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五行大布”与后铸压胜钱的鉴赏研究
2023-06-03刘博
摘要:本文选取北周“五行大布”铜钱及其代表性压胜钱进行鉴赏研究,首先对“五行大布”的来龙去脉进行简单梳理,然后就其背后的艺术文化价值进行鉴赏研究。最后针对当今钱币收藏环境发表一些拙见。
关键词:五行大布;压胜钱;文化价值;收藏价值
一、“五行大布”诞生伊始
“五行大布”钱的铸造与当时北周政治、经济、文化密不可分: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战事频繁,思想上儒释道三教并行,佛教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迅速发展,大兴修建佛寺,僧人大肆敛财,为避税逃役而隐瞒户口,土地兼并情况严重,国家收入得不到保障。与此同时,北周与附近国家地区战乱频繁,时逢旱蝗天灾,为了巩固政权统治,周武帝展开了声势浩大的灭佛运动。在此期间,周武帝确立了儒道释三教的先后地位,尊崇儒术,联合道教,制裁佛教。在这错综复杂的时期背景下,充满神秘色彩的“五行大布”钱应运而生[1]。北周建德三年(574年)武帝宇文邕始铸“五行大布”铜钱,在当时一枚“五行大布”能置换十枚布泉(一枚布泉能置换五枚西魏五铢钱),相当于能置换五十枚西魏五铢钱。作为虚值大钱,“五行大布”的发行无疑加剧了对民间财富的掠夺,也为日后北周王朝的覆灭埋下伏笔。
二、“五行大布”艺术赏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正是我国政权更迭起伏的历史节点,然而在这段特殊时期,艺术领域却得到了空前发展,产生了绚烂多彩的艺术形式。我国古代铸币同书法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五行大布”面文“玉箸篆”(又称“玉筋篆”,篆书的一种),与“北周五铢”“北周布泉”“永通万国”堪称北周四绝。同时期北齐文宣帝发行的常平五铢,南陈宣帝发行的“太货六铢”铜钱也皆为玉箸篆体,钱文端庄,钱体精良,铸造出这样精美绝伦的钱币与当时书法艺术的兴起密不可分,欣赏这一时期的钱币,我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当时高超的铸造工艺以及社会浓郁的艺术氛围。“五行大布”中的“五行”即指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基本元素,元素之间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循环往复、生生不息,蕴含了古代朴素的哲学辩证思想。以“五行”来命名钱币,寄托了武帝对北周王朝能够像元素循环一样延绵不绝、长久持续的美好祝福。“布”,本义指麻布、麻织品,古代用布作为交换的媒介,后来金属货币出现后,人们根据习惯也用布来命名铜钱。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中原地区就出现了布币的铸造流通,原始的布币由铲状工具演化而来。古代民间曾用生产工具进行物品交换,因此货币外形仍保留其工具的形态,新莽政权也曾发行过货布、大布黄千等以布命名的铜钱。
三、“五行大布”壓胜钱
压胜钱作为我国古代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人重要的精神寄托,对于研究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厌胜,顾名思义,即厌而胜之。《后汉书·清河孝王庆传》中记载:“因巫言欲作蛊道祝诅,以菟为厌胜之术。”这里“厌胜”指的是一种巫术,是中国古代流传的一种祛邪祈福的传统习俗。压胜钱作为承载人们美好祝福的实体之一,目前已知最早在西汉时期便有出现 。随着北周王朝的覆灭,“五行大布”在铸造流通数年后,便退出了行用钱的历史舞台,然而因其钱文寓意吉祥,题材特殊,在后世仍被历代沿袭以压胜钱为用。“五行大布”在北周本朝就已经开始用作压胜用途,这枚钱币为生坑绿锈状态,青铜材质,正面钱文为玉箸篆书写“五行大布”,背郭偏左稍有移范,整体铸造工艺风格、字体、外缘内郭皆符合北周“五行大布”的精神面貌,背加有一圈环形异纹,颇具特色,具体是什么纹饰目前仍不得而知,有待考证(图1)。
