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地方认同评估
——以安徽省歙县为例
2023-05-31李久林杨宣宣汪勇政
李久林,杨宣宣,汪勇政,滕 璐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从产业、人才、生态、文化、组织振兴等方面挖掘乡村的价值和功能[1]。传统村落作为一种特殊的乡村,承载着大量的乡土文化、历史记忆、社会发展轨迹,承载着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基因和历史根脉,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2]。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给传统村落带来新的机遇。地方认同隶属于精神文化层面,是地方依恋和归属的集成。在传统村落发展过程中,地方认同外化在历史文化传承、特色文化保护、集体信仰延续等方面,是一个自内而外的认同过程,地方认同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提供新的视角。随着乡村振兴全面推进,部分传统村落面临衰败甚至消亡的境地,地方认同感也日渐消失。歙县传统村落数量多、环境复杂多样、地形地貌特殊、文化丰富,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应着重解决村落发展受到冲击、地方认同日渐消退、同质化现象严重问题。
传统村落作为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地方认同评估是有效推进乡村振兴和促进传统村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村落、地方认同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研究不断深入,成果丰富多元。研究内容上,主要是从文化认同对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3]、传统村落空间认同构建[4]、地方认同探索与重构[5]、地方特色传承与重构[6]、文化遗产的认知与保护[7]、地方认同与传承[8]等方面进行探讨。研究方法上,逐渐从梳理现状[9]、文献分析、理论研究、现场调研、案例分析[10]等定性的方法转向统计检验、因子分析法[11]等定量方法,更进一步对传统村落进行分析。研究尺度上,从宏观、中观、微观尺度对全国、省域、市域、村域进行分析。研究视角上,多从旅游开发视角[12]、文化认同理论视角[9]、文旅融合视角[13]、结构化视角[14]、乡村振兴视角[10]等出发,研究地方认同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转型与升级的影响。
纵观以上既有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以定性为主,具有说服力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在研究内容上,主要关注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及形成与演化,或单方面论述地方认同,不同维度的地方认同对传统村落的影响程度,以及地方认同驱动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方式,值得进一步探索。本文试图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从地方认同角度出发,选取县域尺度,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传统村落地方认同指标体系,分析地方认同水平差异性特征及其如何影响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并基于地方认同水平评价结果探讨未来歙县保护和发展的模式,以期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提供参考。
1 区域概况与数据来源
1.1 区域概况
歙县隶属安徽省黄山市,极具地方历史文化特色。它不仅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还是徽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徽文化的发源地。歙县境内拥有传统村落(入选第一批至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148个,数量较多、类型多样、覆盖面广(图1)。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传统村落面临着许多困境。
图1 歙县传统村落分布
1.2 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及来源包括:(1)经济、人口等数据来源于《2020年歙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歙县2020年统计年鉴》,考虑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研究团队基于官方统计的数据基础,对当地政府工作人员、村党支部书记、村民、游客进行咨询、访谈,进行了大量的补充调研。(2)传统村落分布通过谷歌地图获取村落的经纬度信息,对其进行经纬度纠偏并导入ArcGIS进行矢量化处理。(3)歙县行政区划、道路、水系等信息来源于黄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4)DEM高程数据来源于地理空间数据云平台(https://www.gscloud.cn)。(5)其他数据来源于实地调研中的调查问卷和相关人员的访谈资料。2020年11月1—7日,设计调研问卷和访谈提纲进行预调查,根据反馈情况对问卷进行修改完善,形成最终调查问卷。11月17—30日,根据各村实际户数和年平均旅游人数,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抽取不同年龄、性别、居住年限、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人员开展调研。2021年7月,对样本村落进行回访调查。两次共发放调查问卷584份,回收有效问卷562份,有效回收率为96.2%。
