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寨县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建议
2023-06-03黄先奎袁兴胜
戴 任,黄先奎, 袁兴胜
金寨县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建议
戴 任,黄先奎, 袁兴胜
(金寨县油坊店乡政府,安徽六安 237332)
本文阐述了金寨县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借鉴国内茶产业发展较好地区主要做法,从规划引领、品牌建设、茶旅融合、龙头企业培育和基地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即要确立目标,强化规划引领,明确专班专抓;突出市场及品牌建设;加快茶旅融合示范区建设;聚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大茶园基地建设与管理等方面的建议。
金寨县;茶产业;存在问题;建议
六安市金寨县位于安徽省西部,生态环境优越,是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金寨产茶历史悠久,茶区主要分布在大别山腹地,山高多云雾,降雨量适中且充沛,光照时间充分,土壤湿润且肥沃,生态环境优越,森林覆盖率达到75%以上,适宜茶树生长。
1 金寨县茶产业发展现状
金寨是全国传统茶区之一,拥有1700余年的茶叶种植生产历史,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六安瓜片”和安徽历史名茶“金寨黄大茶”的原产地、核心区和主产区[2]。金寨县以“政策引导、安全监管、科技支撑、主体培育、品牌引领、文化促进”为重点,编制茶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支持政策、加大项目资金支持,着力打造“高档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和“六安瓜片标准茶园基地”。在全国率先实行茶园“两个替代”行动,开展生态茶园建设和有机茶园认证,加强质量监管,不断提高茶农收入,推动了全县茶产业健康发展。全县现有茶园面积15200 hm2(其中可采面积13680 hm2、幼龄茶园1520 hm2、有机茶园2432 hm2)。2022年,全县干茶年产量11.5 kt,一产产值10.2亿元,综合产值32亿元,其中六安瓜片4000 t,产值6亿元;金寨县黄大茶等夏秋茶3500 t,产值1.5亿元[3]。全县有20多万人从事茶叶生产经营,茶叶是山区农民增收的重要经济来源。现有茶叶加工企业397家,其中SC认证企业98家,省级茶叶龙头企业5家,市级龙头企业16家,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茶叶企业20家、规上企业4家,出口企业5家,亿元以上企业2家。拥有区域公用商标“大别山的问候——源自金寨”“长寿金家寨”,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六安瓜片”“金寨黄大茶”,农业农村部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金寨红茶”等。此外,还有省级茶叶著名商标5个、省级名牌产品16个。金寨县先后创建为首批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农业农村部首批20个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国家级出口食品(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国茶叶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等荣誉,面冲西茶谷荣获“全国美丽茶园”的殊荣。
2 金寨县茶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茶产业规划水平不够高
