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学对汉赋发展的影响研究
2023-06-02李露菲
李露菲
(大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 大同 037039)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其根基立足于先秦时代。先秦文学作为先秦文化的重要产物,有着相当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精致的文学作品形式,充分体现出了该时期文化精神特点。根据美学风格而言,其直接影响着往后每个时期各大文学家的文学创作,距先秦很近的汉赋尽管在内容以及形式方面都有一定的创新,不过对先秦文学的精粹仍需要进行不断借鉴。以下便对此进行详细分析与论述。
一、汉赋的起源
汉朝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品种就是赋,王国维以往把汉赋当成标志汉代文学成就的一代之文学。在汉朝末年文人五言诗诞生以前,其是两汉400 年之间文人创作的核心文学样式。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词章家十分推崇汉赋,把枚乘与司马相如、张衡和班固等人的大赋看作是汉赋的正宗。汉赋是一种文学体裁,曾经被历代论家指出其本渊源之于诗。但是,诗并不是直接变成赋,汉赋近源于战国时期。章炳麟在《国故论衡.辨诗》中说到,七略次赋为四家,一曰屈原赋,二曰陆贾赋,三曰孙卿赋,四曰杂赋。章炳麟将纵横家的文章当成赋之本,同时详细讲到,七国之际,行人胥赋,折冲在尊俎之间。其说恢张谲宇,绎无穷,解散赋体,易人心志。武帝以后,宗室逐渐衰弱,藩臣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纵横既黜,接着退成赋家。汉赋源头就是荀赋、屈辞、纵横。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表示汉赋擅长铺陈,且指出体物和写志的功能。但是,后者只有汉初的贾谊和东汉的张衡等有之,汉赋主流在于体物。所以,在事物描述上,可以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
二、先秦文学与汉赋之间的渊源
(一)汉赋和诗经
诗经是西周到吹球中叶的作品,在这里面颂诗属于宗庙的祭祀歌曲,有着美颂的精神,一些“变雅”用于批判现实,因而,雅、颂,在内容方面为汉赋带来了影响,很多民歌和汉赋并不相干。汉儒解诗受到孔子与孟子诗歌教育的影响, 认为诗经就是美刺两端,此为在新时期需要面前对诗经内容的阐释。因而,在汉赋中进行颂德以及讽喻,这是来自于诗经和教化功用。大部分人均已经了解到,西汉通过60 到70 年的发展,到汉武帝时期,对外开放拓展地方,开通西域,对内部进行统治,实施文治武功。汉帝国大一统,促使经济发展、繁荣,物质丰富。帝王和贵族在追求物质的过程中,需要愉悦精神,后面就需要歌功颂德。汉赋之中描写宫殿富丽堂皇,就是对帝国的赞美。汉赋创作多是为执政者观赏的,所以言语侍从之士描述田猎与宫殿等,提出讽刺性意见或者是建议,比方说相如的《上林》中,如果子虚与乌有两位先生彼此互夸,则最终亡是公又积极铺设汉天子上林苑的壮观和涉猎盛举,卒章对天子和诸侯沉溺于游猎,不做正事,借来讽谏。因而,司马迁在史记中讲到相如以子虚,虚言也;乌有先生者,乌有此事也。汉赋主旨就是讽喻和歌颂,故而,在汉赋内容上不但来自诗经,同时还遵守了诗教美刺原则。
(二)汉赋和楚辞
