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遗产保护与展示的城市更新研究
——以北京第二热电厂及天宁寺塔地区改造为例

2023-05-31

中国名城 2023年5期
关键词:广场建筑

张 敏

引言

城市复兴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英国,在西方国家逐步发展完善,它是城市更新理论的实践成果。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推动了整个世界的城市化进程,重构了世界各国城市的结构和布局。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工业革命的影响也逐渐走向衰退,高速城市化建设过程中遗留的大量城市基础设施和工业厂房变得愈发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尤其是近年来应现代城市转型发展的需要,许多生产功能落后、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门类迁出城市,大量工厂生产停滞、濒临关闭,直接导致生产设备及建筑的闲置、废弃。城市的加速扩张也让原本处于城市外围的工业厂区逐渐被建成区包围。这些缺乏维护、环境衰败的工业遗址影响了城市风貌,阻碍了城市发展。

在追求规模化高速发展的城市改造初期,往往会拆除这类占地面积大、经济效益低的工业遗址以建设新型住宅和办公楼。然而在追寻城市特色、倡导文化复兴的当下,工业遗址作为过去人类生产、社会发展的空间载体,其经济、政治、历史、科学等诸多价值得到了逐步认识,以各种方式被吸收进新的城市空间,从而成为城市发展的积极因素。

本研究设计聚焦位于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北京第二热电厂,从厂区的改造规划入手,探究北京城市更新发展之策,旨在合理保护利用现存工业遗址,重构历史与现代的纽带,创造片区激活与城市复兴的发展新动力。

1 北京第二热电厂及周边基本情况

北京西二环外的华电(北京)热电有限公司老厂区(旧称“北京第二热电厂”,简称“二热”)坐落于北京市西城区莲花池东路16号,占地约7.9万m2,于1972年筹建,1980年全部建成,主要承担毛主席纪念堂、中南海、长安街沿线等重要设施及居民片区的供热任务。

与其他同类型工厂大多位于郊外不同,由于其特殊的服务对象和政治意义,二热选址靠近市中心(图1),东南紧邻天宁寺,北侧不远处为白云观和蓟丘遗址公园。基地最早为天宁寺配殿和辽代历代帝王庙所在地,是北京城市发源地之一。

图1 北京第二热电厂区位及周边状况

20世纪,中央重点单位主要依靠小锅炉供热,效率低下,供热难以保证,燃烧产生的飞灰也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环境卫生。二热的建成对当时的北京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在环境方面,它的建成有效减少了小锅炉、小烟囱的使用,为北京内城的空气净化作出了一定贡献;在技术方面,以重油为燃料的二热代表了当时国内最先进的制热和发电技术,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图2);在景观方面,二热高达180 m的大烟囱成为当时北京城市工业文明的代表,与天宁寺塔一起呈现出“双塔并立”格局,给当时的北京市民留下了深刻记忆[1]。

图2 北京第二热电厂内部场景

斗转星移、时过境迁,二热已不再适应城市供热及环保需求。在低碳环保建设的浪潮下,2009年,二热的燃油发电机组正式关停,勤恳工作30年、为首都奉献光与热的二热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二热东南侧的天宁寺始建于唐朝,是北京最古老的寺院之一。寺中的天宁寺塔是目前北京最高的密檐式砖塔,也是北京城历经五朝唯一的地面见证物,是研究辽南京、金中都城址地理位置的重要依据,具有极高的历史地位和学术价值[2]。历史上天宁寺区域曾经极尽繁华。明朝末年,天宁寺逐渐成为京城赏花、拜佛的好去处,在清代更是成为金秋时节登高赏菊的上佳之地。

新中国成立后,天宁寺内逐步建设了天宁寺小学、北京唱片厂等。二热建成后,天宁寺塔周围开始兴建多层居民楼,形成了天宁寺东里、天宁寺西里等居住组团。现在的天宁寺周边区域依稀藏有过去的痕迹,但已不复当年繁华,亟待注入新的活力。