一是茶产业发展定位不高。全县各乡镇都有茶园,但产业水平差距大。茶园单位产出水平悬殊,有的乡镇没有将茶产业上升到乡村振兴主导产业来定位推进,且县直相关部门对茶产业认识有差距,聚焦茶产业发展的合力未高效形成。二是缺乏茶产业全链条式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从调研中发现,我县茶产业发展规划定位不高且系统性不够,对发展定位、发展目标、重点区域、重点项目、关键环节等缺乏顶层谋划,茶叶生产重点乡镇大多是通过落实具体项目推进产业发展,没有形成近期、中期、长期规划去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是茶产业政策没有聚焦茶产业规划分步骤地持续推进,现有出台的政策存在不系统、不稳定、不持续的问题。没有系统地从生产基地、加工仓储、品牌建设、市场拓展等全链条的关键环节系统谋划支持政策。四是茶产业经营管理模式较为单一。全县茶叶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且多为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方式。此外,存在采摘不标准,加工不统一,市场销售分散,品牌影响力不强。产业联盟、茶叶联合体、茶叶合作社的“合作”效应不明显,联农带农作用发挥不够,茶叶协会桥梁纽带作用发挥有限,难以适应复杂的大市场需求[4]。
2.2 龙头企业实力弱,带动力不强
一是茶叶加工企业布局不合理,企业“吃不饱、吃不了”的问题同时存在。有的村茶园面积几千亩,但却有多家茶叶加工厂,造成恶性竞争;有的乡镇茶园面积也是几千亩,却连一家像样的加工企业都没有,仅有作坊式小加工厂且设备陈旧、卫生环境堪忧。二是龙头企业数量少、体量小现象突出。全县397家茶叶生产经营企业,产值过500万元的仅20家,规上企业4家,省级龙头企业5家,市级龙头企业16家,没有一家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另有茶叶出口企业5家,但均为第三方配套出口。三是人才支撑不够。不少茶叶企业生产经营还停留在传统的制茶卖茶阶段,茶文化挖掘少、茶科技投入少、茶产业机械化程度不高。茶事服务中缺乏一支有效的“病虫害防控、质量检测、安全监管”等专业技术服务团队;茶叶企业普遍缺乏管理型、营销型、技术型的人才队伍,大多数企业是夫妻型的家庭企业或家庭作坊[5]。
2.3 品牌建设和管理不够有力
尽管注册了“大别山的问候——源自金寨”“长寿金家寨”两个全县公用商标,还有十大名茶“六安瓜片”、安徽省名茶“金寨黄大茶”“金寨红茶”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但这些区域公共品牌和证明商标的价值体现效果不明显。一是公共品牌的授权与监管不够严格,准入门槛低,导致茶叶品质、标准质量良莠不齐,鱼目混珠。二是品牌建设力度不大。在央视、省级卫视宣传的很少,连自媒体也很少系统策划宣传,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在此情况下,企业品牌弱,“销售难”始终是全县茶产业“老大难”问题。三是茶叶品牌建设的载体不强。虽然有“六安瓜片”核心原产地、“全国美丽茶园”六安西茶谷面冲等殊荣,但均没有按照国家级景区的标准来进行茶旅一体化打造,品牌载体立得不高、影响力有限,难以助推茶产业发展。四是茶叶营销目标市场发力不够,存在自发式开拓市场,政府没有引导按照品类目标市场,聚焦要素资源,集中发力,扩大市场和品牌影响力,仅是被动服务企业做有限的市场品牌推广。
2.4 茶园基地建设存在短板
全县有15200 hm2茶园,近几年发展有1520 hm2左右,但仍存在建设中的短板。一是茶树良种率不高且品种杂。据农业主管部门统计,全县茶园良种率仅为55%左右,茶树品种达二十余个。二是茶园管理粗放。“鲜叶下不了山”和“没有鲜叶下山”的问题同时存在,茶园管理投入严重不足,茶园鲜叶产量低下,质量不优,产出悬殊。据调查,全县亩均产干茶66 kg,亩均产值6350元左右。但茶园产出较高的麻埠镇和油坊店乡亩均产值在万元左右,种植白茶的亩均产值都在万元以上,其中麻埠镇齐山村亩均产值达2.5万元以上。调查中发现,茶叶收入越高,发展茶园积极性越大;茶园管理越精细,产出就越好。三是茶叶品质参差不齐。“两个替代”实施不平衡、不深入、不全面,监管弱化且盲区较多。特别是夏秋茶生产企业不敢收购,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大。虽然全县茶叶品质很好,但由于茶叶质量安全存在死角,只能停留在无公害层面营销,难以上升到绿色、有机层面营销,不能实现产品高质高价。
3 凤冈县、湄潭县和名山区茶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借鉴
3.1 高度重视,以茶兴县
贵州凤冈县确立了“以茶兴县、以茶扬县、以茶富民”的目标,县委、县政府成立以县委副书记任组长的茶叶专班,历届县委、县政府目标不变,常抓不懈。自2003年开始,该县先后出台支持产业发展的文件24个,投入大量资金,从茶园基地建设、茶厂改造提升、质量安全监管、公共品牌管理,市场营销等全产业链进行打造,每年以3万亩~5万亩的速度推进茶园基地建设,现已发展到15200 hm2。面积、产量、产值位列贵州省乃至全国前列。贵州湄潭县是“全国茶叶百强”第一名,县委、县政府把茶产业作为“一把手工程”,始终坚持一届接着一届干,全县上下一条心,形成发展茶产业共识,坚持问题导向,全力突破。现人均茶园1.5亩,亩均产值1.2万元[6]。四川雅安名山区争当四川茶产业发展主力军,区委、区政府把茶产业纳入全区五大重点工作进行安排布局,由区政协主席任组长,组建茶产业发展推进小组,全面统筹、协调和推进茶产业链“全链条”发展,坚持“一月一调度,双月一交流,季度一会议,年度一总结”,确保工作推动落实;2022年争取和整合涉农项目资金8亿元,重点用于基地提质、龙头培育、市场拓展、品牌提升、文旅融合等五个方面,以全力夯实茶产业发展基础[7]。
