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旋律电视剧对网络群体社会认同的建构

2023-06-03曾海芳夏如意张思羽

今传媒 2023年3期
关键词:社会认同集体记忆

曾海芳 夏如意 张思羽

摘 要:主旋律电视剧《觉醒年代》火爆“出圈”,其精心制作吸引了大批年輕观众。本研究选取热播剧《觉醒年代》在微博平台的相关评论为样本,探究了主旋律电视剧对网络群体社会认同的建构层次,分析得出主旋律电视剧对网络群体社会认同的建构具有“还原与再现、再造与塑造、叙事与整合”三个层次,旨在为影视作品传播主流价值观、提升网络群体社会认同,党史教育题材电视剧如何吸引年轻观众,如何把握艺术与历史的平衡,凝聚社会认同,达成社会共识提供参考。

关键词:公共记忆;社会认同;集体记忆;社会共情;社会建构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3)03-0091-05

基金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中国故事在非洲传播的话语建构与接受研究”(21NDJC117YB);2021年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研究生专项):“共同富裕背景下数字乡村文旅融合的创新路径研究”(Y202146600)。

建党百年之际,一批优秀的主旋律电视剧纷纷登陆荧屏,其中,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脱颖而出,引发了收视热潮。它不仅做到了紧扣历史潮流,也高度凝练了艺术手法,并将主流价值观渗透于个人道德伦理之中,借助媒介场景讲述历史,再现公共记忆,立体鲜活地展现风云巨变。在微博热搜榜中,网友们围绕该剧演员出色的演技、还原度较高的选角、设计巧妙的剧情、精巧的构图画面以及细腻的配乐等方面展开讨论,这对主旋律电视剧践行新时代传播使命,获得网络群体认同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拟深入探讨:主旋律电视剧《觉醒年代》是从哪几个方面回顾过去、面向未来,建构网络群体社会认同的?主旋律题材电视剧如何在大众化过程中与主流叙事结构相结合?如何利用媒介再现更好地凝聚社会认同?

一、社会认同:主旋律电视剧对观众的引领

(一)社会认同与主旋律电视剧

社会认同理论最早由泰弗尔(HenriTajfel)和他的学生特纳(JohnC.turner)等学者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20世纪90年代社会认同理论成为美国社会心理学的主流理论之一,该理论充分强调了人类社会群体认同对人类群体行为的科学诠释和指导作用[1]。泰弗尔认为:“一个社会个体在这种认识中不仅看到自己是属于特定的一个团体,同时,也在这种认识中看到自己作为这个社会团体的一名主要成员,所有的能够直接获得的各种社会情感和人生价值。”[2]学者张静提到,广大受众在转发表情包、话题、相关评论的同时,也会在互动、接收与体验中寻找愉悦感和心理归属。这种行为恰恰能让受众感觉自己与该群体中的其他成员具有相同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最终达到个体情感得以凝聚、群体归属感得以实现的效果。

在主旋律电视剧中,随着剧情的逐步深入,一些通过故事情节、演员荧幕形象传递出的特定价值观念,会带动观众热情参与讨论。一方面,促使观众产生思考,进而在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平台抒发个人所思;另一方面,促使观众对电视剧所传递的价值观念产生认同。实际上,作为一种媒介再现手段,主旋律电视剧构建了另外一种“拟态环境”。艺术既来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同时,也包含着创作者的思想和创意,电视剧是在真实的构建和合理的虚构中传递价值观念的。一般来说,主旋律电视剧是从宏观层面展现国家兴衰和个人起落,叙述历史,深入生活,贴近群众,服务人民。当人们回顾历史时,主旋律电视剧能够产生“移情”的效果,进而增强观众的参与感,使观众产生共鸣。在新时代传播方式泛化的关键时刻,精品主旋律影视剧以品质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同时在题材中将生活化表达植根于社会历史记忆,并通过备受网络群体青睐的宣传和营销方式,在与现实生活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不断深化观众的社会认同[3]。

社会认同比较关注规范、原型、刻板印象对行为的影响,强调社会与自我之间的交互关系。《觉醒年代》等主旋律电视剧突破常规,不仅站在宏观视角上对历史事件进行回溯与叙述,还着重刻画人物细节和事件细节,从艺术创作、剧情呈现等方面吸引网络群体。一些观众边看剧边查历史,沉浸其中,并在网络平台发表自己的评价。在微博平台,《觉醒年代》的观众积极参与话题讨论(如觉醒年代选角、觉醒年代编剧、觉醒年代好细节、觉醒年代是否能觉醒历史教育等),并交流自己对历史的见解,沉浸于剧中的社会风情与百态人生。在此过程中,观众的情感得到了归属,观点得以获赞,因此,交流更加积极,他们所认同的信息也得到了进一步传播。

