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想象能力的教学逻辑与实践策略
2023-06-01陈志峰蒋小兰
陈志峰 蒋小兰
【摘要】阅读过程中的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心理活动和审美活动。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首先要把握想象具有过程性、形象性、创造性这三个基本特征,把想象与回忆、推测、思考等认知活动区别开来。其次要根据想象的发生发展规律确定教学逻辑,在遵循教学逻辑的基础上,形成培养想象能力的实践策略。主要包括抓住关键语句,确定想象的教学起点;实施分类指导,促进想象的真正发生。最后要对照义教新课标要求,凸显想象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想象能力;基本特征;教学逻辑;实践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义教新课标”)22 次提到想象或想象力,统编语文教材中直接与想象有关的语文要素多达13 条,这些充分说明了想象在阅读中特别是文学阅读中至关重要。然而,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把想象与回忆、推测、思考等认知活动混为一谈,经常用“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这样笼统的语言引导学生“想象”。这些问题导致学生的想象能力难以提升。本文结合想象的基本特征,提出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教学逻辑和实践策略,以期对一线教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想象的基本特征与教学逻辑
林崇德等人主编的《心理学大辞典》中这样定义想象:“(想象是)人脑对原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1]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想象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过程性。想象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心理过程,从“原有的表象”开始,到“形成新形象”结束,“加工改造”是其主要环节。二是形象性。无论是“原有的表象”,还是“新形象”,想象都要借助“形象”展开,“形象”贯穿想象过程的始终。三是创造性。想象必须创造新形象,没有新形象的产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想象。
从阅读教学的角度来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需要遵循一定的教学逻辑。首先,想象必须从学生大脑中原有的表象开始。所谓表象,就是“基于知觉在头脑内形成的感性形象”[2]。这里的感性形象一般指学生曾经见过的画面、听过的声音、闻过的气味等。在阅读过程中,这些表象都是由语言文字引发的,所以,语言文字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教学起点。其次,想象的过程就是思维加工的过程。义教新课标把“联想想象”作为学生思维能力的认知表现之一,充分说明想象与思维密切相关。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对原有的表象进行筛选、补充、整理、综合,在这个过程中,形象思维全程参与。最后,想象要以形成审美体验为目标。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创造的形象都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这些形象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想象,需要让学生体验到作者的情感,并且在体验的过程中产生愉悦的心理感受。
二、培养想象能力的实践策略
1. 抓住关键语句,确定想象的教学起点
前面说到语言文字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教学起点,但在实际教学中,并非所有的语言文字都需要学生展开想象。一般情况下,抓住以下三种语言,更有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
(1)形象化的语言
加拿大学者阿德丽安·吉尔在《阅读力:文学作品的阅读策略》一书中指出,“图像化力”是文学阅读最重要的五种能力之一。所谓“图像化力”,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将文字转化成图像的能力。[3]由文字到图像,是想象的初步建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利用文本中形象化的语言,引导学生在大脑中构思画面,并通过说一说、演一演等形式分享自己的想象。例如,二年级上册《狐假虎威》的课后习题2,要求学生抓住“神气活现”“摇头摆尾”等画面感较强的词语,“分角色演一演这个故事,试着把这些词语的意思表现出来”。到了中高年级,形象化的语言不能仅仅局限于具有视觉画面感的词句,而要逐步扩展到听觉、味觉、触觉和嗅觉等方面的语言,从而形成整体感知,全方位地建构图像表征。例如,五年级上册《桂花雨》一文中,“ 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这句话中“好香的雨”是形象化的语言,需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形象化的语言最贴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能激活学生头脑中原有的表象。展开想象,首先需要抓住的就是这类语言。
