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文化IP 赋能乡村振兴
2023-05-31都怡文吴嘉点江苏省农业宣传教育与文化体育中心
都怡文 陈 和 吴嘉点/江苏省农业宣传教育与文化体育中心
建设农业强国,要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要做好“土特产”文章,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近几年,江苏各地涌现出许多乡村文化IP,通过与乡村的传统产业、创新业态相连接、相融合,不仅促进了乡村产业链提升,也有力推动了乡村文化振兴。
乡村文化IP的概念
IP(intellectual property)本意为知识产权,文化IP是指伴随着新媒体的崛起,一种文化产品之间的连接融合,是有着高辨识度、自带流量、强变现穿透能力、长变现周期的文化符号。
在乡村域内产生和发展的文化IP即为乡村文化IP,它不止代表着品牌与无形资产,它可以通过与乡土的传统业态进行共融共生,从而发掘和提升其原有的价值,最终实现价值变现。
江苏乡村文化IP的典型模式
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开弦弓村
名人效应造IP。名人名著是最直接且响亮的文化IP,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开弦弓村因费孝通的《江村经济》而“走红”,“江村”如今已成了它的代名词。苏州市相城区黄埭镇新巷村深度挖掘“冯梦龙故里”资源,不仅正式更名“冯梦龙村”,更建成冯梦龙故居、纪念馆、四知堂等文化场馆,推出十多个旅游项目,打造了一个多领域的文化IP,冯梦龙村如今年接待游客量达28万人次,年营业收入达2000万元。
区域品牌树IP。在“一村一品”的基础上,很多地方结合当地的特色产品、主导产业,向二三产延伸,打造自身的文化IP。水产业一直以来都是盐城市射阳县黄沙港镇的支柱,年均农渔业年总产值超过20亿元,为推进渔业经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当地依托黄海湿地资源优势,推出了“泊心·黄沙港”的主题IP,打造面积超30万平方米的新型渔港特色小镇。从“泊船”到“泊心”,形成了海洋捕捞、水产品加工、渔文化旅游的完整产业链。
文化遗产立IP。乡村有着丰富的民俗、艺术、手工等文化元素,有的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树立起自己的文化IP。高邮市卸甲镇将非遗元素融入乡村振兴战略,通过推行“非遗+乡村旅游”“非遗+乡村产业”“非遗+互联网”等“非遗+”工作体系,打造辨识度高的卸甲非遗文化IP。有了文化IP的领航,当地传承发展卸甲农歌、送亲奶奶、送麒麟、八桥扬剧等非遗项目,曾经的冷门非遗成为如今的网红热词。
破圈跨界创IP。一些看似缺乏文化底蕴的乡村,通过自身的突破转型,破圈跨界,横空创立了自己的IP。南京市江宁区龙尚村曾经以开采石料出名,村内长期尘土飞扬。痛定思痛的龙尚村聚焦“民宿+生态”,2021年“龙尚漫谷”民宿村建成开放,山路十八弯的“小川藏线”,颇具设计感的温泉民宿,吸引游客纷至沓来,一跃成为“网红民宿村”。常州市新北区西夏墅镇东南村打造“曲水流觞、田间雅集”,将民房集聚点建设串联滨江带,贯穿整个乡游路线,同样带火了当地的乡村酒店和稻田餐厅。
推动乡村文化IP发展的意义
有助于推动乡村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讲,乡村文化IP的打造也属于乡村建设的顶层设计,这个设计既包括形,也包括魂,一方面需要尊重和借鉴本地资源禀赋和乡土文化,另一方面则以“IP+产业”的运营策略,切入乡村的复杂体系里,进而唤醒与乡村发展有关的内生动力。
有助于融合乡村业态。每个乡村,都有着不同的特色与优势,每个乡村,都可以依托自身的不同条件,构建独属于自己的文化IP,借由其与乡村业态的融合经营,逐步将其商业化,从而找到乡村本身的价值,让村民和参与者共同受益。以乡村休闲旅游业态为例,江苏现有休闲农业园区景点超过1.3万个,全省休闲农业年综合收入超过900亿元,近年来均保持15%以上的增速。
有助于启发乡村文化自觉。文化是乡村的“灵魂”与“血脉”所在,乡村文化IP有助于启发乡村“新农人”的文化自觉。在网络平台的短视频中,很多UP主用年轻人的视角看乡村,从清晨鸟鸣到夏夜蛙声,从田间栽种到舌尖美食,从民间技艺到非遗传承,原生态乡村生活恬静美好,唯美治愈。乡村文化IP的设计,就是要将潮流、时尚、年轻化与传统、民俗、原生态相结合,唤醒乡村文化的深度基因。
打造乡村文化IP的关键点
强调“独一无二”。每一个乡村文化IP都要具备“排他性”,杜绝抄袭和雷同,不能简单地用城市文化取代乡村文化,也不能机械地套用其他地方的成功IP。需要做好“土特产”文章,依托区域生态资源对乡村、民俗和农耕等文化的内涵进行挖掘,结合农业生产、流行时尚、养老养生、文化创意等因素,打造各自独特的文化IP。
坚持“规划先行”。政府部门需要结合乡村建设规划,做好土地规划调整,因地制宜划分好发展区域。同时加强扶持与服务工作,改造和完善乡村道路、交通设施,提升交通通达性和游客便利度,加强乡村供水、供电、医疗卫生等配套建设,并加大对资本的引导和监管。
突出“持续变现”。当前乡村各类休闲旅游、研学培训、养生养老项目都处于加速发展期,需要加强对乡村文化IP的营销管理,最根本的是要用活IP,使其能融合到乡村生产、生活、生态、产品等方方面面,从文化到物质层面都有持续变现和盈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