(二)微博文本反映主旋律电视剧建构社会认同的进程

本研究以“觉醒年代”为关键词,获取了2022年6月6日至9日发布于微博平台上的评论,并综合12月5日央视新闻热评#李大钊之孙刷了4遍觉醒年代#的热门话题评论,通过提取、降噪,共整理得到172个热门话题,5142条帖文。将网络中的相关评论经过处理后得出,该剧的正面评论和中性评论居多。作为红色题材主旋律电视剧,《觉醒年代》将镜头叙事与演绎相融合,用娓娓道来的节奏建立与观众的情感认同,这也是它获得观众认可、引发观众情感共鸣的关键之处。《觉醒年代》在网络中获得的评论以及相关评分反映出,该剧的制作质量、内容剧情、演员与角色的吻合度深受观众认可,尤其是年轻观众,他们在微博等公共空间展开热烈讨论,并且乐此不疲。

1.“共情”:引发情感共鸣,形塑情感认同

网友们对《觉醒年代》的喜爱体现在源源不断的微博话题讨论中,主要聚焦于选角、剧情、台词、隐喻、名场面等方面,这也体现出该剧紧扣历史,符合时代发展规律,抓住了年轻观众的喜好和市场需求。

“《觉醒年代》却真正击中了我的内心,演员说那些台词时也是充满了信念感的,我能在这些台词之中找到共情。”

“‘因为你拥护了真理,所以真理拥护了你。台词真的是人间清醒,而且每个角色都好像从教科书里走出来了一般,本来在书本只能用文字看见的历史人物,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让人钦佩啊!”

媒介再现公共记忆,《觉醒年代》將历史事件融入具体场景和历史变迁中,唤起了观众的自我体验和“移情”。剧中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在媒介的呈现下,形象更加鲜活、立体,一位位耳熟能详的革命先驱被赋予了个性化的表现和出场方式,画面感十足,吸引了众多年轻观众进行讨论。正如导演张自新自述:《觉醒年代》拍的是伟人,但伟人也是平常人,要做得鲜活、有血有肉。主旋律电视剧只有为历史注入烟火气,让伟人们的大格局有投射之处,激活观众对历史的想象,才能真正让观众为“中国的脊梁”动容。

2.“移情”:凝聚社会共识,引导国家认同

主旋律电视剧对历史故事的艺术化再现,不仅让观众产生了代入感,还增强了观众的情感凝聚力。《觉醒年代》生动还原了《青年杂志》由1915年正式创办,至1921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国家机关学术期刊的重要节点,影像化呈现了中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历史印记,让观众深刻理解到追求真理之路的漫长与艰辛。

借助于媒介性公共话语的严谨描摹与宣传引领,公共集体记忆话语成为了体现个人和社会集体认同的重要点,它的生产与再生产是强化社会认同的过程。《觉醒年代》尊重历史,追求艺术描摹,突破受众圈层,凝聚社会共识,使得观众观看时容易将自身代入,进而产生情感凝聚与集体认同感。

“‘他们无视我中国,但凡是个中国人,我们能答应吗?‘不答应!‘因为我爱着这个国家,我要为这个国家去做点什么……一起重温《觉醒年代》那些打动无数中国人的话语。”

当下,主旋律电视剧的“破圈”传播越来越成为一种可喜的新常态,它们兼具现实价值、历史意义、艺术审美等元素,是影视剧行业的里程碑式作品,《觉醒年代》就是其中的一部。当剧情将个体叙事与历史叙事相结合,人物的表演便围绕着历史时代特征而展开,进而还原跌宕起伏的历史。通过影像化记事,打造历史与当下的精神共通,也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意义所在。因此,主旋律电视剧在凝聚社会认同、传播主流意识与价值观念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通过分析微博文本,可以发现“配乐、场景、选角、题材”等词出现的频率较高。不同于一些“说教性强、观赏性弱、观众接受度低”的党史题材影视剧,《觉醒年代》没有过分美化渲染历史人物,也没有生硬歌颂历史事实,而是将纷繁的历史事件和时代风云娓娓道来,故事情节张弛有度,人物刻画真实贴切,获得了众多年轻观众的青睐,甚至部分网友还会“在线催更”。作为一种媒介再现手段,电视剧《觉醒年代》还原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历史,再现了那段峥嵘岁月;百年风云,题材宏大,它将严肃与活泼相统一,不仅契合时代潮流,也立足历史真实;演员们将陈独秀、李大钊等伟人形象演绎地饱满立体、活灵活现,精湛的演技直戳网友内心,引发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受到了众多年轻观众的喜爱与追捧。