2 现状问题

二热及天宁寺周边街区现存问题主要聚焦于4个方面(图3)。

图3 北京第二热电厂现状分析

一是二热区位优越但边界封闭,难以融入现有城市肌理,呈现出“城中孤岛”的姿态。二热位于北京西二环外,地处城市核心地区,北侧紧邻莲花池东路,西邻手帕口西街,东侧为西二环路,交通非常方便。周边功能丰富齐全,包括住宅区、教育科研、景观绿化、休闲商业、历史古迹、医疗设施等。但是由于二热特殊的政治性质,导致其四周围墙高筑,目前仅有北侧和西侧小门可以进入,厂区内自成一体,与周边城市生活几乎完全没有联系,互动感很差。

二是二热工业建筑与周边民用建筑尺度、形式差异巨大。二热作为制热电厂具有巨大的生产尺度,与周边街区的生活尺度相差甚远。工业建筑的外形也与民用建筑格格不入,它像一个巨大的怪物矗立于民用建筑的环抱之中。

三是二热180 m高的烟囱与古老的天宁寺塔呈现剧烈的冲突状态,多次被大众媒体评为“北京最差景观”。早在1961年国家就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但那时注重对文物本体的保护,而对文物周边的环境和景观重视不够,因此在全国各地出现了很多紧邻文物兴建现代建筑,甚至文物被现代建筑完全包裹的状态。二热烟囱与天宁寺塔“双塔并立”的景观便是典型代表,因此饱受诟病(图4)。

图4 北京著名的“双塔并立”景观

四是二热的转型发展并不理想。2009年二热停产后,整个厂区便进入了闲置状态。自2014年起,中国华电集团按照国务院相关政策启动了老厂改造工作,意在保留厂区原有状态的基础上打造高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天宁一号”[3],引入珠江钢琴、新华音像电子出版社、新华新闻电视网等优秀文创企业,但由于文创产业市场的饱和与同质化问题严重,经济发展并不理想。

3 规划原则

3.1 保护文化遗产

首先,二热东南侧紧邻天宁寺塔,作为目前北京最高的密檐式砖塔,对它的保护没有任何争议。

其次,保护二热主厂房。随着人们保护意识的加强,文化遗产的概念也在不断深化并扩展,已从具有重要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的建筑或与重要人物、重要事件有关的遗迹,扩展到能够代表一定时期、一定地域人们典型生产、生活方式的一切建构筑物,当然就包括这些年倍受重视的工业建筑。

工业遗址承载着城市的记忆,是历史长河中人类智慧、文明的精神体现和物质留存。它们见证了大工业时代经济社会、产业水平、工程技术等的迅猛发展,作为特定历史时期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载体而获得了独特价值。特别是二热曾经是为中央机关和毛主席纪念堂供热的单位,其政治意义和历史价值在中国更是独一无二。

最后,比较有争议的是二热烟囱的存废问题,有相当多的人特别是文物保护专家强烈主张拆除该烟囱,认为它对邻近的天宁寺塔景观造成了严重伤害,是破坏历史环境的恶劣代表之一。但现场调研发现,二热的工人和周边居民对此烟囱并不像专家那么反感,他们认为烟囱是过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天起床、上班,抬眼就会看到烟囱。每次从外地旅游回来,大老远看到熟悉的烟囱,就知道北京快到了。在城内别人问及家在哪里,只要回答城西南烟囱下,就都明白了。这说明大烟囱对二热干部职工和周边居民具有重要的情感价值,而按照《世界文化遗产公约实施指南》,情感价值也是历史文化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轮规划没有拆除二热大烟囱,而是将它保留下来,但保护之后必须通过一定的设计手段将其美化,并与周边的天宁寺塔及新的城市建筑与空间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营造出一种较为和谐的景观整体。

