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为依托,打造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2023-06-03刘晓翠

辽宁经济 2023年3期
关键词:区域经济城市群

刘晓翠

〔内容提要〕当前,我国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速形成,区域经济进入新一轮结构调整期、优势重组期和动力再造期。基于此背景,本文从辽宁实际出发,深刻分析优化区域经济布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动力源的路径和举措,以及具体保障措施,为“十四五”辽宁实现“区域格局优”的发展目标,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提供新思路、新实践。

〔关键词〕中心城市;城市群;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辽宁地处东北亚中心地带,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背靠吉林、黑龙江广袤腹地,是东北地区唯一既沿海又沿边的省份,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是我国区域经济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政治使命。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集聚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区域经济创新发展新动能,有利于辽宁在新时代东北振兴上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

一、优化区域经济布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的时代之变,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国际政治、经济、科技等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区域经济进入新一轮结构调整期、优势重组期和动力再造期,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速形成。“十四五”时期,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必须顺应新形势,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打造经济增长新动能。

(一)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新突破,必须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经济承载能力

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履行维护国家“五大安全”政治使命,必须立足东北地区战略定位,充分发挥沈阳、大连、哈尔滨、长春4个副省级城市的带动作用,增强辽中南城市群和哈长城市群的承载能力,有效整合现有各类资源,主动调整经济结构,形成新的均衡发展的产业结构,推动形成东北三省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新格局。

(二)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遵循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的客观规律

目前,我国19个城市群以25%的土地集聚了75%的人口,创造了88%的GDP,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资源、产业、人口等加速向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集聚的态势愈加明显,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已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粤港澳、长三角为代表的城市群,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为代表的中心城市迅速崛起,对人口和经济的集聚效应和辐射能力日趋凸显。

(三)促进区域协同合作协调发展,必须立足解决突出问题,发挥比较优势

东北全面振兴,是东北三省的共同责任,需要加强协同,共谋发展。从辽宁看,“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布局总体上是合理的,但也面临城市规划统筹不够、功能定位不清晰、产业同构现象突出等问题,特别是沈阳、大连竞争实力不强,沈阳都市圈一体化程度不高,辽宁沿海經济带缺乏产业协同。破解这些问题,必须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有效破除资源要素流动障碍,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二、着眼优化区域布局,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动力源

“十四五”时期,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辽宁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实现率先突破、率先振兴。关键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重大部署,紧密结合辽宁实际,深刻把握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引领区域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坚持“做强一轴、壮大两核、聚力圈带、联动两区”,构建高质量发展动力系统,打造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奋力开创营商环境好、创新能力强、区域格局优、生态环境美、开放活力足、幸福指数高的振兴发展新局面,努力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形成对国家重大战略的坚强支撑。做强一轴,就是以沈阳—辽阳—鞍山—营口—大连为主轴,以抚顺、本溪、盘锦、铁岭为支撑,集中力量建设多业并举、多点支撑、多元发展的优势产业带、新兴经济带和产城融合的创新走廊,打造带动辽宁高质量发展“动力轴”。壮大两核,就是全方位提升沈阳、大连“双核”地位,围绕建设沈阳国家中心城市和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目标,引导各类要素加速集聚,完善创新、开放、金融、服务等功能,大幅提升综合竞争力,打造辽宁振兴发展“主引擎”。聚力圈带,就是重点聚焦沈阳现代化都市圈、辽宁沿海经济带两个区域发展战略,挖掘制度创新含金量,围绕数字经济赋能、传统产业升级、改革创新突破,提升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能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联动两区,就是建设辽西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先导区,加强与京津冀地区交通、产业、市场对接,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建设京津冀休闲旅游康养目的地。建设辽东绿色经济区,发展绿色生态产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

(一)加快建设沈阳国家中心城市,增强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

沈阳区位优势突出,产业基础雄厚,经济活力较强,是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战略要地,必须进一步强化中心城市功能,提高综合竞争力和影响力。

1.做大做强城市综合实力

东北四大中心城市中,沈阳最具备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基础和条件。要以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人口规模突破1000万为目标,发挥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的纽带作用,加快推进沈抚一体化发展。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为“大沈阳”增加200多万人口,使沈阳人口总规模将超过1000万人;同时可增加地区生产总值900多亿元,合计突破8500亿元,有助于做大沈阳经济总量、人口规模和产业实力,加快向国家中心城市迈进。

2.完善区域金融中心功能

把金融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完善金融体系,增加金融机构,支撑产业发展。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在沈阳设立区域性总部、特色专营机构,吸引日韩等国外投资者依法设立各类金融机构。鼓励在沈阳设立辐射东北地区的创业投资基金、科技创新引导基金、产业并购基金及专业化基金管理机构,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3.强化科技引领产业升级

依托科研院所和高校资源,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以科技创新催生产业发展,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利用制造业应用场景优势,推进工业互联网应用,用智能科技为制造业赋能,促进传统产业向智能化转型,使“硬产业”插上软翅膀,让“软产业”增强硬实力。激发企业创新主体活力,推动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三链融合”,吸引高端人才“项目+团队”集聚,依靠人才创新、创业、创造。

4.发挥优势产业龙头作用

坚持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重点围绕汽车、智能制造、机器人、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形成若干超百亿、超千亿规模的产业集群。围绕重大航空装备、航天应用、核技术装备等工程,推进军民融合产业深度发展,迈向中高端,加快沈阳航空产业集聚区建设。依托东北地区物流枢纽优势,与港口城市携手打造“海陆空”贸易物流中心联合体。

