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风景园林视角的开封古城高质量发展策略研究
2023-05-31朱婕妤孙艳芝陈建伟王作鹏
朱婕妤,孙艳芝,陈建伟,王作鹏,杨 东
引言
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会议上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1]的新发展理念。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式开启。新发展理念是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原则,高质量发展是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的成效体现[2]。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3]。2022年末我国城镇化率已达65.22%,揭示我国目前正处于加速城市化时期。城市从大规模增量扩张转变为存量优化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城市更新”是“十四五”规划确定的重点工作之一,其核心任务是保持城市高质量发展。
河南开封的城市更新持续时间较长,与我国的城市更新浪潮基本同步,分为改革开放前的城市重建阶段、20世纪末以前的城市振兴阶段和21世纪以来以文化为导向的城市有机更新阶段。2005—2023年间,享有“一城宋韵半城水”美誉的开封坚守“宋风宋韵”的地方文化特征,通过调整产业布局、变更用地类型和建筑功能、梳理城市历史文化并重构城市空间,逐步走上了一条以北宋文化为导向的城市微更新良性发展道路。开封以城市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围绕城市空间格局、服务功能、城市文化、城市运营管理、发展模式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次第展开。
1 风景园林视角下的城市高质量发展研究现状
1.1 “风景园林”是绿色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角色
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4]。在城区范围内绿色发展表现为改变城市发展方式以建设绿色城市;加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以建设人文城市;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建设智慧城市[5];改良生态环境和改善人居环境以建设宜居城市。以上4方面的动力来源于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它已经成为绿色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风景园林”拥有3个内涵:一是风景园林学;二是该学科研究的对象,是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风景园林行业。“风景园林”是城市绿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重点是以蓝绿空间为核心的城市人居环境。风景园林学兼收并蓄了丰富的景观生态学、社会学、人居环境学等学科基础理论,以其强大的包容性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多专业协同并进的重要角色。
1.2 风景园林视角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研究热点
为准确把握当前风景园林视角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研究热点,本部分分析以2017—2022年CNKI(中国知网)核心期刊收录的以“高质量发展”“风景园林”等主题的论文为依据。分析发现,2017—2022年风景园林行业在“高质量发展”领域研究主要聚焦“公园绿地景观”“群落与生境营造”“生态智慧与气候调节”“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智慧园林与大数据运用”“指标与分析”“规划策略”“景观绩效评价”等方面(图1)。
图1 2017—2022年间,风景园林、高质量发展研究热点聚类分布