隋唐时期出现的压胜钱类别及数量相对较少,此枚“五行大布”压胜钱为中国嘉德2016年秋季拍卖会拍品,官方标注年份为清代,但笔者却另有拙见,认为这枚钱币应当属于唐代压胜钱。此币直径34.5 mm,面文“五行大布”四字端庄大气,铜质精良,阔缘厚肉,外缘及钱背处采用高浮雕技术加制花蝶纹样式,蝴蝶与花朵图案形象生动,立体感十足,体现出盛唐时期高超精致的制作工艺和包容万象的文化意蕴。钱币整体铸造风格同唐代安史之乱时所铸得壹、顺天元宝钱如出一辙,猜测应是当时将得壹或者顺天改范后铸造而成的(图2)。
宋元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加之当时宗教信仰的盛行以及文化艺术的繁荣,随之而来涌现出了许多题材丰富、造型各异的压胜钱品种 。这个阶段“五行大布”压胜钱的造型与题材形式多样。其中最经典、数量最多的题材就是正面为“五行大布”或“五两大布”,钱背有龟、蛇 、七星、宝剑图案,龟蛇图案结合象征玄武(道教护法神,真武大帝,寓意庇佑)七星为北斗七星(寓意消灾解厄)宝剑寓意斩妖除魔。宋元时期的人们喜欢将前朝钱文吉祥的钱文稍作调整后用作压胜用途,“五两大布”就是将“五行大布”的钱文稍作变动,类似的笔者还曾见过将北魏“永安五铢”钱文改为“永安五男”(“永安”有着吉祥美好的祝福寓意,“五男”代表了古代封建社会下的人们对于多子多孙的愿望),北齐“常平五铢”钱文改为“常平五年”等压胜钱。“五两大布”还有一种变体钱,这类钱币面文同“五两大布”背龟蛇七星剑相同,背面则有改动,将穿口左右的北斗七星剑替换为“货泉”二字。货泉是汉代常见的一种钱币,钱文精美,存世量较大。将货泉两字加在钱背处,印证了当时宋代社会崇古仿古风尚的盛行。当时人们为方便压胜钱随身佩戴,同时也铸造了异形挂花钱,“五两大布”钱体上部加有一只“龟武”瑞兽(龙首鳌背麒麟尾),下部饰有莲叶纹,穿口前后带有符文,整体立体感十足,充满浓郁的宗教气息。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种十二生肖题材的套钱,与现在发行的生肖纪念币性质类似。这类钱币为圆形穿孔,正面钱文为“五行大布”,背面穿上“祥云托日”,钱文为横读的十二时辰,穿下生肖动物图案栩栩如生。与之类似的另一种版式则在穿口周围增添有花纹装饰,背面文字替换为“团圆”二字,穿下生肖动物改为卧鹿图案(谐音“禄”),寓意吉祥美好。
笔者藏有一枚比较有趣的压胜钱,正面钱文为“五行大布”篆体,外缘窄细内郭宽肥,钱背四决纹饰,青铜材质(图4)。将其与金代铸造的大定通寶背四决铁母(铸造铁钱的母钱,材质为铜,制作精良,尺寸较同版本铁范的铜、铁钱要大一些,字体深峻无流铜,背廓规整没有移范,穿口部位有明显修整痕迹,地章干净精整没有流铜)、铁范铜(铸造铁钱之前,为证明铁钱的可行性,先用铜水浇筑铁钱模具实验而产生的头炉钱币,铸造精美)、铁钱(由于国家缺少铜原料,为解决“钱荒”问题而用铁质替代铜钱所产生的钱币)相比较(图5),可以明显看到其与这几枚钱币的铸造风格、尺寸特征都极度吻合。为此,笔者推测此类压胜钱与大定通宝铁钱应当为同期铸造,很可能是当时铸钱处为图吉祥而借钱文寓意,改范铸造的带有开炉纪念性质的压胜钱。
元朝是少数民族政权,钱币以行钞为主,铜钱铸造相对较少。在这时期由于宗教政策的宽松,佛教得到了繁荣发展,这一时期的压胜钱多作供养钱用途。这枚“五行大布”压胜钱的面文粗犷,地章砂型粗糙,背有上下直读“一两”(也可能是抽象符文)左右双月形图案,整体风格符合元代压胜钱铸造特点(图6)。品鉴元代少数民族政权铸币,可以从中感受草原游牧民族政权豪放不羁的性格特征。
