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晚清潘祖荫致胡景桂未刊信札谈起
2023-06-03赵玉敬
摘要:潘祖荫(1830—1890年),字东镛,号伯寅、郑盦,为清代著名收藏家、金石学家。本文以其丁忧期间向胡景桂求取“赵廿二年”刻石拓片为缘起,试对潘祖荫信札用纸、写作及晚清文人圈兴起的金石热问题作简要探讨。
关键词:潘祖荫;书札;胡景桂;永年;赵廿二年刻石;郁闾久明达
石家庄市博物馆藏有晚清名臣、学者胡景桂的文物若干,内容涉及当时重要文化名人的有:收藏家潘祖荫给胡景桂的信札,甲骨文的发现者王懿荣赠给胡景桂的瓦当拓片,状元张之万、莲池书院山长黄彭年赠给胡景桂的诗文团扇等。潘祖荫致胡景桂的信札虽然字数不多,但信息量很大,笔者不揣浅陋,简要释读,以就正与方家。
潘祖荫(1830—1890年),字東镛,小字凤笙,号伯寅,亦号郑盦。谥号文勤,赠太子太傅。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咸丰二年(1852年)进士。光绪间官至工部尚书,和张之洞、刘喜海、李慈铭等知名学者有深交。其藏书室名“滂喜斋”“功顺堂”。《清史稿》①载:“祖荫嗜学,通经史,好收藏,储金石甚富。”青铜器中至尊国宝“大盂鼎”“大克鼎”即是他的收藏,有《攀古楼彝器图释》,辑有《滂喜斋丛书》《功顺堂丛书》。
胡景桂,生卒年不详,直隶广平府人,字直生,号月舫,清光绪九年(1883年)进士。初任国史馆协修、会典馆详校官、授御史编修、擢监察御史;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胡景桂弹劾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克扣军饷,诛戮无辜”,声名鹊起;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任宁夏知府,以治水有功擢宁夏道尹,升山东按察使、布政使,山东布政功成而返,回京后受到慈禧太后的褒奖,提升为山西巡抚,不幸于赴任途中暴病身亡,享年六十。清末循吏、学者,为官多地,对当地文化多有建树。与当时“京师文化圈”中执牛耳者潘祖荫、王懿荣等都有交往。
原札两页(图一),单页长30 cm,宽21 cm,行书大字,未见著录,现两页合裱成一横幅,从信札文字太靠近笺纸边缘推测,装裱时略有裁切。木版水印花笺,正文直入主题,没有普通信札常见的寒暄、客套,全文只有短短51字。原文录入如下:
目疾,久未晤,为念。赵廿二年刻石墨本兄旧有之,今失去,祈为兄觅二分。有带“郁闾久明达”题名者更妙,无则亦可。
月舫太史 荫顿首
信札中没有注明写作年月,但对照清末潘祖年编《潘文勤公年谱》和苏州博物馆收藏的《潘祖荫日记》可以看出“目疾,久未晤”的大体时间。
晚年潘祖荫制笺、用笺,有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笺大、字大。一般晚清文人用笺,纸高在23 cm左右,潘祖荫所用大笺高度超过33 cm,竟整整大出10 cm。潘祖荫秉承“守口如瓶,防意如城”之训,为人十分谨慎,用大笺,写大字,实有不得已之苦衷。究其原因,便是潘祖荫晚年眼睛患病后,视力下降,一度无法看清小字。在给亲友的信札中,屡屡提到“目疾”,给吴昌硕的信札中云:“病目久不愈,不能视,肿赤未消,谢客已月余矣。外三石,祈赐篆。屡渎不安,当图报。来札字须大如此,小则不见也。”光绪十年册封面题注“是年患目疾,四月十四日后长太代书”。在清代,太史是对翰林的称呼,胡景桂于光绪九年(1883年)中进士,当时还没有外任。依次推测,此信札写作具体日期当在光绪十年(1884年)丁父忧居苏州期间。
明清以降,文人书写用的笺纸愈发讲究。从主题、图案、工艺、纸张、配套等各方面看,均达巅峰。不仅实用,还兼具赏鉴把玩、馈赠诗友的功能,笺纸定制一时风行。潘祖荫用笺有数十种之多,可粗分为潘氏自制笺、他人制笺二类,本札用笺属于自制笺,设色,为一船张帆,破浪远行,名曰“扬帆万里”船笺。
