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发展存在的伦理问题及应对策略

2023-06-01戴春勤贾文琪

科技智囊 2023年3期
关键词:应对策略

戴春勤 贾文琪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数字化进程不断加快,取得了一系列伟大的成就。但随着数字化发展程度的不断加深,也引发了众多数字伦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大数据隐私安全伦理问题、劳动者主体地位受到冲击和数字化应用中的价值选择问题等。为此,应通过构建健康良好的网络环境、探索建立以劳动者为中心的市场竞争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伦理问题治理等来规避数字化发展中存在的伦理问题,以期实现数字化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数字化发展;伦理问题;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F49;B8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881/j.cnki.1006-3676.2023.03.09

當今世界,数字技术已成为全球创新与发展的新引擎,推动着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的变革。数字经济随之迅速崛起,成为引领世界数字化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数字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2016年12月,国务院发布的《“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指出:“适时启动5G商用,支持企业发展面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的5G创新应用,积极拓展5G业务应用领域。”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2021年3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专门设置了“加快数字化发展 建设数字中国”章节,并对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营造良好数字生态作出明确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数字化进程不断加快,取得了一系列伟大的成就,但随着数字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也引发了诸多伦理问题,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应对和把握好数字化发展趋势。

一、我国数字化发展取得的成就

所谓数字化,是指用计算机技术将自然信息与表述信息(所有字符、图、文、语言等)转换为以0、1为代表的数字信号的过程,以及由此给生产生活方式带来的广泛影响。[1]数字化强调数字技术和物理组件对企业数字资源、基础设施和战略的影响。[2]数字化发展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进步有巨大影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领导下,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数字化转型建设全面提速,一系列重要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在各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

(一)数字化发展助力数字经济欣欣向荣

数字技术不断突破,加速创新,数字经济领域涌现出了众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一批数字化转型新动能加速成长,催生出新产业结构,加快了数字经济规模化、集约化特征,促进了经济转型升级,依托庞大数据基础,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极大地提高了行业整体运营效率和运营质量。2022年7月8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2年)》指出,数字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稳定器”“加速器”作用更加凸显。[3]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5.5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6.2%,高于同期GDP名义增速3.4个百分点,占GDP比重达到39.8%,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更加稳固、支撑作用更加明显。[3]2022年10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何立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上的报告指出:“十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总体规模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日益凸显。”[4]2022年12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2022年)》指出,从数字经济发展规模来看,中国在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格局中位居第二,规模为7.1万亿美元。[5]数字经济以数字信息作为核心要素,通过数据与信息的融合,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而实现以数字技术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提高质量效益。以数据为核心的数字经济,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数字化发展推动数字社会建设成效显著

数字社会的内容十分宽泛,涉及诸多领域:数字民生、数字生态、数字服务和数字治理等。近年来,数字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在数字民生方面,从2012年到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从5.64亿增长到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从42.1%提升到74.4%。[6]国家相关部门通过建设数字乡村民生服务平台和开发“数字乡村App”,全方位集成信息,适时适度配置民生资源,互联网技术使教育、医疗、就业等民生领域出现了远程共享模式,线上医疗、在线教育等新型民生服务方式不断涌现。在数字生态方面,以生态化为趋向和原则,强化数字经济的生态标准,深入开展“数字治污”“数字监管”提升环境质量,聚焦生态领域减污、减排、生态保护和修复等重大需求,发挥数据等作为新生产要素的作用。在数字服务方面,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拓展了公共服务场景,使政务、生活服务日趋智慧化、便利化,让人民少跑腿。在数字治理方面,积极构建数字化发展治理体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依法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违法犯罪,组织开展“净网”专项行动。数字化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如网购、送餐、在线理财等,网络上强大的搜索引擎也使人们学习信息变得更为方便,同时也扩大了大数据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影响力。

(三)数字化发展促使文化数字化成绩优异

近年来,我国文化数字化建设卓有成效。在文化传播数字化方面,2012年,中央财政支持北京歌华开展“电视图书馆”试验,至2017年试验成果已推广9个省市,覆盖高清互动电视用户近5000万户;在文化生产数字化方面,国家于2014年支持数据库建设、2015年建设行业级平台、支持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项目301个。[7]2019年,科学技术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明确贯彻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数字化在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字化技术支持下,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涌现了一系列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创意来源,通过5G、3D打印、AR(增强现实)、数字建模等技术,让诗文、戏曲、绘画等古代文艺作品直观地呈现在人们眼前的融通古今、雅俗共赏的优秀文化产品。利用数字化技术提高公共文化资源、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供给和转型,通过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将线下传统服务模式拓展为线上线下互联互通的服务模式,各种可感知、可参与、可体验的数字设备,拓宽了公众的体验空间和产品的服务范围,同时也使公众有较好的体验感。以数字化为手段,增强了文化产品的影响力和表现力,也增强了人们的文化自信,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实现路径。