3.2 强化地方景观

文物不仅要保护,更要利用。利用不仅仅是功能上的利用,还包括景观上的利用。通过广场、轴线等城市设计的手段,把历史文物建筑组织到新的城市空间网络中去,使之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标志性建筑和控制性要素,以充分展示历史文物建筑的景观与艺术魅力,提升城市的历史文化品位,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结合周边地区的环境整治和绿化营造,综合解决交通停车、地下开发问题,改善市民的生活环境,提高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

按照上述历史地段空间环境整治规划的基本原则,规划将拆除二热的高大围墙,将尺度巨大、富有特色、充满高科技感的厂房建筑面向西侧的手帕口西街展现出来,使人们很容易地看见它、很方便地进入它。也要想尽一切办法拆除遮挡天宁寺塔的现状建筑,尽最大可能将古塔展现出来,围绕古塔开辟公共空间、组织公共活动。

二热厂房和天宁寺塔是形成本地地方景观的最重要要素,如果能将它们妥善保护和充分利用,就能打造北京城内一处富有特色的城市景观。

3.3 复兴城市经济

近些年来,国外规划界有一个流行的名词“铁锈地带”,指的就是衰败的工业区[4]。由于高科技的发展,传统工厂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它的建筑和它的技术、员工一起老化,就像金属生锈了一样。这些地区的改造、复兴已成为国内外量大面广的课题,并已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如德国的鲁尔区改造、北京首都钢铁厂的转型等[5-7]。

虽然二热这些年从未停止过这方面的探索,但是总体而言不尽如人意。当然原因有多方面,例如功能过于单一、服务设施缺乏等,最重要的原因是未能将工厂的转型与周边城市环境的升级结合起来,仍旧在自己封闭的围墙内小打小闹,与城市的发展关联不大。

二热若想在当今时代重获生机、蓬勃发展,必须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局部走向整体、从单调走向丰富。单纯对工厂建筑本身的维护、修缮、改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整体上重构物质空间与人类活动。首先,应当通过对遗址本身现状与所处区位进行分析,积极探索片区存量建筑的复合价值。其次,要因地制宜,主动适应、拥抱、融入周边环境,改变封闭的“孤岛”状态。最后,可以通过置入先进新产业、加建时尚新建筑、引入消费新人群,使工业遗址厂区与周边社群新生活模式有机结合[8]。只有如此,方能再次点燃场地活力,实现经济复兴[9-10]。

4 规划设计

基于对现状问题和将来发展方向的综合考量,首先拆除当初应安全保卫需要而修建的高大围墙,将二热彻底向城市打开。除保留主体厂房和大烟囱之外,其他零星的、质量不高的辅助性生产生活建筑(如集体宿舍、浴室、小仓库等)应予以拆除,以便腾出相对干净简单的建设场地。

新规划的二热园区按不同属性将划分为4个功能区,分别是西北侧入口下沉广场、东南侧天宁寺塔滨水休闲广场、电厂西草坪大广场、东北侧商业办公复合综合体(图5)。

图5 北京第二热电厂改造规划总平面

地下一层将建一圈环形大走廊,连通新开发的地下设施,实现地面、地下人车分流,同时通向规划中的地铁车站。地下二层将安排地下停车场。

4.1 西北侧入口下沉广场

二热原来的人车混行出入口分别在北面的莲花池东路和西侧的手帕口西街。围墙拆除后,将实行人车分流。车流仍旧由西、北两个方向进入场地,但大量人流将由西北角的十字路口直接进入。规划将在此安排一个下沉式入口广场,引导主要人流直接进入地下,以降低地面上的人车相互干扰。