2017年业内更多关注城市人居环境改善以及生态环境的改良。近年来,学者们在绿色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在景观绩效评价方法构建、风景园林数字化和大数据研究等领域进行积极探索(图2)。坚持风景园林行业自身特色,从人居更新、绿色引领的角度探讨风景园林参与城市更新的目标与路径[6],以及城市更新背景下风景园林专业的协同与应对策略[7]。“风景园林”在宏观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建立、中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公共空间的布局、微观尺度的宜人小气候环境及城市景观系统营造3个层面提供独特的专业价值。
图2 2017—2022年间,风景园林、高质量发展研究热点时间推移
2 风景园林视角下的城市高质量发展体系
基于风景园林视角,从发展目标、研究重点、创新理念、核心任务4个方面构建风景园林视角下的城市高质量发展体系。
2.1 发展目标
以“绿色生态、美丽宜居、文化兼修、科技智慧”作为风景园林服务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四大目标[6]结合城市体检指标体系的8个方面,“风景园林”将在城市生态格局、人居环境改善、景观形象提升、空间形态优化、文化活力彰显、生态韧性提高以及综合管理水平完善等方面贡献学科智慧。
2.2 研究重点
风景园林视角下的城市高质量发展,重视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平衡发展。风景园林需要统筹协调城市物理空间中的自然要素,实现其生态价值;“风景园林”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的生态基底和风景依托;同时,“风景园林”基于城市历史文化、城市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人文要素进行形态表达,实现城市文化感知、传承与弘扬,协助人文城市的建设。以上的研究与实践主要聚焦城市文化传承[8]、城市景观风貌营造[8-9]、城市人居环境品质提升[8-9]、城市空间景观优化[10]、历史风貌保护[11]、城市遗产价值传承与应用[11-12]、地域文化与城市景观[13]等方面。
2.3 创新理念
在城市更新大背景下,风景园林行业锚定“城市高质量发展”目标开展工作。“整体改造”“拆除重建”等“大拆大建”的更新模式逐渐减少。在城市用地日益紧张的情况下,“见缝插绿”“挖潜增绿”“拆墙透绿”,以及“小微绿地”的建设实现了城市更新区的“推窗见绿”;以保护文化遗产为基础,“有机更新”理念指引下的城市“小织补、微更新”在业界达成广泛共识,逐步成为风景园林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14]。
“公园城市”是新时代背景下城市整体形态与风景园林融合的最高境界,实现了城市规划、生态、风景园林的多学科融合,是城市风景园林建设从理论到实践的创新。“公园城市”全方位促进城市生态环境、人居环境、生活舒适、安全韧性、城市特色、发展模式等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有序推进“宜居、宜业、宜学、宜养、宜游”魅力家园的建设[15]。
2.4 核心任务
风景园林视角下的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任务包括改善民生、宜居环境建设以及彰显城市特色3个方面。首先,通过基础设施、人居环境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全面补充,实现城市生活环境改善。宏观层面,统筹城乡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中观层面,对城市公共空间配置优化;微观层面,实现城市宜人小气候和景观系统营造以及城市品质提档升级;技术层面,通过风景园林信息模型(LIM)、智慧园林的普遍应用,全面提升户外空间的智慧化程度,提高城市建设水平和运行管理能力。其次,通过城市风貌提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三旧”改造、开放空间营造、街景重构、黑臭水体治理与海绵城市建设等的紧密结合,促进老城区面貌提档升级。最后,通过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参与以城市公共空间为主的城市历史文化载体建设,促进城市文化的有效传承,实现城市特色的彰显。
3 风景园林视角下的开封古城高质量发展策略研究
3.1 现实困境
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城市越来越关注人居环境品质提升以及地方文化的彰显与传承。风景园林视角下的开封古城高质量发展遇到的现实困境主要体现在古城蓝绿空间格局不均衡、服务功能不完善、城市特色不鲜明、运营管理不到位、发展模式不可持续等5个方面。
