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教会、勤练、常赛”的高校体育课程模式研究

2023-06-01王聚安柳光磊武雨佳王庆伟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教会、勤练、常赛常赛教会

王聚安,柳光磊,武雨佳 ,王庆伟

(1.西南林业大学体育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4;2.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通识与素质教育学院,云南 昆明 650033;3.首都体育学院管理与传播学院,北京 100191)

0 引 言

党和政府历来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党的十九大报告确立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指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1]。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卫生文化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再次要求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2],这不仅是对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要求,也为新时代学校体育的改革和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党和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政策举措充分彰显了促进青少年体育工作发展的主导作用,为化解青少年体育活动中的问题矛盾、全面提高青少年健康水平提供了强大的政策保障。切实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需不断优化体育课程体系,深化体育课程模式改革,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学校体育发展中长期存在着碎片化、无序化、效能低等问题,作为学校体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体育问题尤为突出,因此迫切需要构建一体化发展思路。2020年10月15日,中国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重申了学校体育工作的重大意义,提出了学校体育工作的总体要求[3],从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改善办学条件、积极完善评价机制、切实加强组织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并提出建立“教会、勤练、常赛”的体育课程新模式,这为新时代学校体育发展水平提供了强大的政策引领和制度保障。“教会、勤练、常赛”的体育课模式是一种一体化发展的思路设计,一体化推进能有效化解当前高校体育课中“难以学会”“难以学以致用”等矛盾问题,是当前高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

1 当前高校体育课程的开展模式

改革开放40余年来,我国的学校体育工作取得了辉煌成就,促进了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学校体育的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多次颁布学校体育的相关文件政策,主要有:《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 号)》《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印发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体发〔2020〕1 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等。这些文件为我国学校体育的高质量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的开展模式伴随时代的发展虽然谱写了新的篇章,但总体还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学者们对高校体育课程发展进行研究后发现高校体育教学存在观念落后[4]、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滞后[5]、软件实力和硬件设施破旧等问题[6]。我国教育相关部门实施多举措积极推进学校体育改革,提出多种与时俱进的体育教学模式。通过查阅文献,笔者发现当前我国高校体育课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三基型”“一体化型”“并列型”“三段型”“俱乐部型”“线上线下混合型”等[7]。每种教学模式都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有的充分考虑了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有的则以教师教学管理和实施方便为目的,但这些模式都没有体现出“学、练、赛”一体化的特点,都没有将“教会、勤练、常赛”整体规划设计并一体化推进实施,导致学生难以学会运动技能或难以学以致用,最终不能实现运用运动技能和知识提升身体素质、提高健康水平的目标。

2 构建基于 “教会、勤练、常赛” 的高校体育课程模式的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发展得益于伟大的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的发展实际相结合,新的教学模式也需要与我国高校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有所突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欲使“教会、勤练、常赛”的新模式在高校体育课程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就必须准确理解“教会、勤练、常赛”的内涵,正确把握三者之间的关系,认真思考三者之间的逻辑。

2.1 准确理解“教会、勤练、常赛”的内涵

2.1.1 “教会”的内涵

“教学”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进一步说,指的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8]。严格意义上说,只有教没有学或只有学没有教都不算是教学。“教会”一词也可以分为“教学”和“学会”两个方面,“教会”比“教学”的要求更高,不但要教,而且要让学生学会。“教会”内涵的理解,重在“会”字,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对“会”的解释是:懂得怎样做或有能力做(多半指需要学习的事情)[9]。因此高校体育课新模式中的“教会”绝不能泛泛理解为掌握运动技能,还需要学生有能力运用运动技能。高校体育课重在实践,鼓励学生积极将体育课中所学运动技能运用于生活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由此“教会”内涵的理解重在能用,学生在体育课中理解、掌握了运动技能和知识后,能灵活运用知识和技能提高身体素质才可谓是“教会”。

2.1.2 “勤练”的内涵

我国古代尚有“头悬梁锥刺股”“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等描述古人勤学苦练的优美诗句。业精于勤荒于嬉,勤学苦练、艰苦奋斗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新时代我们仍需将这种传统美德发扬光大。现代文化中,“勤练”一词的含义不难理解,“勤加练习”“勤于练习”等均可。高校体育课中的“勤练”也鼓励学生勤加练习运动技能,以达到熟能生巧。但是大家习惯于用量来衡量和表达“勤练”,提出诸如“一周几次才算是勤练?”“每节课安排多长时间练习是勤练?”等问题。用次数衡量勤练无可厚非且更加直观,但是不要忽略一个重要问题:勤练的目的是什么?勤练是为了更好地掌握运动知识和技能,进而运用知识和技能强身健体。过于注重量的积累,无视质的保障,纵使每周练习10次也达不到预定目标,所以高校体育课中“勤练”的内涵更加注重质。此外,“勤练”不能仅用每周体育课次数的多少评判,周上课次数多固然练习次数多,但是课上学生练习时间是有限的,而课下课外的练习时间是无限的。因此“勤练”的内涵理解还需要考虑校内外、课内外联动。由此,“勤练”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为了更好地掌握运动技能和知识并利用其强身健体而进行的一切校内外、课内外体育练习活动。“勤练”在质而不在量,过于重量会适得其反。

