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校园助力“双减”政策落地
2023-05-31焦雪菁
文|焦雪菁
2021年3月,教育部等6 部门出台了《义务教育评价指南》;同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众所周知,长期以来过重的学业负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双减”政策旨在充分发挥学校教书育人的主体功能,是对我国教育生态的重大改革。探索“双减”政策下新的教学模式,在科学合理布置作业、实行差异化教学等方面提升教育质量,数字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途径。
一、“双减”政策下学校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双减”政策下,学校教育、管理等方面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育人目标由重在智育转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生课后作业的辅导、综合素质的提升等重任,由家庭、培训机构转向学校。
提高作业设计质量。2021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明确要求“控制作业总量”,其中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小学其他年级和初中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分别平均不超过60 分钟和90 分钟。这一政策主要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作业一刀切、形式枯燥、机械重复等问题。传统作业模式下的共性练习容易出现“同分异构”的问题,虽然分数是相同的,但学生各自的知识薄弱点不一样,学习问题很难根治。因此,在减少学生课业总量、不改变传统作业模式的情况下,很难保证教学质量。构建量少而精准、科学的作业设计体系是落实“双减”亟需解决的问题。
创新教学评价方式。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最根本的原因是唯分数论、唯升学论。如果还是单一地以分数选拔学生,那么一些家长还是会选择“地下培训”,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家长的经济负担依然不会减轻。2020年公布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就提出加快完善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建设和使用办法,充分发挥教育教学评价对教育实践的正面促进作用。所以要从根本上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一定要重塑教育评价体系,强化评价与课程标准、教学的一致性,促进“教—学—评”有机衔接,因事因人选择评价方式和手段,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艺术素养、身心健康、社会实践等多方面进行过程性、全方位的评价,增强评价的适宜性、有效性。
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教师是教育实施的主导力量,但在实际工作中,教师的很多时间被非教学事务挤占,传统的备课、批改作业和阅卷等工作也需要占用教师很大的精力。“双减”之后,学校需要提供课后延时服务和午餐服务,教师的工作时长和工作量在一定程度上比以前更大了。当前,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既要保证教师把主要精力用于教案的分析设计、教学实施等相关工作上,又要满足学校课后服务的要求,适应“双减”的需要。
二、“数字校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手段被应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中,大部分中小学在教学或管理中使用各种信息化设备,为学校的教学、管理、后勤等工作提供了方便。但因不同的硬件、软件之间的数据无法实现共享,易形成“信息孤岛”,一定程度上反而加重了教师的日常工作量。因此,2018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其中明确界定了数字校园的涵义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对校园的基础设施、教学资源和教育活动进行数字化改造而构建的信息化环境。数字校园具有资源丰富、多种应用系统集成、相关业务高度整合等特征,其宗旨是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优化教学、教研、管理和服务等过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促进师生全面发展”。这一规范将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引向深化应用和创新发展的阶段,强化信息化在推动教育高水平优质均衡发展上的作用,助力教育回归本质,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双减”政策的实施,让教育的主阵地回归学校,如何更好地开展个性化教学、建设以人为本的校园,如何精准化地选拔学生,成为学校应该关注的重点。在人、财、物等短期内不能实现质的提升的前提下,学校借助技术手段,可以进一步变革教学形态、创新教学方式,进而提升教学效率,推动学校的精细化管理,实现教育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而数字校园从学校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进行信息资源的全面数字化整合,成为利用信息技术推动“双减”政策落地的一个着力点。从“教育信息化1.0”时代到“教育信息化2.0”时代,我国的教育信息化一直在稳步发展,多数学校已经具备一定的硬件设施,为数字校园的实施提供了基础条件。
三、数字校园助力“双减”落地的有效途径
发挥技术优势,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双减”政策实施后,科学合理地布置学生作业,让各个层次的学生能够学足、学好,成为学校面对的首要问题。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可以利用大数据来精准分析每个学生的学情,教师能够实时掌握所有学生对某个具体知识点的动态学情,并针对学生的差异性,推送微课、习题等不同的线上学习资源,实现作业设置的靶向性和差异化,避免机械、重复的练习,提高作业的训练成效,真正做到学校作业数量可控制、品质有保障。同时,教师可以根据掌握的精准学情构建学生学习的图谱,动态调整教学的策略,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减少家长和学生对校外培训的依赖。
优化过程评价,精准赋能教育教学。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活动的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科学的评价制度对保证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双减”政策至关重要。这种评价制度的建立,需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为支撑,通过教育评价体系创新、评价工具改进、评价流程重构,形成学生综合性成长电子档案与能力证书。通过评价与新技术的深度融合,全过程存储学习记录,为教学评价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撑,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记录,科学、客观地分析其综合能力,形成伴随式、综合性的评价体系,为学生精准“画像”,从而推进基于证据的评价和表现性评价,实现纵向评价与横向评价多元化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创新校园管理,实现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双减”政策对学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人力化”管理已显得力不从心。数字校园在教育管理方面主要包括人事、学生、教务、财务、设备资产管理等。通过数字校园建设可以强化师生、家校、学校各部门间的有效沟通,把教师从一些繁琐的非教学和管理工作中解放出来,从而优化传统管理模式,提高校务公开化和家校联系的效率。而且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撑下,可以采集师生的互动数据,实现精细化管理,拓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此外,数字校园使用统一的基础数据和统一的用户数据,可以打破信息壁垒,避免信息化工具的重复使用,进一步减轻一线教师的负担。
党的二十大对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学校在日常教学和管理中应该与时俱进,用好数字校园这一有效载体,推动教学数字化转型,实现智慧教、智慧学、智慧考、智慧评、智慧管,更好地贯彻新时代党和国家对教育的新要求,更好地将“双减”政策落实到位,打造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