3.1.1 古城蓝绿空间格局不均衡
开封古城以中山路为界可分为东、西城,由于地理条件、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分布等原因,开封东、西城在城市蓝绿空间以及街区广场类公共开放空间布局上呈现出不均衡性(图3—4)。围绕水系形成的公园绿地、水系、广场等公共开放空间共179处,总面积357.74 hm2,其中80处位于城区西部,总占地面积为259.57 hm2;文化遗产点、历史文化街区共计27处,总面积37.65 hm2,其中24处位于城区东部,总占地面积为17.83 hm2;城东区域蓝绿空间和开放空间总量少于城西区域。由于环城公园地处城墙外,城内居民前往游览需要会聚到明伦街、曹门大街前往,该段环城城墙公园的交通可达性较差;城西分布大面积的旅游景区,由于并非免费对外开放,城西群众更倾向于前往连接包公湖和龙亭湖的水系二期(开封御河)和城墙公园一期、三期(城墙西南段)游览。
图3 开封古城区蓝绿空间及广场现状布局图(2017年)
图4 开封古城区蓝绿空间及广场规划布局图
3.1.2 服务功能不完善
目前已建成开放的开封古城“五湖四河”水系景区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但也存在服务功能不完善的问题。休闲活动场地少、休闲服务设施缺失、环境卫生设施破损和导览系统不完备等问题普遍存在。目前开封古城各类体育运动场地需求较高,但公共空间内的各类户外活动场地并不能满足市民需求。2018年,开封在明清城墙东段建成了城墙体育公园,由于活动类型相对偏中老年运动,并不能满足各年龄层的需求。其他公园内根据市民需求增加了部分运动场地,但草坪踩踏、服务设施损毁、广场及运动场地铺装破坏等情况仍有发生。由于运动场地紧缺,引发了同一时间段、不同年龄层争夺同一场地使用权的冲突情况。
开封环城公园的服务半径受城门口影响,古城内部绿地又多为封闭景区和线性游赏空间,缺乏适合居民使用的广场集会空间。古城内以大乔浓荫、中乔常绿林下的集中铺装广场,以及亭、廊等休闲设施深受中老年活动人群欢迎。而部分公园绿地内的休闲服务设施功能落后或布局不合理导致长时间无人问津;缺乏必要的树荫休闲设施,致使市民涌向市政道路树荫下而阻碍了城市正常交通。
3.1.3 城市特色不鲜明
开封古城局部地区的空间更新只求标新立异,缺乏对城市历史文化的尊重,城市面临文化杂糅的风险,主要表现在:缺乏对古城生态环境、历史文化氛围、地域风俗需求的整体了解和把握;错误的文化遗产保护观念,导致大量有价值的文化遗产及城市记忆在更新过程中丧失;文化遗产保护及周边环境保护与更新方式不当导致部分遗址文物本体受损并与周边环境完全脱离;古城风貌和现代城市景观混杂,历史文化名城完整风貌被逐渐蚕食,低品质、缺乏内涵的城市文化景观日渐增多;各类传统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被现代建筑包围,旧城肌理被蚕食;景观更新手法过于现代,与真正的明清时期的历史文物形成了风貌上的明显差异(图5)。
图5 景观风貌冲突
3.1.4 运营管理不到位
开封古城内蓝绿空间主要分为以“五湖四河”为主的水系景区和城市公园绿地,分别由开封市文化旅游投资集团和园林绿化主管部门养护。部分位于城市核心区、形象区的公园绿地仅作为普通的公园绿地而无人问津。开封明清城墙遗址公园1—3期,明清城墙相关的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与运用。城墙8期位于古城外东北角,多年来被农家乐、汽修厂、游乐设施占据,各类休闲设施荒废,完全无法体现出“城墙遗址公园”的文化底蕴和城市品质。
由于开封古城内公园绿地较为集中,局部区域内聚集的市民、游客较多,日积月累的践踏对绿地造成了严重破坏;市民对于蓝绿空间的需求非常强烈,管理部门难以对园区进行全面的、及时的修缮,导致公园内的植物景观、休闲设施被破坏,整体环境品质有所下降。在公园整修“轮作”过程中,市民破坏工程围挡、人力三轮车长驱直入,新建铺装场地、休闲设施和绿地时常遭到破坏而不得不再次进行了补救,造成了建设资金的浪费。
3.1.5 发展模式不可持续
城市园林绿化发展模式不可持续,体现在借“引黄调蓄、生态治理、民生供水”行人工造湖、旅游开发之实。“开封西湖”项目接黑岗口工程借调蓄灌溉,打造“开封西湖”景区和“一渠六河”景区,加剧水资源利用的严峻形势。大干快上的运动式更新,“百城提质”行动初衷很好,仍不可避免地出现“百日维新”造景工程。大规模城市绿地建设中,为了形成所谓“城市网红打卡地”能够一夜成林,远距离苗木运输、大树移植、南树北植、北树南植现象依然存在,导致苗木因为不适应开封自然环境而大面积死亡的现象屡见不鲜。工程建设过程中,为了保证“带冠移植”成活率,给大树“打吊瓶”也难以提高苗木成活率;苗木死亡造成苗源的浪费,不断的更新也促使运维费用大幅提升而增加了地方政府运营管理压力。
3.2 风景园林视角下的开封古城高质量发展策略