二、数字化发展中存在的伦理问题

数字化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彰显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唯数字至上。数字技术归根到底不能脱离科学技术的本质,科学技术自诞生以来,在给人类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具有潜在的破坏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当今世界数字化发展表现出其特有的强势和控制力:其一,数字资本的推动强化了金融对社会的穿透力,加速了金融资本脱域的进程。其二,信息和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开创了公共空间商品化的全新维度。其三,数字化对工作与公共空间、个体闲暇时间的整个概念体系产生了重大影响,促使沟通型社会关系被深度殖民化,从而改变了民众日常生活的行为模式。[8]数字功能愈加强大,使我们现在能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交换和处理大量信息,但同时其存在的瑕疵也愈加明显,引发了众多“数字伦理”问题。邱仁宗表示,“数字身份”“个人隐私”“数据可及”“数据安全”“数字鸿沟”等伦理问题尤其值得关注。[9]赵素锦从利益主体的角度思考,认为每一个个体的行为活动都是整个高科技活动链条上的一个环节,每一个人几乎都是伦理风险的直接或间接制造者,这使伦理风险的制造主体处于“漂流”中的不确定狀态,而这种不确定使得责任主体难以判定,扩大了伦理问题的危害。[10]袁立科认为,技术快速更迭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引发挑战现有法律法规、技术滥用等新问题,对传统道德伦理准则带来冲击。[11]数字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伦理问题的表现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一)大数据隐私安全伦理问题

开放、共享是技术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实践应遵循的原则,但这个过程也必然伴随着个人的隐私与安全保障等伦理问题。首先,在大数据背景下的个人信息数据采集中,由于监控对个人的数据采集过程通常不会被监控的对象所知晓,从而导致了用户的隐私风险。收集、比较、分析、收集大量零散的个体数据,也会给用户带来潜在的危害,原本零散的、无关的小数据,在经过加工、重组、编辑等一系列的加工后,可能会发生巨大的改变,从而泄露个人的一些隐私信息。其次,当今世界的信息爆炸式发展,由于人类使用技术时的偏颇,使诸如“算法歧视”等伦理问题层出不穷。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数据但算法推荐越来越趋于完善,但这些数据的生产者不是机器,也不只是技术发明者和使用者,更多是千千万万的普通用户。用户在各种软件填写的信息、浏览记录都是反映着他们的需求和喜好特征的数据信息,有的数据是个人基于需要主动交换的,有的是无意间操作泄露出去的,有的是基于软件平台服务的要求必须要填写的。例如,一些购物软件、社交软件中的“推荐网页”“红包”“优惠券”等,往往是通过获取跟踪用户信息,个性化推荐算法得到的。除了信息泄露,也存在着一些“偏见”的问题,因为从根本上说,算法是一种体现设计主体的选择带有目标和价值取向的设计,所以,算法会依据个体的特征个性化推荐产品和服务,难免导致用户的信息被不同群体所掌握引导消费。客观上来说,一些数据是为了方便生活,也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但不管是出于何种原因,将个人信息输入到数据平台,势必会加大用户的隐私泄露风险,从而加大社会风险。最后,民众隐私保护意识薄弱导致隐私安全侵犯问题。我国大部分网民的隐私保护意识薄弱,隐私安全问题没有得到自身足够的重视,面对复杂的条款,选择不看或者直接同意,没有考虑自身行为可能带来的隐私安全问题,而通常这种问题是潜在的、隐蔽的。因此,大数据隐私安全伦理问题亟待解决。

(二)劳动者主体地位受到冲击

马克思表示,工人的产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12]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社会让劳动主体被数字所裹挟,劳动者自身越来越虚拟化、数字化,在高度的数字信息化环境中衍生出更为明显的时代问题,技术、数据等工具手段的发达在助长了主体劳动工作惰性的同时,也削弱了主体进行理性思考的能力。数字化所承载、代表的是一种符号化的生存状态,其背后蕴含着异化思维的深刻内涵,它使人们在数字化的生活中,更加难以摆脱对数字化工具的依赖,这种生存状态对人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人工智能加剧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离,并逐渐转化为一种特殊的‘权力”。[13]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劳动者的威胁和挑战还表现在数字技术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人力劳动无法完成的生产任务,并能承受更大的工作和相对较差的生存环境。相对于人力资源,具有成本低、效率高、普适性强等优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拥有先进的信息技术,就意味着掌握了更多的信息和资源,在这个领域里,很容易就会形成一种垄断,这就导致了人工智能对普通劳动力的替代,尤其是一些从事简单生产劳动的底层劳动者会丧失工作机会。基于以上种种,社会保障将会面临更严重的压力,贫富差距将进一步扩大,对我国的社会和谐稳定形成了巨大的挑战。数字技术仍然是“物”的范畴,劳动主体是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的主导者,劳动主体的发展是数字技术、人工智能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但放眼未来,人工智能很可能具有类似人类的思维活动以及情感体系,数字本身作为一种工具,在人的生存状态中扮演着一种存在矛盾但至关重要的角色,作为客体其对劳动主体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马克思主义追求的价值理性是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人的解放,阻碍人类实现幸福的社会现实就是异化的社会现实。

