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开放教育辍学问题治理探究
2023-06-02廖海滨
廖海滨
(浦城开放大学,福建 浦城 353400)
对于开放教育学生的辍学问题,国内有一些专家学者展开了大规模研究,先后有一批研究成果问世[1],这些研究主要聚焦两个方面,一是开放教育辍学治理的理论基础。二是开放教育辍学治理的实现路径,其中以后者居多。不过,这些研究也反映出开放教育治理辍学理念的体系尚未形成,治理辍学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还在探索中,特别是以课程思政的角度去探索开放教育辍学问题的研究较少。运用课程思政的育人机制治理开放教育辍学问题是一种创新方法和途径。因此,从课程思政角度对辍学问题治理进行实践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开放教育辍学问题治理的优化路径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研究价值。
一、课程思政与辍学问题相关理念概述
(一)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理念界定
“课程思政”从2004年开始出现,到2014年正式提出,经过10年3个发展阶段,至今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概念。它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其内涵体现为:所有课程是主体,课堂是育人主渠道,每门课程的作用好比“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将做人做事的道理、价值观、理想和责任有机融入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形成润物无声的效果。课程思政是对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的所有课程的要求,是一类具体的课程,意味着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从思政课延伸扩展为全部课程。它还是一种教育理念,教师的课堂育人不再是个体行为,而是有组织的行为,要求更明确,行为更规范,也意味着所有课程叠加起来就产生了育人主渠道的作用,实现同向同行,其体现的正是协同育人的理念。
(二)辍学问题及治理相关概念界定
本文研究的辍学治理对象是开放大学在籍未注册学生。在籍是指学生在某校有学籍,专指作为某校学生的资格,开放大学在籍生是指学籍在开放大学的学生。学生学籍有两种状态: 第一种是在籍生。它又分为注册生和未注册生。注册生是指交了学费正在就读还未毕业的学生。未注册生是指没交学费休学或不读的学生。第二种是不在籍生。也分为两种,一是毕业生,表示该学生已经完成学业离校,学校颁发了毕业证书。二是退学生,是中途不读放弃学习且办理了退学手续中止学籍的学生。学生不读退学离校,这样的学生多了就会拉高退学率。所以,治理辍学问题是指劝返在籍未注册学生重新交费学习直至完成学业,从而降低退学率。辍学治理对象是在籍未注册的学生,它的行动逻辑和行为模式,是做在籍未注册学生的思想工作,以爱心和包容去理解他们,关心和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和工作上的困难,感动他们,使他们打消退学想法,树立学习信心,重新续费学习。
国家开放大学实行学分制,学籍有效期为8年,在这8年中只要没有办理退学手续中止学籍的,无论是交完学费没毕业的在读生,还是断断续续休学的复读生,都属于开放大学在籍生。开放大学一贯的做法是只要学生自己不主动申请办理退学手续,学生学籍就会保留到最后期限。这在客观上为劝说学生打消退学念头创造了时间,使治理辍学问题有了更多操作空间。治理辍学问题有多种方法和途径,利用课程思政育人机制进行辍学问题治理是一种创新的方法和途径。辍学问题的根源是学生思想和行为出现了偏差,学生退学思想决定学生退学行为,学生退学行为导致学生辍学结果。学生的退学思想和行为是课程思政育人与辍学问题治理的对象基础、行动逻辑和行为模式之主要契合点。在籍未注册学生的退学思想和行为不是不可触摸,而是有迹可循、可以预防的。通过课程思政育人机制能够对学生的退学思想和行为施加影响,从而使学生打消退学想法。因此,研究在辍学治理中如何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是优化开放教育辍学问题治理路径的重要举措。
(三)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功能界定
开放大学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一个系统工程,是高校协同育人机制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思政本质上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在育人任务和目标上与思政课程没有两样,只是在思政内容、课程地位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优势等方面侧重不同,因而课程思政具有与思想政治工作相同的功能,通过思想工作,影响学生的退学思想和行为,降低学生退学率。一是课程思政具有激励功能,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调动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励学生学习动力和兴趣。二是课程思政具有协调功能。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难免发生矛盾与冲突,需要通过协调来消除隔阂,排除误会,从而形成和谐的学习氛围。三是课程思政具有稳定功能。它能让人平复情绪,稳定心情,冷静思考。人在嗔恨不理智的状态下难以端正思想,会迷失方向做出错误的行为。因为负气而辍学的学生也不少见。四是课程思政具有服务功能。开放教育提供了全员、全程、全课程等多方面的支持服务系统,教师“以学生为本”理念入心入脑,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防止学生知难而退产生退学思想。