汉赋和楚辞不但在内容方面存在着传承的关系,与此同时,汉赋体制结构与艺术风格深受楚辞影响。第一,汉赋通过客主以首引得问答体式来自楚辞,这在《卜居》与《楚辞》中可以获得证明。《卜居》与《渔父》都是假设问答,抒发胸臆,这给汉人作赋从构思打造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刘勰表示,遂客主首引,很声貌以穷文。斯盖别“诗”的原始,命赋的厥初也。根据史的角度揭露了该点。观《七发》与《上林》等诸汉赋,该假设问答体式都来自《楚辞》。第二,汉赋体制结构,前面序,中间正文,结尾乱,是于《楚辞》模式基础之上演变的,该图表,清晰表明了汉赋体制是在《楚辞》结构模式影响下创立的。
(三)汉赋和战国诸子文章
汉赋和战国诸子文章,关系紧密。这在古赋家者流,原本诗骚,出入战国诸子,汉赋所有特质,比如问答体式于浪漫主义艺术风格等均是来自战国诸子文章。汉赋诗歌,主要特征就是韵文散文,还可在诸子散文里面找到源头。战国诸子散文,韵散相融,奇偶相生者相当多。比如,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也。在文中的致和至为同韵,为、亏与伪同韵,庄子尽管属于散文,不过充分体现了结构匀称与韵律和谐。《庄子》文在问答过程中,大辩特辩,该形式在先秦文学的领域中普遍存在着,并且给汉赋的发展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
三、先秦文学对汉赋发展的影响
(一)先秦美学思想对汉赋带来的影响
赋体发展和楚辞紧密相关,因而汉朝将辞赋连称,西汉初年骚体赋,是和楚辞非常接近的,很难进行清楚的区分。故而,赋基于先秦文学中的楚辞所发展起来的。楚辞为珍贵的楚文化产物。其是指将楚国的地方特色乐调和语言进行创作的诗赋,狭义上而言,就是指《离骚》和《九歌》等诗歌总集。屈原为楚辞主要作用,是我国文学历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楚辞为楚文化与屈原思想和性情相融的产物。该种劝百而讽一为特征的汉赋,对诗骚来说,提供了何种美学特征呢?即把诗骚重在内心情志的感发,转变成赞美外部世界。把注重社会获得善,变成注重自然获得美,就是以人为本的审美观,变成主体辐射于客体,体现出对客体美的追求。
汉赋承袭了楚辞琳琅满目的传统,产生了对物质的认识及其赞美,这种雕缋满眼于错彩镂金,不似雅颂倾向于政治教化于社会伦理的善,追求自然和劳动创造出来的美。根据我国文艺的美学思想来说,假设无汉赋的绚烂,就不会有魏晋后的回归平坦,就是汉赋对外关注的眼光,教会了后世对于诗歌描写外境的关注度,心入境,境归于心,意境相融的诗歌相比较比德的比兴更上一层楼,汉赋就是其发展中的重要中介。汉赋追求客体美,造成了我国诗歌再现印象成分加大,让当作诗的本位时间艺术结合画的空间艺术,所以古典诗歌在追寻韵味的时候,可以窥见意境的完美。假设无汉赋对描写的关注,那么诗歌很难实现表现情志和再现印象的充分结合。汉赋不歌而诵,依旧为时间中发出的声音,不过其追寻客体美特性,让其注重空间形体与色彩,为描写事物,需要曲尽情态,从各个角度观察,如此就是通过时间观察空间,从其左邻诗中吸取语言。
汉赋该种穷造化的精神,尽万类的变态,瑰丽窈冥,无可端倪的特征,并非诗的削多成少,以少总多,是总众类不厌其繁,和绘画的通过时空观察空间非常相似,特别是和国画长卷相差无几。其将观赏过程中的时间不断绵延,体会空间的不断拓展,让形象呼唤起的想象能够在广大的空间畅游。
总体来看,汉赋的发展,丰富了诗歌描写手段,汉代诗歌发展以来,将意象的蔚起成为新的诗风标志,绘画美相较于诗情美更加严重。由于接受了汉赋具备空间艺术的美学特点,六朝诗寓情趣在意象,唐诗将情趣和意象相结合变成极峰。后代很多诗人,均受到了赋的影响,汉赋构成了美学特征,对我国文学史发展有积极作用。
(二)汉赋女性外貌特写承袭了先秦文学
女性外貌描写源自于先秦文学,《诗经》与《楚辞》文学作品中均描写了女性外貌。汉赋于先秦文学基础上所发展的,汉赋女性外貌描写承袭了先秦文学,体现在描写对象、语言和比喻手法上。