2 指标体系与研究方法
2.1 传统村落与地方认同关联性逻辑
传统村落又称为古村落,形成时间较早,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同时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价值,是值得保护的村落[15]。地方认同是特定地区、特定群体共享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长久形成的一种有机关系和精神感觉,是衡量人地情感、理解人与地方认知关系的重要概念,能够反映人地互动的复杂动态关系[16]。传统村落的兴盛与衰败影响地方认同水平,地方认同也影响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传统村落的地方认同是其发展的重要基础,传统村落的发展因素是地方认同的研究核心(图2)。传统村落的地方认同包含对土地、商业、宗族、历史、艺术、建筑、宗教、地理等的认同,村落认同的演变对其村落发展起交互作用[17]。传统村落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社会文化、历史与社会、地方自然环境等因此进行发展,通过吸收、重组、更新方式使得地方认同也随之改变[18]。比如社会文化中的工艺品、饮食文化传承,经济结构中的产业布局、产业类型、生产结构和思维模式等受到影响,与原有的文化进行重叠、重组,影响地方认同水平[19]。同时,传统村落中地方认同引起个人行为、产业行为、文化行为等改变,致使村落的土地利用、建筑形态等进行更新。地方基因和地方特色影响了地方认同,地方在历经文化积累和认同后形成地方性[20]。地方认同包含于地方性,地方认同又受个人情感认知、个人集体信仰、生活便利度、历史文化丰富度、个人可支配收入、古建筑保护情况、产业类型与布局、生产与生活环境、非遗传承情况、文化自信程度等因素影响和制约,通过反馈使得传统村落得以发展和更新。虽然歙县各传统村落地理要素、自然环境趋同,但历史资源禀赋和社会组织基础各异,地方认同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有必要通过研究歙县地方认同,为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提供指引。
图2 传统村落与地方认同关联性分析
传统村落地方认同不仅指当地居民对地方的依恋、归属感和根植性,也包括外来游客的地方感知、场所记忆,以及相关学者所关注的地方在认知、情感、意向等方面的认同,涉及地方文化、历史、传统技艺、生产与生活方式、生态景观、风俗习惯、集体信仰等维度[21]。在总结现有理论的基础上,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量化的原则,综合考虑传统村落的社会语境,将“地方认同”分为4个维度,分别是历史认同、现实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22]。不同维度各有侧重,且相互影响、促进,影响地方认同水平和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
2.2 指标体系构建
通过构建地方认同指标体系,从历史认同、现实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4个维度探讨不同维度下地方认同水平[23](表1)。其中,历史认同维度指代村落传统文化的遗存和保护情况,选取传统村落的传统建筑遗存、风俗习惯形成、氏族文化传承等方面指标:①非遗丰富度。反映一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程度[24]。②文物丰富度。文物丰富度是历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反映了对各历史时期地区社会生活和特色文化的传承。③集体信仰延续度。地方信仰受地方社会的影响,是对地方认同的反馈。④传统文化自信度。对传统文化自信既反映对地方认同,也有助于增强地方文化认同、提高文化自信[25]。现实认同维度指代社会主体利益诉求下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现状治理成效,指标因子选择道路交通可达性、村集体收入、政策支持度、人均可支配收入:⑤道路交通可达性。反映了交通的便利程度,交通可达性越高,地区发展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亦然。⑥村集体收入。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们对地方的归属感越强,地方认同水平就越高。⑦政策支持度。反映一个地区受政策支持的程度,政策支持度越高的地区,其地区认同水平也相对较高。⑧人均可支配收入。反映了村民经济收入水平,可支配收入越高,地区发展越好,地方认同水平也越高。情感认同维度指代社会主体对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主观支持情况,而居民日常生活、自组织保护行动等较能体现情感认同水平,指标因子选取历史建筑利用率、历史要素保护质量、居住生活便利度、风貌保护完整性:⑨历史建筑利用率。