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课异构,由意到实

2023-05-31李洁

新校园 2023年1期
关键词:情味昆明散文

李洁

《昆明的雨》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文章通过描写昆明的雨及雨中特有的事物、人物、情景等,表达作者对昆明生活的喜爱和怀念,抒发了作者对生活中的“凡人小事”之关注、热爱之情。关于此课,在实践了两次公开课教学后,笔者有以下思考。

一、侧重知识收获和能力培养

1.初次设计:诗意教学,追求美境

结合“诗意教学”理念,我将教学过程定为四个板块:“向雨而念:我眼中的昆明”——侧重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中呈现的昆明雨季的人、情、事、物;“向情而生:我心中的昆明”——带着学生找寻文中情感表达的语句,深入品析;“情落深处:走近心语走近你”——插入对作者汪曾祺的介绍,走近作者的人生经历,从而促进阅读的共情体验;“向美而行:美在生活亦在身边”——意在寻找文中体现平凡生活里的普通情味,感受凡人小事之美,同时让学生联系身边的人、景、物、事等来谈谈对美的发现。此设计用诗意的小标题呈现课堂结构美,旨在突出诗意风格。

2.二次设计:依体教学,以生为本

结合“依体而教”教学理念,教学过程定位为三个板块:“自读知文”里问题的设置和明确体现的是形散神聚;“情读品言”主要引导学生品味感受散文的语言特点;“析读悟旨”板块中归纳出本文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也是其对平凡生活、普通情味的用心体味,意境深邃。这三个板块关注到了散文三大特点——形散神聚、语言优美凝练、意境深邃,以散文的三个特点分析串联起全文的架构。

对比思考,初次教学设计,侧重于小标题诗意风格,力求与课文中的意境美和语言美有机结合,但细细思忖,这样的设计重形式轻内容,重意境缺深思,重教法缺学法,对于语文术语(小标题)的表达不够专业,目标指向不明确。而二次教学设计,侧重从学情出发,明确学生的学习步骤,针对性指出学法,如“自读”“情读”“析读”,从而达到“知文”“品言”“悟旨”的学习目标,侧重学生的知识收获及能力培养。

二、关注情感体验和思维目标

1.初次设计

语言品析部分呈现为“向情而生:我心中的昆明”这一板块,教学设计过程如下:

学生品读课文,找出文中体现作者感受的句子。教师提问:“使人动情的”昆明的雨是如何体现“动情”的?

(1)作者直抒胸臆

如:对昆明的雨的想念之情。如:我想念昆明的雨。(第1、11段)在此通过学生反复自读、教师泛读、学生齐读,体会前后两句想念的意味。前一句似乎是悠长的记忆被勾起来,发出想念的呓语;后一句则是回忆结束后满满的不舍和眷念。

(2)語言品析

例1:“我确实亲眼看见过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第6段)

明确:重读这一句中的“确实”二字,体现出作者的自豪和为之动容。

例2: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第7段)

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第8段)

我在家乡看到的白兰多是一人高,昆明的缅桂是大树!(第9段)

明确:三句的句末都使用了感叹号来表达情感,语言简洁直白,如话家常。教师让学生用比读的方式反复读这三句话,体会作者强烈的喜爱和赞叹之意。在作者的心里,昆明的菌子、杨梅、缅桂是那么的与众不同,非同凡响,跟别处比起来自有一番滋味美和情味美。

例3: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不是怀人,不是思乡。(第9段)

明确:“满满”二字体现出房东的淳朴善良,“带着雨珠”联系前文“房东就和她的一个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让我们体会到一种辛酸的意味,但更多变成了感动,变成了对这里人情美的感慨和不舍,所以“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那是什么呢?又给读者体会到作者语言平淡而又有余味的特点。

例4: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第9段)

明确:“却不多见”依然是情不自禁的赞美和喜爱之情。而“爬在架上”“遮的严严的”“淋得湿透了”既是富于生活气息的描写,又有一种喜爱之情蕴含其中。

例5: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第9段)

明确:“情味”二字在这里意韵悠长,这样的情味是静静地吃着美食喝着小酒,在昆明的雨天和着木香花和友人一起品味的,是闲适柔和的,散发着一种岁月静好的美。等到再回忆起来,也许一切都已模糊,但那份宁静闲适的感觉此生留恋。

由此可以看出,该设计主要是教师呈现重点句子,出示了5个例句,侧重教师引导。

2.二次设计

语言品析部分呈现为“情读品言”这一环节:

(1)你在品读中觉得很有特点的语句有哪些,说说自己的感受。

(2)补充方法:如何品读赏析句子。

① 标点符号

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第7段)