基于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以及可实施导向,提出“均衡空间格局、优化服务功能、突出文化自信、智慧园林新模式、‘低碳’可持续发展”5个高质量发展策略,全面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
3.2.1 均衡空间格局
针对开封古城内部蓝绿空间格局不均衡的问题,提出“东西均衡”“内外均衡”“蓝绿均衡”“特色景观”的空间格局策略。
(1)东西均衡。以“风景园林”引领城市水系更新改造,引导古城水系从“工程化”向“风景化”转变,从水系基础设施、休闲游憩设施、交通设施三方面统筹协调古城水系景观及服务功能。改造“工程化”的水系一期(全长1.47 km,11.50 hm2),以“文化+风景”理念引领建设水系三期(全长2.23 km,14 hm2)、四期(全长3.19 km,14.38 hm2),将包公湖、阳光湖和铁塔湖串联,城东区域的蓝绿空间及广场占比从10.87%提高到22.13%。
(2)内外均衡。城墙内,围绕“五湖四河”进行总面积516.55 hm2古城水系景区的整体布局,占古城总面积近30%;城墙外,全长15 km,总面积100 hm2的“一渠六河联通综合治理工程”以涧水河联系开封西湖与古城水系,形成开封古城“双环绕城”的古城蓝绿空间格局。“一渠六河”工程建成后,城东公园绿地面积和广场总量将从原来的52.55 hm2提升到143.39 hm2,增长达172%,城西公园绿地及广场总量将从原来的243.45 hm2提升到398.40 hm2,增长达63.64%。
(3)蓝绿均衡。城市蓝绿走廊规划遵循“以水定绿”原则,以河道宽度不小于10 m,单侧绿带宽度不小于20 m为宜。满足“四通”——水道通、绿道通、景观通、服务通,引导滨水空间在园林绿化、文化景观、休闲服务设施、游览道路、景观桥梁、生态驳岸等方面的有序建设。共建成了15 km水道、56.7 km绿道、100 hm2绿地景观以及服务半径500 m的30处书香驿站。在绿地宽度超过20 m的区域,通过设计“水街、旱街、天街、花街”等将蓝绿空间与文化休闲商业空间紧密结合,并通过北宋文化“沉浸式的场景化”提升城市魅力。
(4)特色景观。城市开放空间紧缺的区域,应积极开展针对边角地、畸零地、裸露荒弃地的普查与利用,变城市废地为宝地,建设特色景观。社区边角地变身社区文化公园、萌宠乐园和体育运动场地;高架桥、立交桥下空间通过功能调整成为社区交往空间、散步小道和交流花园,丰富社区生活[16];通过“垂直绿化”“屋顶绿化”“窗台绿化”等手段美化社区环境,增加城市绿量。2019—2022年,开封市共利用这类空间建成盆景式绿地120处,总面积达20 000 m2。宋城路整体提升改造中,通过口袋公园建设、小品景观设置、植物景观梳理解决了街道景观“千城一面”的困局[17],也通过路侧停车港湾的设置,缓解了宋城路两侧居住区停车难的问题。
3.2.2 优化服务功能
开封环城公园是开封古城最大规模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基于环城公园和“一渠六河”工程的建设实践与研究,针对其存在服务功能不完善的问题,提出“城池一体”公共空间构建方法。宏观尺度上是城市空间格局的整体营造,重现北宋时期的“四厢二十坊”,通过实施“保护、修补、更新、保留”的策略,布局凸显古城保护、文化繁荣的公共开放空间体系;微观尺度上是城墙、护城河及其两者之间的经典空间的再现,利用城墙遗址公园缝合城墙与护城河,同时在城墙与护城河之间的绿地中充分考虑市民的生活需求进行功能配置以优化古城休闲服务功能体系。
(1)利用“城池系统”丰富城市空间形态,提供多样化的活动场地。丰富城市空间形态,增强文化体验及休闲服务功能——环城公园与“一渠六河”构成了开封的“双环绕城”蓝绿空间格局。以城门节点打造“大梁故事、南熏百泉、冯将入汴、曹门双瓮、安远胜景”5个城门展示区,重点展示古城形象。
北护城河(涧水河)结合中共开封市委党校、开封大学、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警察学院等众多院校形象展示、外环境整治和师生日常游览需求,以“风景文教绿廊——开封的学府路”为设计主题,共设置1个城市文化景点、6处高校形象景观和8处市民休闲节点供市民文化休闲观光[18]。东城墙外护城河通过曲线型河岸设置增加亲水空间的趣味性(图6);在城墙与护城河之间利用绿地空间,模拟北宋东京城城墙—陷阱区—羊马墙—护城河—陷阱区的空间特性,布置呼应城墙陷阱区、羊马墙、陷马坑的雨水花园、儿童游戏区等增强文化体验与休闲服务功能。南城墙公园结合现状绿地改造,增加休闲场地、休息亭廊、儿童游戏、体育建设场地若干,整修市民自行开发的林下活动空间为“空竹”“陀螺”“铁鞭”等体育运动开辟了活动场地。
图6 东护城河景观