历史建筑利用对于村落历史文化传承有积极作用。⑩历史要素保护质量。反映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在村落历史文化保护工作中至关重要[26]。⑪居住生活便利度。反映了居民对自身生活水平的满意程度,生活便利度越高,人们对村落的归属感就越强。⑫风貌保护完整性。反映地区整体风貌的保护情况。行为认同维度主要指代多元参与主体的反馈情况,可从公众参与、生态保育、旅游发展等方面进行评估,指标因子选取外出打工率、旅游服务设施保障、旅游发展积极性、NDVI指数[27]:⑬外出打工率。反映了传统村落空心化程度,当地未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会造成人们外出打工、劳动力流失。⑭旅游服务设施保障。反映了地区旅游服务设施的水平,是社会环境中旅游竞争的重要支撑。⑮旅游发展积极性。反映了对旅游发展的积极程度,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与积极性影响了其对地方认同的感知。⑯NDVI指数。反映植物长势的重要参数之一。通过选取16项指标因子,构建传统村落地方认同评价体系,开展传统村落地方认同的评价研究。
表1 传统村落地方认同评价体系
2.3 研究方法与权重确定
在地方认同指标的权重赋值上,由于需要权衡主观评价的局限性和客观评价过度依赖样本数据,因此综合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的计算结果,得到更为合理的权重。最后通过将各项指标得分与其相对应的权重相乘后求和,求得歙县各传统村落的地方认同综合得分,以及各自不同维度的得分。
(1)熵值法。熵值法是根据指标观测值所提供的信息量大小而对指标进行客观赋权,具有避免主观性的优点。
第一步,为消除指标变量间的量纲关系,对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对正向指标的处理为:
对负向指标的处理为:
式中Zij为标准化后的指标变量值;Xij为指标变量原始值;Xijmin为指标变量原始值Xij的最小值;Xijmax为指标变量原始值Xij的最大值。
第二步,在归一化处理后,得到各信息的出现概率Pij,再计算各指标熵值Ej,其中k为归一化系数,相关的计算公式为:
计算第j项指标信息熵值:
计算信息熵冗余度(差异性系数):
计算各项指标的权重:
(2)层次分析法。层次结构是各因素相互之间关系的直接反映,属于决策者主观决策,可以较好地体现指标重要性,但由于判断标准不同也会导致各指标所占的比重有一定的差异,利用层次分析法可以得到各指标权重。
(3)综合权重法。考虑到以上两种方法的优缺点,采用组合权重的方法,通过标准化处理结果值与权重乘积,得到地方认同水平,计算公式为:
式中Fi代表传统村落地方认同得分,Zij表示各指标评价值,Wj为每个指标对应的权重,i=1,2,…,m。
(4)反距离权重插值(inverse distance weight,IDW)方法是一种空间确定性的插值方法,具有原理简单明确、计量分析便捷的基本特点。针对传统村落地方认同的空间形态分析,可基于IDW插值法的特点,分析传统村落地方认同的空间特性。
3 结果分析
运用GIS反距离权重插值法能较好分析歙县传统村落的地方认同整体空间特征和局部空间异质性,并针对不同维度的认同结果绘制全局变化趋势图(图3)。
图3 地方认同及不同维度空间分析
3.1 地方认同
地方认同呈现西部和中部高、北部和东部较低的分异特征(图3a),并且在不同方向、不同维度呈空间跳跃、突变及分异等变化趋势,由于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农业发展水平和生态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禀赋不同,不同聚落在不同维度上的认同度不同。就地方认同评价得分较高的区域而言,地方认同水平较高的村落多位于歙县西部和中部,这些村落与流域内水系联系密切,甚至位于河流水系的交汇处,说明水系对于传统村落认同的提升起着积极的作用,如丰乐、富资、布射、扬之4条河流汇集的区域,形成了歙县地方认同高值村落的空间集聚,村落发展较好。就单个得分较高的村落而言,棠樾村、蜈蚣岭村、西坑村、坑口村、三阳村等形成了地方认同的“高地”,其共同特征是拥有较为丰富且保护良好的历史文化资源,其他村落可能是因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保护意识相对薄弱,导致传统村落地方认同受到影响。
3.2 历史认同维度
历史认同维度呈现南部较北部分值低,东部较西部分值低的特征(图3b)。就历史认同维度整体而言,歙县西部历史认同维度评分较高,是由于该区域拥有棠樾石牌坊群、许国石坊、许村古建筑群、竹山书院等文物保护单位,村落文物丰富度较高,历史文化资源丰厚,保存较为完整,人们对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较为重视,集体信仰延续度、传统文化自信度相对较高;歙县北部和东部历史认同水平较低,可能是由于受城镇化的影响,村落更多关注经济发展,对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集体信仰延续、文化自信提升重视不够。就单个村落的历史认同而言,许村、雄村、环泉村、金村、棠樾村等历史认同得分较高,因其村内非遗较为丰富、文物丰富度较高;其他村落认同水平较低,是因为对非遗和地方文化传承的重视程度不高,自信度和集体信仰延续度较低。应增强文化保护意识、推动地方文化宣传、构建传统村落保护体系,增强居民文化自信度和村落竞争力。
3.3 现实认同维度
