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英语诗歌教学中的审美引导
2023-06-01王敏
王 敏
(大理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 大理 671003)
0 引 言
根据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高校教师应帮助大学生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造创新活力。要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诗歌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学形式,因其优美的韵律、强烈的节奏感、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独特的结构而有别于其他形式的文学体裁。诗歌可以言志,可以抒情,可以明理。学英文而不读英语诗歌,从审美角度来看未免不是一种遗憾。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人朱光潜先生曾说过:“一个人不欢喜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1]38-39更为重要的是,一首语言简练、意境优美的诗歌可以迅速激发读者强烈的审美体验,所以诗歌不容易受短暂的课堂时间的限制而很适合作为大学生审美教育的语言材料。然而,英语诗歌赏析等文学类课程不如英语过级辅导类课程受大学生欢迎,很大部分原因在于当代大学生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受某些浮躁和浅薄的社会价值所影响而表现出更强的功利心和投机心。而且对不少学生来说,英语诗歌因其抽象的语言、模糊的意象和独特的韵律,都显得甚至比英语散文、小说更加难以理解。再加上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如英国应用语言学家威多森(H.G.Widdowson)所说的那样,学生们“面对的是一种文化上与他们相距甚远的文学,遥远而神圣,一种他们无法通过自身经验与之联系的文学。难怪他们中的许多人认为这是课堂上的苦差事,并拒绝接受它。有多少人读诗是心甘情愿的,并以此为乐?事实上,读诗的人这么少,证明了大众化教育的失败”[2]6。
要解决上述这些困境,就要把英语诗歌放在审美的视角下,引导学生去充分挖掘英诗的美,发现美,欣赏美,享受美,创造美。高校英语教师可以根据英诗的审美特征和大学生全面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通过美育教学的隐形渗透结合多种创新教学方法,在英语诗歌教学中尽量全方位多角度地融入审美因素,挖掘英诗的审美存在,激发学生的审美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主动自觉在教学活动中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1 英语诗歌的审美特征
诗歌之美,在于音、在于辞、在于形、在于意。本文将从音乐美、语言美、形式美、意象美这几个方面来讨论英语诗歌最主要的4个审美特征。
1.1 音乐美
无论中外,诗歌自诞生之日就和音乐密不可分。汉语中把“诗”和“歌”放在一起称之为“诗歌”,可见诗和歌浑然天成的关系。中国的《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中很大一部分作品都极富节奏和韵律,都可以合乐而成歌。英国最古老最长的民族史诗《贝奥武夫》(Beowulf)最初是口头文学,要靠吟游诗人咏唱传颂,因而该诗十分讲究韵律。美国意象派诗人庞德(Ezra Pound)把诗歌定义为“一种谱了‘音乐’的文字的组合”[3]375。美国唯美主义诗人爱伦·坡(Edgar Allan Poe)认为“音乐,以其极富变化的格律、节奏和韵律形式,在诗歌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音乐是诗歌至关重要的助手,只有傻瓜才会拒绝它的帮助……简言之,诗歌作为有韵律的美之创造,它的唯一裁判是审美力。”[4]185-186捷克马克思主义美学家欧根·希穆涅克(Eugenimunek)也曾提到,文学语言,特别是诗的语言,与音乐密不可分[5]177。201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摇滚歌手鲍勃·迪伦(Bob Dylan),因为他“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歌表达方式”[6]。可见,音乐美是诗歌非常重要的审美特征。诗歌和音乐二者相互融合,相互影响,从而产生无限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汉语诗讲究平仄、押韵、节奏等,同样地,英语诗也离不开音韵(rhyme)、节奏(rhythm)、格律(meter)、音步(foot)、韵式(rhyme scheme)等。它们是共同构建英诗音乐美的要素。
诗歌中不同的节奏韵律会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气氛,体验不一样的情绪,或豪迈响亮、或忧伤低沉、或欢乐明快、或深情缠绵……把音韵美发挥到极致的诗作,能够给读者“余音绕梁”之感。比如马洛(Christopher Marlowe)的《多情的牧羊人致意中人》(ThePassionateShepherdtoHisLove)以抑扬格四音步为主,为的是营造一种如歌般的旋律,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派令人心悦神怡的美丽田园风光。这是牧羊人写给意中人的情诗,整首诗热情轻快,充满着悠扬浪漫的曲调。爱伦·坡悼念亡妻的《安娜贝尔·李》(AnnabelLee)中抑扬格和抑抑扬格交替出现,渲染出一种缠绵悱恻、凄婉动人的旋律。贯穿整首诗的/i:/元音在sea、Lee、me、we中反复出现,有一种催眠的效果,让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诗人悲伤的痛苦体验。布莱克(William Blake)的《老虎》(TheTyger)的格律是扬抑格四音步。且辅音/t/、/b/、/f/、/d/在诗中多处形成头韵,有突然迸发之感。诗行短,重音多,韵脚密,读起来铿锵有力。