2.1.3 “常赛”的内涵

建国70多年来,我国逐步形成了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竞技体育发展战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充分展示了中国的制度优势和道路自信。举国体制蕴藏着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方式,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体制保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秘诀之一。长期以来竞技体育的飞速发展,造成了群众体育发展的相对滞后,人们主观上认为体育竞赛就是高水平、高素质运动员之间的较量,跟普通民众关系不大,这是一种狭隘的观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弘扬体育道德风尚,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10]体育强国的发展离不开群众体育,需要亿万大众共同参与。因此“常赛”中的“赛”不能局限于高水平运动员比赛,而要面向大众全员参赛,以赛代练,通过比赛提升大众参与运动的兴趣、提高身体素质。

高校体育对“赛”字内涵的理解也不能局限在组织高水平竞赛上,参与对象不能拘泥于身体素质好、竞技水平高的大学生运动员。教育部办公厅颁发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对学校体育中的“常赛”作出了全面解读,明确提出“常赛”要“面向全体学生,根据体育教学内容合理组织每堂课上的教学比赛,结合体育课堂教学组建班队,要周周打比赛,周六周日可组织全校体育比赛,以赛促练,掀起体育锻炼的浪潮,使学生享受竞赛乐趣、更加牢固地掌握专项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的体育与健康素养。”[11]故“常赛”的内涵可以理解为组织形式灵活、内容多样、面向全体的高校体育竞赛,通过比赛促进练习,使学生享受竞赛乐趣、更加牢固地掌握运动技能和知识,培养学生团结拼搏、不骄不馁的体育精神,进而促进健全人格、坚强意志素养的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2 正确把握“教会、勤练、常赛”的关系

“教会”是基础、“勤练”是手段、“常赛”是关键,最终实现运动技能提升身体素质,提高健康水平的目标。“教会”“勤练”“常赛”三者之间是共生共进的关系,割裂任何一方都不能达到理想效果。

“教会”是基础,学生学会了运动技能,基础打得牢才能灵活运用运动知识和技能。万丈高楼平地起,凭的就是牢固的根基,高校体育课一定要教会学生运动技能,不但要掌握技能,更要会用技能提升素质。“勤练”是手段,学生在学习运动技术之初,只有凭借勤学苦练才能形成有效的肌肉记忆,逐步克服多余动作,达到动作自动化。“勤练”要注重质量,不能一味追求大运动量、高强度,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要联合学校、家庭、社会多渠道帮助学生练习体育技能,不拘泥于课堂,校内外、课内外等多形式为学生创造勤练的机会。

“常赛”是关键。学生在“教会”“勤练”两个阶段学会了运动技能和知识后,就需要通过竞赛阶段展现出来。竞技体育中,竞赛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系,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运动员通过训练不断提高的竞技能力,只有通过运动竞赛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同时满足民众对竞技观赏的社会需求[12]。学校体育竞赛也是展现学生运动技能、提升身体素质的有效平台,同时最为重要的是通过“常赛”这一关键阶段可以组织、吸引全体学生参与进来。鉴于三者之间的关系,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的高校体育新模式并非易事,任何单方面的推进都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需要整体规划设计并一体化推进实施。

3 实施 “教会、勤练、常赛” 高校体育课程模式的关键

基于“教会、勤练、常赛”三者之间共生共进的逻辑关系,高校体育教学开展应通过转变观念、整体规划、激发兴趣、综合联动、以赛促练等关键路径促使学生学以致用。

3.1 转变观念提升高校体育管理水平

高校体育是高校教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国家多项政策指出,体育担当着提升国民素质、实现中国梦的重任,因此高校教育管理一定要转变传统观念,切实看重高校体育发展。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中的最后一环,是学生能否在校园掌握运动技能的最后机会。高校体育管理要摒弃以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理念,认真贯彻落实好国家相关政策并结合本身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高校体育管理方案,发挥管理职能,调动教师积极性,给体育教师充分的施展才艺的空间。此外,高校体育管理中最重要的是统筹安排体育课程,保障学生在课堂上能学会、课堂外能练习、校内外能竞赛,形成“教会、勤练、常赛”一体化教学模式。

3.2 整体规划设计高校体育教学课程

高校体育课程是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和知识的载体,“教会、勤练、常赛”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整体规划设计体育课程。高校或教师在设计体育课程时要有整体观,不但要安排好课堂教学,还要统筹课外、校外练习和竞赛,使课堂、课外、校外整体推进“教会、勤练、常赛”模式的实施。当下高校体育仍把课堂看作是“勤练”的重点区域,虽然课堂中提倡以生为本,但即使是将整个课堂时间都交予学生练习,其练习体育技能的时间也是微乎其微的。因此体育教师在规划设计高校体育课程时必须将课外时间考虑在内,“勤练”能否实现的关键在课外。课外时间可布置练习作业,要求学生每周至少练习几次并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记录练习过程,至此才有可能“教会”学生运动技能。此外教师还要注重设计教学竞赛,使学生学以致用。体育教师在课堂中采用教学竞赛检验教学效果、讲解技战术、调整教学手段。课外组织单项体育竞赛鼓励全校同学参加,从竞赛中找短板、在竞赛中提技能;提倡学生参加校外竞赛和体育培训,进一步延伸高校体育练习的时间和质量。校外社会资源丰富,教师在规划设计高校体育课程时一定要充分利用好校外社会资源,尽可能地鼓励学生多参加体育竞赛展示自我风采并作用于社会。课内、课外和校外整体化设计高校体育课程,充分彰显课堂基础、课外保障、校外教辅的一体化效益,是“教会、勤练、常赛”教学模式的核心。

