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联动预防中小学校园欺凌的行动研究
2023-06-03李和庆
李和庆
摘要:校园欺凌会影响被欺凌者的身心健康发展,会影响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对此,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思考干预程序的前移策略,预防中小学校园欺凌的发生。一方面,要强化学生的防范意识,使学生掌握相应的防范技巧,另一方面,要促进家庭、学校的联动协作,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家校联动预防中小学校园欺凌的行动策略有: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以惩辅教构建各级“防欺凌”机制,加大预防力度,丰富“反欺凌”阵地,强化学生的课后服务管理,提高学校预防校园欺凌的能力,形成家校协同的反馈循环体系。
关键词:家校联动;校园欺凌;中小学校园;法律意识;阵地建设;课后服务
中图分类号:G6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14-0137-04
中小学校园欺凌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的,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被欺凌人身心伤害的蓄意或恶意事件。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尚不成熟,认知能力有限,极易受到不良环境影响而走上歧途,实施校园欺凌。校园欺凌不仅影响到被欺凌人的身心健康发展,还影响到学校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对此,家校要联动起来,通过有效策略,预防中小学校园欺凌的发生。
一、综合分析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
综合分析校园欺凌事件可知,课后是中小学校园欺凌的高发时间段,且基本集中于中午及晚间放学这两个时间段。校园欺凌的发生地主要在校外。在晚间放学期间,校园欺凌多发生在学校宿舍、露天公厕或放学路上的偏僻路段。在课间及课内,校园欺凌较少发生。这也说明家校双方的联动可对校园欺凌起到明显的遏制作用。在校园欺凌主体方面,男生实施校园欺凌的概率要高于女生。这是因为中小学阶段的女生心智更成熟,相比于同一年龄段的男生情绪更平稳。在校园欺凌客体方面,初中阶段的学生被欺凌的比例高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身体、相貌存在瑕疵的学生成为校园欺凌受害方的比例较高。另外,单亲家庭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易自卑,非常容易成为被欺凌的对象。
二、家校联动预防中小学校园欺凌的必要性
1.避免校园欺凌对学生身心发展造成影响
校园欺凌对被欺凌学生的学习、心理健康、人际交往、生活质量等都会造成影响,这种影响可能会延续数年之久,甚至会伴随一生。家校可通过以案释法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校园欺凌的危害,不盲目从众、以大欺小、恃强凌弱。同时,还可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学生如何识别、防范、化解校园欺凌,向校园欺凌勇敢地说“不”,学会正确面对欺凌和做好自我保护。
2.避免社会不良现象对学生的影响
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网络中的不良信息易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例如,某些电子游戏中的“江湖”概念、暴力倾向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导致部分学生漠视社会规则,或误以为吸烟、打架、叛逆等不良行为“很酷”。而学校和家庭发挥联动作用,开展相应的思想品德教育,能够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纠正不良言行,避免校园欺凌的发生。
三、家校联动预防中小学校园欺凌的行动策略
1.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
一些学生之所以不约束自己,实施校园欺凌,是因为其规则意识、法律意识淡薄,不了解校园欺凌涉及的法律法规。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校报、广播、黑板报、橱窗等进行常态化普法宣传,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法治教育,还可聘请校外法律专家举办法治讲座,分析典型校园欺凌事件及其对欺凌方和被欺凌方的影响,一方面对有暴力倾向的学生进行约束,另一方面使校园欺凌的潜在受害方掌握相应的保护路径。对于实施过校园欺凌的学生,学校可将其集中起来,向其传授相关的法律知识,引导他们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让其认识到暴力行为不可取,以及“以暴制暴”对自己、他人的影响,学会依法、依规解决校园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对于遭受欺凌的学生,教师要引导其主动寻求社会、学校、家庭的帮助,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的被欺凌的学生家长让孩子采取忍让态度,很显然,这种态度是不正确的。对此,教师应进行重点帮扶,以更多关怀让这些学生从阴影中走出来,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勇敢地对校园欺凌说“不”。