二、课程思政治理辍学问题的作用机制分析
(一)开放教育学生辍学影响因素
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课题组对XX开放大学2022年秋季和2023年春季开放教育班级学生进行的调研结果,将开放教育学生辍学主要原因归纳如下:
1.个人因素
开放大学学生构成的复杂性表现在学生的年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个人修养、思想觉悟参差不齐,差别巨大,其构成的复杂性反映了学生辍学因素的多样性。一是没有工作或工作不稳定待遇差,有经济压力的学生,退学的想法相对较高。这是目前开放大学学生辍学的一个主要因素,开放教育学生有相当一部分踏入社会不久,收入较低或者没有收入,学费就是他们一项较大的开支。一旦遇上不可抗力需要花钱时,直接就使学生缺钱而退学。二是听不懂课,学不进去的退学比列也不少。这些学生学习欲望比较低,学习基础薄弱,自学能力较差。三是工作忙、没时间[2],也是一个辍学因素。那些学习目标不明确的学生,一旦遇到工学矛盾时,往往顶不住单位、家庭的压力而容易产生退学念头。此外身体健康原因,到外地工作也是辍学的一个因素。[3]
2.学校因素
学校的管理机制和育人机制,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水平,教育方法和态度,教学设备、教室设施、学习环境等方面的条件都会影响学生学习体验。一是对教学服务支持不满是诱发学生退学的要素之一。近两年国家开放大学推出了更加灵活和高效的学习方式——统一网络学习平台(简称“一平台”),方便了老师和学生的教与学。但是目前“一平台”还不完善。比如,在名称设计上欠缺通俗易懂,面对新生,老师总是要反复强调形考任务就是作业;网页导学设计较为复杂,学生难搞明白,经常找不到作业在哪做;有的作业完成步骤繁琐,特别是实践环节学生经常会漏题。二是师资不足[4]。开放大学系统师资配备严重不足,特别是开放大学系统地市级教师队伍,有些来源于中小学甚至幼儿园教师,与大学教师相比,难免在教育理念、方式方法上存在不足。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计算机操作技术不熟,网上导学能力欠缺,引起学生的不满,直接影响了学习效果。三是开放大学系统育人机制没有形成应有合力。开放大学是班主任负责制,统管学生的日常,若有学生退学,主要由班主任做工作,其他老师一般不会参与其中,学校若没有跟进帮扶的措施,班主任工作难以取得效果,最终会导致学生退学。
3.社会因素
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教育背景是学生思想和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3]。开放大学系统学生所处的市县,许多是经济不够发达、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在这种环境下,学生不易获得学习上的帮助和支持。当学习遇到困难时,很容易选择不读或者直接退学。而且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人们对社会上职业和未来的期望不会太高,也会让学生感到失落和无望,失去学习动力,而放弃继续学习。此外,开放教育社会地位与市场秩序的边缘化的现实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开放教育不仅面临招生困难,还要正视社会上对教学质量口碑的挑战,这些都有可能会动摇学生坚持在开放大学继续完成学业的信心。[3]
(二)课程思政治理辍学问题的作用机制
从上述分析可知,开放教育学生的辍学原因是复杂多样的。课程思政育人机制通过“全员”“全程”“全课程”环节能够承担这样复杂多样的育人任务,去影响和改变学生退学的思想和行为,降低退学率。课程思政促进辍学治理的作用机制有以下特点:
1.“全员”彰显课程思政促进辍学治理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课程思政主体是所有课程,发挥主体作用需要靠人。课程思政育人机制要发挥促进辍学治理作用,需要全员参与。开放大学课程思政全员不仅内涵包括国家开放大学及其办学体系内部层面上的“全员性”,而且外延扩大到学校、社会、学生家庭以及本人。这些主体都基于育人目标协同塑造在籍未注册学生“三观”,为他们树立正确的求学观念,转变退学思想,促进成长进步。“全员”是加快形成协同育人格局的重要一环,具有两方面特征。
一方面是主体的多元性体现课程思政促进辍学治理的重要性。开放大学全员包括学校领导、各处室干部、课程教师、学生工作队伍、党团组织、家庭、单位、社会等多个主体。各主体由于职能不同,在治理辍学工作的侧重点也不同。比如,学校领导在治理辍学中起着组织、决策、领导的作用。教师是开展治理辍学工作的主要力量。各主体虽然分工不同,但都是在治理辍学这一大系统中,强调合作协同。因此,学校所有教职员工都参与其中,反映了课程思政促进治理辍学问题的重要性。按照在籍未注册学生教育方式,划分为思想治理、教学治理、管理治理、服务治理等等系统工作。
思想治理:主要是指通过提高思想觉悟,增长知识,开阔眼界等方式,促进在籍未注册学生形成稳定与发展的目标,进而促使他们的思想向符合社会发展方向转变。课程思政视域下的思想治理,首先要实现课程思政化,课程思政化能让在籍未注册学生在开放大学学习阶段获得更好的价值引领、人格教育,提升政治素质。