二、主旋律电视剧对网络群体社会认同的建构

(一)还原与再现:媒介再现下以剧情唤起观众的“移情”

从央视首播到完结,《觉醒年代》的讨论热度居高不下,在网络中持续引发“破圈”效应。将剧情与人物故事引入媒介环境,会引发网络群体对历史故事的自我体验与“移情”,比如,1919年巴黎和会的风云突变,中国虽然作为战胜国,却在收回“山东权益”方面遭受层层阻挠,成为了西方列强的战略牺牲品。当帝国主义的狰狞面目彻底暴露,巴黎和会关于山东问题的无理决定,打破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幻想,于是,各地爱国人士愤慨万分,吹响了反帝爱国主义的号角,中国五四运动的帷幕由此拉开。在中国近代史中,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在媒介再现视角下,《觉醒年代》重新演绎了这段故事,在叙事层面将个体关照融入现实生活,在传播层面将主流价值导向贯穿于宣传,在影像呈现层面将时代风云浓缩于影视表达。

曾有网友在微博话题留言:“觉醒年代太上头了,每一句台词都像是历史考点。”“最近已经为觉醒年代哭了好多次了刚才看到了一句话‘觉醒年代有续集吗我们现在过的幸福生活就是他们的续集”“觉醒年代这部剧不只选角还原度很高,而且处处皆细节。”

《觉醒年代》将剧中的历史故事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中,生动展现了国家变革与个人命运的沉浮,比如,新青年成立、五四运动的兴起、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激进与保守的争辩、主义与问题的争论……使得网络群体产生共情,进而对剧中的演绎产生认同。换言之,该剧的精良制作将人物故事融入具体的历史场景和历史变迁中,唤起了观众的自我体验和“移情”,使观众在时空转移之中获得了教益[4]。

(二)再造与塑造:艺术美学下的角色演绎与情感动员

在表演方面,《觉醒年代》的演员们不仅在气质、长相上与历史人物相接近,他们积极正向的形象塑造和细腻的角色演绎也为网友塑造了一种代入感和对话感。

“觉醒年代太好看了!服装、道具、摄影都很绝,每位演员都把角色塑造得很鲜活!”#觉醒年代#

演员塑造电影或电视剧角色,本来是一种艺术创作行为,但是,它所产生的政治和文化影响早已超越了角色本身,与意识形态系统产生了一种“缝合”作用。很多时候,以史为镜,演员们在角色中攫取精神支撑,在生活中克己复礼,遵纪守法。一旦演员违反了职业规范或生活作风不良,会受到相应的惩罚,即“几年之内禁止扮演正面人物”[5]。

值得一提的是,在《觉醒年代》中,虽然演员于和伟扮演的陈独秀和历史上的陈独秀形象相差较大,但是,于和伟用独特的表演风格把陈独秀具有远见、置之死地而后生、舍小为大等魅力展现了出来,因此,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此外,演员张桐全面、立体地刻画了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透彻研究与热爱;演员张晚意凭借对陈延年热爱祖国、为革命奋不顾身形象的成功塑造,收获了一大批粉丝。剧中还有一位特别人物———辜鸿铭,历史上的他是一位传奇人物,号称“清末怪杰”,熟练掌握九门语言。辜鸿铭在北京大学演讲时,向学生们讲“中国人的精神”。老先生留着一头辫子,一上演讲台,便引来学生哄堂大笑。他却从容不迫地说:“你们不用笑我这条辫子,我留下这并不重要,剪下它极容易。至于你们精神上那根辫子,据我看,想去掉可很不容易!”要生动演绎出睿智、幽默的学者风范并不容易,而演员毕彦君凭借自身优秀的素养和表演技巧,成功地刻画了这一极具艺术魅力的角色形象。

“《觉醒年代》真的是一部特别优秀的作品,演员们都特别还原角色,而且各种小细节都特别到位,真的希望能看到更多这样优秀的作品。”