多样化的活动场地满足市民“15分钟生活圈”需求,“一渠六河”和“五湖四河”联通工程,充分体现了“还河于民”“还岸于民”“还景于民”。“一渠六河”共规划1条环城风景绿道、5个城门展示区、5个滨河公园和8段特色景观岸线,为开封古城新增绿地达100 hm2。根据“15分钟生活圈”分析,“一渠六河”工程可覆盖面积约38 km2,将惠及约50万市民。据统计,每晚前往一渠六河休闲娱乐的市民不低于5万人次。
(2)提升园林绿地生态效能及科普功能。通过“城景呼应、楼台相衬、文化相连、传承古今”的规划思路,转译“城池一体”的构想,用现代手法营建以“雨水花园+城市海绵体”为主的现代城市洪涝灾害的防御体系,打造与城市和谐共生的城墙遗址文化公园和海绵综合示范区;将城池经典空间中的马道、壕沟、羊马墙、陷马坑等防御元素转变为景观挡土墙和休闲坐凳,壕沟和陷马坑演绎为雨水花园,实现海绵功能[19]。
(3)因地制宜提升空间适用性。南城墙西段集中布局大量具有遮阳效果的传统亭廊,使用空间相对丰富连续,适合老年人群爱展示、爱聚集的使用习惯;东城墙北段利用现状林地进行林下活动空间的补充,利用现状林窗增加亭廊以满足日晒和遮阳的不同需求;宋外城遗址公园设计根据当地人群使用习惯,人群画像和场地特征匹配度更加精确,在文化展示的基础上打造适合不同人群的户外活动空间。
(4)构建快慢相宜的绿色低碳慢行系统,引导绿色出行。结合古城水系景区、各类型公园绿地、人文景点、公共中心布局城市绿道网络,拓展城市绿色低碳出行空间。“五湖四河”串联了众多独居风格又相对独立,且具有密集街巷的整体街区,划定慢行专用街区或者步行街区。在“一渠六河”布置绿道并在每500 m设置一处中型驿站,与公共交通、旅游专线无缝接驳,方便市民与游客在古城中的游览。依托“五湖四河”“一渠六河”和环城公园建设绿道56.7 km。开封市累计投放共享单车和助力车2.32万辆,划定共享单车车位4 700个,实现自行车和公共交通的衔接换乘;在11条城市主要道路上施划66.6 km公交专用道,设置比率为20.67%。
3.2.3 凸显文化自信
地方文化复兴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传统文化需要“日新”其旧,推陈出新,融合多种文化资源综合发展,成就城市文化盛况,实现城市文化向城市文化资本的转变。城市街区、城市各类公共空间、城市绿地作为城市文化复兴的重要载体实现城市文化的延续和更新。城市IP是城市的文化芯片,这种个性化符号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快速传播能力,能够衍生大量周边产业和关联性产业,提高古城文化设施的旅游强度,快速集聚人气并且为旅游文创产品打造提供了新机遇,在提高城市认知度的同时也能拉长地方文化旅游产业链条。
针对开封城市特色不鲜明的问题,深挖开封的北宋文化IP。通过“新宋风”运动、重塑古城核心、“地上+地下,虚拟与现实”、叙事性景观空间置入以及“地下遗址可视化、古代历史情景化、遗址周边公园化”完成古开封文化形象的多层次输出。
(1)“新宋风”运动,提升城市风貌。借鉴北宋建筑、园林的文化精髓以及传统样式,运用现代的设计语汇体现开封独特的文化魅力、地域特色、时代特征。23 km2开封古城作为“宋都古城”景区整体运营,古城内各大旅游景区围绕“宋都文化”进行差异定位树立景区特色品牌,形成开封“大景区、大旅游、大产业”的风景游赏格局。
(2)激活“千年轴线”,重塑古城核心。作为唯一一条历时1 200年从未改变的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王朝的城市中轴,御街是开封古城保护和挖掘地下“城摞城”遗址的重要参考线。规划延续中轴,形成开封古城自南薰门到延福宫遗址广场的一气呵成的轴线序列(图7)。中轴线继续向北与北城墙外的万岁山大宋武侠城以及坐落于东京大道北侧的涧水河博观亭、开封党校遥相呼应。
图7 开封古城中轴线布局
(3)“地上+地下”“虚拟+现实”唤醒文化遗产。以龙亭景区为例,通过地上原貌保护、湖区水下建设博物馆的形式展示地下遗址。在地面保持原貌的前提下,将博物馆下沉到各年代遗址深度。地下遗址区构建时光隧道;地上展区设置宫廷陈列馆、展现宫廷生活,园林环境展示典型的各年代建筑园林空间,利用高科技手段建设环幕影院再现各年代场景。
(4)在公共空间中通过叙事性景观空间的植入,活化古城文化遗产,讲好“八朝古都”开封的故事。“塔影行云”“书卷流芳”呼应开封铁塔和河南大学,是城市级别的宏大叙事;曹门南北两侧的低端产业聚集区全面更新为融合北宋东京城外古人踏春休闲、活动健身历史典故的城墙遗址公园,“曹门迎春”“纸鸢探春”“稚童闹春”“花间隐榭”“锦鳞戏水”“棠梨花溪”[19]等一系列春季主题景观成为周边居民感受历史氛围、体会城市历史文化的户外活动场地。
(5)通过“地下遗址可视化、古代历史情景化、遗址周边公园化”实现宋外城遗址公园建设。通过“绿篱+树阵”“种植+休闲设施”“铺装+照明灯带”三种方式相结合展现宋外城地下遗址。运用叙事性场景和蒙太奇的手法展现“城内+城外”的小型生活场景营造以及外城墙遗址沿线“飞白式”的景观布局,给游客留下了追忆历史的空间(图8)。
图8 宋外城遗址意向化体现