教学治理:是指对教学过程各要素加以统筹,充分发挥计划、组织、协调等治理职能,对在籍未注册学生思想和行为施加影响,使之成长成材。要实现教学治理应当重视文化育人的作用,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正能量的校内文化活动和各类社会实践。
管理治理:简单地说,就是通过管理手段达成治理的目标。管理要思政化,管理不是高高在上和行政做派,更多的是一定要有“理”的过程,也就是思政化的过程。
服务治理:指的是学校为了确保事情顺利完成而实施的内容。其方法包括认知法即充分了解学情进行谈心谈话,形成个人档案和纪实性材料;借鉴法就是用别人的故事来教育在籍未注册学生;榜样法是占领思想主阵地,邀请优秀学长或者毕业生传播正面积极的思想观念,也可以运用新媒体技术与思政工作相结合。
另一方面是对象的复杂性突显课程思政促进辍学治理的艰巨性。辍学治理对象复杂性表现有二:第一是对象思想和行为水准低。在籍未注册学生中有不少人以往就不爱学习,散漫惯了,迫于工作压力需要文凭来缓冲,来开放大学把这种不好的习气也带进来了,平日里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就难,要劝他们别退学就更难。难在他们习性使然,对思想教育工作有抵触情绪,不轻易接受意见和建议;难在他们的思想行为状态的不确定性,使得教育工作者不易精准定位施教的着力点。第二是对象之间的差距引发矛盾突出。他们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个人修养、思想觉悟存在较大差距,使得做其思想工作不能一蹴而就,要因人施教。因人施教带来了巨大的工作量,不是一名课程教师、一位教育工作者就能完成,需要多人甚至全员参与,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才有可能达成,所以课程思政首先要讲“全员”参与处理辍学问题,突显了其治理的艰巨性。
2.“全程”把握思想行为变化规律,精准定位施教的着力点
“全程”是指学生从入校到离校,从新生到毕业生,从在籍生到不在籍生这一过程。从在籍生未注册到不在籍生也是全程,不同的是一个是毕业生,一个是流生。在籍未注册学生处于离校状态,这里的离校状态是特指开大学生不交学费不学习不考试的状态,他们中有人可能会醒悟,重新续费学习,但多数人彻底不交学费直至学籍中止。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及教师应该把握他们的思想行为变化规律,精准定位施教的着力点。
一是构建个人用户数据库,把握学生的思想行为变化规律。学校的学生学籍档案,有联系地址方式等等一些重要信息,这是建立在籍未注册学生用户数据库的基础信息,还必须采集到入校后思想和行为变化数据。可以借助国开“一平台”中的教务系统、考试系统、教学平台、招生系统、教学分析平台,以及学校的学生信息门户、学习软件和社交平台微信班级群、QQ群等网络系统,对在籍未注册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采集。但是由于他们中多数不学习,根本不上网,主要应当借助社交平台微信班级群、QQ群的交流沟通,采集其思想变化数据,记录下每一次的沟通交流,汇聚学校老师力量,形成思想行为变化数据流,建立学生个人数据库。利用个人数据库,分析和把握其思想和行为变化规律。
二是精准定位施教的着力点,实现精准育人。把握在籍未注册学生思想和行为变化规律是施教的着力点,通过数据整理、归纳,分析他们的思想状况、行为偏好、行事习惯以及心理倾向,形成文字、图表、模型,监测其退学思想和行为,找出其产生源头,正确研判其演变动态,为他们生成个性化、精准化成长方案。要使课程思政工作内容精准对接学生的价值需要、情感需要、学习需要、心理需要,必须提升学习推送精准度,触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动摇他们的退学思想,实现精准帮扶、劝说与沟通。同时,建立预防和应急处理机制,科学决策,降低课程思政育人中的风险和成本。
3.“全课程”节省辍学治理风险和成本,提升辍学治理水平和效果
“全课程”是指学校教育内容的总和,它不仅包括校内各门课程与教学活动,也包括校外活动、家庭单位和社会实践等活动,是课程思政育人的一种资源。这种资源体现出两个特征:一是资源的共享性。对开大学生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应该发挥线上课堂主阵地的作用,但是对在籍未注册学生而言,他们的主阵地在单位、家庭和社会实践等活动场所,当然这里不是要学校老师去学生家庭、单位走访,这只能引起学生的反感,起不了积极作用。能对他们施加影响的课堂还有很多,开大的办学理念、办学历史、校训、校风、教风、学风,还有文化环境,红色文化、地方特色文化甚至学校规章制度等都是可利用的课堂,还有依托开大网络建立沟通渠道和开放的课程交流平台,促进师生之间、各学校和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以及课堂资源的共享。学校老师应该依托手机、微信、QQ共享资源信息,建立稳定沟通渠道,通过渠道不断地向他们灌输正能量,推动育人主体共建,借用多种教育力量,共享协同育人经验,共同为课程思政治理辍学工作服务,避免重复建设、浪费资源,从而减少风险和成本。二是资源的互通性,提升课程思政促进辍学治理的水平和效果。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学校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相互贯通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链,这些主体能及时获取、传递、交换信息。当有学生没交学费了,立刻发布学校老师工作群,校内各部门和各育人主体及时抽丝剥茧找原因,群策群力想办法,通过劝说、帮扶、沟通、协调各个方面的工作同步进行,形成协同运作、共同发力效应,从而提升辍学治理水平和效果。
