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成立前《觉悟》副刊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023-06-03李鑫焱
李鑫焱
摘 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前提和思想基础。《觉悟》副刊居于“四大副刊”之首,集自主权大、时效性强、亲和性高、参与者多、普及面广的优势于一身,传播影响力仅次于《新青年》。因此,厘清中国共产党成立前《觉悟》副刊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十分必要,它的传播经验对我们当今如何将新媒体、小众媒体等信息传播工具与主流媒体联动起来,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代化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觉悟》副刊;马克思主义传播;科学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3)03-0001-03
基金项目:三全育人高校思政提升-蒋成贵思政课“精彩一课”建设项目(Z01010505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前提和思想基础,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在20年代初期,在俄罗斯革命的思想推动之下建立起来的。艾奇逊说对了,这种思想不是别的,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1]《觉悟》副刊一经面世“就表现出比较彻底的民主主义思想和初步的社会主义倾向”[2];1920年5月,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成立,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后转为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1920年年底,已基本确定中国要走社会主义道路。因此,笔者根据《觉悟》副刊对马克思主義的认识变化,将它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创刊至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成立前;第二阶段是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成立至中国共产党成立前。
一、《觉悟》副刊对马克思主义主要内容的介绍
第一阶段的《觉悟》副刊,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思潮之一加以介绍,主要关注社会主义、唯物史观和劳工问题三个方面。
(一)社会主义
《觉悟》副刊介绍了社会主义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说明了社会主义是主张万人协同、劳动万能、社会共有和恢复群众自由的主义。第二,明晰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的区别,并指出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区别在于:前者主张全废私有资本,后者主张全废私有财产。与无政府主义的区别有两个:一是在“政府”问题上,前者认为要组织一种政府,后者认为政府无须存在;二是在“手段”问题上,前者比较温和,后者相对激进。第三,简要说明了社会主义的目的,人类社会最终会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即“人类从必要的国家,向上进行到自由的乐园去”[3]。第四,指出了提倡社会主义的理由。第五,试图纠正人们对布尔什维克和劳农政府的误解。
(二)唯物史观
《觉悟》副刊从五个方面阐释了唯物史观。第一,阐明了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第二,陈述了唯物史观的科学价值,指明社会进化的原因不在哲学,“唯物史观的意义,简单地说就是以经济为中心的历史观……以此确立了经济一元论的历史观。”[4]第三,较准确地梳理出马克思阐释唯物史观内容的著作,并强调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内容在唯物史观中的重要地位。第四,介绍了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一是由人类生活上的社会生产引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二是说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运动规律;三是讲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四是呈现了“两个决不会”的内容;五是谈到了阶级斗争的由来。第五,批评了非难唯物史观的七种错误观点。
(三)劳工问题
《觉悟》副刊对劳工问题的关注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意识到劳工运动的重要作用,认为群众运动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最好方式。第二,认识到劳动者的重要作用,认为劳动者是创造物质文明的最大功臣。第三,指出劳动对人的不可或缺作用,人类“生存在世上,劳动是当然的事情。如果不劳动的话,那就不能算他一个生人,就像一个死人。”[5]第四,逐渐看到工人阶级的觉悟和力量,例如,邵力子夸赞河南印刷工人的罢工宣言书:“有了彻底的见解……至于第一条的尊重人格,第六条的补习常识,第七条的服务社会,更觉得‘难能可贵了”[6]。
二、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社会革命理论
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转成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以及《觉悟》副刊主编邵力子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以后,《觉悟》副刊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苏俄的社会主义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活实践;中国必须走科学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
第二阶段的《觉悟》副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程度进一步加深。第一,出现了介绍马克思的文章。比如,《马克思逸话》对马克思性格和爱好的介绍,侧面反映出《觉悟》副刊正是因为对理论的重视,才开始了解理论的创始人。第二,从理论与实例两个方面来宣传科学社会主义。一方面,说明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是实现人的解放的不同阶段;另一方面,通过与无政府主义者的论战,表明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是积极型政府,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是过渡时期实现最终目标的途径之一。第三,对唯物史观的运用和评价更加准确,并指出唯物史观是医治空想的良药。第四,实际地探讨了解决劳工问题的方案,大力提倡八小时工作制。第五,进一步论述了阶级斗争理论。一方面,指出阶级斗争说与唯物史观的关系,阶级斗争说应用于生产资料私有的阶级社会,而唯物史观适用于一切社会;另一方面,高度评价了阶级斗争说,认为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可以分为过去、现在和将来三个部分,它们之间“那联络的金线,便是所谓的阶级争斗说。”[7]
(二)苏俄的社会主义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活实践
