健全种养循环发展机制,加快推进畜禽粪污收集、存储、运输、处理和利用等环节的基础设施建设[2]。通过出台有机肥利用补贴政策,制定粪肥还田规程和标准等手段,畅通还田渠道,促进畜禽养殖废弃物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
4.3 继续实施畜禽粪污源化利用提升工程
按照“补短板、强弱项”的要求,改造升级畜禽粪污收储运用、臭气净化及信息化监管设施设备[8]。大力推广异位发酵床、沼液智能化施用、牛粪发酵回用、粪便基质化利用、鸡粪发电并网、沼气提纯精制生物天然气等技术模式,支持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促进沼气沼肥高值高效利用。推广智能沼液施用设备和经济实用的施肥机械,完善沼液第三方处理利用服务机制[9]。
4.4 推进绿色循环发展
根据《“十四五”全国畜禽粪肥利用种养结合建设规划》确定的目标、重点和任务,按照“以用促治”总体思路,积极推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社会化服务模式,探索建立受益者付费、专业化处理、市场化运作的多方利益联结机制。按照实用性、可复制、可推广的要求,统筹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规划布局,因地制宜、因区施策,着力打造高水平、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种养结合示范点[5]。持续推进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建立以地定养、以养肥地的种养紧密结合的绿色循环发展机制,持续提升畜牧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5 小结
福建省是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畜牧业绿色低碳经济发展,先行先试、主动作为,总结和培育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具有福建特色的典型模式和制度成果,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实现绿色低碳畜牧业仍任重道远。要持续加强生态文明思想宣传教育,大力研发并推广绿色低碳技术,巩固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继续实施畜禽粪污源化利用提升工程,完善体制机制建设,结合天然禀赋制定行之有效的技术标准,推进绿色循环发展,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福建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