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工作模式的探索
——以湖北科技职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为例

2023-06-02俞运龙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毕业生高质量岗位

俞运龙

(湖北开放大学/湖北科技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高职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日益得到更多的关注。2022年7月,习总书记曾对职业教育做出重要指示,强调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据教育部2023年7月发布的《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相关数据显示,全国2022年应届毕业生总人数超过1000万人,其中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数接近500万,占比约46%,比上年度增加近100万人[1]。2023年本专科毕业生规模和增量再创新高,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促进高质量就业而言,需要更多主体创新形式积极参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增强其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实现毕业生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即个人价值实现的同时有助于国家和社会的进步。笔者以湖北科技职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为例,针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现状和推动高质量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通过近三年的实践探索,提出了毕业生“五联”就业工作模式,希望为高职院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工作贡献力量。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据教育部和相关部门统计,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相对较高,近三年均保持在较高水平,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总体稳定,但在实际就业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尤其是在高质量充分就业上离国家目标仍有一定差距。因此,高校需要加强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不断地更新和完善有效的措施来助力高职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求职现状

在求职过程中,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呈现出一些自身特点。诸如,学历层次较低、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主观意识较差、面试技巧明显缺失等。这些劣势因素的存在,导致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和难度相较于本科生、研究生更加严峻,就业质量相比之下差距明显。还有一部分高职毕业生因个人求职能力问题而呈现出“慢就业”“缓就业”,甚至“不就业”状态。通常表现出“佛系”心态,对未来能否找到工作无所谓,对当前就业形势缺乏紧迫感,认为最终都不会“饿着”或者有“家庭支柱”可以啃老等等。这种得过且过的心态让他们在求职过程中呈现出逃避状态,即便能够短期就业,也容易出现离职率高,岗位忠诚度低,或者随意找份岗位与专业不匹配的“轻松”职业。随着“00”后毕业生的逐年增多,这类问题更加凸显。

因此,相比于更高层次学历毕业生,高职毕业生就业情况和形势更加复杂,推动高质量就业,将面临更多挑战,需要政府、高校、社会等层面形成合力共同应对。

(二)问题根源分析

1.自我认知不清晰,缺乏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2023年4月,第二届中国高校就业育人大会在重庆举办,会议的主题就是要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其中职业生涯教育引导是探讨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毕业生在走上实际岗位前,若没有清晰的自我认知和职业生涯规划,将不能根据具体的岗位来调整自己的学习内容,高质量就业的发展道路也必将受限。

首先,实际招聘过程中,虽然企业承诺的多为技术岗位或储备干部岗位,但实习期间要求毕业生从生产一线的基础性工作做起,而且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过渡期。期间岗位环境较为艰苦,导致部分毕业生认为进企业就是进厂从事“拧螺丝”式的流水线作业,削弱了毕业生的工作热情。其次,部分毕业生对“钱”的概念过于模糊,认为月薪不过万的工作对自己毫无吸引力,与其这样不如找个躺平的岗位。最后,受近年来新冠病毒疫情影响,诸多企业的产能紧缩,现在虽有所恢复,但为了更好地保障企业生存,企业提供给毕业生的各类岗位数量均有所下降,毕业生的实习和就业体验感普遍降低,高质量就业压力不断加大。[2]

这些问题的存在与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缺乏准确的自我认知有关,职业定位不准确,会导致毕业生错过很多合适的岗位。因此,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提升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才会有利于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和成才的有机统一。[3]

2.工匠精神严重缺失,入职后岗位忠诚度较低

就笔者所在的学院而言,毕业生选择的工作单位多为制造业企业,要想在将来的制造业企业中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毕业生就必须具备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这些工匠精神。

据企业反馈,近年来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责任意识较差,法律意识淡薄,吃苦耐劳的精神匮乏,部分毕业生甚至连实习都无法顺利通过,并因此导致出现了离职率高、企业用工荒、毕业生无处去等一系列现实问题。

究其原因,正是工匠精神的严重缺失造成高职院校毕业生入职后不能快速融入企业文化或对企业认知存在误差。这部分毕业生往往期待着“好工作”的出现,频繁跳槽,忠诚度较低。于毕业生而言,这将造成其能力得不到提升,影响自身的长远发展;又因能力得不到提升,企业给予的薪资待遇较低,造成岗位忠诚度得不到保证;更为重要的是,大量人员的过渡性闲置或涌入低门槛行业,造成了社会资源和教育资源的大量消耗及浪费,无法为社会创造高质量的社会效益。