结合无障碍设计,下沉广场台阶将做出多种不同的形式,以分别满足快速行进、坐地休息、花坛摆放甚至滑板表演等不同功能,使人们轻松、愉快地进入地下空间。

进入地下环廊后,向南可通向电厂西侧草坪大广场下的展览大厅,向东可进入新建的商业综合体。

从景观上看,西北入口下沉广场正对电厂大烟囱。烟囱柱体将进行美化,变成一个柱状LED显示屏,滚动播放各类广告和宣传片,成为本地区极富特色的工业遗产景观。

4.2 东南侧天宁寺塔滨水休闲广场

二热东南紧邻天宁寺塔,但因围墙阻隔,该塔与二热实际上毫无关系。从手帕口西街东望天宁寺塔也非常困难,视线大多被二热围墙及附属建筑遮挡。

天宁寺近些年进行了复建,但西侧被二热阻隔,入口被迫向东,不能去往西面的手帕口西街。

按照规划,二热围墙拆除后,西入口也将适当南移,使其正对天宁寺塔。这条视线上原有的杂乱、零星建筑也将拆除,使古塔向手帕口西街展露出来。

按照历史地段空间环境整治规划的通行原则,规划将在天宁寺塔西侧设置一个下沉式瀑布跌水广场。广场西、北通向新建的地下大环廊。广场中央是一个倒影水池(图6),天宁寺塔的倩影倒映水中并随波摆动,古塔的视觉影响力将扩大一倍并具有灵动的氛围。

图6 天宁寺塔滨水休闲广场的倒影水池

水池中将设置小舞台,可进行钢琴弹奏、歌唱、相声等表演。水景广场南侧将新建一座台阶状茶馆建筑,一方面遮挡南侧的民房,另一方面提供观看演出的更佳场所,游客在品茗的同时还可欣赏东侧的古塔雄姿。

这些设计手法围绕“水”的要素,加强了二热与天宁寺塔的关系。池中的倒影巧妙地将天宁寺塔的形象引入二热园区内部,将天宁寺塔与园区紧密联系在一起。

4.3 电厂西草坪大广场

二热围墙拆除之后,主体厂房的壮观立面将完全向手帕口西街展露出来。

主体厂房西侧的零星配套生产建筑拆除之后,这一片地方将成为一个尺度巨大的公共开放空间。规划将其改造为草坪大广场,以强化整个园区的生态气息,同时为游客和周边居民提供一处良好的休憩场所。

草坪广场下是新建的多功能展览大厅,可举办展览、会议、舞会、游艺等活动。

草坪上将安排大小不同的几个梯形几何体,它们实际上是地下展览大厅的采光天窗。这些景观小品作为近人尺度的过渡媒介,可化解巨大、突兀的二热主体厂房立面对广场人群的压迫感。

天窗的斜坡顶实际上是梯级台阶,人们可坐在上面进行日光浴、向东观赏电厂建筑的壮观立面或向西观望街道上来来往往的车辆和行人,当然也可以在此召开小型临时性会议(图7)。

图7 电厂西草坪大广场设计构思

4.4 东北侧商业办公复合综合体

2014年起二热开始转型发展,将闲置厂房对外召租,意图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但效果不甚理想,除了围墙阻隔外,建筑品质差、业态单一也是重要原因。

规划将在二热东北角新建一组较大规模的商业综合体。地点选在此处有几方面的原因:首先,此处较为隐蔽,对二热主厂房等历史建筑没有任何遮挡;其次,它可沿用电厂原来的北门位置对外出入,能够非常方便地进入城市干道——莲花池东路;第三,它可在电厂主厂房与东侧的居住区之间设置一道屏障,以避免两者在尺度和形式上的冲突。

由于这组建筑的南侧临近天宁寺塔,因此整个建筑群向南逐级跌落(图8),以表达对天宁寺塔的尊重。在台阶状屋顶花园的设计中,也以天宁寺塔为中心,构建整体指向古塔的放射状草坪(图5、图9),以加强对屋顶上的游客视觉上的引导作用,提高他们对天宁寺塔的关注度。

图8 新建商业综合体剖面

图9 北京第二热电厂园区改造规划鸟瞰效果

游客来到屋顶花园北端的最高处,向南可以观览全园景观,向西可以俯瞰下沉式入口广场熙熙攘攘的人群,向北及东可以环顾周边城区。人们下移到屋顶花园的最南端,又可以观赏天宁寺塔倒影水池上的精彩演出(图10)。