(三)数字化应用中的价值选择问题

长期以来,我们认为人类的思维与大脑是密不可分的,大脑对知识的存储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赋。但当各种生物特质开始以数据的方式脱离人体,被转移到电脑或别人身上时,人的大脑内的思维是否也可能脱离人体而在虚拟空间独立存在?虽然我们现在还无法判断这样的意识与身体分离的未来是否会到来,但脑机互联、意识上传的实验已经开始,相应的担忧和反思也已经开始。[14]支撑数字化发展的技术和数据是人造出来的,是为人服务的,但数字伦理自主选择和执行的效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杆也可能不尽如人意。例如,遇到“紧急避险”情况,人们为了实现正义、效率等价值理念,一般会根据实际情况将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进而在行动上作出一定的取舍,这就要求遇到问题的人必须具有一定的思想高度。而在数字化应用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将这些价值的含义转换成算法植入其系统内部作为作出判断的依据,不断学习新的道德规范,通过持续提升其道德能力水平,才能让其在风险来临之际作出更为合理的道德选择。[15]另外,互联网以“流量至上”为核心,提升网站的访问量和关注度已成为各大网站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算法推荐技术的强大功能恰恰能解决这一问题,但这忽略了对信息与社会主流价值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之间的关系,使网络上出现了大量迎合受众偏好而又缺乏内涵的信息。总之,数字化应用中的价值选择问题将是人数字化应用中不可回避的伦理风险和挑战。

三、数字化持续健康发展的实现路径

在未来世界,数字化将成为人与技术高度融合的最重要载体,这既为人们提供了新的工作方式和消费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会和产业结构。尽管数字化发展的力量引人注目,但同时我们必须发现它本身存在的问题。为了促使数字化发展更好地造福于人类,我们必须对其予以高度重视和反思,探索实现数字化持续健康发展的实现路径。

(一)构建健康良好的网络环境

数据是生产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促进新业态的形成、提高劳动者生产效率、改善人与自然关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建设良好的网络空间对提高数据有效性、保持数据真实性、保护数据隐私等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应积极应对数据和隐私挑战:其一,大数据技术在传输、储备、信息收集、加工整理等方面都十分容易出纰漏,因此,应通过严格数据的搜集、存储、分析管理来加强有效的监管,进一步提高技术应用数据的可靠性。具体来说,基本身份信息具有最高的个人隐私等级,应在整个流程中采取最严密的保密措施,在处理非敏感信息时,要以公众利益为出发点,持续发掘资料的价值。其二,政府应尽快出台相关的行业标准,严厉打击对个人信息的曝光和利用等行为,对收集信息的一方进行严格的限制,权责分明。相关企业在定期公开收集个人信息的整个过程中也要慎行,并接受用户的监督,建立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和预警机制,如果隐私安全问题已经发生,也应有相关的事后处理机制,成立专门机构进行隐私风险评估监测,做到全过程可防可控。其三,加强隐私教育与培养保护意识,加强对互联网平台企业、媒体、监管机构和第三方机构等主体信息数据安全教育与培训,使他们具备网络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积极构建“云”平台数据隐私保护体系,引导企业以云架构和智能算法提升个人信息保护能力,使大数据隐私得到全方位、多主体、全过程的保护。

(二)探索建立以劳动者为中心的市场竞争体系

马克思曾提出,未来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16]维护和实现劳动者利益,能够促进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正常进行,是实现其他利益的基础,有利于实现社会的最大利益,同时也是“以人为本”思想和理念的具体体现。在传统工业时代,由于劳动者没有话语权,使其被迫接受资本家提出给其设置“工资天花板”等限制条件。在数字技术进步推动下,这种状况已经得到了改善,在数字时代,劳动者是否有话语权成为一个重要问题。所以,消除数字劳动异化应建立以劳动者为中心、平等竞争的经济活动体系:其一,应持续完善公平正义性规则和相关劳动者保护法律性政策。只有在公平正义的逻辑框架下、有法可依的支持下进行伦理治理,才能有效阻止劳动主体异化的深化。其二,应在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治理,不仅应通过行业自律、工作制度等进行引导和规范数字劳动平台,还应提高市场各主体的劳动者保护意识,企业应完善推进“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实践,没有以劳动者为本,“以人为本”就是空洞的。其三,马克思的劳动伦理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和伦理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随着科技革命的推进,劳动主体、劳动方式、劳动关系和劳动成果分配呈多样化和复杂化趋势,使劳动伦理思想得以深化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践行。数字劳动主体异化的伦理问题伴随技术的进步会有新的问题不断产生,只有坚持守正创新,注重在新的时空背景下劳动人民的创造性、积极性、主动性,坚持一切为了人民,才能规范伦理问题。

