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意象意义的生成及发展

2023-06-02潘虹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5期
关键词:古诗

【摘 要】峨眉风景秀美宜人,许多诗人将峨眉的景物意象化,创作了许多名垂千古的诗词。明月是古典诗词中的典型意象,不同时空、不同形态的月亮被赋予了不同的精神和生命。峨眉月是明月意象的一部分,本文试以包含峨眉月意象的诗词为例,探讨峨眉月诗词意义的生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这一意象的发展及延伸意义,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古诗;峨眉月诗词;意象意义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5

意象是诗人独特的情感体验与外界客观物象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渲染气氛、营造意境、为情感蓄势的作用。意象的使用不仅丰富了诗文的内容,而且形成了情爱美、时空美、喻义美等特定的审美意义。月亮是古典诗词的常见意象,诗人常常将明月融入诗词,或思念故乡,或寄托悲愁,或慨叹时空永恒,亦或喻指亲朋相聚、分离,事情圆满、不如人意。峨眉山景色秀丽,加之明月为伴,山川相助,容易引发诗人的情思及慨叹。诗人们身处特定时空,感受到峨眉月独特的美,产生了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峨眉月这一意象经过历代诗人们的吟咏,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意蕴。

一、峨眉月诗词意义的生成

峨眉山位于四川盆地的西南边缘。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去成都千里,然秋日澄清,望见两山相对如峨眉,故称峨眉焉。”[1],峨眉山地势陡峭险峻,重峦叠嶂,云雾缭绕,给人羽化登仙之感。

峨眉月即峨眉山上的月景。峨眉山独特的地理形态,加上其丰厚的历史人文背景,使山上的月色有一种异于别处的意蕴。尽管李白不是描写峨眉月的第一人,但他将个人的情感融入到峨眉山上的明月中,开辟了明月诗歌创作的新途径。李白创作的吟咏峨眉月的诗歌,不仅充分展现出峨眉山上明月的自然之美,更赋予了它们新的意义,让“峨眉月”名声初振。

《峨眉山月歌》大约创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当时正值青年的李白初次离开四川。李白自幼有“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的抱负,于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离开蜀中赴长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写下了这首启程的诗,辞别亲友、告别故乡。

首句“峨眉山月半轮秋”共七言,“月”处于正中位置,前后分别有三个词补充修饰,“峨眉山”点明地点,“半轮”交代月亮的形态,“秋”说明了季节。诗人以“半轮”残月,营造出离别的愁绪。面对未来漫长、孤独的羁旅岁月,诗人内心充满离别愁绪[2—3]。回首望月,不知何时能够再次欣赏这清丽美好的峨眉山月。举头是半轮峨眉皎月,低头是峨眉月的水中倒影,李白眼中的峨眉山月,意境清朗秀美,空灵入妙,动人心弦。峨眉山月的美景激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离别故乡时见月感怀,峨眉月的消失,就是彻底离别,徒留“思君不见下渝州”的慨叹。这首诗“浩气喷薄”,通过峨眉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表现了诗人对家乡山水的依恋。尽管以别离家乡为主题,但离开峨眉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因而这首诗毫无沉闷低落的气息。《唐诗笺注》认为,末句中的“君”指月。峨眉月与诗人相伴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在峨眉月的衬托下,水面如银、波光闪烁,平添了一份梦幻。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诗人在描写峨眉月夜美景的同时,也表现出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秋月相伴,相信诗人此次独行不会寂寞。《唐宋诗醇》评价这首诗“但觉其工,然妙处不传”。

此外,李白还有一首有关“峨眉月”诗,题为《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公元760年前后。不同于写《峨眉山月歌》时的意气风发,诗人抵达长安后,虽供奉翰林,却不受重用。“安史之乱”爆发后,携家人南奔,却因牵涉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此时的李白在外漂泊多年,对峨眉月始终难以忘怀,即使远游万里,也一直且看且忆,更感觉峨眉月与他相伴而行。正因如此,李白在遇赦途中偶遇故友蜀僧晏,百感交集,进而留下这首诗。高高的峨眉山衔月而出,照亮了山峰。多年漂泊,身似浮云,只有峨眉山月始终如一。这首诗中既有对峨眉山月的回忆、对蜀中亲友的思念,又有对故人的不舍,深厚的情谊中还夹杂了些许不甘,以及想要再次入仕,却难以入仕的矛盾心理。

其实,千山同乾坤,万里共明月。明月本不分这个地方或那个地方,但李白对故乡月亮情有独钟,才留下了这样浪漫的诗篇。这两首诗内容丰富,结构巧妙,情感充沛。伴随诗人情感的变化,峨眉月主次也随之变化,体现出了李白高超的写作技巧。