“觉醒年代yyds!里面用到了很多隐喻,这是觉醒年代剧组的新尝试,比如动物隐喻,负重的骆驼代表经过血和泪在那个时代下经历的考量……还有螳臂亦能当车,蚍蜉同样撼树……脚下泥泞的路,二胡和军人,血馒头和砍头,辫子和民众……觉醒年代没有一个浪费的镜头,我也没有一滴眼泪白流。”#觉醒年代的隐喻绝了#

在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中,演员们对角色的塑造是基于剧情并以更加细腻的表演来展开的,电视剧也多采用平民化、日常化的叙事视角来呈现人物形象,并将角色演绎与情感动员合理相融,主流意识形态和唤醒公众的伦理观念与精神共栖相结合,立体还原恢弘历史。

(三)叙事与整合:公共記忆下社会共识和家国情怀凝聚

于网络群体而言,他们由于不曾经历相关的革命历史,因此,大多是在想象中了解过往事件和历史场景,这些观众对集体记忆的建构更侧重于“讲述话语的时代”,而非“话语讲述的时代”[6],即他们是通过口口相传的形式被动地接受革命历史故事。主旋律电视剧立足现在的同时也重构着过去,这种重构不仅复刻了历史记忆,也增加了创作者们对社会的认同和感受。在合理程度上,恰当的改编相当于一味调味剂,能够使革命历史在新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得以复刻和升华,比如,《觉醒年代》中毛润之的出场,短短一分钟的时间,演员在风雨中的街道上奔跑,镜头的起承转合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当时中国各阶层的状况(一边是穷人为了生活卖孩子,另一边豪车上富人的孩子惬意地吃着手中的三明治)。这一改编情节是想向观众传达,在这种社会环境下,需要一些“觉醒”的人找到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

“‘他们无视我中国,但凡是个中国人,我们能答应吗?‘不答应!‘因为我爱着这个国家,我要为这个国家去做点什么……一起重温《觉醒年代》那些打动无数中国人的话语。”

“望国人永远不能忘记国耻,不能忘记没有尊严和主权的那个年代!”

热播剧《觉醒年代》谱写出了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时,寻求救国救民之路,唤起民众思想觉醒,实现中国共产党建党这一开天辟地伟业的壮丽史诗。剧中众多细节和隐喻都在告诉观众,这群革命先辈会带领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在挫折和困境中奋起,战胜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这种强烈的震撼会让观众在观看电视剧时产生代入感,仿佛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员,也要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保持“觉醒”,与历史人物肩并肩,砥砺奋进。

三、结 语

近年来,主旋律电视剧将现实与革命历史相互交融,在提升群众的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下的主旋律电视剧逐渐打破了陈旧框架,在台词、布景、剧情、表演等多方面寻找突破,同时,注重人物的“现代感”,巧妙地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增强了观众观看时的亲切感、认同感和归属感,产生了一种“自己人效应”[7]。《觉醒年代》立足时代赋予主旋律电视剧的传播新使命,还原了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成长,使观众与历史叙事、剧情呈现同频共振。它不仅是一部优秀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更是一部增强中国民众认同感、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党史教育题材佳作,值得观众进行深入学习和思考。

参考文献:

[1] BrownR.SocialIdentityTheory:pastachievements,currentproblemsandfuturechallenges[J].Eurpean JournalSocialPsychology,2000,30:745-778.

[2] TajfelH.DifferentiationBetweenSocialGroups:Studies intheSocialPsychologyofintergroupRelations(chapters1-3)[M].London:AcademicPress,1978.

[3] 邢虹文.公共记忆与政治伦理的日常化———主旋律电视剧对社会认同的建构[J].当代传播,2013(5):34-36.

[4] 郭人旗.《觉醒年代》火爆“出圈”对党史文化传播的有益启示[J].新闻世界,2021(5):3-6.

[5] 厉震林.集束明星、微型表演及其政治、文化效应———电影《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的表演文化论纲[J].当代电影,2013(6):77-82.

[6] 李琦,徐雨晴.革命历史书写与国族认同建构———电视剧《共产党人刘少奇》的主题呈现与艺术表达[J].中国电视,2019(8):24-28.

[7] 赵路平,周晗,王婷.《觉醒年代》的多重审美维度分析[J].现代视听,2021(2):23-27.

[责任编辑:武典]

猜你喜欢

社会认同集体记忆
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社会认同的变化及其影响
民族传统体育仪式的文化解读
“网红”微博广告研究
《彩虹艳尽半边天》对黑人女性的社会认同
古装电视剧与大学生的集体记忆
新闻社群的“情怀”策略建构
核心价值观:重构微媒体公信力的基础与根本
20世纪70年代台湾留美学生的政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