三、课程思政治理辍学问题的优化路径
在分析课程思政促进辍学治理的作用机制的基础上,通过治理的典型案例,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案例分析方法,寻找有效参与模式的要素组合,提出治理辍学问题的优化路径。
(一)加强教师素质培训,具备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和能力
课程教师既是课程思政育人机制中的关键元素,也是治理辍学的重要力量。课程教师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辍学治理成效大小,学校应当重视对教师能力的培养。案例一:首先,加强教师培训。XX开大定期召开教师素质能力提升培训会,切实转变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引导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意识,不断更新网络信息技术及教育手段知识,提升教师素养,使教师具备指导和服务学生的理念和能力。目前,国开“一平台”正在完善中,班主任课程教师应该积极配合“一平台”的完善工作,为学生提供人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其次,服务工作精准化。通过学生个人用户数据档案,教师熟悉把握在籍未注册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变化规律,为其设计个性化、精准化的学习成长方案,提升帮扶和解决问题精准度。通过为其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服务,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学习,感受到来自教师的重视从而产生学习动机,更加专注地投入学习。第三,重视学习跟踪服务。教师跟踪在籍未注册学生学习状态,更加关注他们整个退学思想和行为的过程,为他们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学习支持服务。从学习背景、学习兴趣、年龄阶段、专业背景等方面综合分析,深入挖掘其退学思想的根源、行动逻辑和行为模式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施教着力点,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与服务,提供多种类型和层次的学习资源参考,选出适合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提升思想认识水平,自觉完成对退学思想行为的转变。因此,通过对教师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师为学生服务的能力,在全员劝说学生放弃退学想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辍学问题的治理。
(二)完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提升学生自学能力
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服务是课程思政育人全程参与助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开放大学的学生是以自学为主,如果学生自学能力差,便会导致学习困难。特别是对于学习能力较差又想退学的学生,培养其自学能力,甚至是资料查找、筛选等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开放大学的学习支持服务就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案例二:XX开放大学重视建立健全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支持服务,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一是搞好助学服务。学校教务处专门负责助学服务工作,为学生提供教材、教学指导书、考试复习资料等,使学生在学习上得到必要的帮助。学校的多媒体教室、电脑室随时向学生开放,成为学生日常的学习场所。二是做好学生导学与咨询服务。学校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培训,使学生除了懂得“一平台”基本知识和操作外,还要充分了解学校的有关规定,并熟练掌握“一平台”教学资源的使用方法,完成平台作业、在线考试等具体操作,教师要引导学生尽快在“一平台”进行课程学习。三是提供信息技术和数据服务。为解决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学中出现的问题,学校建立一支教师技术支持服务队伍,提供使用手册、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为学生答疑解惑。同时,加强多媒体系统建设,及时为学生提供各种数据资源,确保网络畅通,方便学生自主学习。此外,注意到在籍未注册学生的特点,提供与之相应的开放教育特色教学资源,使他们符合开放大学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通过自主学习真正体会到努力导致成功的感受,学校、教师、班干部和其他同学形成合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等。总之,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服务措施,能够对学生自主学习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落实了全程参与助学的课程思政育人举措。