现实认同维度分值自西向东、自南向北整体呈降低趋势(图3c),西侧是歙县县城所在地,该处传统村落由于邻近县城的便捷区位,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东部地区受制于地形地貌,交通不便,得分较低。就整体而言,歙县南侧和西侧得分相对较高,是由于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村落的重视,政府对传统村落的各项政策支持力度越来越大,使得越来越多的传统村落依托其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摆脱了单一的农耕自然经济结构,向产业多元化发展,助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村民和村集体收入,改善村民生活水平,增强人们地方认同感。就单个村落的现实认同维度得分而言,地区水平差异较大。许村、富堨村、环泉村得分较高,其依靠自身区位和资源禀赋,发展水平较高。其他村落的发展水平较低,应依靠歙县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产业基础,推动资源要素整合、优化产业发展格局、提高农民收入,以此改善村落整体经济状况,提高村落现实认同感。
3.4 情感认同维度
就整体而言,情感认同维度总体水平较高,尤其是歙县中部(图3d)。当前社会各主体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较重视且获得了良好的成效,归因于国家保护制度的渗透和经济发展观念的转变,人们保护意识逐渐增强,促进了传统村落的保护和现代化转型。就单个村落而言,大部分的村落认同水平均较高,归因于自身自然资源禀赋较好,使得当前村落生产、生活较为便利,村落风貌较为完整。未来可在历史建筑利用率和历史要素保护质量、居民生活便利度、风貌保护完整性方面进一步提升,同时提高社会主体认知水平,对现有资源进行保护和充分利用。
3.5 行为认同维度
行为认同维度的得分总体南高北低(图3e),呈圈层化分布格局,反映出传统村落的旅游资源禀赋不一。西南部较其他区域更为丰富,尤其以新安江为核心区的旅游开发,使得旅游发展积极性提高,有效带动了沿岸传统村落的产业经济发展,而东南部传统村落受制于地形及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转型、升级缓慢,导致区域内经济差异较大,亟待突破桎梏,实现村落整体协调发展。就单个村落而言,唐里村、绵溪村、绍村得分较高,其依靠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风景名胜提高了村落的旅游发展和经济水平。虽然歙县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潜力巨大,但村落并未充分利用,仍有部分村民被迫外出务工,致使乡村发展竞争力不足,村落行为认同水平低。作为首批中国旅游强县,歙县有着良好的旅游基础,未来应依托地区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产业,倾力打造旅游发展道路。
4 结语
乡村振兴背景下,全面、系统地评估歙县传统村落地方认同的水平和空间差异性,对于构建乡村新格局、地方认同新局面,以及进一步促进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具有参考价值。从4个维度构建传统村落地方认同评价体系,并借助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对地方认同各维度进行测度,客观地对其进行评价。研究发现,歙县传统村落的地方认同总体处于中等水平且差异较大。地方认同的4个维度水平差异明显,说明歙县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村落保护和发展的保障措施已逐步落实,村落非遗丰富度、文物丰富度、集体信仰延续度、传统文化自信度、风貌保护完整性、旅游发展积极性得到重视,取得良好成效。但社会主体多元参与、协同合作的发展格局并未形成,面临着村落保护和发展工作不全面、不深入、不持续的实际问题与阻碍,忽视了村落产业发展、交通可达性、历史建筑利用等问题。究其原因,是受到地形、交通区位,以及自身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自然资源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村民自身思想意识水平的影响。此外,同一村落不同维度的认同水平也存在差异。
反距离权重插值法能较好地反映地方认同整体分布的规律性和局部空间异质性,分析得出歙县传统村落地方认同水平空间层次变化显著,形成高、低两大明显的异质性区域,其中中部和西部认同水平较高、北部和东部水平较低。整体呈现多核心不均衡的分布特征,在不同方向、不同维度呈空间跳跃、突变及分异等变化趋势,这与歙县乡村振兴战略由点状村落向面状全域过渡、由规模向质量转型的策略相匹配。歙县传统村落地方认同呈圈层化的散点分布格局,北部、西部、中部都具有高值村落空间集聚的核心圈层。说明村落在各维度的资源禀赋不一,使得村落各方面发展不平衡,地方认同水平不一,阻碍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
需要注意的是,传统村落地方认同体系的构建是依据歙县实际情况去粗取精的过程,它的科学性、实用性和普适性还有待验证和完善。此外,评价指标中的部分指标仅适用于特定的研究区域,还需探索评价指标的统一性和可比性。地方认同空间特征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传统村落地方认同评估的基础上,应缩小地方认同水平差异、提高地方认同水平。在全域视角下,应打破行政界线,建立“村—镇—县—市—省”的新格局,地方认同水平较高的村落带动水平较低的村落,形成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和发展的模式,解决乡村发展困境,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