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兰卡普纹样在数字游戏中的转译与设计研究

2023-06-02王菽珮牟娃莉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5期
关键词:西兰卡普纹样

王菽珮 牟娃莉

(大连工业大学服装学院,辽宁 大连 116034)

引言

近年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1]。而西兰卡普纹样因其独特的色彩搭配、造形结构以及多样化的种类得到了广泛的设计应用。西兰卡普是土家族特有的织锦;在土家语中,“西兰”表示被褥,“卡普”表示花,合称为“土家花”。如今,文化科技融合创造、创新的方式即可以将非遗的传播力度与广度发挥到最大化,又可获得不同于博物馆展览、实地考察等方式的体验感。

一、西兰卡普纹样的艺术特质

(一)西兰卡普纹样的分类

西兰卡普的纹样种类较为丰富,其中又分为传统纹样与现代纹样,据田野调查资料所显示其数量大致280种左右,传统纹样主要包含:植物类、动物类、图腾语言类、生活器物类等;其最大的共性特征在于抽象的几何化形态,现代纹样是新中国建立后,土家族织锦艺人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在艺术上进行写实性的创造;纹样主题逐渐由抽象形态转化为以民风民俗、土家族独特建筑风景等主题,这些图案的造型样式与传统西兰卡普纹样造型有着极大差距。这些新变化也反映了土家族积极融入当下时代发展和社会风尚的心态,体现出土家妇女对新生活的向往和对现代商业文明的认同[2]。

(二)西兰卡普纹样的色彩

在一定程度上,颜色是对世界生活的象征,是一种抽象的、直观的符号,是语言和心理的符号,在构成造型艺术的元素中,色彩作为主要构成元素之一,比造型更具感性特征,基于这种现象,颜色也被赋予了不同的情感色彩,从而构成了人们对不同色彩的不同理解以及不同偏好。

1.色彩属性与文化内涵

土家族人对色彩的喜好来源于对大自然的直接感受以及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在用色的喜好上通常是“忌白尚黑尚赤”;这一点,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对色彩的认知相吻合,“红色”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代表吉祥、幸运、繁荣等褒义含义,而“白色”则表示不吉祥和死亡等贬义含义。另一个用色喜好则是大量运用暖色,从心理学角度看,民间艺术产生于农村,农民的基本活动除了耕作与纺织,没有过多的娱乐节目,出于人的补偿心理,对热闹和美好是十分向往的[3];而暖色给人的视觉感受则正是活跃、激昂、热闹、跳动腾跃等欢快热闹的直观印象,从而也反映了土家族人的内心向往。

2.配色特征

正如西兰卡普织造中所唱的歌诀:“黑配白,哪里得。红配绿,选不出。蓝配黄,放光芒”。这表明大多数颜色匹配都以对比色为主,对比色是色彩中对比最强的色组,放在一起会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其次,在排列组合的方式上,通过线条或色块分割的形式,有次序地予以组合搭配,即使其色彩对比强烈,却又能给人以和谐统一之感。最后,在织锦底色的选用上以黑色、深蓝、红色为底,从而衬托出纹样本身的鲜明艳丽色彩。

二、基于文化转译的设计思路

(一)文化转译的概念

“转译”是语言学范畴的词汇,指将一种文字通过媒介被翻译为另一种文字的特殊翻译行为[4]。依据在针对“游戏+文化”的文化转译,首要考虑的是将传统非遗融入到现代语境,并非只是单纯地应用复制粘贴的形式将一种事物转化为另一种事物,需要将其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与底蕴,通过多样的媒介、材质、手段等,最终传递给现代的文化群体。

(二)文化转译的思路推演

本文从实践研究的角度出发,并依据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所提出的文化冰山模型进行对应的论述。该模型中阐述了文化的三个层次:表面层(历史、习俗)、中间层(态度)、内在层(核心思想和精神)[5];基于此理论,西兰卡普纹样的文化转译主要包括:视觉元素(表面层)加工,行为模式(中间层)提炼以及精神内涵(内在层)翻译。最终的呈现方式体现在游戏界面的视觉设计、交互流程、线上线下联动等,其核心在于通过现代设计语言和表达方式将传统非遗进行视觉重塑,再结合现代文化群体的用户特征、生活习惯与方式以及兴趣爱好等,最终通过视觉、听觉、感觉反馈引导人们的情感体验。

西兰卡普纹样与游戏元素的结合不能仅浮于表面,需要从游戏的顶层设计开始,深入到游戏的机制与情节,以贯穿游戏美学。在转译的过程中可将不同层次的文化内容概括为“形”“境”“意”三个部分。也就是游戏中的视觉界面设计、icon 设计、信息交互设计以及游戏场景设计等,由此将非遗文化由表及里、由深入浅地转译到数字游戏的设计中,该推演过程如图1。在整个转译过程中,不仅仅需要对视觉符号进行特征提取、分解重构,更要保证符号形式与语义语境的关联性以及游戏逻辑的合理性,达到视觉表征与文化内涵融合。