第一,描写对象。先秦文学部分女性形象,由于艺术性较强,变成了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对后世文学影响较大。比如一些女性形象被汉赋继承,在作品内重复书写,比较突出的就是宋玉的东家之子与神女。前者是一个绝美女性形象,后世被经典化,变成了美人的代名词。司马相如的著作中《美人赋》承袭了东家之子的女性外貌描写。司马相如描写到东邻之子非常美丽但是自己并不好色。东邻之子承袭了宋玉赋的东家之子,将家变成了邻,其他内核相同。经过比较发觉,二者书写模式一致。引出邻家女子,描写女子美貌,描写女子登墙看自己,自己不为美色所动,继而反衬出高贵的人格。与此同时,二者描写细节相同,这一女子均是自家东边邻人,女子给作者表达情意均为登墙望自己,时间均为3 年。所以,司马相如赋中东邻之子就是承袭了宋玉赋得来的。
第二,语言词汇。汉赋的女性外貌描写承袭了先秦文学,语言词汇承袭最明显。汉赋高频词汇就是明眸皓齿、朱颜连娟等,这些词汇使用频率高,在汉赋描写女性的过程中基本为思维定式,比如,描写女性眉毛大部分被称作蛾眉,如司马相如在美人赋中描写到了皓齿蛾眉,蔡邕在青衣赋中同样描写了相同的词汇。如此看来,蛾眉意境发展成一种符号词汇,体现出女性外貌采用蛾眉这个词汇在汉赋之中随处可见。事实上,蛾眉一开始源自于先秦文学,来自于诗经中的“螓首蛾眉”,意思就是似蚕蛾那样弯曲且修长的眉毛。汉赋把其承袭过来,继而演变成了描绘美人的定语。除去眉毛以外,红红的嘴巴同样是表现女性外貌美德关键之所在,汉赋时常把其描写成朱唇,比如傅毅在《舞赋》之中描写了动朱唇,纡清阳。朱唇一开始原子楚辞,即朱唇皓齿,汉赋里面使用了很多的“朱唇”这一词汇。
当然,除去采用先秦原本的词汇外,汉赋之中也有一部分词汇,是基于原来的先秦文学词汇,进行改造后使用的。比方说楚辞中的“丰肉微骨”。该词汇被相如进行了修改以后进行了使用,在美人赋中描写到了“弱骨丰肌”,意为女性娇柔丰润,该词汇的意思与楚辞中的基本相同,不过是改变了一两字。再者,在诗经中代表女人的皮肤光滑细腻时,通过比喻修辞采用这一词汇代替,即“肤如凝脂”,在美人赋之中,相如也描写了差不多的词汇,即“柔滑如脂”,二者均是描写女性皮肤柔嫩顺滑的状态,都是比喻手法,尽管二词汇字面并不全部相同,不过表现力基本相同。
第三,比喻手法。纯粹的词汇堆积难以写尽女性的美,修辞手法能够更直观生动,从各方面展现出女性的美。在这之中,比喻手法在汉赋里面使用的词汇比较多,譬如,蔡邕的《协初赋》,描写女性用了很多比喻句,比如面若明月,辉似朝日,将女性面容气色比喻成月光和朝日。再比如在《青衣赋》之中,描写了“玄发光润,领如螬蛴。”主要比喻女性脖子修长,让女性形象变得非常动人。汉赋里比喻的使用提高了女性外貌描写的表现力,通过比喻写美人的方式来自于诗经。当然,先秦文学里面,除去诗经以外,宋玉赋里面也使用了各种比喻手法,例如,其始来也,耀乎若白日初出照屋梁。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其光。和过去相比,这一比喻句式有所增加,且句子容量也在增长过程中,让句子内涵变得越来越丰富了。汉赋之中使用长式比喻句描写美人,继承了宋玉开创的句式。从远处看,曹魏阶段,曹植的《洛神赋》:“翩若惊鸿,宛若游龙。”对宋玉的“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其光……”的承袭是有迹象可以遵循的。
四、结语
综合以上可以了解到,先秦文学对于汉赋发展的影响是较大的,汉赋本身属于一种文学样式,不可能来自某一家作品,也并非从某一类文体中演变的,其是多源融汇成的,就是说,其充分继承了先秦文学并将其发展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先秦文学对汉赋发展的作用和影响,继而增加对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了解与掌握,促使汉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此次研究还存在着诸多缺陷与不足,仅仅提到一小部分内容,仍需相关研究者持续探索与发现,从而推动中国文化健康稳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