明清时期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的尾声,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民俗文化的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这一时期的民俗文化整体呈现世俗化倾向。这两枚清代“五行大布”的图案沿用龟蛇七星剑的题材,两枚版别略有不同,其中一枚的北斗七星图案作了镂空处理,黄铜材质,钱体厚重,钱文与龟蛇剑图案相较宋朝的精致优雅则多了一丝粗放古拙,同清代庙宇钱的风格相似,从钱体上残留的老朱砂痕迹可以推断此类钱币应当是作庙宇供养之用(图7)。
“五行大布”压胜钱这个题材自诞生一直到民国乃至20世纪末皆有铸造,周边邻国例如日本也曾仿制,深受人们喜爱[4]。
四、结尾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压胜钱习俗寄托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寓意深远,内涵丰富。自汉代出现以来,压胜钱历经千年发展流传,至今仍受到广大泉友的喜爱与追捧。作为中国古代钱币的特殊品种,压胜钱属于珍贵的不可再生资源。品相状态佳、造型特殊精致、题材寓意美好的压胜钱不仅极具收藏与投资价值,未来升值空间较大,还有较高的鉴赏研究价值。当代设计师可以从中提取凝练元素,运用到文创等设计当中,古为今用。我国当前的古钱币收藏人群基数庞大,随着我国文化强国战略的进一步深化,传统文化的不断繁荣复兴,民间收藏市场前景一片大好。当前钱币收藏购买的方式相较以前更为便利,线上线下都可以购买到藏品。但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当前造假仿制的水平也在同步提升,广大收藏爱好者也要注意目前市场上层出不穷的假冒工艺品钱币,例如利用真钱翻模、老铜消音、失蜡法1∶1复刻制作真钱后改刻、后加刀母钱、套圈钱、残缺币再修复、假结晶锈、假房梁锈、挖字拼贴等手法,这些伪造手法令人防不胜防。但好在目前市场上出现了数家较权威的钱币评级公司,我们通过支付相应的钱币评级费用就可以放心地购买真品钱币。这种机构的产生也变相推动了古钱币收藏的大众化出圈,许多刚接触收藏的新手小白也可以零门槛轻松入门。这就需要我们收藏爱好者努力提升自己的眼力,与时俱进,在鉴定钱币时要从总体上看待问题,综合性的考虑这枚钱币是否符合当时的铸造工艺,从钱币的材质、面文特征、穿口特点、外缘内郭入手,钱币的包浆、流通磨损是否自然,锈色是否入骨等。不能因为一枚钱币符合其中一个特征就判定其为真品。我们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多进行上手实践,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个人鉴赏水平,从而在市场上发现心仪的藏品。
作者简介
刘博,男,汉族,内蒙古呼和浩特人,本科生,研究方向为环境设计。
参考文献
[1]徐力民.论宗教与我国古代的厌胜钱—兼谈宗教对货币经济的影响[J].中原文物,1988(3):78-83.
[2]王纪洁.压胜钱及相关问题略论[J].中国钱币,2004(4):45-49,82.
[3]王玉.道教压胜钱的图案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7.
[4]周娟妮.汉晋时期祥瑞物品的考古发现与趋避风俗研究[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9(1):144-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