李大钊高度赞颂十月革命,认为“它是代表人类共同的精神”[8],《觉悟》副刊更是积极报道了革命后的苏俄社会主义建设情况,主要包括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个方面。第一,政权方面实行了苏维埃人民代表的代议制度,这是无产阶级专政在苏俄的具体形式。第二,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一是将生产资料收归国有;二是采用计件工资制;三是农业方面按照个人能力、人口比例分配田土,推广播种新法,这些成就都为日后实现工业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三,文化建设,政府十分重视教育,“斗大的莫斯科,有一二十万的学童;单讲大学,也由六个增到一二十个了”[9]。第四,社会建设处处体现了社会公平,一是社会上几乎没有种族阶级的生活;二是婚姻中双方都处于平等地位;三是保护弱势群体,比如孕妇享受12周的带薪产假,增加社会性的儿童养育所和机关,这些都有利于社会稳定。
(三)中国必须走俄国式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
中国必须走“俄国人的路”的原因有以下五点:第一,工读互助团的试验失败表明,理论本身不够科学,那么在这种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实践也必然会失败。第二,更多的人意识到不掌握社会实际情况是无法改造社会的,主张“改造社会,要用激进的方法,钻进社会里去,从根本上谋全体的改造”[10]。第三,中国必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开发实业、增加富利,须知开发实业只能在两种主义之下,一种即社会主义,一种即资本主义,没有第三条路[11]。第四,这是运用唯物史观观察中国社会情况得出的结果,“要晓得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定顾到这里,又顾不到那里;东补一块,西补一块,这块刚好,那块又破”[12],点滴改良是行不通的。第五,中国与俄国是邻国而且国情相似,“人心底动摇,和地势低接近,是最宜的赤色流域”[13],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1]
三、中国共产党成立前《觉悟》副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贡献
《觉悟》副刊的“实力”体现在这几个方面:相对独立,自主权大;作为日刊,时效性强;内容通俗,亲和性高;读者、投稿者数万,参与者多;学理易懂,普及面广。它的这些优势,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第一,《觉悟》副刊上刊载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在“质”和“量”方面都不断提升。创刊初期,还存在一些歪曲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后来出现了较多为马克思主义辩证的论述。第二,《觉悟》副刊主动参与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论战,这既揭露了基尔特社会主义者想要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真面目,又批判了无政府主义者追求绝对自由的观点。第三,积极宣传其他进步报刊。比如为《新青年》月刊打广告,称它为“最有进步的月刊”,并说明其出版情况及特色;评论栏的《对于〈星期评论〉〈建设〉停刊的感想和希望》,为它们以后不能再传播先进思潮感到惋惜;等等。《觉悟》副刊“在传播方面的影响仅次于《新青年》”[14],它刊发了大量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主动同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论辩,积极宣传同时期的进步报刊,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二)觉醒了一批青年选择马克思主义
《觉悟》副刊创办之初就以青年作为主要受众群,通过三种设置方式吸引青年。第一,语言设置。概用白话,既响应了新文化的号召,又十分“接地气”。第二,话题设置。发表的文章多为青年比较感兴趣的热点,比如女子是否剪发、自由恋爱、文章署名、如何过暑假等问题。第三,栏目设置。同時期的进步杂志中,只有《觉悟》副刊的《随感录》栏目与青年保持良好且长久的互动。此外,它的《通讯》栏目亦常见“青年导师”邵力子与青年的互动,他为青年人的行动提供了指导,正成来信感激道:“从前承你指教,我那投身工场的目的居然达到了。”[15]。《觉悟》副刊通过语言、话题和栏目设置与青年之间进行了良好的互动,及时为青年答疑解惑,受到了广大青年的追捧,觉醒了一批青年选择马克思主义。比如,选择马克思主义的丁玲,她在《我景仰的邵力子先生》中回忆道:“那时,《觉悟》成了我最熟悉的朋友,给我的影响最大。”[16]
(三)推动着一批批革命者不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近代中国救亡人士的探索之路,经历了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的转变,开始逐步应用马克思主义来观察中国的实际情况和分析中国问题,最后发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对中国是适用的。第一,用世情说明为什么倾向马克思主义。面对世界上的赤色潮流,李汉俊指出:“中国决不在世界外,也不能在世界外”[17]。第二,用国情解释为什么选择科学社会主义。比如冯自由将俄国大革命和三民主义联系起来,认为“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可不经过资产阶级”[18],施存统也指出不能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正因为种种事实证明了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能真正满足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所以推动着一批批革命者不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以及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四、结 语
中国共产党成立前,《觉悟》副刊及其编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力”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前提,奠定了思想基础,它的传播经验也对我们当今如何运用新媒体、小众媒体等信息传播工具的特点,更好地与主流媒体联动起来,为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代化,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研究室.五四时期期刊介绍(第一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185.
[3] 恩格斯.科学的社会主义[N].衡石,译.《觉悟》副刊,1920-01-08.
[4] 胡汉民.唯物史观批评之批评[N].《觉悟》副刊,1919-12-09.
[5] 蓝仲尊.生活的根本谈[N].《觉悟》副刊,1919-11-15.
[6] 邵力子.读《河南印刷工人罢工宣言书》的感想[N].《觉悟》副刊,1920-03-01.
[7] 河上肇.马克思唯物史观[N].陈望道,译.《觉悟》副刊,1920-06-17.
[8] 李大钊.俄罗斯革命过去现在及将来[N].《觉悟》副刊,1921-03-21.
[9] 李霁初.苏维埃共和国各方面的观察[N].《觉悟》副刊,1920-03-23.
[10] 施存统.投向资本家底下的生产机关去[N].《觉悟》副刊,1920-04-11.
[11] 邵力子.辩论者的态度[N].《觉悟》副刊,1920-11-23.
[12] 施存统.为什么要从事根本改造?[N].《觉悟》副刊,1920-05-27.
[13] 鸣田.1920年欧美各国底倾向[N].《觉悟》副刊,1921-01-01.
[14] 田子渝.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初期传播史(1918-1922)[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2:72.
[15] 正成,力子.青年投身工厂的实验谈[N].《觉悟》副刊,1920-07-29.
[16]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办公室.和平老人邵力子[M].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70.
[17] 山川菊荣.世界思潮之方向[N].李汉俊,译.《觉悟》副刊,1919-09-07.
[18] 冯自由.中国社会主义之过去将来[N].《觉悟》副刊,1920-01-19.
[责任编辑: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