(2)有意味的语言
有意味的语言通常是一些看似平凡,实则隐藏着丰富情感的文学语言,“文学语言的根本特性在于唤起想象。”[4]抓住有意味的语言展开想象,是阅读文学作品的关键。例如,六年级上册《桥》一文中有一句“一片白茫茫的世界”。教学中,笔者抓住這句话引导学生想象:这“一片白茫茫的世界”让你想到了什么?有的学生想到了洪水的凶猛与无情,有的想到了老汉心里的绝望,有的想到了老太太苍白的脸色……抓住有意味的语言引导学生想象,才能让想象更加丰富,学生也更容易进入言意兼得的境界。
(3)意义空白的语言
接受美学认为,任何文学作品都存在“意义空白”。“所谓‘空白,就是指本文中未实写出来或未明确写出来的部分,它们是本文已实写出的部分向读者所暗示或提示的东西。”“‘空白是吸引与激发读者想象来完成本文、形成作品的一种动力因素……”[5]例如,四年级上册《普罗米修斯》一文中,有一句“许多年来,普罗米修斯一直被锁在那个可怕的悬崖上”,提示普罗米修斯遭受了怎样的折磨。像这样意义空白的语言,教材中比比皆是,教师要善于发现,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行“补白”。只有将文本中的“空白”填充起来,作者的作品才能成为学生自己的作品,文学的审美价值才能真正实现。
2. 实施分类指导,促进想象的真正发生
想象可以分为再造性想象、创造性想象、幻想。[6]当代哲学家张世英教授把幻想分为科学幻想和审美幻想。[7]文学作品中的幻想属于审美幻想。基于此,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想象大致可以分为再造性想象、创造性想象和审美幻想三大类。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想象的不同类别进行有效指导,以促进学生的想象真正发生。
(1)改造原有表象,形成再造性想象
再造性想象就是“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解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8]。三、四年级的语文要素“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等,着力培养的就是学生再造性想象的能力。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引导学生对原有的表象进行改造。比如,想象三年级下册《燕子》一文中“青的草,绿的叶,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这句话时,学生需要对青草和绿叶进行加工改造:首先要回忆自己或家人赶集时的各种场景,再将这些场景“嫁接”到青草和绿叶上,形成新的青草和绿叶——“像赶集似的聚拢来”的青草和绿叶。这样,再造性想象才真正形成。
(2)联系生活经验,实现创造性想象
“与再造性想象不同,创造性想象不是依据任何现成的描述形成的,而是以有关的记忆表象为基础,按照自己的创见来创造新形象的。”[9]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阅读过程中的创造性想象是读者在没有明确的语言提示下,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例如,五年级上册《白鹭》一文中,作者形容白鹭的外形美时,运用了一组排比句。这一组排比句,仅仅靠朗读揣摩,学生是无法感受到白鹭外形纤巧、一切都很适宜的形象的,也无法体会到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联系个人的生活体验,想象作者看到白鹭时的情景,再回到文本,体悟作者对白鹭的赞美。
师:文中“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是什么意思?
生:这句话是说白鹭的外形长短和颜色搭配恰到好处,一点儿都不能再变动。
师:说得好,恰到好处就能给人舒服愉悦的感觉。生活中,你们有过恰到好处的经历吗?
生:今年夏天,我和妈妈在街上玩,忽然,感到天要下雨了,我们赶紧回家,就在我们到家的那一刻,雨哗哗哗地下了起来。
师:那一刻,你是什么感觉?
生:我跟妈妈说:“好险啊!”当时我们都感到非常庆幸。
师:是的,回家早了,没意思;晚了,会被雨淋到。就在雨落下前的那一刻到了家,这就叫“早一秒则无趣,晚一秒则淋雨”。
生:有一次妈妈擦桌子,不小心碰倒了一个碗,就在碗快掉下去的那一刻,我扶住了。
生:每一次写作业,妈妈总会在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
师:生活中的各种巧合总会让人产生惊喜,有些惊喜甚至无法用语言来表达。那么作者看到的白鹭与哪里的白鹭巧合了?
生:我想应该与他理想中的白鹭一模一样。
师:是的,这种巧合也让作者产生了惊喜。你能想象作者看到白鹭的那一刻会是什么样的情形吗?
生:作者肯定会揉揉自己的眼睛,他不相信自己看到的白鹭是真的。
生:我想作者肯定张大了嘴巴,惊讶得说不出话来。
生:作者肯定会说:“这正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鸟儿啊!”
