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求学有多拼
2023-06-03豌豆
豌豆
“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大家应该听过很多次了,“凿壁偷光”的故事更是耳熟能详。不得不说,古人在学习上的认真劲儿真的非常值得我们学习。那么,古人为了学习到底有多拼呢?接下来的故事或许能告诉你答案。
囊萤夜读
胤(yìn)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选自《晋书》
【囊萤】用袋子装萤火虫。
【恭】谨慎。
【博学】学识渊博。
【通】通晓,精通。
【练囊】用白绢做袋子。
【盛(chéng)】装。
【以夜继日】夜晚接着白天。
车胤是东晋时期有名的大臣。他自幼聪慧,博学多识。以善于识人著称的王胡之看到他后,曾说:“公子虽然年幼,但日后必大有作为。”
车胤确实是个读书的好苗子,不用父母督促,每天勤学苦读。可车胤家里极为清贫,就连照明用的灯油也经常买不起。没有光,晚上就读不了书,这让车胤很是烦恼。不过,再大的难题也难不住聪明的小脑袋瓜。此时正值夏天,看到草丛中飞舞的萤火虫,車胤瞬间就有了一个好主意。为了能有更多的时间读书、读更多的书,车胤捕捉了几十只萤火虫,然后把它们都装进白绢做的袋子里。白绢极其轻薄,萤火虫发出的光很容易透出来。就这样,利用萤火虫发出的光,车胤不舍昼夜地苦读,最终成为一个博闻强识、学富五车的才子。
如此热爱读书的车胤自然满腹才华,谈吐更是幽默风趣。他说的话大家都喜欢听。魏晋时期的文人雅士们喜欢举行宴会,畅谈人生,他们每次都会邀请车胤光临。如果车胤不到场,大家都会很遗憾,抱怨:“哎呀,没有车公不快乐啊!”
车胤虽然看上去随和风趣,但实际上他嫉恶如仇,不畏权贵,在大是大非面前坚持原则和底线,毫不让步。这也是读书人的气节。
怀素写字
怀素居零陵时,贫无纸可书,乃种芭蕉万余株,以蕉叶供挥洒,名其庵曰“绿天”。书不足,乃漆一盘书之,又漆一方板,书之再三,盘板皆穿。
——选自《书林纪事》
【居】居住。
【供】供给,供应。
【名】命名,取名。
【再三】一次又一次。
【皆】都。
【穿】磨穿。
怀素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擅长写狂草。他的书法如行云流水一般,一气呵成,被后人称为“草圣”。可你知道吗?就是这样一位大书法家,当初可是连纸都买不起呢!
居住在零陵的时候,怀素穷得连纸都买不起。他灵光一闪,就在庵堂附近种了许多芭蕉树。芭蕉树长大后,他摘下宽大的芭蕉叶,在上面练字。怀素写完一片叶子,再写另一片,从未间断。他还给自己居住的庵堂取了一个有趣的名字,叫“绿天”。由于怀素没日没夜不停地练字,芭蕉叶很快就被用光了。于是怀素又想了个办法。他找来一个木盘和一块方板,给它们涂上漆,继续一遍又一遍地在上面反复练字。到最后,木盘和方板都被磨穿了。
怀素用柔软的毛笔硬是把木板都写穿了,可见他下了多大的功夫啊!怀素练字,用尽了芭蕉叶,磨穿了木板,当然也留下了很多写秃了毛的笔。他干脆把所有的秃头毛笔收集起来,埋在一起,并立了个小牌子,上面写着“笔冢”,以此纪念为他练字而奉献了自己的毛笔们。哈,这个怀素还真的蛮有意思的呢!
怀素最终能成为历史上声名赫赫的书法家正是源自他的勤奋努力。
文徵明习字
文徵(zhēng)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选自《书林纪事》
【临】临摹。
【日】每天。
【率】标准。
【遂(suì)】于是,就。
【尝】曾经。
【苟且】敷衍了事。
【或】有时。
【简札】信件,书信。
【少】同“稍”,稍微。
【易】修改。
文徵明是明代书法史上一个传奇般的人物。大部分的名人故事总是以天资聪颖为开头,文徵明却被认为“天资愚笨”。他多次参加科考,最终还是“榜上无名”。可他靠着后天的努力,最终成为诗、文、书、画无一不精的“四绝”全才。
《书林纪事》里关于“文徵明习字”的故事让我们了解到这位传奇人物练字有多疯狂。文徵明临摹《千字文》,以每天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水平因此进步神速。他平生对于写字这件事从来不会敷衍了事。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满意,他一定要三番五次地重写,直到完全满意为止,从来不觉得厌烦。正是因为这样的认真和坚持,越到老年,文徵明的书法越发精致美好。他年近九十时,还孜孜不倦替别人写墓志铭;没想到,墓志铭还没有写完,他就放下笔端坐着离世了。
文徵明不仅书法了得,其他方面的才能也毫不逊色。在“江南四大才子”中,文徵明小时候最为平凡,他没有其他三人的惊世才情,却靠着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成为四个人中成就最大的那个,是真正的“大器晚成”。
古人认真刻苦的故事还有很多。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学问,要想达到顶峰,没有捷径可走,也没有秘诀可言,只有勤学苦练才是唯一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