3.专业能力欠缺,综合素质亟待提高

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虽达到毕业资格要求,但本身所具有的专业能力和优势并未凸显,在校期间的实践经验不足,且未能提前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加上学校的实践标准和企业的实际需要存在一定的脱节,学生在缺少相应技术技能训练的情况下,会逐渐在企业生存实习过程中被淘汰。另外,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来,“1+X”证书制度在各大职业院校全力推行,“课证融通”教学改革成为高职院校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方式。而在此背景下,未施行课证融通制度的专业毕业生受限于职业技能水平,导致在高质量就业上明显缺少竞争力。

另外,一些毕业生因为个人综合素质能力欠缺,如在求职过程中的心理素质、面试技巧、沟通表达能力等未能达到企业单位的要求,同样影响获取岗位的机会。在对招聘单位的调查中,企业对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一些建议。除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外,谈论最多的便是需要强化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管理能力等综合素质。由此可见,工科类毕业生除了要具备专业的实践能力外,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同样重要,学校应采取措施以弥补在这方面存在的明显不足。[4]

4.缺少长期有效的反馈机制,毕业生真实诉求难以获悉

毕业生就业跟踪反馈机制在各高职院校中均有施行,但反馈机制的长期性和有效性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比如,调查研究中发现,虽然各职业院校通过QQ群、微信群、邮箱开展了毕业反馈调查,但毕业生反馈各种就业信息的积极性均不高,调查的有效性亟待解决。同时,在反馈后具体的数据运用上,如何组织和处理这些反馈信息,怎样在复杂的信息中分析出问题根源等工作机制还有所欠缺。因此,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优化反馈机制,助推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工作模式还需进一步完善。

二、“五联”就业协同工作模式的含义及基本思路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高质量就业既要有量又要有质。在量上,要使得每一个毕业生都能有自己的一份工作;在质上,要保证每一个毕业生都能在具体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得到长远的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笔者所在学院全体教职工深入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以政府、高校、企业、毕业生等多方协同为基础,共同参与、齐抓共管、协调配合,构建了“党政联动、校企联盟、专就联合、创就联结、育研联通”的五联协同就业工作模式。

“五联”协同就业工作模式是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基础上构建的,是对国家倡导高质量就业的积极响应。在此过程中,将政府的就业政策精准地施行到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的全过程;通过各级党委的联合引领,带动社会各界全员参与就业服务工作;同企业用工人员等合力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调查研究等方面全方位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助力。

党政联动是通过建立党政主要领导负责的组织领导机构,整合校内外资源,联合当地政府、社会、企业和毕业生,构建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指导工作的大格局。引导各界党员亮身份、树形象、做表率,形成党政专班负责服务、专项会议研讨、专项工作考核等机制,多措并举地实现党政工作与高质量就业服务工作的互促共赢。

校企联盟是高职院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中的重要平台,是发挥办学优势、促进产教协同发展的重要渠道。通过校企联盟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过程管理、资源分享、责任承担等方面形成新的校企合作局面。

专就联合是把高职学生的专业课程技能培养与就业服务工作相融合,将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融入专业教育中,帮助毕业生加深对所学专业的认知,合理确定就业期望值。针对不同的岗位职责开发相对应的专业课程训练,满足学生的具体就业需求。

创就联结是通过搭建创业平台、培养毕业生的创业能力、鼓励毕业生大胆创业,以增加毕业生就业机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提升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率。

育研联通是将理论研究、调查研究作为推进就业育人的有效补充手段,以实现高质量就业理论和实践的融通。

“五联”就业协同工作模式将影响高职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五个方面相互融合,贯穿到毕业生在校、离校的全过程,全员参与形成合力来保证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感受到工作岗位带来的稳定性,体验工作岗位带来的成就感、幸福感和满足感。这对建立较为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和实现高职院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有着积极促进作用。

三、“五联”就业协同工作模式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具体路径

(一)通过党政联动,汇聚就业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7月23日在吉林考察时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高校毕业生要转变择业就业观念,只要有志向就会有事业,只要有本事就会有舞台。希望大家找准定位,踏踏实实实现人生理想。[5]