经过诗人如此巧妙的音韵安排,老虎充满力量的形象便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G.W.F.Hegel)认为“诗则绝对要有音节或韵,因为音节和韵是诗的原始的唯一的愉悦感官的芬芳气息,甚至比所谓富于意象的富丽词藻还更重要”[7]1076。然而,英语格律诗中还有无韵体诗(blank verse或叫素体诗),即有节奏采用五步抑扬格但不押韵的诗,盛行于伊丽莎白时代,比如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的戏剧和弥尔顿(John Milton)的史诗《失乐园》(ParadiseLost)都采用无韵体。而到了19世纪美国诗人惠特曼(Walt Whitman)以其作品《草叶集》(LeavesofGrass)开创了近现代主流自由诗体(free verse)的先河。自由诗,所追求的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表达方式,“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8]。汉语自由诗兴起于“五四”前后新文化运动时期,最初的目的是为了破除旧体诗词的各种僵化束缚。钱钟书先生在《围城》里曾以戏谑的口吻写道:“只有做旧诗的人敢说不看新诗,做新诗的人从不肯说不懂旧诗的。”[9]86因为其实要写出一首可以让读者觉得琅琅上口、声韵和谐且意犹未尽的旧体诗绝非易事。而自由诗更接近于口语,从此诗歌变成了大众的诗歌。人人皆可作诗,各种草根诗人不断涌现,如患有先天性脑瘫的农民诗人余秀华就曾持续引发关注。这当然是好事,然而诗歌过度自由、过度散文化的趋势,使得诗歌的传统音乐美感消失殆尽。“令人欣慰的是,因新文化运动中自由诗的崛起而遭受冷落的古典诗词,在百年后的21世纪强势回归,大有压倒自由诗之势。毫无疑问,是古典诗词那最富民族特色的音韵美令自由诗黯然失色,无法望其项背”[10]。
1.2 语言美
中国现代诗人艾青说:“诗……是文学的峰顶,是文学的最高样式。”[11]因为诗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最高的语言,最纯粹的语言”。[11]诗歌是高于日常语言的表现形式,因其语言凝练、优美,且不一定要遵守正常的语言表达中的语法规则等。苏联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说:“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真正的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动听。”[12]所以,不管是汉语诗歌还是英语诗歌,诗人在创作的时候都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锤炼语言。中国有“一字之师”的典故,也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还有“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诗人作诗炼字之苦由此可见一斑。比如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的《西风颂》(OdetotheWestWind)结尾反问句“严冬已至,阳春还会远吗?”(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诗人写初稿时用的是感叹句“When Winter comes,Spring lags not far behind!”,经仔细揣摩后才改成了被广为传颂的千古名句[13]316。
诗歌的语言美还离不开修辞。修辞的巧妙应用,不仅可以增加诗歌语言感染力,烘托气氛,还能让诗歌语言更生动形象,激发读者和诗人的共情力,令读者过目难忘。英语中常见的修辞格有明喻(Simile)、暗喻(Metaphor)、拟人(Personification)、夸张(Hyperbole)、排比(Parallelism)等。如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的《她在美中行》(SheWalksinBeauty)中把美人以及美人行走的绰约风姿比作是“万里无云、星空灿烂的夜晚”(like the night/of cloudless climes and starry skies)。通过这个奇妙的比喻,我们看到了在明暗线条的互相映衬下,在动静皆宜的平衡状态中,呈现在美人身上的和谐之美。
1.3 形式美
诗歌和其他文学体裁形式上最大的不同在于诗句分行排列,很注重结构上的美。汉语诗中《诗经》以四言为主,后有乐府诗五言和唐诗五言七言,每行字数相同,短小精悍、对称美观。英语单词长短不一,且一词音节较之汉字复杂得多,所以英语诗的押韵对仗比之汉语诗要逊色不少。即便如此,还是有不少形式排列出色的英语诗值得我们慢慢品评。如威廉·卡洛斯·威廉斯(William Carlos Williams)的《红色手推车》(TheRedWheelbarrow)就是其中的佼佼之作:
so much depends
upon
a red wheel
barrow
glazed with rain
water
beside the white
chickens
全诗由1句话16个单词组成,分4个诗节,每个诗节分2行4个单词。诗人摈弃了大部分传统诗歌的写作技巧,比如没有遵循严格的语法规则,不讲究格律,不押尾韵,诗中没有任何大写或标点符号,首字母“s”也是小写,没有明喻、暗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诗人用词极简,日常对话式地把一个简单的句子延展到了8个诗行上,放缓读者的阅读速度,也给诗歌营造了一种随意平和的氛围。诗中用了明显的跨行连续(enjambment),特别是把复合词“wheelbarrow” “rainwater”都拆分开来,使得全诗“呈错落有致的锯齿形”[13],形状正好类似一辆独轮手推车,也有学者认为它“组成重叠的‘之’字型图案……长的诗行如推车上坡,举步维艰,短的诗行如下坡直行,快步如飞,暗示推车人的辛劳”[14]。
英语诗歌中甚至有一类尤其注重形式美的诗称为形体诗(concrete poem也叫图像诗、象形诗等),其特点在于通过不同的文字排列创造出不同的诗歌图形,颇有诗画结合之风,也称为视觉系诗歌。形体诗的形式固然重要,但内涵、节奏同样重要。如伯福德(William Burford)的《一棵圣诞树》(AChristmasTree):
Star
If you are
A love compassionate,
You will walk with us this year.
