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区域协同创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的策略研究
2023-06-03杜伟刘海波蔡睿
杜伟 刘海波 蔡睿
〔内容提要〕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本研究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区域创新发展的角度出发,梳理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发展现状,分析辽宁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所具备的基础条件、面临的主要障碍和挑战,围绕省内区域协同创建示范区的发展策略提出建议。
〔关键词〕区域协同;科技成果转化;策略研究
注:本文受2022年度辽宁省科学事业公益研究基金(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编号:2022JH4/10100001)资助。
一、引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等法律、政策文件为我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奠定了法律基础和政策框架。党中央、国务院近年来发布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以及《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等重要文件都对利用市场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出了进一步要求。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的建设具体落实了这些法律、政策的相关内容。
辽宁省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省委、省政府确立了“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科技强省中的突出地位,全省不断加速发展产业创新载体、科技成果转化载体、众创空间载体等,初步形成了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政策体系与工作体系,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但目前来看,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创新水平不高、支撑要素不足、区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亟须改进、解决。
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发展现状
2017年10月,科技部发布《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正式启动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工作。截至目前,全国累计共有12个获批的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如表1所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工作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工作启动阶段,《指引》的发布标志着这項工作正式启动,第一阶段共批复了9个示范区。第二阶段是优化升级阶段,2020年6月,科技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发展的通知》提出,科技部按照区域创新战略布局,进一步完善示范区建设标准要求和评估遴选程序,建立高层次专家咨询制度,推动现有示范区优化升级,未来5年再布局建设一批创新引领、特色鲜明的示范区。这一阶段,科技部批复了3个示范区。
2022年1—2月,科技部组织对一些条件成熟、具备验收条件的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工作进行了评估验收。获评优秀的宁波、苏南两个示范区在发布通过验收信息时都谈到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先行先试”。结合《关于加快推动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发展的通知》中对“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建立健全示范区管理体制机制”的两点要求,应该认识到,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的总体发展趋势是:鼓励建设单位在“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建立健全示范区管理体制机制”两个方面“先行先试”。
三、辽宁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具备的基础条件
(一)政策法规基础
一是《辽宁省科技创新条例》实施,通过重奖创新成果、允许科研失败、建立容错纠错机制等,鼓励创新突破;二是对《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奖励性后补助实施细则(试行)》进行修订,从注重“结果”转向“结果与过程并重”;三是出台《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成绩优异人员专业技术资格评定暂行办法》,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四是出台《辽宁省科技服务人员技术经纪专业技术资格评定暂行办法》,对畅通包括技术经理人在内的科技服务人员职业发展通道,充分激发和释放科技服务人员创新创造活力起到重要作用;五是《关于优化金融环境的意见》《关于优化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支持企业上市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的颁布,引导金融机构改善服务能力,构建健康、规范、富有辽宁特色的金融生态体系,助力科技成果转化。
(二)科教资源基础
截至2020年年底,辽宁省拥有高等院校114所,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4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6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43家。省级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发展体系初步形成。2020年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0.98件;全省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达到2.19%,列全国第11位;现有两院院士58人,数量在全国居第8位。辽宁省科教资源丰富,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方面已取得众多突破,具有一定的科教资源优势。
(三)服务体系基础
辽宁省省级以上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已达91家,构建省级实质性产学研联盟400个,提升类产学研联盟628个。获批9家国家级载体,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精细化工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入选国家级专业化众创空间,沈阳建筑大学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7家众创空间通过国家级众创空间备案,沈阳工程学院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东北科技大市场发挥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性服务平台的重要作用。省、市、区三方共建“升级版”东北科技大市场通过市场化运营,着力建设成为“立足沈阳,服务辽宁,辐射东北,互联全国”的成果转化及科技服务平台。截至目前,东北科技大市场公开发布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让5904项、企业技术需求信息500项,每年有万余家中小企业登录平台(系统)访问;高质量举办创新创业大赛、揭榜挂帅科洽会、项目路演、企业投融资对接等活动161场次,撮合促成技术合同签订13125项,合同交易额达40余亿元,构建起了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新通道,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能够助力国家示范区的创建。
(四)企业应用基础