以此为遵循,校党委及学院开启了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为毕业生拓宽就业新渠道,提供更为精准的指导和服务。通过整合教工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的力量,建立教工学生联合党支部,发挥教师党员、学生党员、优秀团员的榜样力量,强化党建引领。以多维共育为核心,全面激发学生追求高质量就业的内生动力。

教师党员结对。围绕机电专业群建设,在“知专业、识职业、定规划、试就业”四个方面进行专题交流,提升增强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育人能力。教师党员在传道、授业、解惑过程中还注重通过课程思政的手段帮助学生提升各项综合素质,提升学生未来就业的竞争力,实现基层党建和学生就业工作的不断融合和促进。

学生党员结对。利用已就业党员引导未就业毕业生求职并对其帮扶,对学生的思想起到劝化和朋辈关怀的作用。邀请党员中的就业典型给学生分享就业经历和感受,引导学生提前确定方向和目标。实行一对一精准对接,且让帮扶对象对帮扶过程中的体验进行定期反馈,以利于不断优化精准帮扶行动。

全体师生结对。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座谈会、分享会,实施就业观念引导、基层就业引导、就业心理疏导“三导”专题教育,让学生树立起“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增强就业意愿。

学生党支部与企业党支部开展联合活动。通过主题党日、专题学习等多种形式促进相互了解。企业通过联合支部活动了解学生在实习、实践过程中的真实想法,向学生解释企业的文化内涵;学生通过联合活动丰富自身的企业认知,为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选择将来的就业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二)建立校企联盟,提高就业质量

多途径建立校企联盟,稳保就业岗位供给。为进一步促进毕业生就业,根据企业的需求动态调整专业培养目标,针对性开展教学改革,培养企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学院在专业群建设上和企业深度合作,建立线下订单班、线上虚拟班,将课程实践和企业实践、课程教学和企业标准相结合,培养从教学到就业的无缝对接,以帮助学生顺利实现从毕业生到企业职工的角色转换。

通过校企联盟开展价值观教育,以此培养毕业生的岗位忠诚度,以解决工作以后高离职率的问题。定期组织职业发展交流会,与用人单位达成协议,邀请企业技能能手、企业负责人、企业高管等来校为学生开展企业文化讲座和企业进校园系列课程,培育学生工匠精神,弘扬爱岗敬业和精益求精的价值追求,引导学生树立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的态度,为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

建立专精特新产业学院,推动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开展高校与企业协同发展的新形式,是适应新形势下产业发展需求的重要举措。专精特新产业学院既能为中小企业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又能为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提供新渠道。产业学院的建立还为学校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了沟通平台,企业把真实的实际人才用工需求反馈给学校,学校通过吸收反馈意见及时做出调整,将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落实到育人过程。

通过校企联盟建立双师型教学团队,引导企业高水平管理人员来校任教,提升学院的教学水平。如建立企业导师制度,邀请企业导师与学院专业教师共同授课,确保培养的毕业生与企业需求相一致。同时,企业导师的加入能够弥补专业教师在企业实践能力上的不足,将企业的最新发展导向及时传达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企业对招聘岗位的具体要求,为高质量就业打下基础。

在校企联盟建设上,还可在一站式学生社区中设立就业服务岗,定期播放企业文化宣传片和企业培训课程,为毕业生发放企业介绍、招聘等方面简章,并邀请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人员定期坐岗为学生答疑解惑。在学生社区中让他们深入了解企业发展历程,观览企业生产过程,感悟企业文化,并在企业的培训下投入到实际操作中,将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用之于实践,为毕业生将来高质量就业做好指引。

(三)发展专就联合,增强就业能力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中国青年的奋斗目标和前行方向归结到一点,就是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而中国青年若要实现奋斗目标,必须要拥有与目标相匹配的专业能力。笔者将这方面的专业能力分为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