3.2 主导产业,龙头强壮
上述三县区均是以茶产业为主导产业,聚焦发展要素,坚持“问题导向”,专题专班负责。三县区茶园品种良种率均在90%以上,人均茶园面积均在1.2亩以上,亩均产值均在1万元以上。其中湄潭县茶叶综合产值167亿元,茶叶加工营销企业781家,但年产值500万以上企业有350家,国家级龙头企业5家,省级龙头企业28家,市级龙头企业29家。
3.3 质量监管,机制健全
凤冈县委、县政府以“全域有机、全产业链有机”战略定位为突破口,守牢农产品质量安全底线,倾力打造“良心产业、有机凤冈”名片,不断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他们强化农业投入品的管理,强化执法监管,强化镇、村、组三级网格化监管机制,甚至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村规民约》。湄潭县推行基地用药用肥统一,探索利益联结,对茶园管控的货源进行专管,并实行“区域茶农质量责任联保追责”机制,将一切违反质量安全的行为遏制在萌芽阶段。
3.4 品牌建设,根植茶旅
三县区均把茶叶品牌建设植入茶旅一体化,深入融合,相互促进。名山区以茶叶为主题建成了:蒙顶山、牛碾坪、月亮湖三个国家4 A级旅游景区,蒙顶酒庄、龙滩子、红草坪三个国家3 A级旅游景区;湄潭县建成了“天下第一壶”茶文化博览园和“翠芽27度”两个国家4 A级旅游景区,一个贵州十大魅力景区——中国茶海,还有中国茶工业遗址博物馆、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茶博会展中心等茶文化标志性景点;凤冈县建成了一个国家4 A级旅游景区——茶海之心[8],两个国家3 A级旅游景区——知青茶山、茶寿山,都实现了“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各县区错位发展的茶乡组团模式,形成了连点成线,连线成片的茶旅融合发展格局,给茶叶公用品牌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4 金寨县茶产业发展建议
4.1 确立目标,强化规划引领
对标县委、县政府打造全国“乡村振兴样板县”的目标定位,结合金寨茶产业实际,借鉴先进茶区成功经验,致力推进金寨传统茶业和生态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转化,全力把金寨茶产业作为全县农业农村的主导产业来定位推进;通过5年~8年的努力,致力实现“茶园基地规模33333 hm2,亩均产值翻一番,茶产业综合产值超百亿”的目标。围绕确定目标,科学谋划茶产业全链条中的重点目标、重点区域、重点基地、重点任务和重点项目等,编制《金寨茶产业转型升级中长期发展总体规划》,出台《金寨县茶产业转型升级若干扶持政策》。
4.2 突出市场及品牌建设
茶叶市场营销是促进茶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一是严格茶叶公用品牌的授权与监管,出台“金寨茶公用品牌管理办法”,提高金寨茶品牌附加值、产业竞争力和产地知名度。加强市场品质、品牌监管机制建设,确保品牌产品的良好信誉。二是建立六安瓜片、金寨黄大茶、金寨红茶、金寨白茶等品牌核心产区保护制度,全力打造六安瓜片核心区品牌,加强企业品牌创建,形成母子品牌,相互支撑,切实提高品牌市场竞争力。三是根据茶叶品类确立主攻目标市场,全力聚焦,确保市场收效良好。以六安瓜片为主的绿茶名优茶,主攻长三角市场;以金寨黄大茶为主的微发酵茶,主攻以山东、山西为主的北方市场;金寨绿茶出口市场瞄准以休宁为主的黄山绿茶出口企业,加强“两地”合作,在金寨创建休宁出口茶企业加工生产基地,引导一批出口企业来金寨投资合作,共同发展。四是鼓励开拓市场,建立线上和线下市场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销售网络。扶持在主攻市场开设茶叶专卖店、旗舰店;支持茶叶协会到主攻市场宣传推介,全力支持品牌建设;依托大别山茶城打造大别山茶叶交易市场中心的品牌,建立茶叶电商直播中心,开展茶叶直播带货;支持茶叶专业乡镇建立鲜叶交易初级市场,规范运营,增加茶农收入。五是积极谋划参加国际、国内知名的茶叶博览会交易会,并借势主办金寨茶品牌推介会,办好县内每年的开茶节、丰收节等节事活动,提升茶叶品质和品牌效应。
4.3 加快茶旅融合示范区建设
结合全域旅游战略,全力推动茶旅融合,挖掘“金寨茶文化”,讲好“金寨茶故事”[9]。充分发挥文化与资源优势,倾力打造以茶叶为主题的六安瓜片核心区、面冲西茶谷、花石大湾三大重点茶旅融合示范区。集中财力有序推进,按照国家4 A级旅游景区标准进行建设,致力实现“茶园变公园、茶区变景区、茶山变金山”的目标。分别在梅山镇、天堂寨、吴家店、花石、燕子河等地建设茶文化体验中心(大众茶馆),在西茶谷建立县级茶文化博物馆。大力发展游茶园、赏茶景、采茶叶、制茶品、品茶味、住茶庄、观茶艺、听茶人茶事茶说等茶旅游,努力实现以茶会友、以茶促旅,茶旅互促发展。