辽宁省高新技术企业达810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8158家,雏鹰企业3017家,瞪羚企业547家,创新创业沃土上的新苗越来越多。同时,辽宁省着力提高头部企业本地配套率、科技创新成果本地产业化率、科技型企业增长率,让先进适用科技成果尽快在辽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升创新效能。目前,全省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211家,85%以上实现省内配套,省内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达54.26%。省内企业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实施需求,能承接技术转化实施,同时各方不断加大的研发投入,也使得技术突破存在更多的可能性,从而畅通成果转化的路径。
四、辽宁省区域协同创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的主要障碍和挑战
(一)主要障碍
辽宁省也存在诸多发展问题。一是区域分布不均衡。辽宁省产业发展呈现出中部城市产业群密集、西北地区产业群稀疏的区域分布特点。二是技术创新水平不高。辽宁省制造业虽正在向智能化、高端化转型发展,但整体看来目前仍主要停留在机械化阶段,并且企业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很多关键性零部件仍旧依赖进口。三是产业结构转型压力大。辽宁省制造业产业结构转型压力较大,转型速度偏缓。2020年,辽宁省高技术产业营业收入1916亿元,仅占全省工业企业总营业收入的5.2%,仍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为核心,产业结构有待优化,产业价值链层次偏低。四是要素支撑不足。2021年,辽宁省申请发明专利2.3万件,仅占江苏省的12.3%、浙江省的17.8%;技术合同成交额778.6亿元,是江苏省技术合同成交额的25.8%、浙江省的39.1%。同时,辽宁省制造业缺少融资渠道,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相对欠缺,在民营企业融资、信贷方面存在较大困境。
(二)主要挑战
1.数字化转型的挑战
辽宁省数字经济转型发展面临很多新机遇,前沿新技术的不断进步与成熟使得数字经济加速增长,但同时也要迎接巨大的挑战。一是数字经济统筹协调不足。从发布的数字经济相关政策文件来看,辽宁省各市区的实际情况不同,而当地发布的相关政策文件的内容同质化较为明显,从整体上看缺乏统筹协调、特色和个性,对实现数字经济转型的目标难以产生促进作用。二是数字化专业人才匮乏。近年来,辽宁省经济结构转型缓慢,人才聚集力以及向心力较为薄弱,导致大量高学历人才外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数字经济的发展。三是数字化融合程度较低。单一的数字经济不能振兴辽宁,数字经济的落脚点需要落在实体经济当中,数字经济新业态需要有效配置实体经济中的资源,为实体经济提供新型营销方式。四是制造业企业科技创新普遍不足。大批企业没有其自身核心技术,同时存在着产品附加值低且生产制造消耗资源和能源量大、产业链以中低端为主等系列问题。五是协同合作创新机制不够完善。缺乏形成长期竞争优势的认识,另外,企业间知识共享和协同创新的积极性不高。
2.低碳化转型的挑战
虽然辽宁已进入振兴新发展阶段,在绿色低碳工作上已迈出坚实步伐,但低碳化转型发展依旧面临严峻挑战。一是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石油为主。辽宁省属于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第二产业,是能源消耗大省,能源消费以煤和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结构较为单一。二是产业结构调整刚性。辽宁省产业结构偏重工业,很多重工业企业因缺乏竞争力而长期亏损,又因沉没成本显著而难以退出市场,从而造成产业刚性。三是出口贸易结构仍呈现高碳特征。如今为发展低碳经济,许多发达国家开始对于高碳成品征收碳关税。辽宁省出口主要是能源密集型产品,这些能源密集型产品出口会很大程度受到碳关税的冲击,导致出口产品成本增加,产品的竞争力减弱,从而限制辽宁省贸易出口。四是金融支持不足。相较东南沿海地区而言,辽宁省金融发展较为滞后,在为低碳经济发展相关项目评估、运营等方面的支持有待加强。五是“低碳”意识不够成熟。公众对于低碳消费、低碳旅游等新型模式的认知程度尚待提升。
五、辽宁省区域协同创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的举措建议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批示指示精神,按照《关于加快推动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发展的通知》要求,把握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持续释放科技创新的动力和活力,做好“三篇大文章”。
(二)总体思路与基本原则
在新形势、新格局、新使命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的建设,首先要遵循科技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的规律;其次要符合国家科技发展导向,落实地方目标任务;最后要结合自身发展阶段的变化和现实需求,探索有开拓性、引领型的新模式和新路径。辽宁省区域协同创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需要调整政策逻辑;构建制度规则,承担振兴使命,整合区域资源。遵循“四并重”的基本原则:坚持重视政府引导与强化市场机制并重;坚持完善市场体系与服务国家目标任务并重;坚持强化需求导向和提升供给能力并重;坚持促进协同创新与开放合作并重。
(三)重点任务
1.沿海经济带创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综合示范区
落实《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规划》要求,提升企业市场主体和创新主体地位,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推动产业升级优化,引领辽宁加快新旧动能转变;提升科技开放合作水平,促进区域融合发展和东北亚地区科技互动;优化政策供给体系,完善市场化配置科技资源的制度环境;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市场服务体系,为加速建成创新型省份提供有力支撑。
2.沈抚新区创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改革创新示范区
坚持沈抚新区改革创新示范区定位,探索市场导向的科技政策先行先试,助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升区域创新融合水平,提升整合利用区域创新资源的能力;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做好人才引进和培训工作。
3.沈阳创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撑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示范区
落实《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行动纲要》,提升高质量科技成果供给能力,夯实技术创新实力和产业竞争力基础;发展科技金融市场,打造多元化科技金融体系;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提升创新创业质量和水平;发挥科技的引领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区域融合创新;打通创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体制机制堵点,激活各类创新主体参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动力机制。
4.辽西北创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撑产业转移示范区
细化落实《辽西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总体方案》,建设产业转移承接载体,拓宽产业发展空间;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增强高质量发展内在动力;创新有关体制机制,提升产业转移活力。
5.县域经济创建农业技术推广示范区
结合自身条件,细化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搭建基地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发展县域经济带动乡村振兴;优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科技服务对农业技术的推广作用。
(作者單位:1.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