1.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与就业能力的联合

需要重点引导高职院校学生做好各阶段的职业规划,定期回头看,把职业生涯规划调整和更新到最适应自身特点的状态。如一年级时,指导学生如何写好职业生涯规划书,引导学生对自身的特点进行全面认知,加强他们对校园以外环境的探索能力,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带领学生进企业提前进行认知学习,了解企业工作环境与需求焦点,体验职场生活;二年级时,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通过各种系列活动,如演讲、朗诵、PPT展示、辩论赛等,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通过打造就业文化节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简历大赛、就业模拟、就业作品展示等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每年的“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及时了解学生对活动的反馈及建议,最后进行总结和凝练,打造一批学生喜爱的就业创业文化精品活动;三年级时,通过校外顶岗实践实习,引导学生全面重新认识自我,认识专业、职业和岗位。对优秀毕业生和实习生进行适当奖励,以激发其岗位认知学习的积极性;毕业生离校后,要进行主动跟踪,对毕业生进行全程再指导和服务,使得其专业学习实践有连续性,及早选择兴趣方向,稳定就业岗位。

2.专业课程知识和就业能力发展的有机融合

将专业教育和就业教育贯穿于学生成长全周期,构建“强基础、融专业、全覆盖”的课程体系。开设三创教育、职业发展、就业指导等与专业相结合的课程,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立足于所学专业找到自己职业发展与兴趣的契合点,助力学生了解最新的就业形势,以此确定将来的职业发展目标和方向;在专业知识技能与就业能力联合融通过程中,可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将所学专业根据企业不同的岗位职责划分为不同的技能训练,更为精准地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持续开展专业、就业融合教育,还需要通过专业群建设逐步拓展专业建设的宽度,强化技术技能人才综合素养和复合能力的养成,以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6]

3.专业课程与企业挂钩的专业技能证书的结合

“1+X”证书制度便是对专业技能的重要补充,也是适应企业岗位需求、市场变化和工业4.0发展,提升毕业生高质量就业能力的重要路径。该制度有利于解决当前高职教育的专业教学与岗位需求容易脱节的问题,专业教师应根据岗位资格证书的考核内容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课程资源等方面进行及时调整和更新。

(四)启动创就联结,创造就业机会

创就联结是将毕业生创业教育工作与就业教育工作相结合,创业教育实际上是就业教育的更高表现形式。创业能够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毕业生更加充分的就业。

为进一步厘清创新创业和就业融合情况,笔者以所在学院近三年毕业生作为调研对象,采取问卷调查、个别访谈、重点跟踪关注等方法,对毕业生创业和就业融合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具体做法如下:

1.营造良好创业就业氛围

学院全面了解就业创业的相关配套政策并及时向学生推送,充分利用和发挥媒体的舆论宣传作用,加大对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宣传和引导力度,为毕业生第一时间掌握就业创业信息提供优质服务。与此同时,建立相应的创业就业保障机制,对创业学生施行精细化分层管理,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接受程度、创业基础等实际情况进行分类管理和教学,以此提高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2.建设完善的就业创业咨询服务机构

将有创业意向的学生聚集在一起,设立创业协会,配备专业指导教师,构建就业创业指导咨询服务机构。通过活动展示、各种公开路演,吸引学生参与进来。在此过程中还可邀请往年创业成功的校友、企业创始人、创业导师,通过座谈会、演讲等方式分享经验并对创业学生团队或者个人进行针对性指导。

3.建立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案例库

建设创业特色课程,编写创业教材进行宣传。案例库的创业成功典型案例还应分门别类的进行划分,通过角色带入、情景模拟和分组讨论等形式进行灵活多样的创业教学。以此为延伸,还可将创业成功案例引入“第二课堂”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对创业案例库中典型案例的学习,增强自身的创业就业能力。

4.加强多部门协作企业及社会各界共同帮扶

将大学生创业中心、孵化基地、专业实训室相结合,通过具体的实践项目做引导,与企业进行合作,提高创业成功的概率。在打造孵化项目的同时,也为部分毕业生的就业找到方向,为毕业生走出校园提供岗位锻炼资源。随着国家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在“互联网+”环境中获得的信息和资源的机会大大增加,学校各部门应在此基础上提供专业的创业指导服务和软硬件支持,增强理论和实操实践能力,满足学生的创业需求。

除政府与学校提供相应的政策、场地和教学资源外,实现创就联结的其他方式是通过企业和社会各界来获取相应的创业资源,以此来提升创业项目的成功率。如,与企业合作的创业项目可以实现项目成果共享,另外还可寻求家庭、相关社会组织的力量,为创业项目寻求支持。