We face a glacial distance,who are here
Huddld
At your feet
在读诗之前,读者光看外形就能看出全诗的形状正好是一棵圣诞树的图案,而第一行的“Star”和最后一行的“At your feet”正好分别对应着通常装饰在圣诞树顶端的五角星饰品和圣诞树下。倒数第二行的“Huddld”是诗人故意把“Huddled”(拥挤)拼错,甚至把e字母给挤了出去,以暗示圣诞树下的拥挤感。形义契合别有一番风味。通过诗人别出心裁的巧妙安排,读者一眼就能体会到诗歌所描述的主体与诗歌形式之间的紧密联系,同时获得令人愉悦的视觉美感。正如威廉斯所说的:“诗歌……是一种客体,通过它所呈现的形式展现自身及其意义……诗歌作为一个客体(像交响乐或立体派绘画),其目的必须是诗人用自己的文字组成新的形式,即要创造出一种与时俱进的客体。这在某种意义上,是对松散的诗句中胡乱呈现出的赤裸裸形象的一种解药。”[15]364-365
1.4 意象美
意象,简单来说,就是诗歌中用来寄托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关于意象和诗歌的关系,中国“九叶派”诗人郑敏先生是这样阐述的:“意象是诗的神经中枢……它像一个集成线路的元件……它对诗的作用好像一个集成线路的元件对电子仪器的作用。”[16]96可见,诗歌离不开意象,意象是构成诗歌的基本要素。
“审美与艺术的创造、欣赏,都归结为创造意象,抒发情志,或再造意象,感发和体验情志。”[17]238让我们来看看诗人是如何通过创造意象来实现审美创造的。上文提过的《红色手推车》是意象派(imagism)诗歌的代表作之一。诗人通过极简的诗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而意象丰富的乡村场景:鲜红的手推车、晶莹的雨水、白绒绒的鸡仔。可以看出,诗人对色彩的高超表现能力以及化静为动的精妙手法,不仅使诗中意象产生了视觉美的效果,而且赋予了静态物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完美地完成了诗中意象美的创造。
2 基于审美视角的大学英语诗歌教学
“美是到处有的,并非美在我们的眼目之前付之阙如,而是我们的眼目看不见美。”[18]高校英语教师的作用就在于通过润物细无声、滴水穿石的方式,充分发挥英语诗歌审美教育的浸润作用,培养学生拥有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让学生在欣赏英语诗歌的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从而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以下为通过教学实践证明较为有效的几种审美教学方法。
2.1 诗歌朗诵
要亲自体会英语诗歌通过节奏韵律所营造出的音乐美,朗诵是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教师可以配上相应的背景音乐,先示范朗读,再让学生大声地反复朗读。当然这当中也少不了要教授一些必要的诵读技巧,或抑扬顿挫,或缓慢低沉,或轻快活泼,或舒缓放松……不同的诗歌必然代表了诗人不同的情怀,只有通过情感真挚的诵读,才能把无声的纸上文字化作有声的耳畔声音,才能带动学生的情绪,帮助他们自然而然地进入诗人想要表达的情境之中,最大限度地体验英语诗歌的音乐美。
2.2 歌曲欣赏
诗歌是富有音乐美的艺术形式,不少诗歌源自于民谣或被后人谱曲传唱。有些学生对着英语课本可能昏昏欲睡,但一听英文歌曲就精神百倍。教师可以利用名诗改编的流行歌曲给学生的学习带去积极正面的引导作用。比如莫文蔚和李健都曾翻唱过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的《当你老了》(WhenYouAreOld),并分别在春晚和综艺节目上演唱过;电视剧《何以笙箫默》里的插曲《未选之路》(TheRoadNotTaken)改编自弗罗斯特(Robert Frost)的同名诗歌;喜欢听民谣的除了迪伦还有多诺万(Donovan)改编自莎士比亚的《绿荫树下》(UndertheGreenwoodTree);重金属有铁娘子乐队(Iron Maiden)的《古舟子咏》(RimeOfTheAncientMariner),来自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合理利用名诗改编的歌曲,指导学生在欣赏、跟唱中体会歌曲和诗歌原作的内涵,同时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增加学生的审美兴趣。
2.3 画作欣赏
古希腊诗人西蒙尼德斯(Simonides)把诗定义为有声之画,画为无言之诗[19]。汉语说“诗情画意”本就将诗画放在一起。在营造审美氛围、激发人类的审美情趣方面,诗歌和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妙。汉语诗与中国画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自不必细说,王维向来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著称,苏轼诗词散文书画样样精通;英国诗人兼画家雕刻家布莱克曾经把自己的诗和画做成版画集。教师把绘画引入课堂,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可以从视觉的角度来直接体会诗歌的意象美。当然,结合现成的绘画欣赏诗歌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只能把一首诗局限在一幅画之中。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感练习读诗作画,或者观画作诗,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审美实践当中,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打破时空限制,一起参与到对诗歌的意象美的建构当中。