从内容方面看,《峨眉山月歌》以峨眉山月为切入点。首先,展现了月光下峨眉山壮美的轮廓;接着,又用月影营造了一幅美轮美奂的江风晚景;月光已经伴着李白从清溪驶向三峡,又从三峡前往渝州,但他的心里却始終回荡着故乡的美景。《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以回忆起笔,诗人离开蜀地,沿江下行,途经三峡,明月当空,西望蜀地,脑海中浮现峨眉的雄秀山势,万千气象;沧海因峨眉月光斑斓彩错、明亮如镜,人月相伴,永不分离;又一个月华如昼的夜里,看见从峨眉来的故人,眼前的明月幻化为家乡峨眉山月;故人相见,默契畅谈,忆故谈今,别有心意,人生如月,阴晴圆缺,己是浮云,来去自如;虽然主客心境不同,但李白积极乐观,不甘命运,甚至和友人相约,等到功成名就时再忆峨眉月。

相比之下,《峨眉山月歌》以峨眉月为纽带,巧妙地将平羌、清溪、三峡、渝州等多处地名联系在一起,体现了空间上的距离感,然而无论距离多么遥远,李白的思绪依然始终停留在魂牵梦萦的峨眉月上,足见李白思“君”心切;《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以峨眉月为媒贯彻始终,从“我”到月,从月到晏,从晏再到月,不仅抒发了对峨眉山月的热爱,对家乡的思恋,还表达了对友人的祝愿,对往日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许,丰富的感情妙合无垠。

从写作风格方面看,《峨眉山月歌》意境明朗、简洁明快、流转自然、言语浅近,实现了空间与时间的跨越,地名自然成线,月随人动。《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前四句写“我”忆月,后面则写蜀僧晏入京前途大好,每一联都与月相关,从“我”看月,到月随人,再月下识故人、送故人,从峨眉月开始,到月结束,侃侃谈来,动感强烈,回环相扣,一气呵成。

这两首诗均以“峨眉月”为线索,对当时及后世峨眉月诗词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峨眉月诗词意义的继承

李白诗作中的“峨眉月”主要侧重蜀地美景和故乡情怀,受他的影响,后代许多诗人也多从这两个方面出发。赞美峨眉月美景、抒发思乡之情,逐渐成为峨眉月诗词的常用意蕴。

(一)赞美蜀地美景

峨眉月这一意象被李白吟咏后,后代许多诗人念及蜀地美景时,都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峨眉月。

如宋代诗人程公许的《过中岩渡月出峨眉山》,“返照中岩流,峨眉分外清。一弯新吐月,共我两忘形。”夕阳斜照,青峰冥壑,峻避回流,峨眉格外清晰;一弯新月,映衬着青山绿水,月色朦胧,流水潺潺,山高水秀的景致让诗人“物我两忘”。

又如宋代诗人王灼的《题云月图》中“万里峨眉夜夜月,千秋巫峡朝朝云。诗句丹青共摹写,笔端三昧要平分。”这首题画诗抓住画面中的峨眉月和巫山云所表现出来的意境,提出诗文、绘画、书法共同摹写、相得益彰的理念。诗人以“万里”点出空间的辽阔,既展现了峨眉月的美景,又暗含见到峨眉月时的惊艳之情;既把握了峨眉月的美好形态,又赞叹了峨眉月的亘古永恒。

(二)抒发思乡之情

思乡是永恒的主题,故乡的一事一物、一花一木无不牵动着游子的思乡之情。

如唐代施肩吾的《吴中代蜀客吟》中“峨眉风景无主人,锦江悠悠为谁绿。”美丽的峨眉山缺少“主人”,悠悠江水,“主人”身在异乡,吟唱着缠绵思乡的歌曲。

在众多感怀故乡的“峨眉月”诗词中,苏轼的诗词受李白影响最深,也最具代表性。如《送运判朱朝奉使蜀》中,“蔼蔼青城云,娟娟峨眉月。随我西北来,照我光不灭。”诗人以“娟娟”一词描写峨眉月的柔美姿态,将世人眼中绝妙的美景展现得淋漓尽致。离乡多年,蜀地山川难以相伴,但“娟娟”的峨眉月如同故乡亲人,慰藉游子之心,让人倍感亲切。诗人用拟人化的手法,将峨眉月赋予了人的情态和动作,诗意含蓄,富有深意。轩冕易得,峨眉月难求,诗人登楼望月,纵情山川,痛饮美酒,回想仕途,一切不如意的事都可以释怀。

这些诗作对峨眉月意象的广泛使用,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既继承了李白的用法,又为后人进一步拓展峨眉月意象意义作出了铺垫。

三、峨眉月诗词意义的发展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是李白对峨眉月的赞叹,“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是李白对峨眉月的怀念。李白的诗词让“峨眉月”进入文人墨客视野,成为骚客们常用的意象。伴随着峨眉月“声名远扬”,更多诗人以峨眉月寄托情思,对诗词意象的意义进行了拓展和延伸。

(一)凄清之境

以陆游的《舟中对月》为例,这首七言诗作于宋孝宗淳熙五年,该诗前四句表明作者离开蜀地时,故人远远留在后面,月亮陪伴于身边,“百壶”载酒,代表凌云山设酒送行人员诸多,却经过“谁似”的轻轻一拨,在故人陪衬下,凸显了峨眉月与诗人之间的关系,让“月”成为故人,抒写全在“我”与“月”之间。