信中提到的“赵廿二年刻石”在学界普遍被称为《群臣上醻刻石》,汉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刻。原石为清道光年间,杨兆璜在当时的直隶广平府永年县(今河北永年县)西60里娄山访得,故又名“赵娄山刻石”。刻石所在是一处不规则的砂岩摩崖,上凿开长约2 m、宽0.5 m的平面,竖刻阴文:“赵廿二年八月丙寅群臣上醻此石北。”字体篆中有隶意,笔画丰满,古拙自然,铭文总长 1.2米、宽约8 cm,是现存为数不多的西汉碑碣,对于中国汉字的发展及“隶变”的研究提供珍贵资料,所刻内容对于考证西汉时期的历史及古代礼制更具有重要价值。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乾嘉时期兴起的金石研究到了晚清尤其是同治末年以后,研究的文人学者越来越多。当时篆书刻石的发现稀少,所以《群臣上醻刻石》甫一发现,即引起了普遍关注。著名金石学者沈涛、刘位坦、赵之谦、陆增祥、杨守敬、俞越等就刻石年代、书法艺术进行了学术考证。作为当时京城金石文化圈执牛耳者的潘祖荫更懂得此拓片的学术价值。
“郁闾久明达题名”指距刻石不远处的唐人题记,光绪三年(1880年)《永年县志·碑碣志》和光绪二十年(1894年)《永平府志·金石略》均有记载,但文字多少、异同著录不一,拓片亦未见流传。为了究清原委,2013年7月,河北邯郸市博物馆郝良真先生一行进行了实地踏勘,发现文字分九行,参差散布在几个岩面上,经过仔细辨识将文字重新厘定。录入如下:监军判官济阴郁久闾明达,侍御史鲁国郗士美,洺州刺史范阳卢顼,冀处士卢叶梦,监察御史刘荆海,邢州别将杨审言,□□县尉李嘉同登。大唐贞元十四年九月廿八日”②,是为纪念郁久闾明达、郗士美、卢顼一行攀登朱山而刻,属于登山摩崖题记。由于文字分布在多块岩石上,拓片难度很大,故未见此拓片流传。潘祖荫信札中说:“有带郁闾久明达题名者更妙,无则亦可。”说明他当时知道《群臣上醻刻石》旁边有唐人刻石,而且对“郁久闾明达”有一定认知。
自乾嘉开始金石考据学成为显学。多数文人官吏都热衷于训诂、校勘。潘祖荫尤留心金石文字,友朋好金石者居多。名碑名拓是当时令人眼热的礼物,得到好拓本,即会邀请同好者观赏、考证、题跋。碑帖拓片是他处理繁忙公务之余放松心情、邀三五好友聚会时的谈资。其来源一是公出顺便访碑,二是购买,三是地方官吏及文人墨客赠送或交流。潘祖荫对书籍中有关碑石的信息十分敏感,赵之谦、王懿荣、吴大澂都是他搜求金石、碑拓的得力帮手。
赵廿二年刻石目前公认的两个可靠拓本,都有当时名家的题跋。一是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朱翼庵捐赠的墨拓整纸本;二是河北保定樊榕题跋的“赵廿二年刻石”光绪拓整纸本。朱翼庵(1882—1937年),字文钧,号幼平,浙江萧山人(今杭州),工诗擅画,博学精鉴,碑帖多得古拓,积累汉唐碑拓七百余种,为近代碑帖收藏第一人。樊榕(1861—1942年),字荫荪,号退安,河北清苑人。早年受业于莲池书院,光绪癸巳举人,曾授山西知县,民国后实施实业救国策略、兴办教育。工书,有《退庵老人墨迹》《清苑樊荫荪先生遗墨》等存世。樊榕拓本与本文受札者胡景桂有关。樊榕题识“光绪乙卯,永年胡月舫赠余赵廿二年刻石石刻拓本二纸,装池一幅,新城王晋卿、武进丁汀鹭、贵筑黃再同曾为题识。洎民国元年壬子兵燹,家存书画半遭焚毁,此幅已同付一炬。幸题草未失,月舫所赠拓本独余一纸,及装裱之,并录原题识,以志鸿爪。今赠者、题者已没久矣,何以追忆?丙子九月 退庵老人识于北平时年七十有六”“光绪乙卯”是光绪五年(1879年),是时胡景桂与樊榕同就读于保定莲池书院。群臣上醻刻石原石位于其老家河北永年县城不远处的朱山上,近水楼台,又留心金石碑拓,从他一次赠送樊榕两纸看,手里拓本数量应该不少。潘祖荫寻求“赵廿二年刻石”拓片想到胡景桂,也在情理之中。
作者简介
赵玉敬,女,河北辛集人,副研究馆员,本科,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化史。
注释
①《清史稿·潘祖荫传》。
②孙继民,郝良真,张士忠:《河北永年朱山唐代石刻考察记》,《文物春秋》,2003年第6期第48-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