图10 新建商业综合体鸟瞰

在立面设计上,采用横向带型窗的形式,辅以疏密不同的格栅划分,简洁大方,富于时代特征,便于从内向外观看电厂主厂房的雄姿。

在平面设计上,以自由流动的内部空间为核心原则,交错贯通的通高垂拔空间贯穿了B1至5层。其中商场的地下一层与厂区地下大环廊相连,主要设置综合超市和小吃街。一至三层设置有各类综合店铺,四层及顶层提供高档餐饮(图11—14)。

图11 商业综合体首层平面

图12 商业综合体二层平面

图13 商业综合体三层平面

图14 商业综合体四层平面

4.5 地下大环廊

为了疏解地面交通压力、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创造不受日晒雨淋之苦、一年四季皆可享受的高品质购物与休闲环境,规划围绕保留下来的二热主厂房开发地下环廊系统(图15)。

图15 地下大环廊系统

环廊避开了二热老厂房的地基,完整地串联起场地内的所有新开发空间,包括西北下沉式入口广场、电厂西地下展览大厅、东南角的天宁寺塔下沉式水景演艺广场、东北角的新建商业综合体等。地下大环廊是整个园区改造规划的核心和灵魂,它沟通了所有活动空间,本身也是漫步消遣的好去处。

在开发地下大环廊的同时,围绕二热主厂房的地面车行环路得以保留并进行优化,以满足人员出行、货物运输和消防急救的要求。

5 结语

由于特殊的单位性质,二热过去长期封闭,与周边城区毫无关系,因此本轮规划将主要精力放在开放性公共空间的营造上。

城市公共空间是市民生活的载体,也是城市精神的集中体现。通过对城市公共空间的体验,人们可以全面深入了解城市。优秀的、富有魅力的城市公共空间应当在满足人民社会交往、放松身心的基础上,展现出独特的地区文化气质,传承当地文脉,吸引周边居民和外来游客,带动城市经济发展。因此,本方案结合场地区位优势与周边居民生活需求,通过引入商业、展览、餐饮等综合服务类功能,做到将更多人群引入场地,再次激活片区,为场地注入发展新动力。

此次对于二热的改造设想是一次大胆的尝试。方案基于对二热及周边片区现状的基础认知与问题研究,以“合理保留、存量更新、空间活化、适度发展”的规划原则对二热片区进行更新再造。通过开放的景观设计、活跃的商业文化,实现厂区社会功能多样化[11-14]。植入各类广场、屋顶花园、地下环廊等丰富功能,使改造后的片区真正成为人们的心向之所,从而打造出以天宁寺塔和二热厂房为核心的功能复合的园区,在最大化利用其历史文化价值的同时,发挥场地经济效益,为天宁寺地区的复兴提供强大动力。

工业遗产改造再利用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议题,涉及生态复育、功能定位、基础设施等诸多方面。工业企业曾为人民生活乃至城市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但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它们逐渐落后于时代,自身难以发展的同时也导致周边环境品质下降。

工业遗产不属于历史古迹,也不是观赏性极强的艺术品,长久以来在历史文化遗产中处于边缘和模糊的地位。但事实上,它们蕴含深远的历史价值、特殊的社会价值、深厚的文化价值和浓郁的情感价值[15]。另外,较为宽阔的占地面积、独特的工业景观也赋予了工业遗产特殊的发展潜力。

习近平同志曾说,要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包括文物古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工业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既要保护古代建筑,也要保护近代建筑;既要保护单体建筑,也要保护街巷街区、城镇格局。工业遗产的保护、改造、开发任重道远,但我们深信它们将在城市复兴中发挥巨大作用!

猜你喜欢

广场建筑
春天的广场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在广场上玩
建筑的“芯”
山居中的石建筑
百姓爱跳广场舞
广场
听,建筑在诉说
广场上的大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