5.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

对沈阳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工业文化资源,进行整体战略设计,吸引高水平团队管理运作,创新发展文化产业,实现旅游营销专业化、市场化和网络化。围绕沈阳独特的“清文化”“民国文化”“工业文化”“红色文化”,推出特色精品旅游产品,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和时代精神家园。

(二)加快建设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提升开放带动力和国际影响力

围绕建成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战略定位,打造面向日韩的东北亚开放合作战略高地,带动辽宁扩大开放,加快振兴。

1.加快东北亚航运中心建设

加强集疏运体系建设,升级改造码头功能,建设智能化港口,提高港口能级和水平,推动口岸服务便捷、物流服务高效、航运营商环境优良。发挥大连商品交易所大宗商品交易功能,研究航运指数期货,探索航运运价指数、航运保险指数衍生品交易,建设东北亚重要商品交易中心。发挥港口大进大出优势,围绕装备制造、造船及海洋工程、大型石化炼化等优势产业,打造临港产业集群。

2.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

利用大连自贸片区制度创新功能,对标上海臨港新片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开展中日韩自贸区框架下跨境贸易和物流便利化试点,推动投资贸易自由化。高标准规划建设太平湾合作创新区,完善“前港—中区—后城”模式,瞄准高端产业和重大项目,加大招商力度,打造融“港产城融创”于一体的东北亚“新蛇口”。

3.依托创新引育新动能

争取布局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建立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利益联结机制,完善科技、教育、产业、金融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围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电子信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等主导产业,壮大一批具有国内领先优势的产业集群。充分利用软件和服务外包优势,在工业设计、网络和动漫游戏等产业上取得新突破。依托长兴岛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促进石化产业由基础化工原料生产向全产业链延伸转变。

4.面向东北亚打造开放新平台

加快中日(大连)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建设,加强新能源汽车、跨境旅游、医疗康养等领域的深度合作,率先开展生活服务类商品免税消费试点,拓展对日合作发展新空间。深化与韩国在机械制造、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软件开发、商贸等领域的合作。办好大连夏季达沃斯年会、国际工业博览会等活动,搭建综合服务、专业贸易等线下展示交易平台,重塑大连国际化都市新形象。

(三)加快建设都市圈、城市群,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发展现代化都市圈,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是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1.建设辽宁中部大都市圈

加快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充分发挥沈阳辐射带动功能,以基础设施一体化为重点,推动统一市场建设、公共服务共享、产业分工协作、生态环保共治,提升物流效率,统筹信息网络,消除行政壁垒,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集聚,提升城市群能级。推进鞍辽一体化发展,以鞍山、辽阳同城化为目标,发挥两市辖区相连、城区相邻、人文相融的基础优势,合力打造千亿级的钢铁、铝材加工产业集群和精细化工产业链,建设重要节点都市圈。

2.促进沿海经济带协同发展

发挥港口城市优势,各城市之间通过共建科技创新、人才保障、金融服务、绿色环保、应急救援服务体系,合力开展货物通关、贸易统计、检验检测认证等合作,实现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强化企业合资合作和项目重组,通过改造存量、优化增量,打造水平分工与垂直整合相结合的石化产业集群。推进营口、盘锦产业一体化发展,与大连长兴岛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优势互补,进一步壮大产业集群,合力打造沿海经济带新增长极。

3.加快先导区和经济区建设

建设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建立与京津冀地区对接机制,发挥辽西地区区位、交通、资源等优势,主动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加强土地、能源、金融等要素供给,吸引更多高质量项目和产业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深入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实施青山、碧水、蓝天工程,充分利用山区特色资源,加快发展生物制药、有机食品、大健康等绿色产业,依托山、水、林、泉和民风民俗等要素发展全域化、品牌化生态游。

三、优化区域经济布局的保障措施

1.深化土地市场改革

加快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探索由省统筹城乡建设用地供应指标,将建设用地资源更多向沈阳、大连以及鞍山、辽阳、营口等城市倾斜,确保优势地区有更大发展空间。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探索在东北三省范围内开展土地异地占补平衡试点。

2.完善人口人才政策

探索城市群内户口通迁、居住证互认制度,促进人口正流入。设立东北振兴人才发展专项基金,提高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完善技术技能评价制度,推动人才资源互认共享。允许地方高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自主开展人才引进和职称评定。

3.健全技术要素市场

探索建立统一的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推动科技创新政策区域一体化。鼓励商业银行采用预期收益质押等融资方式,为促进技术转移转化提供更多金融产品服务。

4.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完善大伙房水源生态补偿机制,实行用水量与补偿资金挂钩,鼓励受益地区和保护地区之间开展资金、产业、就业等补偿,实现成本共担、利益共享。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

5.建立区域间利益共享机制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强对重点生态功能区、资源枯竭型城市等地区的转移支付。完善跨区域“飞地经济”政策,对新设企业税收增量地方收入部分实行跨地区分配。

(作者单位:辽宁省交通运输事业发展中心)

猜你喜欢

区域经济城市群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为世界级城市群铺路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区域经济视角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岗位胜任力培养研究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践研究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实践探索商务英语专业有效服务区域经济能力的提升
中国社会信任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大湘西地区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