(三)培植学习动机激发机制,转变学生求学观念
学习动机可以调节学习的目标、态度和方法,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与求学观念[5]。在调研中发现退学学生中学习动机不明确的占多数。所以,在籍未注册学生的学习动机需要不断地得到培养和激发,通过课程思政全课程育人机制能够有效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进而转变学生求学观念。案例三:XX开大对2022秋、2023春的在籍未注册学生进行调研,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转变学生的退学思想。首先,开展学生认同开放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刚到开放大学,普遍感到不适应,表现出对开放大学新型网络教学方式的不熟悉,从而产生强烈的抵触心理。这时候需要课程教师、班主任、学校领导等全员共同参与做学生工作,利用开学式、集中面授课堂等形式,向学生宣讲开放教育在线学习的基本流程、学习模式、常用操作,并借助成功案例演示,让学生真实感受开放教育的意义、价值,培养起对开放教育的认同感,才有可能激发出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形成学习动机,使学生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其次,增加学生学习主体参与度。全员参与包括学生,特别是在籍未注册学生,将他们吸纳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和课程教师一起成为活动的共同组织者、参与者、评价者,鼓励他们以不同的角色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成为交流、讨论、评价学习活动的主体,形成互帮互助、取长补短的浓郁学习氛围。当这些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行为的主人,真实地感受到由此带来的乐趣时,就会更加重视学习,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从而坚定学习信心,面对困难和压力也不会退缩,直至完成学业。所以,通过这些途径,能够有效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转变学生求学观念,进而实现课程思政全课程育人目标。
(四)加强职业教育和未来教育,借鉴社会助学优秀案例治理辍学
开放教育学生由于经济压力而辍学的比例不低,作为开放大学课程老师,应该及时并准确了解学生的贫困程度并做到精准资助,进而对学生退学思想施加有力影响。开放大学课程老师需要对这部分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他们活得阳光和自信[6]。通过课程思政育人机制,加强学生的职业教育和未来教育,培养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能力,使他们能立足社会。案例四:XX开放大学从招生到毕业全过程都设有助学措施。比如,在籍生介绍招生的有学分奖,专升本的有学分奖励,农民工办理圆梦卡有3000元助学,非农民工辅警本科奖励11学分,专科12学分。并设立“绿色通道”,通过学费缓缴,办理国家助学贷款、发放临时困难补助等多种渠道做好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入学工作,让“绿色通道”直通学生内心。当然这些只能暂缓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困难,不能解决根本。开放大学教师的帮助是无私奉献的,但是开放大学教师不是公益人,更多的是在精神上对学生鼓励。需要社会的助力,社会学校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能达成辍学治理效果[7]。借鉴优秀案例:慈善助学与实践育人的有机融合。近几年XXX基金不忘初心,增强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已经逐步成为“捐款、助学、实践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教育实践基地,搭建了“助学基金、XXX超市、开大班级基金,XXX夜市、爱心维修、XXX开大学堂”等项目。6年来助学基金累计达7万元,资助了11人重返学校,其中安排超市上班3人,爱心维修2人,夜市1人。以慈善助学育人,通过助学帮困,增强了学生学习信心,退学人数少了,学校降低了退学率,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因此,以学生的职业教育和未来教育为主,辅以经济手段助力,学校社会形成合力,能够促进辍学问题的有效治理。
结语
总之,开放教育辍学问题治理就是劝说开放教育在籍未注册学生重新注册,坚持学习直至完成学业。治理辍学问题有许多方法和措施,采用课程思政育人机制是其中的一种,与以往不同的是,开放教育课程思政治理辍学问题注重全员、全程、全课程参与协同,形成合力,对学生退学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有力影响,使其放弃退学,从而达到治理效果。因而,课程思政是开放教育辍学问题治理的一种高效的方法和途径,能够胜任和担负起复杂多样辍学问题的治理责任,使治理辍学问题成为落实和创新课程思政的新阵地,促进课程思政在开放教育辍学问题治理创新之路上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