4.4 聚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要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就要有一批有实力有影响的龙头企业。致力实现“国家级龙头企业有突破,省级龙头企业求增量,规上茶企新增一批”的目标。一是加大招商引资。按照茶产业全链条薄弱环节、关键环节产业发展的要求,谋划出台“金寨县茶产业招商优惠政策”,鼓励引进社会资本投资茶产业,集中精力引进一批茶叶国企、名企、茶业经营管理与专业技术人才来县投资兴业、创业。二是鼓励全县茶企“抱团发展、分工协作”的联合发展模式,积极推广麻埠镇全山村“福尊茶叶”在一、二产上抱团发展的模式,既抓好了产品品质,又降低了投入成本和加工运营成本。三是鼓励龙头企业用契约方式建立自己的原料基地,采取“先流转、再返租”的方式,加强产品品质管控,带动小农户增收。四是鼓励龙头企业牵头,以乡镇为单位,组建茶叶生产型社会化服务组织,从事茶园栽植、修剪、施肥、用药、采摘等环节的有偿服务。探索解决茶园管理成本高、夏秋茶鲜叶采摘难的问题。
4.5 加大基地建设管理
按照“现有低产低效茶园改造与新建优质茶园并重”的原则,年度改造低产低效茶园2000 hm2,新发展茶园1650 hm2的进度进行建设。一是突出标准建园,按照“生态茶园、绿色茶园、有机茶园、欧标茶园和宜机化茶园”的标准建设要求[1],开展整乡镇、整村为单位创建,重点建设“环鲜花湖百里生态有机茶园”“沿中国红岭公路生态有机茶叶带”,建成一批茶叶专业乡镇、茶叶专业村、千亩(万亩)茶园(或欧标茶园)示范基地。二是突出科技建园。按照“适地适品适种、提高良种水平”的要求,逐步淘汰劣势品种,将茶树品种良种率从55%提高到70%,其中新发展茶园良种率达100%,并抓紧培育本地优势茶品牌的良种育苗基地[10]。三是突出“采、管”标准,下大力气抓好“茶叶采摘标准规范”培训,改变过去用塑料袋和编织袋装茶的陋习,推广竹篮、竹筐等装茶用具;坚持做到茶园投入品标准统一,深化“两个替代”,实施“镇、村、组三级茶长制”的网格化管理制度,继续加大普查抽检检测力度,制定“村规民约”,建设“每个网格有人抓,每块茶园有人管,每段时间有人看”的网格监督机制,确保金寨茶品质。
[1] 韩文炎,李鑫,颜鹏,等.生态茶园的概念与关键建设技术[J].中国茶叶,2018,40(01):10-14.
[2] 夏业鲍.安徽金寨茶产业扶贫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茶叶加工,2021(01):57-61.
[3] 陈辉.金寨县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J].茶业通报,2011,33(03):124-125.
[4] 汪于奎,陈辉.发展茶产业 筑牢脱贫路——金寨县创建茶叶联合体助力茶产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J].茶业通报,2018,40(01):21-22.
[5] 夏业鲍,方仕茂,徐峰,等.金寨县大畈村茶产业现状调查与核心竞争力提升研究[J].中国茶叶加工, 2020(03):20-26.
[6] 陈静,申海艳,韦珊珊.贵州湄潭茶旅融合发展的现状和开发策略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2, 25(23):136-139.
[7] 宿正海,杨昆.守好“饭碗子”鼓起“钱袋子”——雅安市名山区人大常委会同心聚力助力春茶生产[J].民主法制建设,2023, 407(02):52-53.
[8] 唐玮,冉亚娇.茶文化乡村旅游发展研究——以凤冈县茶海之心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7(16):15-16.
[9] 妥艳,王俊,吴娇,等.茶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协调发展研究——以金寨县调查为例[J].商场现代化,2020(24):108-111.
[10] 陈辉,祝儒水.金寨县茶产业联合体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茶业通报,2016,40(03):106-108.
S571.1
B
1006-5768(2023)03-099-05
2023-05-05
戴任(1965—),男,安徽省桐城市人,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为茶叶,E-mail:641935370@qq.com。
(责任编辑:范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