3.2.4 智慧园林建设
5 G 时代的来临,从“无废公园”到“无废城市”,从“智慧公园”到“智慧城市”,带来了城市建设与管理的全面变革。针对城市运营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开封市在积极推进城市更新建设力度的同时,也于2014年启动运行园林绿化数字化管理系统,构建了开封绿化基础数据库。2017年,作为全国首批4个智慧园林试点城市之一,开封完成了智慧园林一期项目建设,迈进了“智慧”时代。
开封智慧园林基础平台以开封城市绿地基础数据为底盘,可随时测算城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服务半径覆盖率。园林绿化“一张图”便于对城区绿地进行基于现状进行展示、查询和统计,可以通过手机终端APP上传现场照片以实现数据更新,协助城市管理者、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师进行决策分析、综合评价和园区监控监督,为城市园林规划、建设、管理和运维提供全方位的数据支持。开发园林巡管通APP,实现人员考勤、园林养护、移动巡查、园林事件、检查考核、绩效评价、苗圃资产等指端互动功能,构建了城市园林绿化智慧化管理新模式[20]。
3.2.5 实现可持续发展
针对开封古城发展模式不可持续的问题,风景园林在“低碳”理论、技术路径两方面进行探索。
(1)理论层面,重点剖析城市绿地碳排放与普通用地碳排放的差异,研究城市绿地碳汇计量、监测方法并建立多尺度、多方法融合的碳汇计量检测框架,摸排并构建开封当地碳汇效能基础数据库;积极组织编制《开封低碳绿地建设导则》,以及开展绿色低碳规划设计方法与实施的关键技术研究,借此优化城市绿地的碳汇能力。
(2)技术路径层面,包括建立开封城市绿地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及评估方法;构建开封城市绿化树种、植物群落以及不同绿地类型的固碳、降碳能力的评估与信息模型;研究开封古城各类型城市绿地建设材料的排碳指标,建立低碳材料数据库,普及低能耗与可再生资源、超低能耗的产品和技术方案;优化城市绿地设计方案各类建设材料选择,避免短寿命、高维护而造成的“高碳化”;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通过智慧化远程控制、操作施工机械终端,进一步节省人力物力投入而有效控制碳排放;通过风景园林信息模型(LIM)的构建,精准把握开封古城绿地建设初期、建设中以及建成后的固碳减排绩效情况;城市绿地建成后,通过持续的群落生境优化、游客行为模式引导、绿地管理维护等方面进行固碳、降碳效能检测,并构建城市蓝绿空间系统化的数据检测模型和监管系统,建立长效机制,促进开封古城低碳转型。
4 结语
风景园林视角下的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任务包括改善民生、宜居环境建设以及彰显城市特色3个方面,从“均衡空间格局、优化服务功能、凸显文化自信、智慧园林建设、‘低碳’可持续发展”5个方面提出风景园林视角下的城市高质量发展策略。其中均衡布局策略包括“东西均衡”“内外均衡”“蓝绿均衡”“特色景观”,解决了开封古城蓝绿空间布局不均衡的问题;通过“城池一体”的方式实现城市空间格局的整体营造以及城墙和护城河的经典空间的再现,实现了城市古城休闲服务功能体系的优化;通过“新宋风”运动、重塑古城核心、“地上+地下,虚拟与现实”、叙事性景观空间置入以及“三化”凸显城市文化自信,完成开封文化形象的输出,解决了城市特色不鲜明的问题;通过智慧公园基础平台的建设,建立开封古城蓝绿空间系统化的数据底盘,构建了城市园林绿化智慧化管理新模式;通过“低碳”理论与技术路径两方面的探索以促进开封古城低碳转型。
未来,风景园林行业在城市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应加强顶层设计,尽快补足关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标准、规范体系、技术指南的缺失;协同城市规划、建筑、市政、经济社会、文化遗产保护行业等,横向扩展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加强绿色低碳技术、智慧化技术、标准体系研究,纵向深化技术方法体系,全面研究风景园林服务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尽快摸清各地城市蓝绿空间碳汇底盘数据,建立城市低碳蓝绿空间模型,实现户外空间智慧化、智慧园林及风景园林信息模型(LIM)的研究与应用,实现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并促进城市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