(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伦理问题治理

数字化技术和智能算法的出现,已将我们带上了一列高速运行的列车,我们不可能让这列列车停下来,相反,我们需要做的是摆脱对前数字时代的理性人假设的迷恋,重塑一种新的数字时代存在方式,这也是数字时代的新人类,并在这个新人类的存在方式中去寻找通向未来社会的路径。[17]在审视数字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伦理问题时,我们应以负责的态度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应慎思笃行,将时代背景、社会文化、受众群体等因素结合起来,有意识地形成对数字伦理的客观认识,全面地考虑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影响,考察所有利益相关者是否始终坚持和承担了相应的责任与义务用清晰的价值观对其进行评估,并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从而保证数字化发展符合社会整体的利益。同时,应将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融入大数据算法,使其拥有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价值理性,营造出和谐有序的数字生态。在数字迅速发展的今天,人类更多的是要强调自身作为独立个体的自主性,我们应不断地培养自己的分析和反思的能力,才能更好地掌握人工智能算法,作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选择,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数字伦理和数字化发展之间的悖论。

四、结语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人类在构建高技术的过程中,不确定性不可避免地滋生,数字社会在发挥其作用和优越性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伦理问题和风险。把造成数字伦理问题的根源完全归结为技术是不合理的,技术上的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很难完全消除,但我们可以通过适当的方法和手段,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来削弱其负面影响。从根本上说,技术由人所使用,而如何运用,则由使用者自己决定。所以,应有效管理与预防数字伦理问题,全社会共同努力,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以明辨的批判性思维,推动数字技术走向伦理化和合理化,让数字化发展共具智能化与人性化。

参考文献:

[1] 孙新波,孙浩博,钱雨.数字化与数据化—概念界定与辨析[J].创新科技,2022(06):12-30

[2] 傅颖,徐琪,林嵩.在位企业流程数字化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组织惰性的调节作用[J].研究与发展管理,2021(01):78-89.

[3]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2年)[R].北京: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2022.

[4]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审议多部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9(05).

[5]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2022年)[R].北京: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2022.

[6] 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信息化研究所.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成就与变革[J].中国网信,2022(10):50-53.

[7] 王学斌.文化数字化任重而道远[N].光明日报,2022-05-27(02).

[8] 冯静,王军魁.数字化生存世界与精神世界的二律背反[J].理论探讨,2021(05):77-83.

[9] 邱仁宗,黄雯,翟晓梅.大数据技术的伦理问题[J].科学与社会,2014(01):36-48.

[10] 赵素锦.高科技时代的伦理风险及规避[J].求实,2011(04):30-32.

[11] 袁立科,韩佳伟.新兴技术发展安全风险与治理路径分析[J].科技智囊,2023(01):29-36.

[12] 马克思.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6.

[13] 付文军.人工智能的政治经济学批判[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9(06):19-25.

[14] 彭兰.“数据化生存”:被量化、外化的人与人生[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2):154-163.

[15] 张旺.算法伦理审查的逻辑认知及实践路径[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01):118-124.

[16]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83.

[17] 蓝江.智能算法下人的数字异化与生存变革[J].人民论坛,2021(Z1):20-22.

The Ethical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Digital Development

Dai  Chunqin    Jia  Wenqi

(School of Marxism,Lan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ansu,Lanzhou,730050)

Abstract: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the digital process in China has been accelerated and a series of great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However,with the deepening of digital development,many digital ethical problems have also been triggered,which are mainly manifested as the big data privacy and security ethics,the impact of the main status of workers and the value choice in digital applications. Therefore,ethical problems existing in digital development should be avoided by building a healthy network environment,explor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labor-centered market competition system,and integrating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to ethical governance,so as to achieve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digital development.

Key words:Digital development;Ethical problems;Countermeasures

作者簡介:戴春勤,男,1968年生,硕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维科学。贾文琪,女,1997年生,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猜你喜欢

应对策略
关于当今校外少儿美术教育发展的思考
浅谈“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商业银行在互联网冲击下的发展探讨
初中英语情趣教学的现状浅议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计的发展困境与出路
“营改增”对集团企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政府融资平台风险管控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