2.4 影视欣赏
如果说画作展现的是静态的视觉美,那么影视作品就是动态的视觉美。精彩的影视作品可以激发大学生强烈的审美体验,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西方有不少关于诗人的高分传记片,如《邮差》 (ThePostman) (智利诗人聂鲁达Pablo Neruda)、《嚎叫》 (Howl) (美国诗人金斯堡Allen Ginsberg)、《西尔维娅》 (Sylvia) (美国诗人普拉斯Sylvia Plath)等等。还有很多与诗歌有关的优秀电影,如《死亡诗社》 (DeadPoetsSociety) (关于教育)、《永恒和一日》 (EternityandaDay) (关于生命)、《午夜巴黎》 (MidnightinParis) (多位文艺大师)等。教师可以推荐给学生课外欣赏,或者课堂上截取片段播放,不仅可以避免在课堂上机械灌输诗人生平背景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对美的求知欲,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2.5 诗歌创作
诗歌的英文单词“poetry”在古希腊语中为“poiein”,意为“创造”。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结合所学到的诗歌鉴赏知识尝试自己创作诗歌,因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包括培养他们鉴赏美的能力,还有创造美的能力。笔者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写诗,语言不限,内容形式格律韵律节奏皆不限。出乎意料的是,学生们的创作热情都很高。以下为部分学生习作:
学生习作一
Fall in love at first sight.
The flower blooms and fades.
The butterfly comes then goes.
The flower blooms in the spring,blooms in the time.
The butterfly flutters into the spring,flutters into the time.
Time is passing with the potpourri.
Time is passing with my youth.
I am in my life spring.
I see the flowers,the butterflies.
Then,I see you,in my life.
When I saw you for the first time,
You smiled at me,
Then all the flowers bloomed,and I saw the spring.
I believe in love at first sight.
The butterflies tell us,spring is coming.
And whether them tell you,
I love you at first glance?
学生习作二
Memory
Yesterday,my good mood has already left,
Today,gray skies make me into the lost.
I am standing in the rain to recollect,
For finding the memory of fragrant,
Who knows that everything has fade away with the gust.
Only me just stay put,
Waiting for someone to warm my heart.
学生习作三
思疫轻
未闻秋意到,只见杏叶黄。
离家几百里,忽见月儿圆。
大疫当头在,举国悬一心。
斗志心中怀,来年成功名。
虽然有些诗歌内容略显稚嫩,主题多局限于个人情绪,但其中也不乏精彩之作,有些创意着实让笔者惊喜。事实证明,诗歌并非是曲高和寡、遥不可及的阳春白雪。生活中到处都有诗。通过亲自动手创作诗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表现。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获得精神陶冶的同时,也获得了审美愉悦。
3 结 语
柏拉图认为人对美的认识就好比爬梯上楼的过程,必须通过审美实践逐步提高自己的感受力和鉴赏力[20]227。而英语诗歌的赏析过程就是一个动态的审美实践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聆听诗歌的音乐美,品读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形式美,感悟诗歌的意象美。从“小”到一首诗歌的美开始,引导学生感悟诗歌中反映出的各种“大”美,诸如心灵之美、自然之美、亲情之美、爱情之美、自由之美、生命之美等等。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诗歌审美过程净化心灵,提高人文素养,保持健康心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审美观,培养感受美、欣赏美、评价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学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