诗词中间四句则以乐为主,峨眉月伴随“我”走到渝州,频频窥探“船只”,可见月有情;“我”即将达到渝州,以凌云之酒“初醒”,浓醉背后也能看出诗人“不忍别”借酒消愁的初衷,可见人有意。同时,以人初醒后看见月光“凄冷”,让“月色恼人眠不得”变成“月挂凄冷眠不成”。“江空”二句未写月,却将空明月光展现出来,状物至此,谓之神笔。对月仅见“葛巾影”,不直接描写孤独,而写诗人“哦诗”之态。末尾四句诗从孤寂向飘逸进发,清寒中寄托了作者追求自我解脱的愿望。诗人从醉酒别友,向江船初醒,进而到哦诗不睡;峨眉月从山巅出现,到时窥船窗,进而清光满船,月光入骨。诗人通过月人一体的方式,将“舟中对月”充分发挥出来。明亮的月光使得沙禽清晰可见,但诗句却以沙禽背船离去,与诗人遗世欲仙相对应。整首诗每句诗均不离“我”和“月”,却也字字不涉及“我”和“月”,此种诗句运用得炉火纯青。

(二)挚友之情

杨慎的诗沉酣六朝,揽采晚唐,自有一定风格。他的峨眉月诗融入了对友人的真挚情感。

如《和余懋忠青衣别后追寄之作》中,“云从青衣来,月自峨眉吐。云月两悠悠,光景为君留。”夜晚,杨慎想到百里外的友人,看到峨眉月与青云衣,希望能够留下美好时光与友人共赏,展现了朋友间的深厚情谊。

又如《别周昌言黄孟至》中,“销魂从此渺然去,回首峨眉山月孤”。这首诗先以景物和地方风物点出离别时间与地点,营造伤感的离别氛围。艄公想要登舻,离别近在眼前,水岸边的送别宴上,风尘女子仍然歌唱着巴渝歌。诗人、友人依依惜别,桃花树上露水深重,清风轻抚杨柳,友人就此离去。诗人满心遗憾,也想和友人一同离去,却因公务束缚,只能目送友人的船只渐行渐远。诗人黯然销魂地伫立于岸边,回首只见天际的峨眉月,心底苍凉一片。

(三)哲理之思

古诗词中,那些蕴含深刻哲思的意象往往成为全诗的眼睛,使人受益匪浅。后人将抽象哲理蕴藏于峨眉月中,抒发个人独特的思索与见解,传达出深邃精美的思想。

如范成大《重送文处厚因寄蜀父老三首其三》中“灌口江源不断流,峨眉山月几番秋”。这首送别诗,借峨眉月和灌江水的变化,表达人生漂泊、时光流逝,并提出一个深刻问题——客居者能够记住漂泊山水,山水能够记住漂泊者吗?诗人将峨眉月融入到哲理分析中,辩证地看待世界变化。初读这首诗就被“江山好处吾能记,为问江山记客否”一句吸引,仔细品味更能领悟诗人表达的深刻哲理。

(四)怀念李白

华夏诗坛人才辈出,诗歌精彩纷呈,凝聚无数先贤的劳动成果与心血,也为后世留有宝贵文化遗产。李白作为家喻户晓的“诗仙”,是壮丽河山孕育的千古奇才,是人们心中的骄傲,峨眉月作为李白诗歌中具有代表性的意象,后世诸多诗人将其用于自身古诗词中,借此怀念李白。

如陆游的《凌云醉归作》充满对李白的赞赏之意。“峨嵋月入平羌水,叹息吾行俄至此。谪仙一去五百年,至今醉魂呼不起。”李白曾任职于宫中翰林,他醉中落笔,书写华丽辞章,惊艳后世;他生性豪迈,不拘小节,剑法高超,喜欢结交朋友,所到之处迎来送往,诗酒唱和。作者好像看到李白身着锦袍,在皎洁的月光下豪饮。

文人墨客偏爱赏月,皎洁的峨眉月处于海拔三千多米的峨眉山上。李白的诗词让“峨眉月”逐渐成为诗人们常用的意象,让峨眉月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下千变万化,展现出万种风情。

参考文献:

[1]歐夏.李白《峨眉山月歌》辨释[J].名家名作,2022(8).

[2]赵秀莲.峨眉月:一种古诗意象意义的生成及发展[J].今古文创,2022(2).

[3]卜月琴.循月迹,寻诗情——浅谈《峨眉山月歌》的教学策略[J].生活教育,2020(11).

作者简介:潘虹(1985—),女,汉族,江苏扬州人,本科,高校讲师,研究方向为学科教学(语文)。

猜你喜欢

古诗
古诗中的数
我爱背古诗
“拟古诗”之我见
古诗中的鸟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古诗中的春天
品读古诗
古诗中的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