2.以惩辅教构建各级“防欺凌”机制
学校可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制定完善的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处理制度、措施,建立校园欺凌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对于实施校园欺凌的学生,要根据相应制度、措施进行教育惩处。例如,校园欺凌发生后,学校应迅速介入,认真调查,并通知双方家长到校,共同处理,按照学校的相关规定对实施校园欺凌的学生进行相应惩处,并将惩处结果记录在学生档案中,以此提高实施校园欺凌的成本,减少校园欺凌的发生。对于实施校园欺凌的学生,学校如不采取教育懲处措施,就会使其形成更加暴力、自私、冷漠的性格,这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将是一个巨大隐患。所以,学校对校园欺凌中对其他学生进行欺凌的一方进行教育惩处,非常有必要。在处理校园欺凌时,学校切不可持有“不扬家丑”的态度,对性质恶劣的校园欺凌应主动申请司法机关介入,在司法机关的协助下,落实好对实施校园欺凌行为人员的惩治以及对被欺凌者的治疗、安抚、赔偿工作,彰显校园公平正义以及社会公平正义。对于其中的典型事件,学校还要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整治活动,引导全校学生进行系统学习,使其认识到校园欺凌的危害性及对自己未来发展的影响,认识到校园欺凌与治安案件乃至恶性刑事案件间的潜在联系,明确暴力是家庭、校园、社会都禁止的红线。
3.以多种措施加大家校预防力度
校园欺凌作为一种恶性事件,其形成过程与多种因素有关,其发生过程与学生个人的道德素养相关。对于校园欺凌,学校、家庭要高度重视,并共同努力,消除诱发学生不良行为的各种因素,改变学生关于人生、人际关系等的错误认知,帮助学生构建良性的自我发展体系。
(1)家校合力预防校园欺凌。学校及家庭应秉持“治不如防”的基本原则,在校园欺凌的预防上下大功夫。1)学校方面的预防措施。教师应详细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以负责任的态度和卓有成效的方法当好学生和学生家长的“中间人”角色。实践出真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如不进行实地走访,就不会掌握学生的真实家庭情况,导致家校联动预防中小学校园欺凌的行动缺乏针对性。这要求教师在开展校园欺凌的预防工作时,将家访真正落到实处,对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和学习状况进行科学分析,对其中有暴力倾向的学生,联动家庭,给出协同处置意见,将校园欺凌消灭在萌芽状态。发生校园欺凌后,教师应第一时间与学生家长沟通,让欺凌方学生家长意识到校园欺凌的危害性,绝不能姑息、放纵孩子的行为,配合学校的教育惩处工作。2)家庭方面的预防措施。相关研究表明,时常被家长关心的学生成为校园欺凌中实施方或被欺凌方的概率要远低于很少被家长关心的学生。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家庭环境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有直接影响。在氛围不好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学生,更易出现易怒、暴力、孤僻、自卑、自残等负面情况,甚至成为校园欺凌的实施方或被欺凌方。另外,学生家长本人对校园欺凌的态度、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对孩子校园生活的指导方向,在防范校园欺凌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对此,学校可借助家长会等渠道,加强与学生家长的交流,使学生家长充分意识到校园欺凌的危害性和进行预防的必要性,促使学生家长关注孩子的异常言行,并与学校及时沟通,预防中小学校园欺凌的发生。可见,家校双方的共同努力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积极的家庭环境、校园环境,避免校园欺凌的发生。
(2)关注班级特殊群体,灵活处理学生间的矛盾,预防校园欺凌。对于在班级表现强势或弱势的学生,教师都要关注,并对其进行相应的教育引导,使表现强势的学生正确发挥其长处,而不是倚仗自身优势对其他同学进行欺凌。同时,教师要带头对班级中能力不强、体质弱、生理有缺陷的学生或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予以帮助和关心,切不可区别对待学生,以此减少学生群体中隐性歧视或显性校园欺凌的发生。教师还可以书籍推荐、习惯培养、定期倾听等方式帮助弱势学生树立学习、交往信心,使其积极发表观点,坚持自己的主张,学会保护自己,掌握捍卫自身利益的必要方式和渠道。另外,学校可视具体情况,以学校或班级为单位,带领学生到福利机构开展相应的帮扶活动,让学生关心社会弱势群体,并将这种关心辐射、具化到校园、班级中的弱势人群。这可使学生意识到应以关爱、帮扶而非欺凌方式对待弱势人群。在处理学生间的矛盾时,教师要以合法、合理、合情为原则,借助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明确,彼此敌视无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只会让问题恶化,甚至为未来发展埋下祸根,只有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求同存异,才能促进问题的解决。