图1 文化转译的思路

图2 西兰卡普统纹样表面层转译过程

图3 游戏整体设计构架

三、西兰卡普纹样的提取与转译

(一)表面层“形”的转译

表层通常是可直接感知理解的传统非遗视觉形态符号。进行西兰卡普纹样转译时,首先要从庞杂的纹样种类中筛选出适合变形与转化的,因此,带有具象化特点的现代化纹样类型被排除在外;其次,筛选出的抽象化传统纹样元素需要进行转译信息的提取与加工,再对每个元素的色彩、形态、构图形式等要素进行提取,按照一定的规律将其进行拆解重组,形成要素特征因子图谱,再运用解构、同构、重复、类比等设计方法,构建出新的视觉符号体系[6]。这些视觉因子的载体是游戏界面的主要设计点,比如icon、加载进度条、相关字体形态、虚拟人物装饰配件等。

(二)中间层“境”的转译

中间层的“境”可延伸为文化背景,在此基础上又可细化为人们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心理、思维逻辑等,它们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习惯。例如,书籍内部字体的印刷方式通常是以从左向右的方式横向排列;在此基础上,也影响着人们的阅读和书写行为习惯。移动端交互设计关注的是用户可能实施的行为操作,以及产品如何配合和响应用户行为。

行为中间层的文化转译首先要以人的日常动作行为习惯为基础,同时也要符合正常的思维逻辑与人的潜意识/下意识,最后以引导的方式将人们的心理、行为习惯演绎转化为APP 界面中的交互手势、动画效果、操作反馈等设计模式。在整体的逻辑构架设计中,还要包含简洁性、易用性、易学性等必备要点,以避免因游戏流程机制过于繁杂而产生厌烦的情绪。以游戏《合成大西瓜》为例,其整体的行为转译逻辑以人们对水果体积大小的认知为基础。其次,系统会以随机的形式分配水果,玩家通过与游戏互动使两个水果相互匹配并相碰,最终合成一个体积更大的新水果。

(三)内在层“意”的转译

内在层的“意”是西兰卡普纹样背后的文化内涵,具有隐喻、抽象的特征。因此,相比视觉符号和行为层面的转译,精神价值层面的转译很难直接通过移动端界面被准确地表达出来,需要借助视觉的具象呈现以及相关的联动场景,从而体会其中的意境之美[7]。西兰卡普纹样本身具有一定的象征内涵,这些隐喻含义来源于土家先民对生活环境的感知以及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仅从符号学的角度考虑其的能指与所指,在与游戏进行联动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从纹样本身的视觉形态难以联系其代表的含义,需要依靠相关文献、书籍的考究或是依据个人的相关知识文化背景;因此,在普及推广程度上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以《折扇》APP 为例,折扇是流行于明朝时期,原本用于纳凉扇风的日用器物,因其表面的文人书法与绘画而渐成风尚。在整体内在精神层转译方式上包含:绘制故事背景和线上线下联动。首先以串联故事线的形式,先将折扇的历史发展分为材料、制作工艺、形制三个模块,再配上背景音乐和特定音效,可传递出沉浸式的科普体验。其次,以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将个人创作与购买相结合,选择需要购买的产品即可跳转到淘宝页面进行网购。

四、西兰卡普纹样主题游戏设计

“西兰花”是一款游戏APP,它是西兰卡普纹样结合游戏的数字化载体,该游戏共分为“游戏积分区”“虚拟人物装扮区”“游戏周边展示区”三个部分,从而实现文化体验与文化消费的融合。

“西兰花”“形”的组成表现为视觉形态要素的整合设计。首先提取西兰卡普的传统纹样,与时尚单品(衣、食、住、行)结合对纹样元素进行再设计作为合成的元素,游戏的icon 以图腾语言类纹样为元素;除此之外,在加载和虚拟装饰单品获取界面也同样采用类似的设计手法。在字体形态、虚拟人物形象、纹样转化等设计中,摘取织锦纹样的肌理特征,采用类似马赛克的形态处理外轮廓和整体样式效果。

“西兰花”“境”的营造体现在“游戏积分区”,积分的获取途径是通过合成小游戏;系统会随机分配基础元素,用户根据策略,找准位置,点击屏幕,掷下元素,可由小向大转化或由大向小转化;游戏的合成逻辑可理解为“1 +1 =2”的模式,将设计转化后的纹样相互匹配并相碰,最终合成一个体积更大的新纹样元素。

“西兰花”“意”的传达集中于整体的游戏设计构架,其整体逻辑可概括为“元素合成游戏+虚拟形象装扮+线上线下结合(游戏周边)”;用户通过合成游戏,累计获得相应积分,随后达到一定积分即可弹出奖励机制,从而获得新的“元素卡片”。新“元素卡片”可兑换相应“元素时尚单品”,用来装扮用户个人的虚拟人物形象。同时,在线下还有机会获得依据游戏中“元素时尚单品”定制的实体周边。

五、结语

游戏不仅是人们的消遣道具也是一种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宣传工具。以“非遗+游戏”的形式将数字游戏作为文化的载体,从而让每一个用户都参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式传承,实现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共赢,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西兰卡普纹样
卡普它
《2020年杭州亚运会纹样设计》
藏族传统纹样中几何纹样的类型及其文化解读
西兰公路 削陡峻 扩仄险 通甘陕
西兰卡普之恋
卡普与卡普(①初来乍到)
袁飞纹样设计
经典的艺术几何纹样
声东击西
湘西永顺西兰卡普技艺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