3.3 激发兴趣培养高校学生锻炼习惯

“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等都表明兴趣至关重要。相当一部分高校学生由于缺乏体育兴趣致使不愿参加体育活动。充分认识某个体育项目的发展史、规则、价值是激发兴趣的开端,因此高校体育要利用多元化的渠道普及体育运动项目的相关知识,以此广泛吸引学生关注,为激发兴趣做铺垫。兴趣的激发是为了更好地学习,人一旦对某个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专心。心理学中“21天定律”诠释了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淬炼,兴趣激发后若没有长时间的练习促使习惯养成,久而久之兴趣全无。高校体育可采取多种奖惩措施督促学生“勤练”,以“勤练”帮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扎实掌握某项运动技能和知识并使之成为终身体育锻炼的手段。

3.4 综合联动促进课外校外体育练习

课内学习是基础,课外校外练习是保障,综合联动促使课内外、校内外一体化推进。课堂学习是高校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和知识的基础。课堂中教师采用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习运动技能和知识,但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生不太可能全部掌握并灵活运用技能和知识,这就需要利用课外时间补充练习。课外练习不受时间限制,高校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卓有成效的查漏补缺。但课外练习存在一定弊端,学生不能及时得到指导和纠正,易发生错误动作和运动损伤。这就需要学校统筹安排专业教师指导学生练习,或者成立单项体育俱乐部、社团等组织,聘请指导教师等。学校体育的发展离不开家庭、社会的支持,三方共同发力才能铸就高校体育的辉煌。高校学生通过校外社会资源中的体育培训寻求更专业化、更自由化的发展,通过校外体育竞赛展示自我、融入社会,在一定程度上亦带动了群众体育的发展。综合联动促进课外校外体育练习是“教会、勤练、常赛”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有效开展的重要一环,高校应充分发挥体育课堂优势,汲取养料,广采社会资源延伸体育练习时间,形成课堂为基础、课外为保障、校外为教辅的综合联动局面。

3.5 以赛促练保障高校体育学以致用

高校要发挥竞赛在体育教学中的杠杆作用,以赛促练、学以致用。竞赛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联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高校体育中竞赛是检验教学质量、展示学生风采、发挥学校体育育人功能的重要舞台。高校体育竞赛不仅能够活跃气氛,而且可以检验学生是否学以致用,检验教师是否“教会”,同时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不骄不馁的优良作风。课堂竞赛能充分凸显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和知识的程度,促进学生勤学苦练,提升教师教学效果。课外、校外的各种体育竞赛为高校学生展示自我风采提供多元渠道。在课外、校外的体育竞赛中,高校学生通过展示自己的运动技能和知识换来其他同学或教师的赞许而提升自信,同台竞技广结英才、相互切磋进一步加速掌握运动技能和知识,同时带动更多学生走出宿舍、加入“勤练”行列。

目标是人们行动的导向,高校体育中的各种竞赛也是学生们“勤练”的目标。教师要鼓励学生树立短期目标,比如在某次竞赛中进入四强,这个短期目标会不断激励其为之奋斗,练就过硬运动技能、掌握扎实运动知识进而无限靠近目标。充分运用高校体育竞赛的杠杆效能,以赛促练、赛练相辅,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培养长期锻炼的良好习惯,学以致用提升身体健康水平。

4 结 语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指引下,我国体育事业迈着坚定自信的步伐向着体育强国大踏步前进。高校体育工作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立德树人”、提升国民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容不得半点懈怠。要促使我国高校体育事业健康有力向前发展,深化改革是根本动力——以改革激发体育事业发展的生机活力。改革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坚持“教会、勤练、常赛”是高校体育发展的新动力。“教会、勤练、常赛”模式的采用要深刻理解其内涵、精确把握其关系,实施的关键在于转变观念提升高校体育管理水平,整体规划设计高校体育教学课程,激发兴趣培养高校学生锻炼习惯,综合联动促进课外校外体育练习,以赛促练保障高校体育学以致用。

猜你喜欢

教会、勤练、常赛常赛教会
构建“教会、勤练、常赛”的立体化学校体育新样态实践研究
基于“常赛”视角的冬季健康体育课程实施策略
我最爱的那个人,教会了我……
思考解析“教会、勤练、常赛”
我最爱的那个人,教会了我……
我最爱的那个人,教会了我……
围绕“教会、勤练、常赛”打造学校体育一体化发展新高地
改进体育课堂教学 落实“教会、勤练、常赛”
促进新时代学校体育“教会、勤练、常赛”的策略
初恋教会我们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