4.以主题班会、校园信箱等多元方式丰富“反欺凌”阵地
教师可借助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正确“三观”教育,对学生的负面情绪进行疏导,以此建设积极的班级文化,营造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开展主题班会的过程中,教师可通过以案释法的方式,综合运用视频、图片等形式,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校园欺凌的危害性,意识到校园欺凌对双方家庭及个人发展带来的难以弥补的影响。教师还可组织全班学生开展“反对校园欺凌”的签名活动,并将签名册作为班级具有纪念意义的公共财产予以保留,以此培育学生的道德自觉。同时,学校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面向全体学生建设安全、稳定、可信的匿名求助及举报系统,设立实体投诉电话及网络投诉信箱,公开心理热线电话,对于学生反馈的各类问题,要及时处理,并以不指向任何学生的方式在全校通报。还要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宣传,让正寻求帮助的学生找到保护自身权益不受侵害的渠道。另外,这个反馈系统也要向家长开放,让家长积极参与“反欺凌”阵地建设。在这一过程中,学校要加大执行力度,确保家长、学生反馈的各类实际问题能有效解决,以此形成学生、学校、家长共同解决实际问题的良性互动循环体系。学校也可通过访谈、问卷等方式了解學生群体中的欺凌情况,并对了解到的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有效预防措施。学校还可基于团组织设立统一领导的各班心理专员,并对心理专员进行统一培训,使其能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或学生间出现的矛盾。另外,心理专员还可通过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家长群等方式强化学生及学生家长对校园欺凌的认识。
5.强化学生的课后服务管理
加强课后服务管理,对于校园欺凌的防范而言意义重大。这是因为校园欺凌多发生在中午及晚间放学时间。加强学生的课后管理,一方面,通过减少学生无组织的自由活动,可避免学生处于“脱管”状态。另一方面,通过部分管控学生的课后时间、活动空间,可避免学生因无法控制而发生“无事生非”的情况。强化课后服务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第一,强化午休管理。对于中午不回家吃饭的学生,学校要进行统一管理,安排教师轮流值班陪学生共同吃饭、午休,避免学生在午休时间四处闲逛,处于“脱管”状态,降低学生在午休期间实施或被实施校园欺凌的风险。第二,在晚间放学后开展课后托管。晚间放学后,对于无人照顾的学生,学校可提供相应的服务。有的学生家长忙于工作,无时间、无能力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辅导孩子的功课。如果这部分学生在课后无人接管,很容易成为校园欺凌的受害方,或突发校园欺凌的施害方。而学校对这部分学生提供必要的课后服务及管理可有效降低校园欺凌发生的概率。对于课后服务及管理,学校不应局限于学生的学习及课后安全,要立足于长远,开设一些常用技能、艺术、文学类的课程,引导学生发掘自身的特长,进行针对性发展,或延长图书馆开放时间,给暂时无人接管的学生提供休息、学习的空间,给存在矛盾的学生、家长提供缓冲空间。可见,在预防中小学校园欺凌时,学校、家长的正向引导及对学生课余时间的部分“占有”可发挥重要作用。
6.提高学校预防校园欺凌的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并记录学生间出现的各种矛盾及纠纷,通过及时介入,避免学生间的矛盾演变为校园欺凌。为此,学校要组织相应的培训,提高教师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对技巧水平,让各科教师掌握预防校园欺凌的基本言语、行动、方法,具备识别危险、应对暴力以及使用防暴器械等能力。学校还要加强校内外安全保障设施建设,通过在校内外比较隐蔽的角落安装路灯、摄像头,减少校园欺凌发生的死角,提高发现校园欺凌的速度及处置速度。同时,要建立相关常态化机制,对校园内外欺凌的高发地点,如室外厕所、树林等相对隐蔽区域进行定期巡查,避免学生聚集,并同公安机关建立联系,对校内外勾结的欺凌事件及参与校园欺凌的校外人员进行相应处理。
7.形成家校协同的反馈循环体系
学校应主动构建完备的各层级家校沟通机制,对于校园欺凌,做好预防及宣传教育工作,以通俗易懂的言语,说明家校共同预防校园欺凌的必要性。同时,对于学生的异常情绪、行为,教师要及时向家长反馈,引导学生家长掌握必要的处理校园欺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及基本方法,向家长发放符合本校基本情况、覆盖校方各级联络方式的反校园欺凌手册,给家长以预防路径,给学生以后盾,逐步消除校园欺凌发生的“前提条件”。这样,在面对校园欺凌时,学生家长可借助学校提供的科学的指导方式,进行有效处理。
四、结语
校园欺凌是阻碍学生成长的“拦路虎”,其预防及处置需学校、学生、家长三方合力。为此,学校应在校园欺凌发生前,与学生家长建立常态沟通机制,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实时教育,并通过强化课外管控、构建家长反馈信息系统、组织教师进行常态化巡视等方式减少校园欺凌发生的可能性。同时,学校还要从素质教育视角出发,与学生家长联动,在校园欺凌发生前,以多元化教育方式,让学生意识到校园欺凌的危害性、严重性,在校园欺凌发生后,以惩辅教的措施,让学生认识到诉诸暴力的后果,以此实现教育的良性循环。中小学阶段是学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家校应确保信息沟通的顺畅,为学生树立正确认知、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參考文献:
[1]闫婷.家校合作视角下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治理研究[D].黑龙江大学,2022.
[2]于胜男.家校与社会协同解决中小学校园欺凌问题的策略[J].辽宁教育,2021(24).
[3]白芸.家校合作预防校园欺凌[J].福建教育,2021(39).
[4]牛余婷.校园欺凌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2019.
[5]白鹭,董海霞.校园欺凌现象发生的原因及防范措施[J].林区教学, 2018(12).
[6]尹力.我国校园欺凌治理的制度缺失与完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04).
[7]霍国强.针对班级欺凌问题的班级管理策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18).
[8]胡林龙.论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的处理程序[J].宜春学院学报,2022(11).
[9]焦光源,申昊天.未成年人保护视角下的校园欺凌成因及防治[J].郑州师范教育,2022(06).
[10]赵素红.农村中高年级小学生校园欺凌对学业成绩的影响[D].河北大学,2022.
[11]马宏杰.初中校园欺凌的成因及防治策略探讨[J].甘肃教育研究, 2022(09).
[12]李涵秋,华伟玉,黄娜,徐浩,吴春颖.北京市海淀区中小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22(07).
[13]魏雷东,宗千雅.校园欺凌治理的社会工作介入:赋能模式与循证实践[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22(04).
Action Research on Home-school Linkage to Prevent Bullying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Campuses
Li Heqing
(Wuwei No.9 Middle School, Gansu Province, Wuwei 733000, China)
Abstract: Campus bullying can affect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development of bullies and affect the normal operation of school teaching work. In this regard, educators should actively consider the forward strategy of intervention procedures to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bullying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campuses. On the one hand,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students awareness of prevention and enable them to master corresponding prevention techniques.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necessary to promote collaboration between families and schools to create a good growth environment for students. The action strategies for home school collaboration to prevent bullying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clude strengthening students legal awareness, constructing a "anti bullying" mechanism at all levels with punishment and teaching assistance, increasing prevention efforts, enriching the "anti bullying" front, strengthening students after-school service management, improving schools ability to prevent campus bullying, and forming a feedback loop system of home school collaboration.
Key words: home-school linkage; campus bullyi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campuses; legal awareness; position construction; afterclass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