(3)关注理性思维,学会审美幻想
虽然审美幻想把想象的空间扩大到了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甚至不存在的范围,但仍然受到理性的制约。例如,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神话故事单元,“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是语文要素之一。教学中,不少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找出课文中你认为神奇的地方”,这对四年级学生来说几乎没有什么困难。虽然交流起来比较流畅,但学生其实并没有掌握审美幻想的基本要点。神话故事这类文体中的幻想不仅仅是神奇,更是神奇与理性的有机融合。例如,教学《盘古开天地》时,我们不仅要关注课文中神奇的地方,更要关注神奇背后的理性思维。当学生回答“盘古醒来时身边正好有一把斧头,这里很神奇”时,教师可适时追问:“为什么他身边恰好是一把斧头,而不是剪刀或锤子呢?”这样的追问就把学生引向了神话故事中的理性思维处。在交流讨论中学生发现:“剪刀太小了,与盘古这个巨人的形象不匹配,拿在手上有点儿滑稽。”“锤子虽然大小差不多,但锤子是用来砸东西的,显得盘古很粗鲁。而且如果是锤子,课文的题目就要改成‘盘古砸天地了。”关注理性思维,学生就会明白神话故事中的幻想并非毫无逻辑地胡思乱想。
三、对照义教新课标要求,凸显想象的审美价值
义教新课标在“阅读与鉴赏”的三个学段要求中分别提出“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这一学习任务群中也指出:“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 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10]由此可见,阅读(尤其是文学阅读)过程中的想象与审美体验是密不可分的。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就是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产生审美愉悦。美学家李澤厚把这种审美愉悦分为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三个层次。
在想象画面中悦耳悦目。悦耳悦目主要指人的感官感到快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和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都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教学时,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看到画面,听到声音,闻到气味,还要引导他们在看到、听到、闻到的过程中,产生快乐的情感。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荷花》中的“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时,笔者首先引导学生想象:这一朵荷花_______,仿佛_______;那一朵荷花________,仿佛_________。然后再指导他们根据荷花的姿态画一画、演一演,在画和演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会对荷花千姿百态的美产生愉悦感。
在体验情感中悦心悦意。所谓悦心悦意,通俗地说就是心灵愉悦。王尚文教授指出:“引导学生体验,不但要让学生‘看到、‘听到,还要让学生‘体贴到。‘体贴到就是让学生的心灵与作品中的人物之情、作者之情相契相合,甚至合二为一。”[11]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引导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展开想象,实现情感提升。例如,在教学《搭船的鸟》时,笔者首先让学生回忆:生活中,你曾搭过谁的车?车主和你是什么关系?让学生明白,只有相互信任才会搭车。接着引导学生想象:刚开始,小鸟站在船头会想些什么?捕到鱼后再次站到船头,它又会怎么想?在回忆与想象中,学生逐步感受到小鸟搭船与自己搭车一样,都是基于一份信任。至此,学生走进了小鸟的内心,获得了一份心意相通的喜悦,对小鸟的喜爱之情更深了。
在感受形象中悦志悦神。对于小学生而言,悦志悦神类似于义教新课标所提出的“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悦志悦神最能体现想象的审美价值。教学时,教师要抓住具有感染力和激励作用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学生才能达到这一层次。这样的人物形象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卫、司马光,体现革命文化的刘伯承,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老支书、护林老人等。教学这类课文,要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反映人物品格的言行展开想象。如《精卫填海》中,“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可想象精卫在衔木石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遇到这些困难时,她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在想象与交流中,学生对精卫形象的认识逐渐丰满,内心的崇敬、仰慕之情也不断加深,想象的审美价值得到了充分彰显。
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统编语文教材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始终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只有充分认识想象的基本特征和教学逻辑,连续而完整地进行指导,学生的想象力才能逐步进阶,语文素养才能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2][6][8][9]林崇德,等. 心理学大辞典[Z].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366,73,1366,1644,153.
[3]阿德丽安·吉尔. 阅读力:文学作品的阅读策略[M].岳坤,译. 南宁:接力出版社,2017:93.
[4]杨守森. 艺术想象论[M].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1:183.
[5]朱立元. 接受美学[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22.
[7]张世英. 美在自由——中欧美学思想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0~75.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8,10,12,26.
[11]王尚文. 走进语文教学之门[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311.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规划重点课题“语文学科大概念的教学转化实践研究”(课题编号:B/2022/03/142)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