同初次设计中“例2”。

明确:句末都使用了感叹号来表达情感,反复来读这四句话,体会作者强烈的喜爱和赞叹之意。

② 关键词

同初次设计中“例3”“例5”。

小结:这些句子传递出滋味的美,人情的美,岁月静好的美,即使读完品完,所有的美似乎依然在唇齿间环绕,久久生香。

这里增加了问题:“你在品读中觉得很有特点的语句有哪些,说说自己的感受。”先给予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使之“有自己的情感体验”。王荣生教授说:“散文是作者用个性化的言语章法,借助个性化的言说对象(所见所闻)来表达独特的情感认知。”因此,学生必须有个性化的发散思维,才能真正体现散文语言教学的个性魅力。此外,二次设计时还增加了语言赏析方法指导,如“标点符号”和“关键词”角度,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后又给予他们逻辑思维的培养,培养其归纳意识,层层深入,由感性到理性。

三、突出课型特点和生本意识

《昆明的雨》位于本单元的最后一课,也是自读课文。学习本文时,学生已经在前三篇的基础上积累了相应的知识,因此无论从课型特点还是从核心素养目标而言都要更重视生本意识。

二次设计时第一个环节为“自读知文”,如下:

1.閱读课文,感知内容,标出自然段,圈出自己认为重要或有疑问的字音字形。

2.阅读课后“阅读提示”,在感知内容的基础上思考如下问题:

(1)本文写昆明的雨,写了记忆中哪些景、物、事?(散文中“形散”的体现)

(2)其中贯串的一条情感线索是什么?(散文中“神聚”的体现)

(3)作者用情感线索将零散的素材聚拢起来,描绘出一个“”的昆明雨季。(引导学生明白:写景抓住特征)

明确:

(1)肥大的仙人掌,好吃与不太好吃的菌子,火炭般的杨梅,带着雨珠的缅桂花,还有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卖缅桂花的房东母女,更有莲花池边酒店里与友人的小酌。让学生找出所在的自然段,圈出且同时明确都是昆明雨季的特色。

(2)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之情。

(3)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小结:通过三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过去的生活景象,包括所食之物、所经之事、所见之人,记忆都如此深刻。“我手写我心”,深刻的记忆其实来源于留驻内心的丰富情感。情感线索串起当年散点的记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效果。

写出如此使人动情的昆明的雨的作者汪曾祺却不是昆明人,这份深情由何而来呢?一起走近作者。

这样的设计,从一开始把课堂交给了学生,明确学习主体,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会有效利用自读课文的学习资源“阅读提示”,助力自我学习过程。而第一次设计并未突出如此特点。

四、强化文本迁移和文体意识

初次设计的最后一个板块 “向美而行:美在生活亦在身边”与二次设计的最后一个板块“析读悟旨”设计大体一致:

1.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寻找文中体现平凡生活里的普通情味,感受凡人小事之美。

2. 教师出示PPT,并作以引导:

仙人掌 、木香花 景物的美

菌子 、杨梅 滋味的美

缅桂花 (房东送来缅桂花) 人情的美

雨中喝酒 (莲池旁与友人喝酒) 氛围的美

3.教师就四种“美”让学生联系身边的人、景、物、事等来谈谈对美的发现。

结束语:这多样的美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不陌生,更体现出汪曾祺先生写作中对凡人小事、普通情味的关注。汪曾祺先生曾在《人间草木》中写道:“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口的花坐一会儿,它们很温暖,我注视它们很多很多日子了。”让我们一起也像汪先生一样,爱自然、爱生活、爱身边人,珍视每一段过往岁月,珍爱人世间平淡生活!

两次设计都由课文拓展迁移到了生活感受,“爱自然、爱生活、爱身边人,珍视每一段过往岁月,珍爱人世间平淡生活!”体现语文学习的广阔性和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的特点。

此外,二次教学设计中,课堂以散文的三个特点分析串联起全文的架构,学生依体而学,体会到了散文三大特点:形散神聚,语言优美凝练,意境深邃。让学生通过对文体知识的了解,由一篇文章学会对同类文体文章的学习。

综上所述,两次教学实践由意到实,让我明白,教学设计可以百花齐放,但不必单纯追求标新立异,而要侧重知识收获和能力培养,关注情感体验和思维目标,突出课型特点和生本意识,强化文本迁移和文体意识,这样才能让课堂更加简约扎实。

(作者单位:陕西省汉中市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王 燕

猜你喜欢

情味昆明散文
雪中昆明 一梦千年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论《牡丹亭》的情味
——并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比较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昆明美
쿤밍(昆明)에 로봇이근무하는 주차장 등장
现代笔法·古典情味·场上艺术——专访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教授、编剧颜全毅
细读出情味 想象得真趣
昆明的眼睛昆明的书