(五)开展育研联通,提升就业水平

所谓育研联通,即将调查研究、理论研究和毕业生的就业育人工作相联通,打通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理论和实践的融通路径,实现高质量就业理论与实践的相互验证与促进,以此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1.调查研究与就业育人相联通

把调查研究与就业育人相结合,通过调查研究,加强顶层设计后再建立跟踪反馈改进机制,以调查研究推进高质量就业工作。在调查研究的设计中,主要建立毕业生、企业用人单位、学校三者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以此带动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1)毕业生层面

需要对毕业生的问卷调查进行顶层设计。首先,调查问卷需要及时掌握所在学校整体的就业状态,才能客观准确地进行;其次,问卷内容需要对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实习就业企业的满意度、实习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诉求、学校和企业在就业指导和单位推荐上的建议及诉求等方面进行详细的编制;再者,问卷在制作的过程中需考虑到毕业生的接受理解范围,毕业生的兴趣点、追寻点,对问卷本身的结构合理性做出详细的规划,否则填写问卷的积极性便达不到预期效果;最后,可依据便利化原则,运用多样化平台开展问卷调查,除QQ、微信、抖音等平台的使用,还可以通过会议座谈等方式进行。

(2)企业用人单位层面

主要需获取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毕业生在实习就业过程中的状态以及企业需要学校方面在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模式上做出怎样的调整。企业用人单位在整个调查研究和反馈过程中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也是直接掌握毕业生就业岗位真实动态的一方。根据企业反馈的真实信息,学校做出相应调整,才有利于后续对毕业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宣讲,才有利于企业了解和管理在工作岗位上的毕业生,同时亦能对毕业生的发展期望做出合理判断和调整。

(3)学校层面

在整个调查研究过程中应居于主导地位,在获取毕业生、企业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后,需对调查问卷和相关记录进行认真分析、精准施策。对反馈的问题,要做出快速反应,及时协调,最终解决问题。同时应对毕业生离岗率较高原因深入分析,与企业反复沟通,提出改进方案。对还未落实就业的毕业生,要通过实时谈话的方式,及时准确掌握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进展、求职心态和思想状况。最后根据情况还可建议心理健康工作人员介入,及时调整这部分毕业生的思想认识,把关心学生思想、心理和解决毕业生就业实际困难问题结合起来,做到就业服务持续不断线。

2.理论研究与就业育人相联通

把理论研究与就业育人相结合,主要体现在通过围绕国家、政府、学校及相关部门给定的就业议题或社会关注的重点就业问题,比如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职业发展、职业技能提升、高质量就业发展现状、工作模式、路径等,对这些议题或重点问题进行整理、分析和阐述,以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和解决措施,最终形成就业方面的课题报告、项目、论文等成果,并用以指导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工作。

针对目前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专任教师和辅导员加强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理论上有利于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体系,实践上有利于帮助当年的毕业生克服就业过程中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而缓解就业压力和其他问题。通过研究指导教学、就业工作改进完善,促进教学与就业环节良性循环。只有就业工作队伍整体的理论研究水平提高了,才能更好地指导和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才能让毕业生在高质量就业道路上走得更远。

结语

高职院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事关国家的未来。随着社会形势不断地发展,经济模式不断的转型,人民日益美好生活需要的提高,好的就业服务工作模式、不断更新和创新的服务理念对创造良好的就业指导环境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所述的“五联”就业协同工作模式便是从党委和行政、学校和企业、专业与就业、就业与创业、研究与就业等五个方面的融通来探索高职毕业生高质量就业路径。

“五联”就业协同工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政府、学校、企业等社会各界各自为政、资源分散、融合不畅的局面,充分体现了多元化主体协同作战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的优势所在,尤其在五方联动形成共同体实现深度融合,为推进高职院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一体化服务模式提供了很好的借鉴。通过分析现状和探寻高职毕业生高质量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源,“五联”模式对产生的问题逐个击破,为解决高职院校培养人才和企业用工不匹配的问题提供了较为完善的应对措施;同时,“五联”就业协同工作模式在各高职院校范围内易复制和推广,可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善,为毕业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限于各种因素,研究终有不足。笔者期望能够通过在就业工作中的一些经验做法引起社会各界对高职院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问题的重视,以促使各界就业工作者努力探索更加适合高职院校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多样化路径。

猜你喜欢

毕业生高质量岗位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